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07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3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 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docx

高二历史考点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高二历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学案

一.主干梳理

(一)、夏、商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特点: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夏商的行政制度

(二)、分封制

目的

巩固统治

内容

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力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影响

积极

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

后来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削弱了王权

[概念辨析] “封建”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指(战国之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政治制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

(三)、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特点:

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内容

5.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轻巧识记 宗法制的要点

 

二.深化探究

主题一 分封制的特点及其瓦解

1.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

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

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瓦解

(1)瓦解原因

①经济:

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

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2)瓦解表现:

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

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主题二 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

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三、读背知识点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大宗可以命令与约束小宗,小宗必须绝对服从大宗。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包括: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四、巩固训练

1.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

这说明商朝社会(  )

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

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

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可知,这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

答案为B项。

2.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

“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份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是(  )

A.宗法门第观念B.仅男子可参与科举

C.近代新式教育推广D.秦代强制分户的立法

答案 A

3.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 A

解析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是由于其实行了分封制,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削弱,故答案为A。

4.《尚书·召诰》曰:

(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

有王虽小,元子哉!

”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故选B。

5.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答案 C

解析 社会家庭关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夫为妻纲”等特征体现了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与皇权专制无联系。

应选C项。

6.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

中西方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

A.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 A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西方差异的主要成因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关系,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把女性继承权排除在外。

7.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左传·桓公二年》: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

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

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分析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分析出周王的地位;第

(2)问对比分析血缘及世袭制在秦朝的延续,并区分地方管理及官员任免与西周的不同,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归纳出变化的原因。

 

答案:

1——6BAABCA

7. 

(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

(2)延续性:

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

变化:

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二历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复习学案

一.主干梳理

1.背景:

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易错提醒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三.深化探究

主题一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与特点

1.原因

(1)经济上,由封建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主题二 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2.积极影响

项目

内容

政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经济

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文化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播

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四.读背知识点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5.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

6.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五.巩固练习

1.“……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高约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

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2.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

“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

……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

A.夏朝B.西周

C.秦朝D.唐朝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首先开始于秦朝。

3.有人说: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 B

解析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在夏朝,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B项。

深化训练

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

”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贵族世卿世禄,有很大的自主权,形成周王和地方贵族共治的局面,称为贵族政治;而秦朝实行皇帝制,地方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这被称为封建官僚政治,故B项正确。

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

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

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 C

解析 “秦以前之封建政治”特指西周分封制,结合所学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符合郡县制,“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和“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不符合分封制,故答案选C项。

6.“存在了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并非是一堆腐朽的垃圾,仅以批判两字所能了结。

它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文中评价皇帝制度的史学方法是(  )

A.全面辩证的方法B.发展的方法

C.比较的方法D.史料解读法

答案 A

解析 材料对“皇帝制度”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采用了全面辩证的方法,故答案为A。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做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

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

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

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

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佐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

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根据材料一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

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

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答案 

(1)作用:

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

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肯定:

是。

理由如下:

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

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

不是。

理由如下:

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

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王夫之:

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

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

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题可以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治国”等。

(2)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二中的说法:

“封建制度早已推翻”,说明废除了分封制,结束了血缘政治;第二问可结合政治制度的发展来说,也可结合皇位继承来说。

第(3)题需要结合材料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答案:

1----6BCBBCA

7.

(1)作用:

区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进步:

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

肯定:

是。

理由如下:

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

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

不是。

理由如下:

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

由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3)王夫之:

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义。

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

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

 

高二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复习学案

一、主干梳理

1、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时期

概况

西汉

长期郡国并存,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

唐朝

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4).宋: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

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朝:

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至元:

科举制

(1)形成: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深化探究

主题一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主题二 趋向公平、公正的古代选官制度

(1)演变

①世官制:

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②察举制:

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

③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

④科举制:

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

(2)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形式:

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趋势:

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科举制实施的三大影响

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读背知识点

1.汉武帝时形成“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

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4.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5.元代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6.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采取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四、巩固训练

1.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

A.秦代B.汉代

C.唐代D.元代

答案 B

解析 由图片信息可知是始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汉代沿袭秦朝的这一中央制度,东汉时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2.“若政令有失当,除授非其人,则论奏而驳正之。

凡章奏,日录目以进,考其稽违而纠治之。

”具有上述职能的机构是(  )

A.中书省B.尚书省

C.门下省D.军机处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了此机构具有监察、审议的职能。

中书省是负责决策的机构,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负责执行的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议的机构,故C项正确;军机处只是起到上传下达,跪受笔录的作用,故D项错误。

3.学者陈峰认为:

“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