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108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docx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

课本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完全错误采访:

宋晨希嘉宾:

傅佩荣

往期精彩回顾封面人物?

?

中国人没必要崇洋觉得西方都好?

?

西方人评孔子:

塑造了新的世界?

?

《诗经》里骂天其实是骂皇帝?

?

东方宗教是母性宗教讲慈悲?

?

佛教进入中国用一句话征服大众?

?

孔子学院应教汉语和孔子思想?

?

西方人崇拜中国道家因他们看不懂?

?

孔孟没讲过内在超越只讲天命?

?

儒家相信向善可增加人格魅力?

?

扶老人被讹诈说明老人不正常?

?

误解:

孔孟并没有说过人性本善?

?

课本曲解“学而时习之”原意?

?

小孩学习《三字经》没有任何用处?

?

老庄思想并非出世而是让人轻松?

?

评论请进?

?

 

嘉宾档案

傅佩荣:

祖籍上海。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

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著作有《国学的天空》、《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等几十部。

采访手记

这是我第二次有幸采访傅佩荣先生。

作为曾在耶鲁大学主修宗教哲学的学者,他不论研究什么问题,都带有探寻生命意义的本真追求。

傅佩荣先生这些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与传播,著作等身,其所出版的书籍既做到了在已有思想上的创新,对若干年来传统思想的误解做到正本清源,又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普罗大众广泛接受。

采访傅佩荣先生,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在经受严格的哲学训练之后,所拥有的缜密逻辑,对于每个观点,每个词语,都务求厘清基本概念,从而更好的解释这些问题,对已有的一些观点,比如儒家是否是内在超越,当代人还应该读《三字经》么等问题,给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点击阅读>>>

国人没必要媚外觉得西方什么都好

搜狐读XX晨希:

美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印度、以色列出现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

您能不能从全球视野来看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文明之间有哪些异同?

傅佩荣:

这是很大的问题,也是很好的问题。

说到中华文化,我们中国人总觉得中国应该在世界中间,我们是一个主流的文化。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帝国,在跟西方接触之后出现了很多问题,近代中国人开始对自己国家的传统失去信心。

  刚才你提到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观点是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在公元前6到3世纪,世界不约而同出现了文化上突破性的发展,称为文化轴心时代。

他举例的时候特别提到古希腊、古印度、以色列和中国,这些地区都不约而同出现一些天才的思想家、宗教家,他们出来之后形成一种分水岭,好像从此以后,人类就找到方向了。

我们常常要问,你把中国放在里面,中国人自己是什么感觉?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我小的时候生在信仰天主教的家庭,我对于基督教的传统非常熟悉,所以我看中国是从西方基督教的视角去看。

等我到国外之后,我试图用西方文化的眼光去看中国文化。

在我自己受到几种文化的冲击之后,有特别深刻的感受。

  首先,所有的文化都是要让人快乐地活下去,它能够长期发展一定有它的道理。

我们中国人完全没有必要崇洋媚外,不要因为中国最近几百年落后于西方,就觉得西方一切都好,这个完全没有必要。

但是也没必要过度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说中国的文化世界就世界第一。

[详细]点击阅读>>>

丹麦自杀率高:

因理念空洞

搜狐读XX晨希:

您认为如何评判文化的优劣?

傅佩荣:

文化之间的优劣最好基于某些具体的观念来说明比较好。

所以我谈文化的时候基本上都把文化分三个层次:

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

  器物方面指的是衣食住行,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科技的发达和繁荣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更好,这个目标最明确,所有人都会接受,国民年均所得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准。

  制度层次。

人类社会从来就没有完美制度,每种制度都在人群社会里面慢慢地磨合,慢慢地追求更高的公平正义,更高的人权保障,没有哪个是最完美的,很难有这样的标准。

制度层次最重要的是理念,我常常谈这个主题,我在欧洲和荷兰教过书,就对那边的社会制度留意了一下,发现丹麦人年均所得现在已经超过四万美金了,器物非常丰盛,制度也非常完善,你只要是丹麦公民,生下来到丹麦大学,本科期间你可以一分钱不花,全部是国家买单,但是这个国家自杀率非常高。

  器物这么丰富,制度这么完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想活?

