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107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0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Word文档格式.docx

3.0.2改造前可采用现场查勘、问卷调研、资料审阅、现场检测、软件模拟等办法收集建筑前期使用的各项有关资料,对场地及周边环境、建筑功能布局、安全性能、围ZB土建设计室护结构性能、通风空调系统、供配电与照明系统、智v加shejiyuan8能化系统、给排水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状况等分别进行评估,确定建筑现状及运行效果。

3.0.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方案应综合考虑广东省内气候、人文和经济方面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造方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及现有设备材料,当现有资源不适宜继续使用时,进行局部或整体改造。

3.0.4改造策划应对改造前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对项目进行定位,并分析分项目标,确定技术方案,分析静态投资回收期、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制定实施策略和风险控制方案等,项目定位应综合考虑项目规划、评估结果、功能需求、经济投资等确定。

3.0.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宜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及相关国家、地方标准,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使用需求定位等确定分项目标、技术方案及落实措施,选择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设施设备及材料应相互匹配。

3.0.6绿色改造技术方案应优先考虑如下内容:

1涉及安全性、健康性、功能性的内容;

2涉及淘汰设备、禁限材料的内容;

3涉及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的内容。

3.0.7场地环境改造、建筑及围护结构改造、用能用水系统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宜进行一体化综合设计和施工。

3.0.8应根据既有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应用现状诊断、绿色改造目标及设计要求等,依据现行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釆用合理的智能化技术提高既有建筑管理水平。

3.0.9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有可靠的施工安全措施,并按规定编制应急预案。

3.0.10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之后,可按照资料审查、现场查勘、性能检测等流程对改造后效果进行评价,综合评价技术措施效果及经济性,并出具后评价报告。

4评估与策划

4.1一般规定

4.1.1改造前评估和改造策划宜根据改造需求,按照改造内容开展局部或全面评估与策划,主要包括建筑环境、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

改造后评价主要针对改造部分开展。

4.1.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阶段,应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既有概况;

2评估依据;

3评估内容,包括改造前的能耗、水耗等运行数据以及建筑环境、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内容;

4评估过程和结果;

5评估结论与改造建议。

4.1.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阶段,宜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概况;

2改造前评估结论与建议;

3改造方案的分析比较;

4经济性分析;

5资源利用分析;

6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7环境保护措施;

8风险控制策略;

9结论与建议。

4.1.4涉及绿色改造部分的既有建筑竣工图纸等相关资料不全时,应结合现场查勘,进行补充完善,必要时应对建筑物和设备进行检测鉴定。

4.2改造前评估

Ⅰ建筑环境

4.2.1改造前,应对既有建筑场地安全性进行评估,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场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影响、土壤污染状况,场地的地下室状况等;

2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包括场地内道路、组团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

3场地内污染物排放情况。

评估方法:

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环评报告、场地地形图、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无障碍设计图纸等;

现场检查。

4.2.2既有建筑场地规划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园林绿地、河道水系、道路、既有构筑物、构件和设施等现状;

2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外日照、风、光声环境质量;

3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

4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内绿地率、集中绿化的现状,复层绿化的布置等;

5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现状,包括场地雨水管线设置和排水能力、改造前场地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布置情况,是否存在场地内涝情况等;

6拟改造建筑及其周边建筑的使用性质、建筑层数(高度)、防火分类、耐火等级,建筑与周边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包括消防车道及应急救援条件的布置与现状等。

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景观竣工图纸、雨水管线竣工图纸,建筑环境分析报告、停车设施运行记录、消防设施布局图等,并现场核实。

Ⅱ建筑功能及安全性能

4.2.3既有建筑功能与布局的改造前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等;

现场查勘。

4.2.4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可行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调研;

2加装电梯是否符合场地规划的要求;

3加装电梯对本建筑及周边建筑正常生活的影响;

4加装电梯对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消防、地下管线、场地环境、日照等的影响;

5既有建筑场地的供电资源条件。

查阅建筑、结构竣工图纸;

软件模拟加装电梯后对建筑日照环境的影响;

现场建筑结构检测,并评价加装电梯对结构的影响程度;

查阅供电情况报告。

4.2.5既有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基基础的检测鉴定;

2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完损状况、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及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可靠性检测;

3结构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及主体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测;

4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现状和改造目的及后续使用年限,依据相应的标准,分析验算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使用情况和修缮资料;

现场检测;

分析验算评估,出具结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鉴定报告。

4.2.6既有建筑结构耐久性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既有建筑结构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

2既有建筑结构的使用状况和耐久性现状检测。

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和资料,环境调查记录、修缮改造资料、结构构件表面覆盖的材料等,必要时对结构耐久性能进行现场检测。

4.2.7既有建筑材料性能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力学性能;

2耐久性;

3回收利用价值。

查阅设计文件、材料性能检测报告;

现场检测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性,测算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价值。

Ⅲ建筑围护结构

4.2.8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围护结构的安全性能评估,包括外窗、幕墙的防风、防坠落,以及保温材料的防火性能等;

2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评估,包括外墙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

屋面构造形式及传热系数;

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太阳得热系数/遮阳系数、可见光透射比及气密性;

3地上/地下围护结构防水性能评估;

4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评估。

现场查看外窗、幕墙构造,检查连接构件的安全性能,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外墙保温材料检测报告,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物理性能和热工性能检测报告,通过现场观察、询问用户和查看物业维修记录调查地下室、外墙、厕浴间地坪、楼板、屋顶渗漏情况等;

现场观察场地周边交通及噪声源情况,查阅墙体、楼板构造大样图,询问用户关于室内隔声降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Ⅳ暖通空调系统

