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0663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后的姿势Word格式.docx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5·

12”地震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用图片冲击学生的视力,给直接的感官,感受地震带给人们的灾难)

2、揭示课题。

师:

2008年5月12日,是中国的国难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使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面对这场灾难,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生字词

(1)名读。

(出示字词分类总汇)重点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2)读词语,并用“震撼“说一句话。

(3)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部分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并评价一下。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课写了谁的“最后的姿势”?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谭千秋)

②是怎样的姿势?

(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③用这个姿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而自己呢?

(他献出了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

(鼓励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扎扎实实的打好基本功,从读、说等多方面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

1、读课文,思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写什么?

(提醒学生按时间的顺序来划分。

2、小组讨论。

3、交流、小结。

过渡:

日常生活中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第一小节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个自然段主要表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主要写谭老师对女儿关爱呵护,对工作踏实、认真)

(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谭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呢?

拿笔画出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从学习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培养学生圈圈画画的能力,抓住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体会人物的品质)

指导学生有感情读这一小节。

体会谭老师的是一个勤快(六点多起床)、关爱女儿,是一个好父亲(给女儿洗漱穿戴?

带着散步)、工作认真负责(和平常一样、早早的赶到学校)

小结:

就是这样的一位好父亲、好老师,用他的言行诠释了人生的价值。

第二课时

精读感悟,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并在相关的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1)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道:

“大家快跑!

什么也不要拿!

快……”

(关键时刻谭老师想到的是学生。

几个感叹号看出谭老师的着急,省略号看出还有很多的叮咛,学生补充出其他的叮咛。

并通过朗读把这句话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

(2)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我读出了一个循循善诱的谭老师,他对人生的理解那么深刻,更重要的是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

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着力推进感情朗读,注重关注学生读书的能力培养,体会课文内容的内涵,说说自己的体会:

从这里我读到了一个有坚定责任,有无私大爱的谭老师,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用张开的双臂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找出写谭老师动作的词“拉”“撑”“护”,用果断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读出坚定,读出义无反顾)〕

总结写作方法:

像这样正面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方法,我们称为正面描写。

2、这段文字描写除了正面描写谭老师之外,还有环境描写(场景描写),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找出场景用直线画出场景描写。

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场景描写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1)“天空阴沉沉的。

”我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一场天灾即将降临。

这既是当时的天气真是情况,更是一种暗示,悲剧即将发生。

(2)"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

地震!

”情况危急,生死攸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谭老师选择的是坚守自己的岗位。

朗读,读出几个感叹号表示的紧急。

这个场景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情况越来越紧急了,谭老师没有离开,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保护学生。

这个环境描写突显了谭老师的崇高品格。

(4)“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谭千秋老师遇难了。

他“张开的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定格,成为永恒的瞬间。

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了人生的价值。

多么好的老师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多么令人心痛。

个别感情朗读,尊重学生的处理,只要能说出理由。

(这些场景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突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誓死保护学生的谭老师(从救援人员嘴里听说的)

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谭老师(从其他老师嘴里知道的)

一个讲课生动的谭老师,一个充满活力的谭老师。

(从学生眼里知道的)(让学生知道从不同人物的口中说出的言语更能说明谭老师的品质高尚,更有说服力。

补充:

谭老师是一位共产党员,特级教师,1957年8月出生,湖南省衡阳市人。

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

多好的一位老师,他永远活在学生的心中,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谭千秋老师已经51岁了,再过几年他就可以退休,自由享受天伦之乐了。

退休了,他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

学生想象练习说话,谭千秋老师退休后可能会有的一幕幕鲜活生活场景。

教师因势利导,再反激到另一方向:

“而今,谭老师却……”

(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扩散思维,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内涵,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总结:

这段不直接写谭老师的言行,而是从别人的嘴里、眼里来写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起到烘托作用。

五、学习第四段

1.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说话练习:

“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你就是谭老师身下的那个学生,你说什么?

你是一位教师你说什么?

你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你说什么?

(让学生从正面表达对谭老师的赞美、尊敬,既能训练了说话表达的能力,又能加深对谭老师的深入认识)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二)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谭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的老师。

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

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四)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

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

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

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

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

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

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灾难是可怕的,但是在这些英勇的人们跟前,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认识众多的英雄们,让学生更坚定的认识到了他们的伟大,同时也深受教育,理解到什么是爱与责任。

同时也深深的知道了自己作为祖国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奉献一份爱心。

板书设计

爱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附《最后的姿势》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认识这些生字宝宝:

1.谭千秋洗漱吱吱声废墟震撼深凹诠释生死攸关

2.我会写凹的笔顺:

3.通过查词典我知道“诠释”的意思:

4.我会用“震撼”说一句话:

二、我会读

1.课文我读了()遍,我达到了()(正确、流利、有感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小节,我读给大家听听:

三、我会填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我知道课文是围绕 

这一件事来写的, 

 

, 

成了谭老师的最后的姿势。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

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四、我会搜集

我搜到了有关2008.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资料,知道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五、我会质疑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姿势!

,你是怎么理解的?

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场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

震及整个中国的灵魂!

只要是目睹了那一个个镜头,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逝去!

每个人都会动容,每个人都会被爱震撼。

灾难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这是一份永远的震撼。

教学本课的时候,教师紧紧抓住“最后的姿势是什么?

”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后的姿势出现了几次。

通过三次姿势,来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在品格。

多读多想,进一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重创作品意境,给予学生震撼的充分理由,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在读通全文后,启发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五十多岁的谭千秋老师”文中描述的具体生活情状。

因文生想的对比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诠释”一词,而没有抓“爱与责任”。

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

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

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爱和责任”是什么呢?

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诠释”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么是爱?

什么是责任?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

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

教学建议:

课堂要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组织教学,重点强调“爱与责任”,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个人简介:

田荣霞市中区永安乡中心小学

区级优秀教师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多篇,区级优质课二等奖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