是理念空洞了。

什么叫理念空洞?

一个社会上的人,他如果理念空洞了,他的人生就没有什么理想了,每天就是过日子而已,很容易出现一种状况,就是重复而乏味。

你知道生活就是这样了,祖先、父母怎么过你也怎么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有一天受够了,就会自杀。

  但如果你有理念就不一样了,理念就是知道我为什么活着,我知道活着的目标在哪里,我要去奋斗,不管成功失败,人的一生至少有一个方向,所以在这里面就出现了轴心时代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后来还出了一本小书,特别选了四个人,标题就叫做《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他不是照年代的写的。

这里面四个人有两位是宗教的教主,佛陀和耶稣。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推动者,也是西方科学的发展者。

[详细]点击阅读>>>

西方人评孔子:

塑造了新的世界

傅佩荣:

孔子也在里面,孔子在其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他使中国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了吗?

一般人认为,孔子的想法有点保守和复古,好像这个人太重视古代的礼仪和传统,以至于太缺乏一种创新性。

这是我们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不对?

雅斯贝尔斯真是博学多闻,他写过《伟大的哲学家》,把每个伟大的传统哲学家都写了一遍,里面也包括我们的老子。

  当时我很好奇,中国人自己看孔子是至圣先师,满口仁义道德,但外国人看孔子不一样,他们认为孔子从传统里面塑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所以我研究孔子从他那得到很大的启发。

  你不要只从老的注解去评断孔子,你要换一个角度,孔子有什么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随便举一点,就会发现他确实不一样。

古代中国,夏商周称为三代,三代的天子都是受天所命,所以天命这两个字以前不能随便讲,天子得到天命就等于有了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到孔子的时候,他也有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的天命概念不再属于帝王专有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天命。

这个天命是什么意思?

不是让你当天子,而是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所以儒家的一些思想经常会被忽略,就是孔子希望人有自我的觉醒,我们要知道古代的社会是一个集体性的社会,只分两个阶级,即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守法、交税、生活,是没有自觉性的。

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称作天子,他是有自觉的,是受天所命照顾百姓,但是这个天子也是人,如果有一段时间缺乏道德上的修养,最后就会堕落,叫“天子失德”。

[详细]点击阅读>>>

《诗经》很多地方骂天其实是骂皇帝

傅佩荣:

天子失德就会造成灾难,中国古代的《诗经》里有很多地方是骂天的,为什么骂天?

天子不好就骂天。

这时候老百姓就要重新寻找人生的行为规范,所以孔子这个时候就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观念叫做仁。

仁这个字什么意思?

有各种解释,我的解释是回到孔子当时的时空背景。

仁这个字一定要理解为从真诚出发,你如果没有真诚,你发现不了内在的价值基础。

讲真善美这种价值都是经过人的主体选择之后才呈现出来的。

  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什么,就是概念模糊,有些东西听起来很美,但却根本没有抓住本质,以至于最后根本不知道中国人哪点伟大。

所以我强调要对问题界定清楚,比如我们常常说你要行善。

善是什么?

用孔子来说的话,他对于善有清楚的规定,孔子所谓的善一定是放在人与人之间,比如他在鲁国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跟他报告说马厩失火了,他只问一句话,“伤人乎?

”不问马。

有人受伤吗?

他没有问马的损失。

孔子认为我要负责的是人,马或其它生物我负责不了。

先考虑人的生命,再考虑其它的生物,这就是儒家的人文主义。

  最早把它界定清楚的是孔子之后的孟子,舜的时候让契为司徒,教老百姓五伦,五伦就是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即五种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能把别人当手段来利用,你不喜欢被别人利用就不要这样对待其他人,这里面就有互相尊重,把别人当成自己来看,今天叫做换位思考,是很好的观念。

[详细]点击阅读>>>

东方宗教是母性宗教讲慈悲<

傅佩荣:

儒家整个思想的核心在什么地方?

