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0853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docx

长期血液透析并发症

长期透析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透析病人神经系统并发症常见又多样,有些与尿毒症有关,有些与透析有关,还有一些与以上二者都无关。

神经系统并发症见表1。

表1透析病人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中枢神经并发症

尿毒症脑病

电解质异常和酸中毒引起的脑病

失衡综合征

铝中毒脑病

Wernicke's脑病和药物诱导的脑病

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脑病

Binswanger's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EA)

暂时性脑缺血

脑梗塞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癫痫

周围神经疾病

尿毒症多神经病

单神经病

自主神经病

骨骼肌病

神经精神异常

一、中枢神经并发症

(一)尿毒症脑病包括电解质异常和酸中毒引起的脑病,失衡综合征,铝中毒脑病,Wernicke脑病和药物诱导的脑病。

1.电解质异常和酸中毒引起的脑病

(1)钠异常,急性失钠,血钠<130mmol/L时,或慢性失钠,血钠<120mmol/L时,可出现脑水肿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肌肉痉挛,甚至昏迷,脑脊液压力升高,视乳头水肿。

高钠和高渗透压引起脑皱缩,表现为嗜睡,昏迷,脑中风样的运动障碍。

(2)代谢性酸中毒,可引起谵妄、震颤和昏迷。

(3)钙、镁离子异常,高钙血症可引起智力低下、昏睡、精神错乱、幻觉、谵妄、木僵和昏迷。

高镁血症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出现肌无力或肌麻痹。

2.失衡综合征多在透析快结束或结束后不久发生,轻者头痛、恶心和肌肉痉挛。

重者不安,精神错乱、全身惊厥。

失衡综合征是可以预防的,详见透析即刻并发症。

3.铝中毒脑病当血铝高于500μg/L时,神经系表现为语言障碍、淡漠、抑郁,性格改变,定向障碍。

晚期表现为共济失调,肌阵挛和痴呆、脑电图显示阵发性,不规则,弥漫性高振幅慢波。

防治措施包括:

①监测透析液铝浓度、当铝浓度大于10μg/L,应检查水处理系统和制备过程。

②询问病人是否在服含铝磷结合剂,如在服用,应立即停止。

③症状治疗用benzodiazepines治疗肌阵挛,用抗癫痫药控制惊厥。

4.Wernicke脑病

Wernicke脑病发病原因不甚清楚,可见于长期摄食不足及反复呕吐的透析病人,推测其发生可能与长期的蛋白质、水溶性维生素的丢失和摄入减少、能量供应不足有关。

病变主要在下丘脑、小脑和大脑导水管周围的退行性变。

临床表现为视觉障碍、共济失调与精神错乱三联症。

其中视觉障碍表现为眼球震颤、外展麻痹、辐轭麻痹,是诊断的先决条件。

大剂量维生素B1(硫胺)对治疗共济失调和视觉紊乱有效,对精神错乱疗效不肯定。

充分透析,合理营养及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补充足量的硫胺对预防Wernicke脑病有益。

用药过晚,将会遗留永久后遗症。

(二)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脑病、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暂时性脑缺血和脑梗塞等疾病。

1.高血压透析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或严重升高如达33.3/20.0kPa(250/150mmHg)以上并伴有神经系统和/或眼部症状者称为高血压脑病。

发生机制可能是脑部小动脉持续而严重的痉挛后,出现被动性或强制性扩张,脑循环发生急性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发病时常先有血压突然升高,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然后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黑朦、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也可有暂时性偏瘫,失语等。

血压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高,视神经乳头水肿。

处理上应急诊血透,紧急降压,在此基础上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缓解脑水肿。

2.Binswanger脑病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d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athySEA),多发生在有长期高血压和糖尿病史患者,在中年或老年早期,缓慢发生痴呆,出现语构障碍、记忆丧失、吞咽和走路困难。

