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1063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docx

中考化学生活专题

中考试题解析专题三

  1.燃烧对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燃烧一旦成为火灾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2004年2月15日吉林、浙江某地发生两起特大火灾,使92人在大火中丧生。

火灾往往是由易燃物的燃烧而引起。

请写出2种在空气中极易燃烧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联系实际,考查常见易燃物的化学性质等。

  解析:

  易燃物指的是易燃的气体和液体,易燃、易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初中阶段常见的易燃气体有H2、CO、CH4、液化石油气等,易燃液体有酒精、汽油等,易燃固体有白磷、红磷、硫磺等,任选两种即可。

  答案:

  汽油、石油气、酒精、H2、CO、CH4、硫、磷、其他易燃有机物等。

(任选2种)

  2.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下图,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考点:

  本题提供了面粉粉尘爆炸原理的信息,结合所学爆炸的有关知识,考查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的有关问题。

  解析:

  由所给信息知,爆炸要有三个条件:

①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②有明火点燃;③一定容积的密闭空间,这些条件须同时具备。

由此可正确回答题中的三个问题。

  答案:

  

(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

(2)①②;(3)严禁烟火。

  3.填写下表:

常见的灭火实例

熄灭酒精灯火焰

防止火势蔓延,将部分树木砍掉

灭火的原理

 

 

 

  考点:

  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解析:

  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为:

破坏燃烧的条件,只要切断其一,即可达到灭火目的。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是利用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的原理;房屋失火,消防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是利用水冷却降温,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森林大火,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将部分树木砍掉,形成一个隔离带,以隔离燃烧区,利用原理是移走或隔离可燃物。

  答案:

  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4.下列场所,应贴有

等消防标志的是( )

  ①煤矿 ②油库 ③面粉厂 ④煤气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

  考查易燃、易爆安全常识、安全标志。

  解析:

  安全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化学上设计不少具有警示作用的图标,这些图标都有象征意义,图案形象,须在领会的基础上识记,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矿井中的瓦斯、油(特别是汽油)、面粉粉尘、煤气都是易燃物,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通明火,就会爆炸。

故易燃、易爆物集中的场所,均要张贴严禁烟火的消防标志。

  答案:

D

  5.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了下面的两个实验:

  

(1)按图1实验:

(着火点:

白磷:

40℃,红磷240℃;水温不低于70℃)

   可观察到:

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图2实验(集气瓶底部铺有少量砂子)

   可观察到:

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剧烈燃烧,集气瓶内部有黑色的碳和白色固体氧化镁生成(生成物已通过实验确认)。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照实验

(1)、

(2),你对燃烧和灭火有哪些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解析:

  通过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

(1),铜片的温度不低于70℃,白磷的着火点为40℃,而且白磷与氧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所以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虽然也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以达到其着火点,但并未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能发生燃烧。

实验

(2),金属镁是一种活泼金属,不仅能在氧气中燃烧,还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反应生成单质碳和氧化镁,知道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反应条件。

显然该反应拓展了我们对燃烧的认识,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例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等;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通过本实验可以确定,有些可燃物失火后扑灭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剂,而有些可燃物失火后,灭火时不能选择二氧化碳型灭火剂,例如某些活泼金属,如钠、镁。

  答案:

  

(1)可燃物燃烧,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要达到着火点;

  

(2)2Mg+CO2

2MgO+C

   物质燃烧不一定是跟氧气的反应,有些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6.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I: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

  

(2)实验Ⅱ(由图中甲所示):

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中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

你认为有无必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考查探究分子的性质、碱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性质。

  解析:

  本题属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题型。

对该题只要了解浓氨水是一种挥发性很强的呈碱性的溶液,挥发出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碱性;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即可解答问题

(1)、

(2)。

由问题(3)提供的信息可知,图乙探究的实验假设是“浓氨水中的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此实验的结论在问题

(1)已得到验证,故实验Ⅲ无必要。

  答案:

  

(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实验I、实验Ⅱ已做过对比实验,故没有必要再做实验Ⅲ。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考点:

  分子、原子的概念、性质,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解析:

  选项B、C分别表述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B、C、D的说法均正确。

比较分子、原子质量大小应指明哪种分子和哪种原子,否则无法进行对比。

只能说“分子的质量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

所以,选项A的说法错误。

  答案:

A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

  D.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考点:

  从宏观或分子角度考查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解析:

  显然A、B、D正确。

混合物可以含有多种元素,但逆推之则不成立,如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水,含有碳、氢、氧、氯四种元素的碳酸氢铵就是纯净物。

故C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

C

  9.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 )