在于自我的觉醒,一个人真诚的话就有力量由内而发,看到别人受伤就会不忍心,叫物伤其类,看到别人有什么愉快的事情也替他高兴。

孔子最大的贡献在什么地方?

因为在那个年代,即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时候没有什么个人自觉,都是集体性生活,大家各做自己的工作,每个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没有觉得我要行善避恶。

能够抉择的只有天子,代表天照顾百姓。

  孔子以后不一样,孔子以后每个人都可以说我是一个特殊的人,我有我的生命价值。

儒家思想所塑造的中国传统,就是从孔子开始的。

“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系易辞”,他的弟子们大部分当老师,就把这个教材跟教义配合起来传下去,这样儒家就开始发展了。

  这样的儒家思想跟西方有什么不同?

我刚才讲到四大圣哲,其中两大是宗教家,宗教家有一个特色,就是知道人生现实情况都不理想,要寻找死后的生命,他们希望人死后有一个好的报应,对这一生做一个交代。

信耶稣的与信佛陀的不一样,前者要求审判,一生就一次,审判的结果是不能翻案的。

而佛陀是印度人,他受印度教的影响,生来就有轮回的概念,认为没关系,这一世不够好下辈子还有机会。

  为什么有这种分别呢?

因为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爸爸妈妈,爸爸要求公正正义,妈妈要求的是慈爱宽大。

西方宗教,包括三大一神教。

从犹太教开始就偏向父系宗教,要求正义,你这一生犯什么错死后只有一次审判。

东方宗教,包括印度教、中国的道家(后来演变成道教)思想都是强调母性的慈悲,母性的包容,所以老子的三宝第一宝就是慈,佛教里面讲的也是慈悲为怀,这就是母亲的爱,给你机会让你轮回再来一次。

[详细]点击阅读>>>

佛教进入中国用一句话征服大众

傅佩荣:

其实这两种并不矛盾,只是说人的生命愿望偏重哪一边。

中国文化不同,它的特色在于我注重的是你活着的时间,我不跟你谈生前死后,为什么?

生前死后没有办法验证,你说你死后有好的报应谁知道?

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是重视现实和生命,你生下来这几十年过的日子,要好好珍惜,珍惜什么呢?

从真诚开始跟别人互动,从孝顺父母开始跟其他人建立各种关系,这是一种儒家的思想,非常入世的,因为你不知道有没有前世和来世,你把愿望投射在前跟后就等于忽略了这一生最可贵的时间,儒家偏重现实,但是缺点也正好在这里。

  中国古代的信仰为何不够明确不够发达?

后来佛教进入中国,发展得很快,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古代讲报应的时候,《易经》在坤卦部分有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就是中国古代的观念,即家是一个单位。

让你考虑到祖先与子孙,所以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是考虑这个。

  它的缺点在于可以推卸责任,比如我这辈子念书不好,就认为是祖先害的,因为他做好事不多。

你这一辈子过得很好,是祖先给你积了德,中国人喜欢讲这个,但是这样一来,道德可能会失落掉了。

佛教进来时候,一句话就征服了大众,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果报,个人对自己负责,这才符合道德真正的运作模式。

  我们今天谈到中国文化在整个文化轴心时代发展的时候,西方人是以儒家做例子的,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状况。

儒家的思想,我特别强调自我的觉醒,西方人发现这一点。

我很年轻的时候,因为翻译《四大圣者》得到启发,知道孔子在一个传统社会中,很多人都把他讲成保守、复古、维护封建体制的人,错了!

  孔子一生要做四个字,承礼启仁,礼代表周公治理作乐,所以孔子最崇拜周公,他曾经有几个晚上没有梦见周公,他说:

“哎呀!

我现在衰老了,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

”他崇拜周公。

周公治理作乐让整个社会稳定发展,那礼乐如果崩坏了怎么办?

孔子的理想是承礼启仁,把仁开发起来,仁就是前面我所说的真诚,每个人都可以真诚,不需要靠礼乐,礼乐是外在的。

孔子说的很清楚,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他能用礼做什么,能用乐做什么?