脑脊液压力正常,CT扫描脑白质弥漫性衰减。

神经病理表现脑组织弥漫或局灶丢失,伴有皮质下区脑胶质增生。

治疗包括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血脂,控制糖尿病等。

3.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s)和脑梗塞

短暂脑缺血发作是指一过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系统局限性功能紊乱,发作数秒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多与颅内外动脉狭窄有关,多数病人是脑动脉痉挛和微血栓形成所致,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是脑部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变狭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局部组织坏死。

不少患者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史。

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脑血管的部位。

TIAs可有高级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如失语、失读、失写、记忆障碍甚至嗜睡,也有运动或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或复视、一过性黑朦。

脑梗塞最常见的表现是偏瘫、失语而意识常保持清晰。

诊断须结合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局限性体征和CT、磁共振成像检查。

急性发作时宜安静卧床,氧气吸入,给予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凝集抑制剂,潘生丁,阿斯匹林等,静脉给予丹参和川芎等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颇有益处。

4.颅内出血和硬膜外血肿

维持性透析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血压突然升高,过量使用抗凝剂或脑部撞击等都可能是脑出血的直接原因。

脑血管意外在透析患者死亡中占50%以上,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多囊肾病可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并存,其脑血管意外可能是脑动脉瘤破裂所致。

脑出血时患者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呕吐、偏盲、意识障碍等。

CT、MRI及超声检查对诊断及定位有很高价值。

透析病人脑出血治疗与其它脑出血病人无异,此时应改为无肝素透析或腹膜透析。

在透析充分、血压控制良好的规律性血透患者出现持续性头痛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性恶化时,应考虑硬膜下血肿可能。

诱因可能与应用抗凝剂或过度细胞外脱水有关。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神经系统的局部体征,并经CT或MRI证实。

诊断确定后可采取神经外科治疗。

二、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慢性透析病人较常见的并发症,多数病例早期症状轻微呈亚临床相,此时若透析充分可以防止疾病的进展。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尿毒症毒素滞留,特别是中分子毒物、PTH等在体内滞留,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促使神经纤维变性及发生脱髓鞘病变是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原因。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水电解质和内分泌紊乱及铝中毒等在周围神经病变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不一,早期症状轻微或完全缺如,其他表现为:

1.感觉障碍

可以是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亦可表现为深部发痒、刺激、蚁走感等,运动后可以好转。

下肢尤为明显,称为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offootsyndrome)。

有些表现为足底灼烧、肿胀、束带样感伴深部震动觉、位置觉下降,称烧足综合征(Burningfootsyndrome)

2.运动障碍型

发生较晚,较少见。

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步行困难,腱反射迟钝。

最后发生腕垂及足垂症,可发生迟缓性瘫痪。

3.混合型

具上述两种表现。

4.亚临床型

患者可无以上任何表现,仅有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降低,,需通过电生理检查证实。

慢性透析病人出现周围神经损害时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

在确定诊断时尚需除外药物和其他原因如糖尿病、SLE、维生素缺乏等所致周围神经损害,当尿毒症病人出现感觉异常,震动觉减弱或消失,深部反射障碍中任何两项时都可考虑有尿毒症外周神经损害存在。

(三)防治

充分透析可使早期神经病变减轻并减慢进展速度。

一般认为CAPD、HF及HDF优于常规血透。

肾移植是改善和治疗尿毒症神经病变最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恢复神经传导速度。

但对晚期病变如肢体麻痹或运动障碍等,则效果较差。

其他补充维生素,锌疗法等也可能改善临床症状。

三、自主神经病变

随着透析时间延长,周围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增加。

自主神经病变与周围神经病变共存者占60%。

(一)发生机理

发生机理尚不明确,与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原因相似。

尿毒症毒素,特别是PTH及其它中分子物质对自主神经的传导、感觉器及反射弧等均有损害。

CRF时儿茶酚胺、多巴胺β羟化酶、去甲肾上腺素终器应答等均有损害,这些损害和尿毒症毒素有关外,与水电平衡失调,铝中毒等亦均有关。

(二)临床表现

自主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

①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及透析中易发生低血压与压力感受器、反射弧损伤有关;②性功能紊乱;③汗腺分泌失调;④胃肠功能紊乱:

腹胀,胃排空迟缓,便秘及腹泻等,与消化道交感及副交感功能紊乱有关;⑤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跳变快,心律失常,心率缓慢,心跳呼吸骤停及低血压危象。

(三)诊断

对自主神经测定方法不很准确,常用的有:

呼吸性心律不齐,Valsalva试验,冷加压试验,握力试验,发汗试验及酪胺试验等。

(四)防治

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相同,主要是加强透析,适当服用B族维生素及防止铝等重金属中毒。

肾移植后植物神经病变可以逐渐恢复。

长期透析的血液系统并发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无论透析与否,均不同程度地对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功能与凝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贫血,易于感染和出血。

本节主要讨论长期透析病人贫血及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

一、贫血

(一)贫血病因及发病机理①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对或绝对不足;②红细胞寿命缩短;③红细胞生成抑制因子的作用;④造血物质的缺乏;⑤血液丢失;⑥铝中毒。

(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头痛、耳鸣等,当红细胞压积低于20%、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患者常有嗜睡及活动后心慌、胸闷及气急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有心绞痛及心力衰竭。

实验室检查多为正色素和正细胞性贫血,血清铁及铁结合力大多正常,骨髓增生正常或低下。

X现检查常有心脏扩大等表现。

(三)治疗

1.充分透析可清除毒性物质,增加病人食欲,改善全身营养状态,清除影响红细胞寿命的尿毒症环境,减少红细胞的自溶,增加骨髓红系对EPO的反应性,改善凝血状态及血小板功能,减少皮肤、胃肠道等部位出血。

2.输血严重贫血,血色素在50g/L以下,需输少浆血或红细胞悬液,以尽快纠正贫血所致的缺氧状态。

但输血有以下缺点:

①可能感染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②易患含缺血黄素沉积症;③可诱发群体反应抗体,对肾移植不利。

3.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应用

(1)剂量促红素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性,但个体差异较大。

一般开始剂量为50~150单位/kg体重,每周3次。

(2)用药途径及频率促红素疗效不仅依赖于剂量,而且取决于用药次数,而次数又依赖于用药的途径。

静脉注射促红素半衰期4~9小时,24~36小时回到用药前水平,因此,需要隔天或每3天用药一次。

皮下注射促红素,其血清水平仅是静脉注射的十分之一,但血清水平稳定时间要比静脉注射长,给药次数可减少。

促红素可从腹腔注射,但仅适用于CCPD儿童,保持腹腔无腹透液12小时以上。

(3)维持治疗当血细胞压积达到目标值(30~35%)后,就需要减量维持治疗,但不能中止治疗。

因为中止治疗一周,红细胞再生比治疗前还要低。

因此,静脉注射病人,每周至少需要2次注射,每次剂量可以减少25~50%。

皮下注射病人,剂量减少25~50%,或者延长给药时间,每周只给一次。

(4)补铁正常情况下,3/4体内铁存在于循环红细胞,1/4储存铁分布于肝和骨髓。

肾功能衰竭发生贫血时,铁从红细胞转入储存铁,结果3/4分布于肝和骨髓,1/4存在于红细胞,产生铁负荷。

如果输血,铁负荷更重。

然而,透析病人缺铁更常见。

原因有:

①反复失血;②含铁胃肠道细胞脱落;③妇女月经过多;④定期采血化验;⑤饮食摄入减少;⑥不能适当补铁。

几乎所有用促红素治疗的病人,都应该补充铁,元素铁150~200mg/日。

(5)促红素抵抗分原发性和继发性抵抗二种,后者发生在对促红素初次反应之后。

促红素疗效不佳原因:

①促红素剂量不足;②炎症或感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③甲旁亢(纤维性骨炎);④铝中毒;⑤叶酸缺乏;⑥骨髓增生不良;⑦地中海贫血。

(6)促红素胞的副作用包括:

①铁缺乏;②透析不充分;③高钾血症;④晕厥;⑤高血压;⑥血管通路凝血。

(7)增加促红素疗效的辅助治疗:

①叶酸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组氨酸)补充。

②卡尼汀每次透析后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2~4mg/kg体重,可引起血细胞压积升高。

③雄性激素。

二、出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伴有凝血异常。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①血小板数量减少;②血小板功能异常(聚集);③尿毒症时血管产生的前列环素和NO增加可引起凝血障碍;④凝血因子VonWillebrand(vWF)和Ⅷ因子生物活性降低。

(二)临床表现皮肤瘀斑、紫癜、静脉穿刺点出血时间延长,胃肠道出血,出血性心包炎,血性胸水,自发性硬脑膜下出血及后腹膜血肿。

(三)治疗①输全血或红细胞悬液;②使用促红素;③加强透析;④输注冷冻血浆沉淀物,输注后1小时可纠正出血倾向,最大作用可持续4-12小时,可持续24~36小时;⑤去胺-D精氨酸加压素(dDAVP),0.3μg/kg体重,静滴,最大纠正出血时间作用达1~2小时,如延长给药时间,作用不增强,因内皮中vWF和Ⅷ因子暂时耗竭,但一段时间后,作用又可恢复;⑥雌激素静脉用3mg/kg体重,连用5天,口服50mg/日,可纠正出血时间。

静脉用几小时后,可见治疗作用,第二天开始出血时间显著缩短,可持续14天。

长期透析的消化系统并发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尤其晚期尿毒症和长期透析病人常主诉各种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口有氨味以及味觉丧失等。

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一系列消化系并发症,见表1。

表1尿毒症长期透析的消化系并发症

胃肠道疾病

食管炎

消化性溃疡和胃炎

胃排空延迟

肠缺血

肠梗阻

肠憩室病

肠穿孔

血管畸形

淀粉样变

胃肠道出血

胰腺炎

肝胆疾病

肝病

腹水

一、胃肠道疾病

(一)食管炎尿毒症病人食管炎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透析病人糜烂性食管炎更常见。

据一组85例血透病人经X线、内镜检查,8%有食管返流,13%有食管炎。

尿毒症病人易患食管炎病因复杂,常由于有毒代谢产物蓄积以及电解质紊乱,对支配食管的神经或食管肌肉产生毒性作用,引起食管运动异常。

主要表现为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返流。

与一般食管炎治疗不同的是,铝制剂有引起尿毒症患者铝中毒之虞,故应避免使用氢氧化铝及硫糖铝,可选用吗丁啉,H2受体拮抗剂。

(二)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尿毒症及透析病人胃炎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一组1935例经胃镜及组织学检查,有胃炎者高达89%,对照组为21%。

50%透析病人有胃炎表现。

晚期肾衰未透析病人胃炎发病率高于透析者,透析不充分高于透析充分者。

然而,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未见增加。

病因及发病机理:

①胃酸分泌增加;②胆汁返流;③胃粘膜屏障作用减弱;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治疗:

①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2/d。

②加强透析。

(三)胃排空延迟未透析病人,尤其是糖尿病所致者,常患胃排空延迟。

临床表现为腹胀、纳差、恶心、频繁呕吐,时伴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

尿毒症胃排空延迟的机制是尿毒症毒素潴留,损害了胃自主神经和胃壁肌肉运动功能,引起胃张力下降,胃蠕动减弱。

治疗主要使用胃蠕动促进剂,如吗丁啉等,也有人建议静脉滴注红霉素。

当上述措施无效时,早期透析及充分透析可改善胃排空延迟。

(四)肠缺血透析病人易患急性肠系膜缺血和肠梗塞。

病因:

①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加速;②心输出量降低;③降压药的作用;④超滤过多。

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休克等。

早期特点是严重的症状与轻微的体征不相称,晚期症状及体征均较明显。

治疗应迅速补充血量,如仅是肠缺血,补充血容量后可较快缓解;如仍不缓解,应怀疑肠梗塞。

作肠系膜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采用手术治疗。

(五)肠梗阻血透病人肠梗阻和假性梗阻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易患因素包括慢性便秘,使用含铝抗酸剂、硫酸亚铁和某些抗高血压药。

电解质紊乱和自主神经病变也损害肠蠕动功能,引起肠梗阻。

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

腹部体检见肠型和蠕动波,轻度压痛,肠鸣音功能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当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X线检查示肠腔内气体;立位或侧卧位透视或拍片,可见多数液平面及气胀肠袢。

防治方案由调整饮食、软化大便和使用轻泻剂组成。

高纤维饮食和渗透性轻泻剂乳果糖较安全,适当活动可促进肠蠕动,减轻便秘。

灌肠时而有效,但不应列为常规,仅用于临时紧急处理。

应避免含磷灌肠液和山梨醇灌肠,因前者有磷过多吸收之弊,而后者可诱发肠梗阻。

因尿毒症常有高镁血症,故含镁轻泻剂也应避免使用。

经上述处理,大多数肠梗阻可得到缓解,极少数需要手术治疗。

(六)憩室病一般肾衰透析病人憩室病和憩室炎发病率不高于普通人群,但多囊肾病所致的终末期肾衰憩室病发生率高达83%。

当发生憩室炎时,常见症状有腹痛、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容易与肾囊肿出血或感染混淆。

所以,对于多囊肾病透析病人,需注意憩室炎与肾囊肿感染鉴别。

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当疑及憩室感染穿孔时,宜外科会诊,手术治疗。

(七)胃肠道出血尿毒症透析病人胃肠道出血发病率显著增高。

用铬标记的红细胞研究显示,即使无胃肠道症状的尿毒症病人胃肠道失血也见增加,正常人平均每天胃肠道失血0.83ml,未透析的氮质血症病人为3.15ml,透析病人6.27ml。

表2透析病人胃肠道出血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炎*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食管贲门粘膜撕裂

胃炎*

十二指肠球炎

消化性溃疡

下消化道疾病

缺血性结肠炎

肠梗阻*

憩室病*

结肠溃疡

自发性穿孔

炎症性肠病

累及上、下消化道疾病

血管畸形*

淀粉样变

感染

新生物

*常见病因

引起尿毒症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见表2。

由于透析病人血管畸形发病率高,因此内镜检查较消化道钡餐检查恰当。

但需注意,血液透析采取全身肝素抗凝时,必须在透析结束几小时后才能行内镜检查,或者在透析前检查,检查后透析使用无肝素或边缘肝素法抗凝。

透析病人胃肠道出血治疗也与一般消化道出血相同,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插胃管灌洗时,使用注射用水,不用生理盐水,以免容量负荷过多;②除紧急抢救输血外,应在透析时输血,以免容量负荷过重和钾过多;③H2受体拮抗剂,所给剂量应与肾衰相适应;④避免使用含镁、含铝的抗酸剂,但可使用其他制酸剂;⑤透析过程中应采用减少出血的抗凝方法,如无肝素透析,边缘肝素法,小分子肝素,局部枸橼酸盐抗凝法。

尿毒症时常合并血小板功能不全,血小板功能不全加重了消化道出血。

近年研究表明,去氨加压素和血浆冷沉淀素通过增加血浆凝血因子、改善血小板功能而有利于止血。

去氨加压素用量0.3μg/kg体重,稀释在50ml生理盐水内,30分钟滴完,使用后1小时出血时间明显缩短,作用时间持续6~8小时,至今尚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长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对血小板直接作用,或通过红细胞增加对血液凝固的间接作用,也能改善血小板功能和出血时间。

