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09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汶上县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山东省汶上县【最新】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

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A.改革制度

B.开凿运河

C.加强中央集权

D.发展生产

2.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这些现象表明()

A.唐太宗比较重视发展生产B.唐太宗比较注重整顿吏治

C.唐太宗比较注意减轻人民负担D.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

3.《旧唐书》称: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推动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大力发展科举制

4.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由此可见,“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A.统治者的励精图治B.互相借鉴经验C.优秀人才的辅佐D.社会的统一安定

5.唐玄宗为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B.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C.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D.与尺带珠丹和亲

6.下图是哪两个国家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A.中国和朝鲜

B.中国和印度

C.中国和日本

D.中国和伊朗

7.“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材料中的“我”应是

A.赤德祖赞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元昊

8.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灿烂夺目。

下列书法家中,属隋唐时期的是

①董其昌②颜真卿③赵孟烦④柳公权⑤苏轼

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④D.②③④

9.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武则天开创科举制度

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10.“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

11.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者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

A.契丹﹣﹣耶律德光B.金﹣﹣阿骨打

C.西夏﹣﹣元昊D.吐蕃﹣﹣松赞干布

12.下列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3.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A.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C.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14.下列对宋代文臣武将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州三年一换

B.转运使将地方的钱财收到中央

C.禁军首领无发兵权

D.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5.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

“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

”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

16.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所做的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A.岳飞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岳飞主张抗金,被投降派杀害

C.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17.《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苏州和湖州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C.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8.“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A.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

B.在会宁称帝,建立金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19.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发展。

以下名词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澶渊之盟、宣政院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西域都护、中书省D.大都、玄奘西行

二、综合题

20.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示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哪一政治制度?

材料二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招揽人才的措施是什么?

其中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

材料三如下图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三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

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请写出元朝是如何管理西藏的?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通主要路线图

(1)指出材料一中唐朝的都城①

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到达的目的地②。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

入来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请回答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有何变化?

指出宋朝两个著名的港口。

材料三纪录片《南海I号》以高科技手段展现了我国一木质古沉船打捞的全过程……据了解,“南海I号”是我国宋朝时期的木质古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造船业的情况。

“南海I号”反映出来朝海外贸易的发达,宋朝统治者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了什么措施?

22.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材料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如下图

(2)《耕获图》中既有插秧又有收获,这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水稻的种植出现了什么现象?

从越南引进了什么新的作物品种?

(3)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粮食产量大大地提高丁,指出来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

(至少答出两种,

材料二

(2)说出材料二中两位人物的名字。

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作用?

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

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3)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孺曾言: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4)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他的统治被称为“开皇之治”,A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开凿运河的是隋炀帝,不是隋文帝,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特别注重任用贤才,材料中他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都体现了唐太宗比较注重任用贤才和纳谏。

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ABC项与题文材料内容涉及的角度不符故排除。

所以本题应选D。

3.C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武则天被后世称颂的原因是她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保持了唐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延续和稳定,促进了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选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武则天的统治措施,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4.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所以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由此得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励精图治,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排除,故选A。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玄宗册封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中宗时,与尺带珠丹和亲;故选D。

6.C

【解析】根据图片“唐招提寺建筑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因此唐招提寺是中国和日本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故选C。

7.C

【解析】依据题干“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C项符合题意;赤德祖赞、是吐蕃王朝第36任赞普,704年至755年在位。

在位期间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A项不符合题意;孝文帝是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没有得到大唐公主,B项不符合题意;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与大唐公主没有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8.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柳公权都是唐朝杰出的书法家,董其昌是明代书画家,赵孟烦是元代书画家,苏轼是北宋词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A

【分析】

【详解】

依据题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叙述错误但符合题意;BCD项叙述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A。

10.A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方镇”是指藩镇,可知反映的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

A符合题意;宦官专权材料中没有体现,B不合题意;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人民无法生存,发动了黄巢起义。

C不合题意。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1.A

【解析】

【详解】

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建立者是耶律阿保机,不是耶律德光。

A搭配错误,符合题意。

B、C、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

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

D符合题意。

A项描述的是唐太宗,B项描写的是武则天,C项描写的是唐玄宗,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连续数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1141年宋金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边境出现了和平的局面。

所以,宋辽的澶渊之盟和宋金和议都维持了相当时期的和平。

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吸取割据混战的教训,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具体表现为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选项中ABC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宋朝采取的削弱相权的措施主要有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相权被分割,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15.D

【详解】

材料有了时间提示,是宋朝,《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东晋的,《步辇图》是唐代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答案选D。

1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军南下攻宋时期,给人民带来的很大灾难,岳飞领导抗金斗争,反抗民族压迫,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且岳家军纪律严明,所以岳飞赢得广大人民的尊敬。

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来进项选择,ABD项也属于岳飞受爱戴的原因,但与题意的信息点不符。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根本,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由此两则材料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项符合题意。

B项不合题意;AC两项两则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18.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D项符合题意;A项与唐太宗有关,B项与阿骨打有关,C项与忽必烈有关。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B

【详解】

依据题干中关键词“元朝社会,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对辽阔的新疆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如:

澎湖巡检司;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B符合题意;宋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A不合题意;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C不合题意;唐玄宗是玄奘西行,D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20.

(1)三省六部制

(2)科举考试,进士科。

(3)行省制度;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设立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是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2)根据材料二“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的信息,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隋朝时期,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隋文帝设立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由此建立,为了更好的招揽人才,唐朝的皇帝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科举制中其中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科举制的建立,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建设选拔了真才实学的官员。

(3)根据材料三的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管理西藏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立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21.

(1)①长安、②天竺

(2)以海路为主

广州、泉州

(3)宋朝的造船业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鼓励海外贸易

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解析】

(1)结合课本所学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长安就是材料一中唐朝的都城;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所以唐朝高僧玄奘西游到达的目的地天竺。

(2)根据材料二“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

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的信息可知,宋代以后,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以海路为主,此时期,广州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依据材料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船体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的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造船业发达,造船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南海I号”就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达情况,宋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海外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的地位。

22.

(1)曲辕犁、筒车

(2)水稻种植面积增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

占城稻。

(3)秧马。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新的耕地工具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那时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

(2)根据材料二的《耕获图》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江南地区,水稻的种植既有插秧又有收获,出现了稻种植面积增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促进粮食产量增长,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3)依据课本所学,秧马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从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使用,可提高功效及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此可知,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可以使粮食产量大大地提高。

23.

(1)开明的民族政策。

战争、管辖、和亲、册封等。

(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2)松赞干布、文成公主。

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民族融合;回族。

(5)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注重与少数民族发展友好的关系,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战争、管辖、和亲、册封等,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往来。

(2)依据材料二的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两位人物的名字分别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根据材料三“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

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的信息可知,宋朝时期,民族关系复杂,几种民族之间的交往的方式并存,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4)根据材料四“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的信息可知,这段材料描述的是元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元朝是继隋朝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王朝,各民族之间大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而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5)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粗综复杂,各个朝代,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和政策也不相同,例如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宋朝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是战争对立的关系,元朝时期是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之间实现大团结,是友好交往的关系,由此可知,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的统一和稳定。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图片信息和有效的文字信息“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

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正确判断图片描述的人物和事件,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这些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同的少数民族的政策中总结我国现代发展民族关系应遵循的原则,积累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