只不过做做样子。

  整个儒家的思想在于真诚,但是这是小问题,真诚你怎么去验证?

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很真诚,但是到最后怎么去验证,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后面孟子都继续发问这样的思想。

[详细]点击阅读>>>

孔子学院不能只教汉语要教孔子思想

搜狐读XX晨希:

现在中国世界各地在建立孔子学院,从您的经验看,当代西方人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对西方思想起到了互补作用,您如何看待?

傅佩荣:

说到孔子学院,其实是效仿德国的歌德学院去设计的。

我在1989年的时候曾到德国去,在歌德学院学德文,我很了解它的运作模式,只教德文不教歌德。

我到歌德学院学了四个月,没有人教我半句歌德的话,只教你看懂德文书,跟别人聊天讲话。

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基本上都是在教汉语,让外国人可以通过这个机构学习中文,将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所以我很希望我们的孔子学院有点特色,去教一点孔子的思想。

  外国人怎么看待我们的文化?

是跟它互补吗?

其实外国人比较没有互补的观念,它一向是走自己的路,从古希腊到罗马,再到天主教出现的整个中世纪1300多年,再到后面的宗教改革是一路发展的。

  西方人有自我中心的思想,但是他现在发现了问题,即理念的空洞化。

因为它的宗教信仰受不了世俗化的冲击,使得西方文化的宗教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理念空洞之后西方只好去找别的文化,现在大多数文化都已经成为考古的对象,像古代埃及文化已经灭绝了。

能够一直保留下来的非西方文化只有两个:

印度和中国文化。

  印度人留着满头白发,穿个长袍,西方人觉得这个很有特色,他一定有一些秘诀可以告诉我,让我人生得到智慧。

中国的道家也一样,我有一个学生从德国回来,他跟我说,德国家庭里几乎每一家人都有一本老子的德文翻译本。

为什么?

因为老子很薄很便宜,他们认为家里面摆几本别人看不懂的书才有水准。

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印度和中国文化,因为这些文化能够维持几千年,一定有道理。

  我特别说一下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汤恩比写过一本书叫《历史研究》,研究了21种主要的文化。

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推崇,他说中国文化生命力特别强,一般文化经历四个周期的兴盛衰亡阶段后就消失了。

但中国文化兴盛衰亡后又开始兴盛衰亡,他写书的时候正好碰到“文革”快结束的时期,他如果活到现在,一定又会看到一个兴起周期,这在文化史上是难以想象的。

  这时候你就要问中国文化到底为何会如此强劲?

外国人对中国真是好奇,他们谈到儒家、道家的时候,心态是不一样的。

他们认为儒家就是叫你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对社会国家贡献,等于是入世的情怀。

外国人可以接受儒家,他们也有这种思想,在哲学上属于伦理学的范畴,行善避恶,这个没有什么特别高深。

[详细]点击阅读>>>

西方人崇拜中国道家因为他们看不懂

傅佩荣:

最让西方学者崇拜的是道家。

理由之一就是看不懂,他们翻开《老子》,第一句就懵了,“道可道,非常道”。

这六个字没有办法讲的很清楚,但是西方一流的学者都知道,真正的奥秘是不可能用言语来表达的。

为什么?

因为真正的奥秘是连人生命都包含在里面的。

如果做一个客观的观察,你是不在里面的,于是你可以把它当做对象来做分析研究的,用科学的态度,这个没有问题。

  但如果去研究一个伟大的奥秘,像“道”这样的东西,你怎么可能采取客观的立场呢?

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道家很神秘。

还有《庄子》,西方学者没有人不说他是一位密契主义者,以前这个词翻译成神秘主义者,那个翻译不太好,密契主义比较适合。

庄子《齐物论》里有一句话,“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西方人看到“为一”就被吓到了,为一代表什么?