选  项

操作或现象

分子的特性

A

给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隔

B

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分子是运动的

D

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考点:

  分子的性质,利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

  解析:

  分子的性质包括分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给篮球充气,是通过打气筒或气泵,将空气压缩充入篮球中,说明组成空气的各种分子之间是有一定间隔的,加压间隔变小;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也说明分子之间是有一定间隔的,有些水分子运动到乙醇分子之间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总体积变小;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说明花蕾中能产生花香味的分子不断运动、在花园中四处飘散,我们呼吸时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汞的分子被破坏,分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

  答案:

B

  10.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若不慎将体温计打破,散落出来的汞产生的汞蒸气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时可以撒一些硫粉在上面,使硫与汞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固体硫化汞(HgS)。

  

(1)写出硫和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的现象______________。

  考点:

  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根据题给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析:

  本题以汞散落,如何消除汞蒸气的危害立意考查,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依据所给信息,则容易完成

(1)题化学方程式。

汞属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原子之间具有间隔,当外界温度升高,其间隔会增大,体积会膨胀,所以,体温计中汞柱会上升。

  答案:

  

(1)Hg+S=HgS;

  

(2)汞原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

  11.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为测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已知某种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其质子数为77。

则这种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A.38   

  B.77    

  C.115  

  D.192

  考点:

  原子中粒子之间的关系。

  解析:

  由原子中粒子间量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已知铱原子质子数为77,所以其核电荷数为77。

  答案:

B

  12.我们生活的世界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请你分别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一种物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由分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一具体事例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熟记常见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

  解析:

  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酒精、蔗糖等;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单质铁、铝,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稀有气体:

氦气、氩气等;

  分子总在不断的运动,如酒精的挥发、蔗糖溶于水、湿衣服日晒晾干等。

  答案:

  铁(或Fe)等  水(或H2O)等  湿衣服晾干等

  13.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氮气 氧气 空气    

  B.石墨 熟石灰 生石灰

  C.水银 水 糖水    

  D.冰 干冰 冰醋酸

  考点:

  物质的分类及其应用。

  解析:

  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分类,会判断物质的类别。

  选项A:

氮气属于单质,氧气属于单质,空气属于混合物;

  选项B:

石墨属于单质,熟石灰属于碱,生石灰属于氧化物;

  选项C:

水银属于单质,水属于氧化物,糖水属于混合物;

  选项D:

冰属于氧化物,干冰属于氧化物,冰醋酸属于化合物。

  答案:

C

  14.决定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是(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考点:

  考查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和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解析:

  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换算为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则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答案:

D

  15.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化学式KClO3)、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三种物质,都可制得氧气。

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A.氧化物 

  B.氧元素

  C.氧分子 

  D.氧气

  考点:

  明确纯净物、元素、分子、原子之间关系的分析、判断。

  解析:

  分解KMnO4、KClO3、H2O2可制得氧气,说明其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

因三者都是纯净物,故其组成中不含有氧化物、氧分子或氧气。

  答案:

B

  16.钠元素和钙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C.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考点:

  元素的概念。

  解析: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的元素其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答案:

D

  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以CC14和金属钠为原料,700℃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立即被科学家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

同学们对此的一些“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C.CCl4是一种化合物

  D.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考点:

  本题以现代科技新知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析:

  关键是要弄清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是非金属。

  答案:

A

  18.用化学符号表示:

  

(1)3个氢原子_________;

  

(2)4个二氧化碳分子________;

  (3)带两个正电荷的镁离子________;

  (4)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________。

  考点:

  正确书写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表示意义的基础上明确元素符号、化学式周围数字及某些数字前后“+、—”号表示的意义。

  答案:

  

(1)3H;

  

(2)4CO2;

  (3)Mg2+;

  (4)

  19.对下化学用语中“2”的含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K+中的“2”表示钾离子的个数是2

  B.Cu2+中的“2”表示铜的化合价为+2

  C.C2H5OH中的“2”表示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的碳原子数是2

  D.CO(NH2)2中括号外的“2”表示一个尿素分子含有的NH2原子团的个数是2

  考点:

  明确元素符号、化学式周围数字及某些数字前后“+、—”号表示的意义。

  解析:

  本题和上题考查的知识点实际相同,只不过命题设问的方式相反,采用的题型不同,解题的关键是一致的。

  答案:

B

  20.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质量为ag,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则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 )

  A.

  

  B.

  

  C.

  

  D.

  考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简单推导。

  解析:

  熟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推算。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已知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求一个铝原子的质量:

  b=

  则,一个铝原子的质量=

  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