口服雌激素可改善透析病人出血时间和出血症状,特别是血管畸形的出血病人。

二、胰腺炎

透析病人胰腺炎发病率显著升高,尸检发现率为28%。

透析10年病人胰腺炎发病率为2.3%,对照组仅为0.5%。

腹膜透析病人胰腺炎发病率高于血透病人,胰腺炎死亡率为20%。

透析病人易患胰腺炎原因及机理未明,可能与胰腺小动脉硬化和肾功能衰竭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

透析病人患胰腺炎时,主要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与腹胀。

这些症状与尿毒症合并其他胃肠道疾患相似,如胃炎和肠缺血等。

而且,尿毒症透析病人血清淀粉酶和脂酶异常升高,给诊断及鉴别诊断带来困难。

有人曾试图测定淀粉酶同工酶提高诊断准确性,由于肾衰时胰淀粉酶同工酶同样升高,故无鉴别价值。

一般说来,透析病人血清淀粉酶和脂酶上限水平比肾功正常者高2~3倍。

因此,当病人有典型症状,血清酶水平在正常值2~3倍以上,或短暂升高均提示胰腺炎诊断。

腹透病人的腹透液中检出胰酶,也有助于胰腺炎诊断。

治疗包括禁食,解痉止痛及抑制胰酶分泌等。

三、肝脏疾病

透析病人肝脏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一项尸检研究报告,90%透析病人有肝组织学异常,包括门脉周围纤维化,脂肪变性和铁质沉积症;50%有肝肿大。

透析病人较普通人群易患肝病的因素有:

①肾性贫血,需要反复输血。

输血给病人带来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险;输血还增加铁质在肝脏沉积,有导致肝硬化可能。

②铝中毒:

肾功能衰竭易并发铝中毒,引起脑病,同时肝脏是铝储积最多的器官,可引起毒性作用。

③硅酮颗粒在肝脏沉积:

硅酮来自血透时的透析管路,硅酮在肝内沉积可引起肝脏炎症,纤维化或肉芽肿。

④药物对肝脏的毒性。

透析病人肝损害主要表现有:

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少见,消化道症状常被尿毒症所掩盖,体检、B超检查发现肝肿大。

诊断根据肝功能检查,肝炎免疫学指标,血清铁蛋白、血铝测定。

确诊依赖肝活检。

透析病人肝病的治疗重在预防,鼓励病人多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以减少输血;避免使用含铝磷结合剂,如氢氧化铝等;透析机的安装,特别是血泵的调试,必须严格遵照制造商的规定,以减少泵管硅酮颗粒脱落。

四、透析相关性腹水

腹水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常见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率为5%~37%。

腹水一般出现于开始血透后1.5-72个月,最短可见于血透后1-2周。

绝大多数患者在血液透析前接受过腹膜透析治疗。

腹水量往往较大且需要反复腹腔穿刺放液以缓解呼吸窘迫症状。

反复的腹腔穿刺放液又促使腹腔内腹水快速再充填。

病因及发病机理:

①水钠潴留;②腹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③含铁血黄素沉着;④感染,细菌、结核杆菌或真菌感染;⑤其他:

低白蛋白血症、心包疾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等。

临床表现,腹胀,腹水迅速增长时,产生呼吸窘迫和腹腔压迫症状,并需反复穿刺放液解除症状。

除测定血浆蛋白,肝功能及B超检查外,必须作腹水穿刺检查,以鉴别诊断。

治疗应针对腹水产生的机理采取不同的措施。

包括:

①限制水盐摄入;②去铁胺与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治疗;③腹水浓缩回输;④腹腔穿刺放液;⑤抗感染治疗;⑥肾移植。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