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42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7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docx

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2019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

我们爱祖国,巍峨的群峰在云端穿suō  ,jìng  发的千帆荡起碧波。

我们望朝露日晞,听晨钟暮鼓,徜徉壮丽山河。

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我们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您,我要用最美的歌儿歌唱我的祖国。

(1)下面“我爱祖国”的书法字体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答案】1.

(1)C(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金文和书法五体的辨析能力。

A项,字体是金文,特点是:

笔道短且粗、弯笔处多、形成团块多和历史悠久;B项,字体是行书,特点是:

笔划省略、笔势流动、笔断意连;C项,是隶书;D项,是篆书,特点是:

因形立意、古拙多变,曲笔弧线、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隶书的特点:

蚕头雁尾(如:

“祖”最后一横的写法,起笔时,回锋隆起,形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起,形如雁尾)、一波三折(捺画多次转换笔锋)。

此题答案为C。

【考点解析】隶书的起源和发展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起源: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穿suō  jìng  发徜徉  

【答案】

(2)梭竞chángyáng(4分。

每空1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尤其注意形近字、多音字。

注意本题中的“梭”字形易和“棱”易混淆;“竟”和“竞”易混淆;徜徉(chángyáng)是常考的注音。

穿梭:

拼音是chuānsuō。

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相互通过的现象。

引证解释:

谓往来频繁,如织布之梭。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小二独自一个穿梭也似伏侍不暇。

陈毅《送旧友南归》诗:

“君去南天,游击穿梭。

”沙汀《丁跛公》:

“他像尾巴一样跟着父亲,肩头上搭着蓝布褡裢,‘扫荡’似的在这山沟里穿梭着,整有七年之久。

”高枫《大中国》歌词: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

千帆竞发:

千帆竞发,拼音是qiānfānjìngfā,许多船只争着出发前行,形容声势浩大,也寓意竞争激烈。

典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联:

千帆竞发,万马奔腾。

“竞”和“竟”的区别:

一、意思不同:

竟:

1、完毕;终了:

继承革命先烈未竟的事业。

2、从始至终;全:

竟夜。

竞:

1、争着做某事:

竞相传告。

2、比赛:

竞走。

二、字形不同:

徜徉:

拼音为chángyáng。

释义:

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基本解释:

①彷徨,心神不宁:

徜徉若失或心中无限徜徉。

②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徜徉于画中或徜徉在美景之中。

【考点解析】【中国汉字的“音、形、意、理”】

中国汉字的“音、形、意、理”

每个汉字都分为音、形、意、理;意为阳,理为阴;形为阳,音为阴;看形明理,听音通意;汉字的“形”又分阴阳,汉字的“音”也分阴阳。

起名师都应该掌握中国汉字的“音、形、意、理”,为了便于读者掌握汉字的全息规律,今举例子如下:

“运”的繁体为“運”,根据“運”的“意、音、形、理”可解释如下:

从军从走,运机不彰。

冥中運转,轨道数定。

运音通蕴,蕴藏前因。

心力所向,或好或坏。

“運”在字形上是从军从走,而“軍”(军)字从“冥”从“车”。

运气的机密不显露,万物在冥冥之中运动,其轨道是由其本身的定数决定的,“运”的读音跟“蕴”音一样,“运”中蕴藏了万物的前因。

人的生命运动,是一种心力的运动,你心里向往什么,决定了你的发展好坏趋向。

“运”的意思是:

①运动。

②搬运;运输。

③运用。

④运气。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B.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C.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D.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全国高铁营运里程将达到约3万千米左右。

【答案】2.A(2分)

【解析】A.正确;B.有误,前后矛盾,“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与“流下了心酸的泪水”相矛盾;C.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没有”;D.有误,“约”和“左右”语义重复,去掉“约”或“左右”。

故选:

A。

本題题考查病句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考点解析】修改病句的12句口诀

修改病句的12句口诀

1、没有人称么办,加上小明就好办!