密契经验就是合为一体的经验,比如你信神,你会感觉到跟神合一。

你信佛,你会感到跟佛合一。

佛教有一句话说的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用言语表达的方式断了,你的心所能想到,所能理解的东西也断了,灭掉了,不可思议,就是这样类似的境界。

庄子居然很轻松与万物合一。

西方学者看到庄子都说这是密契主义。

[详细]点击阅读>>>

孔孟不讲内在超越只讲天命

搜狐读XX晨希:

曾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在超越,但也有人认为内在超越就是没有超越,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傅佩荣:

内在超越这四个字,不管解释得多神秘高明,它都是很简单的。

我透过修养自己可以让自己提升,不需要信仰一个外在的神,这就是内在。

因为它最主要是对照于外在的超越。

  所谓外在超越,最主要是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这种西方传统的宗教,因为神是外在的。

而内在超越,就是宇宙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从陆九渊(象山)到王阳明都走心学系统,认为我的心本身就有让自己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动力也在内在。

  所以我通过内在的修为,让自己生命得到超越,从君子成为圣人,这种说法能不能成立?

基本上这个说法是宋明以后的说法,真正的儒家,比如孔子、孟子,他们是不讲内在超越的。

孔孟有天的概念,这是很明确的概念,孔子“五十知天命”,人不是天,人只能知道天命,孔子还说君子要敬畏天命。

对孔子来说的话,天就是外在的超越,不是内在的。

  我们今天如果说中国人喜欢讲内在超越,这个说法我并不反对,不过,真正的内在超越其实是佛教。

佛教里面讲明心见性,尤其禅宗,它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

中国人讲每个人都有人性,这个人性是善的吗?

并非如此,是向善的。

  英国一位学者叫做卡莱尔,写了《英雄与英雄崇拜》,它里面说每一个英雄在年轻的时候都崇拜别的英雄。

孔子年轻的时候崇拜周公,孟子崇拜孔子,你年轻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人可以崇拜,那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回事,不知道往哪里发展。

  你要成为英雄一定需要典范。

所以,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并不矛盾。

每一个人都可以内在超越,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已经超越上去了?

有人内在没有从内在超越,就需要靠外面的力量。

我从小受西方哲学训练,所以用词要严格一点。

搜狐读XX晨希:

您认为,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获得内心的安定与幸福?

傅佩荣:

我这几年讲国学都是以这个做目标,因为人的生命除了身体、心智之外还有一个精神层次,就是理念层次。

你要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样的理想和观念?

  传统文化能给我们的不是器物、制度而是理念。

这个理念可以让你过得比较快乐吗?

至少从传统文化的理念来说,我们所了解的儒家要求自我觉醒,所有的幸福最后一定要回到一个简单的观念。

我要知道我是谁,我到底要追求什么,我这一生往哪里发展。

我如果不了解这些的话,怎么可能有幸福呢?

比如说,我现在不知道我是谁,我当然羡慕别人了。

羡慕别人永远不可能幸福,因为你不是他,你羡慕他。

等你达到他那个成就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原来我以为跟他一样会幸福,跟他一样之后才发现不见得会有幸福。

  生命真的是一种挑战,一生一定要去发现怎么样才能够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我记得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他说人的一生里面只有两天最重要,第一天是你出生那一天,第二天是发现你为什么出生那一天。

  这里面,“第二天”才是重点,因为第二点才找到你这一生意义所在,你活在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要找到你的目标,这才是幸福的开始。

我们接触国学,是希望通过这几千年的历史,找到人生的目标,去跟它学习。

  20世纪有一种哲学思潮叫存在主义,我读大学的时候,正好存在主义很流行,我当时受到很多启发。

存在就是要选择成为你自己,但是很多人说这太累了。

我学过存在主义,就知道人要选择成为自己,我跟别人也许外在做法都一样,但是内心的想法不同。

  我们中国人今天学习古代传统经典一定要记得,思想是没有新旧的,因为人性都一样,我们今天碰到的人际关系困扰,包括情感的冲突、生活上的抉择,古人也有,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

  古人能够经过经典活出他们精彩的一生,我们今天也要向这些人学习。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人生很精彩。

他在鲁国,50岁才出来做官,55岁左右他就走了。

他发现没有必要再待下去了。

鲁国像我这样的官很多,有没有我没有差别,于是他辞职周游列国。

  从55岁—68岁,孔子周游列国苦的不得了,很多人说你在鲁国当正部级可以好好养老了,干吗去受苦受难呢?

