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075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docx

高中必修一至必修三16个生物实验课标要求1

必修1分子与细胞

P7实验: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目的要求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二、材料用具

1.材料:

高等植物细胞(如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叶的保卫细胞),动物细胞(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永久装片,人口腔上皮细胞,鱼的红细胞或蛙的皮肤上皮细胞)等。

2.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

三、方法步骤

(一)观察永久装片:

1.对光。

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2.低倍镜观察。

放置装片,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3.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

4.高倍镜观察。

观察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二)再制备并观察临时装片。

 

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

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四、绘图(用铅笔绘制你所观察到高倍镜下的一个完整细胞,并注明各细胞结构的名称)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

 

五、讨论

1.高倍镜比低倍镜视野(大、小);(明亮、暗)。

2.你所观察到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和。

3.比较P8“大肠杆菌结构模式图”与你所观察到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何最大的区别?

〖答〗大肠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细胞外有鞭毛。

练习使用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cm左右处,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

2.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调焦

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高倍镜观察

1.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40×)。

2.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P18实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Fehling)试剂(新制Cu(OH)2)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

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还原糖的鉴定

材料要求

糖高色浅。

(不宜选用双子叶植物的叶子,因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形成后合成淀粉,暂时储存在叶内;不宜选用植物的叶子作实验材料,因叶片中的叶绿素颜色较深,会对鉴定时的颜色反应起掩盖作用,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

试剂

斐林试剂甲液:

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

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

操作流程

1.制备组织样液

苹果或梨洗净、去皮、切块→研磨(SiO2少许,5mLH2O)→过滤(一层纱布)→收集滤液

2.制备斐林试剂:

向2mL甲液中滴加4-5滴乙液,充分混匀。

3.鉴定

 

注意事项

1.取材:

糖高色浅。

2.斐林试剂配制

⑴现配现用:

①生成的Cu(OH)2不稳定,久置会分解为CuO和H2O;②生成的Cu(OH)2不溶于水,刚配制时为悬浊液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久置会沉淀。

⑵甲液和乙液要混合均匀后使用,不可分别加入组织样液,因为强碱会使单糖分裂产生多种产物,或形成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影响对反应颜色观察。

⑶乙液不可过量,若过量,Cu2+的蓝色会遮蔽反应产生的砖红色。

3.鉴定时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将造成温度过高,致使Cu(OH)2分解为黑色的CuO,对实验结果观察产生干扰。

4.试管口切勿对着人,以免溶液沸腾喷出试管伤人。

5.鉴定前应预留一部分样液,以便于实验后做对比。

脂肪的鉴定

材料要求

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

实验前需浸泡3-4h(浸泡时间过长,组织太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浸泡时间太短,不易切成片)。

试剂

苏丹III染液(染色2-3min,反应呈橘黄色)或苏丹IV染液(染色1min,反应呈红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

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1.取材:

富含脂肪,以花生种子为最好。

注意浸泡时间。

2.切片:

刀口向内,均匀,快速,滑行,用臂力,切薄。

3.染色、漂洗、观察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脂肪溶解于酒精,影响实验观察。

蛋白质的鉴定

材料要求

最好选用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颜色宜浅。

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种子,动物材料常用的是鸡蛋(卵白)。

试剂

双缩脲试剂A:

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

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操作流程

注意事项

1.取材:

若用黄豆,必须提前浸泡1-2d。

若用蛋清作实验材料,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不易洗刷。

2.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要先后加入,造成碱性环境,使蛋白质与形成紫色络合物,否则Cu2+会先生成Cu(OH)2沉淀,把紫色遮蔽。

3.B液不可过量,否则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生成的紫色。

4.鉴定前应预留部分样液做对照。

P26实验: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一、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_DNA_呈_绿色,吡罗红使_RNA_呈_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的分布。

3、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_DNA_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_DNA_与染色剂结合。

三、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2.仪器:

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火柴,酒精灯,镊子,吸水纸,显微镜,恒温水浴锅等。

3.试剂: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

四、方法步骤及实验现象

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__0.9%__的___NaCl_溶液;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__口腔内侧壁_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③点燃酒精灯,将涂有__口腔上皮细胞___的载玻片烘干。

2、水解

①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__盐酸___,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_30_℃的温水;

③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3、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的__缓水流__冲洗载玻片10秒,目的是为了洗去上一步滴加的___盐酸___,便于下一步染色。

4、染色

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②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min;

【注意事项】本实验两种染色剂不是单独使用,而是混合后使用!

③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用低倍镜观察:

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__视野中央__,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换用高倍镜观察:

调节___细准焦螺旋___,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五、实验结果

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六、结论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七、思考

1.在真核细胞中,除了细胞核,细胞中其他部位还有DNA存在吗?

(如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2.在这个实验中,如果将人口腔上表皮细胞换为原核细胞,你会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

为什么?

3.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有无联系?

若有,有什么联系?

