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38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分析化学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1.docx

《分析化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分析化学1.docx

分析化学1

分析化学

1-2

1.分析化学任务: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2.分析化学分类: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化学分析、仪器分析

无极分析、有机分析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

例行分析、仲裁分析

3.应树立观念:

量和误差观念

4.定量分析程序:

(1)试样采集

(2)试样分离富集(3)分析方法的选择与分析测定、误差数据处理(4)质量保证与控制

5.切乔特公式:

Q≥Kd2

Q(kg):

平均试样采集量的最小值

d(mm):

试样中最大颗粒直径

K:

反应物料特性的系数

6.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对滴定反应:

 aA+bB=cC+dD

选择包括反应式在内的化学式为反应单元,即选aA、bB、cC、dD为基本单元,则:

naA=nbB=ncC=ndD

上式即为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7.化学因数:

计算结果时,通过“CaCO3含量”可计算出“CaO含量”,所使用的换算系数,称为“化学因数”(或化学因子),记为F。

(CaO/CaCO3)

F=待测化学式的摩尔质量/已知化学式摩尔质量

8.基准物质:

能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

9.标准溶液(滴定剂):

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10.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11.滴定度:

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克或毫克)

12.滴定方法:

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

13.滴定方式:

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置换滴定法、间接滴定法

用高锰酸钾法测定不纯CaCO3样品的含量时,可采用间接滴定法。

称取试样0.2300g,溶于盐酸,加入过量的草酸铵溶液,使钙离子转化为草酸钙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后溶于硫酸溶液。

此溶液中的草酸根离子用0.04000mol/L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所消耗的体积为20.03mL。

计算试样中CaCO3和CaO的含量。

解:

CaCO3+2H+=H2O+CO2+Ca2+

Ca2++C2O42-=CaC2O4

CaC2O4+2H+=H2C2O4+2Ca2+

5H2C2O4+2MnO4-+6H+

   =2Mn2++10CO2+8H2O

根据“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n(CaO)=n(CaCO3)=n(C2O42-)=n(2/5MnO4-)

=5/2n(MnO4-)

CaCO3%

=5/2C(MnO4-)V(MnO4-)M(CaCO3)100/ms

=88.35

CaO%

 =5/2C(MnO4-)V(MnO4-)M(CaO)100/ms

 =49.50

试求0.02000mol/L的K2Cr2O7标准液对Fe、Fe2O3和Fe3O4滴定度?

解:

相关反应为

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

根据“等物质的量反应规则”:

n(Cr2O72-)=n(6Fe2+)=n(3Fe2O3)=n(2Fe3O4)

T(Fe/S)=CSM(6Fe)/1000=6.702mg/mL

T(Fe2O3/S)=CSM(3Fe2O3)/1000=9.581mg/mLT(Fe3O4/S)=CSM(2Fe3O4)/1000=9.260mg/mL

3

1.误差类型:

系统误差(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操作误差、主观误差)

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

由固定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平行测定时具单向性、重现性特点。

可校正或消除。

可测误差。

随机误差:

由偶然的因素所造成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它随时变化:

时大,时小,时正,时负。

也称为不可测误差,无法避免。

2.有效数字:

用来表示量的多少,同时反映测量准确程度的各数字,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得的数字,包括全部可靠数字和一位不确定数字(末位)

3.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尾数≤4舍;尾数≥6时入;尾数=5时,其后无数或全为0,舍5“成双”;若其后有不为0的数,皆入。

4.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加减法:

结果的位数应与“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一致。

●乘除法:

结果的位数应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一致。

●混合运算:

遵守数学运算规则,执行有效数字规则。

对数与指数的有效数字位数:

按尾数计,如pH=10.28,则[H+]=5.2×10-11

5.准确度:

测定结果与真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衡量。

E

6.精密度:

平行测定结果相互靠近的程度,用偏差衡量。

D

7.准确度与精密度辩证关系:

●精密度好是准确度好的前提;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高。

●首先应考察或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然后再考察或提高准确度。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高,说明分析中的随机误差小,测定结果的重现性和再现性好,可靠程度大。

●但精密度高,准确度不一定高。

8.分析数据的处理程序:

●提高精密度,提高准确度

●消除可疑值

●计算置信区间

9.可疑值取舍:

(1)4d法:

先除去可疑值计算平均值和平均偏差,在用可疑值和平均值相减的绝对值和4d比较

(2)Q检验法(4~10次):

Q=(Xn-Xn-1)/(Xn-X1)或者Q=(X2-X1)/(Xn-X1)

(3)格鲁布斯法:

T=(X平-X1)/Sx1为可疑值或者T=(Xn-X平)/Sxn为可疑值

10.显著性检验:

(先用F检验精密度,再用t检验准确度)

(1)t检验法(准确度):

●平均值与标准值的比较:

先μ=x平±ts/√n→t=Ix平-μI√n/s;再比较t与t表

●两组平均值的比较:

(2)F检验法(精密度):

F=s2大/s2小n1与n2可以不同

11.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2)减小测量误差

(3)消除系统误差

(4)减小随机误差

测定铁矿石中铁的百分含量(以Fe2O3%表示),经6次测定其结果为:

40.02,40.12,40.16,40.18,40.20,40.18。

试t-检验法判断该组数据中是否有可以舍去的数据(置信度取95%)。

解:

经计算有X平=40.14,S=0.066

查表得,t0.95,5=2.57。

置信区间为:

因为40.02不在此范围内,应舍去。

Grubbs和t-检验法引入了两个重要参数X平和S,检验的准确度较高。

例题:

用某新方法测定试样中Fe的质量百分数,八次平行测定结果分别为:

27.54,27.52,27.08,27.56,27.54,27.56,27.50,27.58试按定量分析的要求,以95%的置信度,报告试样中Fe的分析结果。

若试样中铁的真值为27.54%,该新方法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已知置信度95%时,t和Q值如下:

测定次数n

5

6

7

8

9

t0.95

2.13

2.02

1.94

1.90

1.86

Q 0.95

0.64

0.56

0.51

0.47

0.44

5

1.酸碱质子理论:

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酸失去1个质子后转化成它的共轭碱;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碱得到1个质子后转化成它的共轭酸。

2.溶液中的数量关系:

物料平衡(MBE):

各物种的平衡浓度之和等于其分析浓度。

电荷平衡(CBE):

电中性原则,溶液中正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负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

质子平衡(PBE):

能量守恒,溶液中酸失去质子的数目等于碱得到质子的数目。

3.酸碱分布系数:

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以σi表示。

分布系数取决于该酸碱物质的性质和溶液H+浓度,与总浓度无关。

4.计算酸度的程序和公式

5.滴定曲线的性质

6.指示剂的选用原则:

变色范围与突跃范围交叉;pHSP与pKIn,越接近越好;强酸碱滴定,PP、MR、MO都可以

7.影响突跃的因素:

滴定反应的平衡常数Kt:

Kt数值越大,滴定突跃越大。

待测物的浓度C:

一般情况下,C越大,突跃越大;C越小,突跃越小。

8.定量滴定的条件:

如果:

CxKt≥106

该反应可定量,误差≤0.1%。

有足够突跃,可选择In指示滴定终点。

9.分布滴定的条件:

酸的浓度与离解常数K乘积大于等于10的-8次方;且相邻的两个离解常数K相差10的5次方以上。

10.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碱标准溶液NaOH:

配制:

消除CO2的干扰

以饱和的NaOH(约19mol·L-1),用除去CO2的去离子水稀释.

标定NaOH溶液的方法:

a.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

Mr=204.2,pKa2=5.4,PP,

样品m溶解后,加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液滴定,平行5~6份。

b.草酸(H2C2O4·2H2O)

Mr=126.07,pKa1=1.25,pKa2=4.29,

选用PP为指示剂

m(质量大)溶解、定容到100.0mL,移取20.00mL,酚酞为指示剂,NaOH标准溶液滴定,平行5~6份。

(2)酸标准溶液HCl:

配制:

用市售HCl(12mol·L-1),HNO3(16mol·L-1),H2SO4(18mol·L-1),用水稀释.

标定:

a.无水Na2CO3,270-300℃烘1hr,

MO;MR+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

b.硼砂:

Na2B4O7·10H2O

Na2B4O7·10H2O=2NaH2BO3+2H3BO3+10H2O

60%相对湿度,防失水。

pHep=5.1,MR。

 

 

H+浓度和共轭酸碱对离子浓度很接近

 

 

6

1.EDTA螯合物:

应用最广,稳定性高,有一定的选择性。

控制反应条件,能得到所需要的络合物。

作滴定剂和掩蔽剂等。

1、具有环状结构。

2、螯合效应:

稳定的环状结构,特别五元和六元环,使螯合物附加了很高的稳定性。

3、配比简单,计量明确。

2.副反应系数:

未参加主反应组分M(或Y等)的总浓度与平衡浓度[M](或[Y]等)的比值,从而得到副反应系数。

f引起的X的副反应。

3.条件稳定常数:

设未参加主反应的M总浓度为[M’],Y的总浓度为[Y’],生成MY、MHY、M(OH)Y的总浓度为[(MY)’],当达到平衡时,可以得到以[M’]、[Y’]、[(MY)’]表示的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4.邻邦误差公式