在路上跑,还被人家笑称“丧家狗”。

因为他有一个理想,他知道我的目标不是只为做官,我的目标是要把我这一生所体验到的东西化成仁,用这个概念推动人类思想的发展,这就是孔子他生命的精彩。

他的很多学生也一样,像颜渊、子路、子贡各自学到了孔子的某一部分,但他们都知道以后该怎么去选择判断。

到了一百多年后,出现了一个亚圣孟子。

  孟子学孔子学的很彻底,所以司马迁写《孟子荀卿列传》时说,孟子学儒家思想“道既通”,他把儒家的道学通了,学通之后很有信心,周游列国跟很多人谈儒家思想,说儒家绝对可以推行仁政,造福百姓,平天下,很可惜当时没人给他做实验的机会,战国中期大家都是用兵家、法家来富国强兵的。

  儒家思想现在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它从来没有被具体实现过,所以你不能评价它。

第二个,它是否被适当地理解?

就好像我们今天谈儒家,大多数人观念里面都是朱熹那一套,自打有科举考试以来,大家都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教科书,以至于现在所有人谈到儒家都想到朱熹的观念。

这样,孔孟真正的思想是什么反而无人知道。

搜狐读XX晨希:

孔子、老子、庄子都有关于人生幸福的论述。

在《论语》就有“曾点之志”、“孔颜乐处”,这个被后代儒家学者不断讨论,您认为孔子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观?

傅佩荣:

孔子有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他身边,孔子很喜欢在聊天的时候让学生谈论志向。

子路第一个发言,因为他年纪大,他只比孔子小九岁而已。

子路说要当军事家,一个国家有天灾人祸,我来负责,三年之内让老百姓有本事抵抗各种外来的武力。

  接着是冉有,冉有是负责内政的政治家,他说我让大家丰衣足食没有问题。

第三个是公西华,公西华是外交家,他说我来负责外交礼仪,可以让礼仪规模都非常好。

这三个学生受孔子的教诲有一段时间了,他们提的志向其实就是儒家思想的几个基本原则,我学习有成就就要做官,做官才能造福百姓,这是儒家的思想。

你要造福百姓,要设法做到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这是具体的作为。

  如果这些是志向的话,会有小小的困难。

你想做官要看别人有没有给你机会,国君不用你,你想做官也没用,这都是有求于外。

这种志向可能一辈子要等待,而时机不见得出现。

  第四个学生是曾皙,这个学生很特别,他儿子比他有名,他儿子就是曾子。

曾皙在谈话的工程中,一直负责背景音乐,他在鼓瑟。

三个人谈完之后孔子说,“点,尔何如?

”点是曾皙的名字,孔子说点你觉得他们说的怎么样?

他就把乐曲收了尾,把瑟推开站起来。

他讲了很小一段话,但是得到孔子的称赞。

  他的意思是说,春天快结束的时候,我带着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这算什么志向呢?

他讲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互相配合,春天快结束了代表天时,住的地方靠近沂水,还有一个舞雩台,我们去河水边洗洗澡,一路唱着歌就回家了。

  这一番话让孔子听得非常开心,孔子就是想得君行道,希望能够治国平天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

他听到曾皙这样讲,触动了他的心事。

孔子听完叹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

  后来教室里就只剩曾点和孔子两个人了。

其实曾点的修养没有这么高,朱熹注解就把曾点讲得不得了,认为曾点的境界跟万物变化都融合在了一起,其实没那么高。

[详细]点击阅读>>>

儒家相信一心向善就可增加人格魅力

傅佩荣:

“孔颜乐处”是怎么回事呢?

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大家都知道,他苦的不得了,但是又很快乐,为什么?

颜回每天只吃一竹筐饭,喝点白开水,住在违章建筑里面,但颜回一样快乐。

孔子也是一样,他说我吃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