(选做)

两种核酸的比较

简称

DNA

RNA

中文名称

基本组成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无机酸

存在部位

功能

P47实验: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一、目的要求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2、线粒体普遍分布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

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三、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

新鲜的黑藻叶(或菠菜叶、藓类的叶等),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仪器:

滴管,镊子,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等。

3.试剂:

新配制的质量分数为1%的健那绿染液,蒸馏水。

四、方法步骤及实验现象

1、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夹取一片黑藻叶片,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注意事项】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

2、观察叶绿体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后,在换用高倍镜,观察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3、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染液中涂抹几下,盖上盖玻片

4、观察线粒体

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及染色情况。

五、实验结果及结论

黑藻叶片细胞中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P61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实验原理

1.渗透作用。

2.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小。

方法步骤

制作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使样本浸浴在0.3g/mL蔗糖溶液中→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使样本浸浴在清水中中→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

注意事项

1.取材:

活、紫、薄、液泡勿破。

2.滴加清水或蔗糖溶液时应将玻片从载物台上取下。

3.使用溶液浓度要适当,对细胞无害,也不会迅速被细胞吸收。

4.质壁分离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对植物细胞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死亡。

结论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渗透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渗透吸水

P83探究: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参考)

提出问题:

细胞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如温度、pH)的改变会不会影响酶的活性?

作出假设:

温度/pH的改变会(会、不会)影响酶的活性。

设计实验:

一、实验原理:

1.淀粉遇碘后,形成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后,不形成蓝色的复合物。

2.过氧化氢(H2O2)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氧气;通过观察气泡的产生,检测是否有氧气产生以及氧气产生量的多少。

二、材料用具:

(参考课本P84“材料用具”,选出你所需要的写在下方)

1.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制的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碘液,热水,冰块,试管,量筒,试管夹,温度计,恒温水浴锅。

2.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如猪肝、鸡肝)研磨液,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试管,滴管,pH试纸等。

三、方法步骤:

(提示:

应认真思考课本P84“设计实验”)

1.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分别取6支干净的试管,编号1,1’,2,2’,3,3’;②分别在试管1,2,3中加入2ml3%可溶性淀粉,试管1’,2’,3’中加入1ml2%淀粉酶溶液;③分别将1,1’置于0℃冰水中,2,2’置于60℃恒温水浴中,3,3’置于100℃沸水浴中,恒温5min;④分别将1’倒入1中,2’倒入2中,3’倒入3中,于原温度下反应5min;⑤分别在1,2,3中滴入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①分别取3支干净的试管,编号1,2,3,;②分别在试管1,2,3中加入2ml3%过氧化氢溶液,③在试管1中加入1ml5%盐酸,试管2中加入1ml蒸馏水,试管3中加入1ml5%NaOH溶液,摇匀;④在试管1,2,3中分别滴加2滴肝脏研磨液,摇匀。

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酶的活性与pH的关系

编号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H2O2溶液

2mL

2mL

2mL

pH

1mL5%HCl

1mL蒸馏水

1mL5%NaOH

肝脏研磨液

两滴

两滴

两滴

预期结果(气泡数目多少)

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记录结果):

1.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管内无明显变化,1、3号试管内溶液呈现蓝色。

2.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管内出现大量气泡,1、3号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试管的淀粉酶活性最高,温度对酶活性有影响。

2.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试管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pH改变会影响酶的活性。

表达和交流:

交流信息:

上网或到图书馆找资料,与其他同学分享资源。

如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水使加酶洗衣粉发挥最大作用。

含酶牙膏可以分解细菌,使我们牙齿亮洁。

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因此,酶制剂适于低温(0~4℃)下保存。

探究实验报告年月日

课题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按以上实验方案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将结果记录下来: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P97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原理

⑴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故可用丙酮和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⑵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溶解度大的色素,在滤纸上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色素,在滤纸上随层析液的扩散速度慢。

试剂

无水乙醇,层析液(石油醚:

丙酮:

苯=20:

2:

1;也可用93号汽油),SiO2,CaCO3,定性滤纸。

操作流程

1.提取色素:

 

2.制备滤纸条(干燥,剪角)

3.画滤液细线(细、直、齐;重复)

4.分离色素(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否则色素将溶解在层析液中)

5.观察结果

6.避光保存(色素见光会分解)

7.用肥皂洗手(层析液有毒)

注意事项

1.提取色素

⑴注意选材:

应选择新鲜、浓绿[色素多]、柔软的叶片。

⑵研磨要充分、迅速,用纸盖住研钵口,试管口要加塞。

⑶用尼龙布过滤,不能使用滤纸。

(滤纸会吸附色素)

2.滤纸条

⑴干燥,有利于色素扩散。

⑵双手尽量不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⑶剪角。

(边缘扩散快,剪角可使边加长,保证色素水平扩散)

3.画滤液细线(细、直、齐;重复:

增加色素量,使实验效果明显)

4.分离色素

⑴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否则色素将溶解在层析液中。

⑵滤纸条尖端向下,斜靠壁。

(贴壁会影响层析)

⑶加盖。

(层析液易挥发,且有毒)

结论

 

P91探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参考)

提出问题:

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情况下均能呼吸?