5.配位滴定酸度控制:

需要加入缓冲剂

缓冲剂的选择原则:

合适的缓冲pH范围:

pH≈pKa

足够的缓冲能力:

浓度计算

不干扰金属离子的测定

6.酸效应曲线:

1、确定金属离子单独进行滴定时,所允许的最低pHmin值(最高酸度)。

2、从曲线上可以看出,在一定的pH范围内,什么离子可被滴定,什么离子有干扰。

3、控制酸度,进行选择滴定或连续滴定。

7.定量和分布滴定的依据:

定量准确滴定的依据:

若ΔpM=±0.2,要求Et≤0.1%,根据误差公式得:

lgcsp·K′MY≥6.0

8.分布滴定的依据:

N存在下滴当M时,一般要求

△pM′≥±0.2,终点误差Et≤±0.30%

由Ringbom公式,可得:

CspMK′MY≥105

或者:

lg(CspMK′)≥5

且必须满足:

lg(CspMK′MY)-lgKNY[N]≥5

9.提高选择性的途径:

配位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沉淀掩蔽法

10.

7

1.电对的条件电势:

在特定条件下(如酸度、浓度等一定时),氧化态和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是1mol/L时的该体系的电极电势。

2.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自身指示剂、专属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二苯胺磺酸钠、亚甲基蓝、二苯胺)

3.影响速度的因素:

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自动催化反应

4.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碘量法、高锰酸钾滴定法、重铬酸钾滴定法、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5.典型的应用实例:

重铬酸钾(全铁的分析),碘量法(铜合金中铜的测定;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有机物的测定:

维生素C、甲醛、丙酮等;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硫酸铈法);高锰酸钾法(有机物的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8-9

1.沉淀类型:

晶型沉淀、无定形沉淀、凝乳状沉淀

2.沉淀的条件:

(1)晶型沉淀:

稀溶液、搅拌、热溶液、陈化

(2)无定形沉淀:

热溶液、浓溶液、搅拌、加入电解质、趁热过滤

(3)凝乳状沉淀

3.冯威曼经验公式:

分散度=K(CQ-S)/S

各种沉淀都有一个能大批自发产生晶核的相对过饱和极限值,称为临界值。

在临界值以下,沉淀以异相成核为主,得到大颗粒沉淀。

超过临界值,沉淀以均相成核为主,得到小颗粒沉淀。

S:

 晶核的溶解度

Q:

加入沉淀剂瞬间沉淀物质的浓度

Q-S:

过饱和度

(Q–S)/S:

相对过饱和度

K:

常数,与沉淀的性质、温度、介质等有关

4.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1)共沉淀现象:

表面吸附引起的共沉淀;生成混晶或固溶体引起的共沉淀;吸留和包夹引起的共沉淀

(2)后沉淀现象(继沉淀现象)

5.银量法所使用的标准溶液和指示剂:

10

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溶液呈显被吸收光的互补色光的颜色。

2.吸收光谱性质: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2)不同物质吸收曲线形状和λmax均不相同。

3)在一定波长处吸光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

3.光吸收基本定律:

朗伯-比尔定律表明:

当一束单色光通过含有吸光物质的溶液后,吸光度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吸收层厚度成正比。

A吸光度

K比例常数(ε)

b液层厚度

c溶液浓度

4.光度计的结构:

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输出显示

5.参比溶液的选择:

1)当试液及显色剂均无色时,可用蒸馏水做参比溶液;

2)显色剂无色,被测试液有颜色,可用不加显色剂的被测试液做参比溶液;

3)显色剂有颜色,可选用不加被测试液的试剂做参比溶液;

4)显色剂和试液均有颜色,可将一份试液加入适当掩蔽剂,将被测组分掩蔽起来,使之不再与显色剂作用,而显色剂及其他试剂均按试液测定方法加入,以此作为参比溶液;

5)改变试剂加入顺序,使被测组分不发生显色反应,可以此作为参比溶液消除干扰。

6.分光光度的定量方法:

标准管法、标准曲线法、吸光系数发

7.示差法原理:

原理:

示差法采稍低于待测液浓度的标准液作参比。

设:

待测cx,标准为cs(cs

则:

Ax=εbcx,As=εbcs

ΔA=Ax-As=εb(cx-cs)=εbΔc

当以cs为参比时,有ΔA=Ax=εbΔc

测得的吸光度相当于普通法中待测溶液与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之差ΔA。

由标准曲线上查得相应的Δc值,则待测溶液浓度cx:

cx=cs+Δ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