2、词语重复有语病,去掉个オ高兴。

(常考的重复有即将和终于、忍不住和不禁、几乎和全部、很和H分、经常和有时、断定利大概)

3、水平提高是搭档,价格提高和降低。

财产要保护,内容要主富,质量只能提高或降低。

习惯要养成,树木要发芽,耐心对教导、发场对传统,端正对态度。

4、和的后面要加词,并得前后要调换。

5、看到“使”字要去掉。

6、居然变身便果然,勾结改过变团结。

夸耀不对是夸奖,猛烈不对是激烈、集中改过变聚集、张牙舞爪太可怕,手舞足昭美美哒。

7、两个他(她)不认识,告诉一个他名字。

8、老师获得了称号,我把称号来摘掉。

9、回忆不能对往事。

10、先地点再季节。

11、估计(大概)是天使,一定(断定)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12、断定是天使,大概是魔鬼,去掉魔鬼世界和平。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撒切尔夫人特别赞扬了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B.从峰顶俯视黄山,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黄山,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C.“啊,可爱的小伙子!

”医师迎着他说:

“嗯,身体怎么样?

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吗?

D.克隆人与他或她的供体人是什么关系?

是亲子关系?

还是兄弟、姐妹关系?

都无从知道。

【答案】3.B(2分)

【解析】A.有误,“一国两制”不是一本书,所以应把书名号改成双引号;B.全部正确;C.有误,后一分句选择问,第一个问号改成逗号;D.有误,选择问前两个问号改成逗号。

故选:

B。

   

【考点解析】顺口溜: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顺口溜: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

问号:

第一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第二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

第三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四注意连续问,每句末尾都用问。

第五注意引文有问号,问号打在引号内。

顿号:

一、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二、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打顿打逗。

三、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四、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

五、多个引号书名号并用,中间不插顿。

六、并列词语中用“和”“及”“或”等连词,连词前不带顿。

七、并列词语中带“啊”“哇”“呀”等语气助词,并列成分之间不打顿打逗。

冒号:

1、同一句话不重复使用冒号2、提示性动词指向引文之外的内容,提示性的词语后不用冒号。

3、冒号不与“即”“也就是”同时使用。

4、引文不独立成句,不用冒号。

5、冒号一管到底。

分号:

1、简单分句不用分号用逗号;2、并列分句内有逗才能分;3、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用分号;4、分项列举里余指代词“等等”前也要用分号;5、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引号:

1、直接、完全引用,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

2、间接、不完全引用,点号放在引号之外或不用点号(问号、叹号除外)。

3、引中有引,外双里单。

4、转述不用引号。

引用原文或原词原句加引号。

括号:

1、不是注释说明内容,不用括号。

2、括号注释说明读时可省去,但破折号注释说明不可缺。

3、句内括号紧贴被注释词语或短语后。

4、句外括号放在句末点号后,括号内注释语句句末可用点号。

书名号:

1、考试名称不用书名号。

2、活动主题不用书名号。

3、栏目名称不用书名号。

4、计划不用书名号。

5、丛书与单位,不用书名号。

6、专业课程名称不用书名号。

7、书名号中有书名号,外双里单。

省略号不能与“等”“云云”“诸如此类”等连用。

破折号不能与“即”“就是”等并列。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2分)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范进中举》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美国作家欧▪享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享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4.C(2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涉及了周易、科举制度、古代军师、欧▪享利式的小说结尾,考查较全面,题目富有创新,C项的设置也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

C项表述有误,《三国志》不是四大名著之一,应改为《三国演义》。

ABD.正确。

故选:

C。

  

【考点解析】欧▪享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

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这种结尾艺术,在欧·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

故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典型例子: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

【考点解析】军师的来历

军师的来历

据现有记载,“军师”一职的出现,起码应上溯至战国时代。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曰:

于是(田)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求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

‘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

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这似乎是关于“军师”一职的最早记载。

它不但说明了“军师”作为统帅助手,“坐为计谋”的行事特点,还特别表明了国君平时对其“遂以为师”的特殊尊重态度。

换言之,平时为“君师”,作战时则为“军师”。

这就是军师的地位和这一职务的来历。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谓曹操取冀州,皆军师荀攸之谋。