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的产物,还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作出假设:

酵母菌在无氧的情况下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同时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较多。

设计实验: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

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2.CO2的检测方法

(1)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CO2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3.酒精的检测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二、材料用具:

(参考课本P92)

1.仪器:

锥形瓶,橡皮塞,玻璃管,橡皮球(或气泵)

2.试剂:

食用酵母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澄清石灰水,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等。

三、方法步骤:

(提示:

应认真思考课本P92“设计实验”)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等量原则)置于A、B锥形瓶:

20g食用酵母菌,分成两等份,放入A、B锥形瓶中,各加入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2.组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装置图,让空气间歇性通过3个锥形瓶(有氧装置),放置在25-35℃环境下培养8-10小时。

如图:

 

3.检测CO2的产生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4.检测酒精的产生

(1)取2支试管编号。

(2)各取A、B锥形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2毫升,注入试管。

(3)分别滴加0.5毫升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轻轻振荡、混匀。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条件

澄清石灰水/出现的时间

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

有氧

变混浊/快

无变化

无氧

变混浊/慢

出现灰绿色

分析实验结果: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情况下均产生了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酵母菌在有氧情况下,没有酒精生成,不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在无氧情况下,生成了酒精,使重铬酸钾溶液发生灰绿色显色反应。

3.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释放的CO2要多。

得出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

2.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表达和交流:

思考

1.在本次实验,设置了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分成两个实验组,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未知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氧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2.重铬酸钾溶液可以检测有无酒精,这一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应用?

(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

具体做法:

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P110实验: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细胞大小,即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

琼脂块模拟细胞,NaOH模拟细胞吸收的小分子,NaOH遇酚酞变色指示扩散深度,模拟探究物质运输效率。

三、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

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

2.仪器:

塑料餐刀,防护手套,毫米尺,5,纸巾,烧杯。

3.试剂:

质量分数为0.1%的NaOH溶液。

四、方法步骤及实验现象

课前准备:

制备含酚酞的琼脂块:

每升水加30g琼脂,不断搅拌下煮沸。

在冷却固化前加1g酚酞,并搅拌使之充分混合。

将混合物放在平底浅盘中,使混合物高度为3cm。

琼脂固化后,将其切成3cm×3cm×6cm的小块。

(若混合物呈粉红色,加数滴0.1%盐酸至粉红色褪去,酚酞易引起过敏反应,准备实验材料时最好戴橡皮手套;废弃NaOH应加0.1%盐酸中和。

1.用塑料餐刀将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2.将三块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NaOH溶液,将琼脂块淹没,浸泡10min。

用塑料勺不时翻动琼脂块。

注意:

不要用勺子将琼脂块切开或挖动其表面。

3.带上手套,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NaOH溶液中取出来。

用纸巾把它们吸干,用塑料勺把琼脂块切成两半。

观察切面,测量每一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

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

每两次操作之间必须把刀搽干。

注意:

NaOH有腐蚀性,应避免与皮肤和眼睛等接触。

如泼洒出来,应立即用水冲洗洒处,废弃液用0.1%盐酸中和,避免污染环境。

五、实验结果:

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并填表。

琼脂块的边长/cm

表面积/cm2

体积/cm3

比值(表面积/体积)

NaOH扩散的深度/cm

比值(NaOH扩散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

3

2

1

六、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七、思考

1.有什么证据说明NaOH扩散进琼脂块了?

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速率是否相同?

为什么?

(NaOH与酚酞相遇,酚酞变成紫红色。

相同时间内,NaOH在每一琼脂块内扩散的深度基本相同,即扩散速率相同。

2.大多数高等植物细胞的直径为20~30um,请计算直径分别为20um和30um的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20um:

表面积1256,体积4187,比值0.30;30um:

表面积2826,体积14130,比值0.20)

3.在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细胞的体积与细胞的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

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与细胞大小之间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多细胞生物体是由许多细胞而不是少数体积更大的细胞构成的?

为什么细胞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细胞越大,需要与外界环境交流的物质越多。

但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相对越小,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交流的面积相对小了。

所以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P115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原理

1.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2.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茎尖分生区细胞。

3.在高倍镜下,根据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识别某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方法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洋葱根尖触水,温暖环境3-4天,常换水,待根长至5cm时即可实验。

2.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

取材

根尖2-3mm

解离

15%的盐酸+95%的酒精(体积比1:

1),3-5min

漂洗

清水,10min

染色

0.01g/mL龙胆紫溶液,3-5min

制片

放根尖→弄碎→加清水→盖盖玻片→盖载玻片→轻压→呈云雾状

3.观察有丝分裂装片(包括固定装片)

低倍镜:

找到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

高倍镜:

先找到处于中期的细胞,再寻找前期、后期和末期的细胞。

4.绘模式图:

高等植物细胞(2N=4)有丝分裂中期;动物细胞(2N=6)有丝分裂后期。

注意事项

1.取材

⑴时间:

10:

00am-2:

00pm,这段时间内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最旺盛。

⑵所取根尖不宜太长,否则难以找到分生区。

2.解离要充分,组织才会分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