攸旋转为中军师。

亦有以军师而掌兵权者。

《三国志·诸葛亮传》言刘备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后进为军师将军。

《资治通鉴·献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注:

“中郎将则有兵柄。

“此外又有掌监察军务者。

晋避司马师讳,改军师为军司。

《通典》卷二十九:

“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

”南朝宋、齐多不置。

梁曾以羊侃为军司。

太平天国时置。

前后只封过十人(女官不在内),任此者都有总理军政之责,“军师”之前各系字号,无一相同。

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以上为初期四军师。

后期洪仁玕为精忠军师,石达开有公忠又副军师之号,李秀成为护国军师,改真忠军师,陈正成为勇忠军师,李世贤为正忠军师。

杨辅清为悫忠军师。

女官也有军师四人,官名与上述初期四军师相同。

根据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的理解:

三国中,“军师祭酒”是一般军师,参谋,没有军权;“中军师”和“军师中郎将”是参谋长,有部分军权;“军师将军”是总参谋长,负责组织领导全军的军事建设和组织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的领导人。

其中“军师祭酒”是曹操发明的,“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是刘备发明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化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5.(8分)古诗文默写。

(1)停车坐爱枫林晚,  。

(杜牧《山行》)

(2)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而或长烟一空,  ,  ,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6)杜甫的《望岳》中,揭示经过奋力登攀,必会达到理想境界、领略无限风光的名句是  ,  。

【答案】5.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接天莲叶无穷碧()天涯若比邻(4)皓月千里浮光跃金(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分。

每空1分,凡出现错别字或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分析】此题考査学生的古诗词文名句默写能力,涉及律诗、绝句、散文。

解答过程:

(1)霜叶红于二月花

(2)接天莲叶无穷碧(注意“碧”的书写)(3)天涯若比邻(4)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注意“皓”跃的书写)(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注意“是”的书写)(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意“凌”的书写)

【考点解析】怎么提升常见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怎么提升常见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

1明确意义,提高认识.不少学生不重视诵读和默写,认为与其在背诵上花费时间得5分,不如在语文科其它内容或其它科目上下功夫收效明显.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诵读默写的显性意义和隐形意义.高考默写题从表面看只有5至8分,但在诵读的过程中对于文言词汇、词类活用、句式等积累都有益,从而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进而有利于古文阅读和诗歌鉴赏.新课标区的高考题不仅默写题分值增加,而且诗歌鉴赏题的分值也有所增加,09年有的省份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已达10分.默写、古诗文阅读最高共计37分.记的准,写的对,也可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意志力和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新课标区高考默写题分值的增加,其实是新课标重视积累的体现.积累是整合、感悟、鉴赏等目标的基础,历史和实践证明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以默写检测和引导积累应是命题者的真意.

2明确重点,合理安排.考纲上要求默写常见名句名篇,常见指日常阅读、写作、说话经常遇到,“名”指千古传诵的经典.这些名句名篇或富含深刻哲理,或表达高尚情感,或体现传统美德,或抒发深沉感慨,往往蕴含丰富,简洁凝练,易诵易记,令人回味.高三复习时间紧,应抓住重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范围与顺序.先以必修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为先,之后宽展至选修乃至课外;先诗歌后散文;先短后长;先易后难.让学生明确复习范围和重点,引导合理安排顺序,容易有所收获,培养成就感,增强自觉性.

3重视归纳,引导积累.不少学生时间花了,也能背诵下来,但考试失分不少.这就应该引导学生归纳失误原因,弥补漏洞.例如:

①寄浮游(蜉蝣)于天地,渺苍(沧)海之一粟.②暖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③别有忧(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④两情若是长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⑤舞幽he(壑)之浅蛟,泣孤舟之嫠妇.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各句中括号内的为正确字)①句中是同音字相混的错误,②句中是形似字相混的错误,③句中是同音字相混的错误,而错误后的词语又常见,放在句子中似乎能讲通,有很大迷惑性.④句没有注意原作语序,受一般印象影响.⑤句中的“壑”笔画较复杂,学生平时不太在意,不容易写对.⑥句中容易忘写虚词“夫”,是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除了以上几种错误类型外,还有缺笔少画、书写无法辨认等.在练习、作业、练考等当中引导学生多分析、反思、归纳,培养细致认真的态度和积累梳理的习惯.

4重视课外,引导落实.名句名篇的默写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课内,课内引导,落实重在课外.语文复习易受其它科目冲击,要引导学生课外有计划的自觉复习.不少学生热衷于填写练习册,做套题,这样复习不够系统,且不会牢固.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散复习,如每天花二十分钟诵读.可以通过学生自测、互测,教师抽查,课前三分钟提问等多种形式引导落实.这样各个击破,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定有收获。

6.(5分)学校组织“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你参与其中。

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欣赏漫画《孔夫子讲学》(作者:

王春生)。

材料二: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是手机导致近视、“搜题”软件成为答卷神器等新闻层出不穷,智能手机的滥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

自2018年11月1日起中小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这是新时代全国首部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立的省级地方性法规。

(1)“材料一”中的这幅漫画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请你简要指出该作品获奖的原因(不超过70字)。

【答案】6.

(1)示例一:

该作品反映了学生上课看手机的不良现象,借用孔夫子上课收手机的这一题材,角度新颖独特,既有幽默性又有讽刺性,能够引起人们对这种不良现象的深思。

示例二:

该作品聚焦学生上课看手机这一社会通弊,借古喻今,角度独特,引思考。

是一幅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加以有机结合的漫画作品。

(3分。

意思对即可)

【考点解析】语文漫画题的解答技巧

语文漫画题的解答技巧

漫画的定义。

漫画:

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

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幽默、诙谐的画面,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启迪人们领悟深奥的道理(寓意)。

二、漫画的构成。

1.标题(可以没有):

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2.主体:

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

3.注释(可以没有):

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三、中高考题型

1.画面描述;2.揭示寓意;3.拟写标题;4.拟公益广告

题型1.画面描述题

解题要领:

1.仔细观察整体画面

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2.抓住特征客观描述画面

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3.注意说明的顺序

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然后依次介绍画面内容,再用一句话点出漫画寓意。

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自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材料二,你将在“课堂远离手机,促进身心健康”的主题班会上向同学们阐述课堂远离手机的益处,请简要列出两条。

【答案】

(2)示例:

①能够更好地保护视力,有效预防近视;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③能够避免网络不良内容侵害,促进身心健康;④能够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其它符合要求的看法也可)(2分。

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考点解析】远离手机的标语和口号

远离手机的标语和口号

  1、手机诚可爱,游戏兴趣高,若为成绩故,两者皆可抛!

  2、手机虽好,可不要贪玩哦!

  3、手机放在家,和谐你我他!

  4、与手机告别,与书本同行!

  5、用学习的热情去抵制手机的诱惑!

  6、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手机是学生退步的电梯!

7、切莫让手机玩偶毁灭你的事业前程!

8、远离手机诱惑,赢得自律无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共4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4分)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

(2分)

【答案】7.孤独、顽强、高傲(或“不畏严寒、坚持垂钓、傲然独立”等)。

(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这两小题,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扣住“江雪”分析环境,抓住“孤”“独”“寒”等诗眼分析“蓑笠翁”这一形象。

《江雪》这首诗大约作于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

他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考点解析】渔翁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渔翁意象

一、失意孤寂的渔翁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

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

飞鸟绝迹,人踪湮没。

遐景苍茫,迩景孤冷。

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

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赵孟頫《渔歌子》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

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此词写渔父泛舟烟波之上,与鸥鹭为友,傲视王侯的清高孤傲,传达出词人一种愤世嫉俗的心理。

二、待时用世的渔翁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禄”诗。

所谓“干禄”,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

诗前半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

后半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