4.2.9既有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信息,包括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末端系统的形式,主要耗能设备数量及参数等;

2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包括系统使用年限、管道使用状况、空调系统能效比、空调末端能效比,冷热源供回水温度、供水量、运行效率,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比,冷却水系统冷却效果,末端设备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室内温湿度,用户热舒适反馈信息等;

3节能运行措施,包括自控系统配置及运行情况、调节控制策略,不同空调区域业态、每日空调运行时段及时长、能量回收装置设置、管道保温性能、分项计量设置、能耗管理系统设置等;

4暖通空调系统能源耗量,包括建筑总用电量,冷热源设备用电量、输送设备用电量、末端设备用电量,燃料消耗量等。

查阅暖通空调系统竣工图纸、分项计量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能源审计报告、节能运行管理文件、能耗管理系统技术文件、能源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等;

现场检测。

4.2.10既有建筑内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室内热湿环境,包括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建筑室内通风状况、住户室内热湿环境的主观感受等;

2室内空气品质。

以现场检测为主,辅助进行住户问卷调研。

Ⅴ给排水系统

4.2.11既有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供水系统设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现状,包括供水方式、系统分区、管网水质、末端用水压力、是否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等;

2供水系统水质检测;

3给水管道使用年限、运行使用情况及供水管网漏损情况;

4用水计量装置设置情况和建筑用水量,包括是否按供水用途、管理单元或付费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用水计量装置的读数准确性,建筑总用水量及不同用途用水量;

5热水系统设置合理性,包括系统循环和管道保温情况、配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时间、是否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热源形式和能效等级;

6排水系统的设置合理性和使用现状,包括雨污水是否分流排放、排水管是否出现堵塞渗漏现象、污水排放水质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等;

7给排水系统隔声减振措施的设置合理性,包括设备是否存在噪声振动干扰、给排水管道水流声是否存在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干扰等。

查阅给排水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产品说明书、产品合格证,水平衡测试报告、污水水质检测报告等;

进行二次供水设施进出水水质检测、末端用水水质、压力随机抽样检测;

进行水压试验;

4.2.12既有建筑用水器具与设备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各类卫生器具的使用年限、完好程度、数量、用水效率等级、节水器具使用比例等;

2循环或加压水泵使用年限、额定参数、运行效率及能耗;

3绿化灌溉方式、绿化灌溉设备及运行情况、绿化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及用水量;

4空调冷却水补水量、冷却塔蒸发耗水量、冷却水水质。

查阅给排水、暖通、景观竣工图纸,给排水设备表、产品说明书或节能性能检测报告,绿化灌溉用水计量装置计量数据、绿化灌溉及冷却水系统运行记录、冷却水系统用水量计量报告、冷却水水质检测报告等;

4.2.13既有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非传统水源利用,包括是否采用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用途、利用率、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等;

2景观水体补水水源、补水量、处理工艺、水质等。

查阅给排水、景观竣工图纸,非传统水源当地相关主管部门许可证明、用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水质检测报告,景观水补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景观水水质检测报告;

Ⅵ电气系统

4.2.14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供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及配电方式;

2变压器台数、型号及是否在经济运行区;

3主要设备的选型及运行情况;

4电能计量方式、计量表设置以及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存储现状;

5电能质量,主要包括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等;

6自备电源设置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电能计量表运行数据;

4.2.15既有建筑照明系统的(改造前)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照明种类及照明方式;

2主要光源、灯具及附属装置的类型、效率或效能;

3照明数量及质量,主要包括照度、均匀度,核查显色指数、色温和眩光;

4照明控制方式;

5照明功率密度限值。

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自控装置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照明质量检测报告、照明功率密度值检测报告、运行能耗数据等;

4.2.16既有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能耗计量装置设置的合理性;

2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

3电梯智能化控制措施,即是否采用电梯群控、扶梯感应启停及变频等自动控制措施;

4大功率机电设备控制措施和功率因数补偿措施。

查阅电气竣工图纸、智能化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电梯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能源审计报告、运行能耗数据;

Ⅶ可再生能源

4.2.17既有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系统类型、集热器类型、集热器总面积、太阳能保证率、贮水箱容积、辅助热源类型及容量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系统效率、贮水箱热损因数、供热水水温、水压及水质等;

2太阳能光伏系统类型,主要设备、部件的设置和技术参数,电能计量装置的设置情况等;

3空气源热泵系统类型,主要设备、部件的设置和技术参数,机组运行性能系数等;

4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及运行参数。

查阅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等;

4.3改造策划

4.3.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应包括评估结果分析、项目定位与分项目标分析、技术方案确定、静态投资回收期分析、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实施策略、风险控制方案等,项目定位应综合考虑项目规划、评估结果、功能需求、经济投资等确定。

4.3.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宜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使用需求定位等确定分项目标、技术方案及落实措施,选择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设施设备及材料应相互匹配。

4.3.3绿色改造技术方案应优先考虑下列内容:

4.3.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方案应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设备或系统的应用潜力,并应在现有材料、设备或系统不适宜继续使用时,再进行局部或整体改造更换,尽量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4.4改造后评价

4.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之后,应进行改造后评价,并出具后评价报告,综合评价技术措施效果及经济性。

4.4.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后评价的方法主要是资料审查、现场查勘、性能检测以及模拟计算等。

4.4.3对于实施绿色改造的项目,宜对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进行单项或综合评价,进而判定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

5.1一般规定

5.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场地应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超标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危害,当无法满足时应进行相应的治理。

5.1.2进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场地内不应有排放污染超标的污染源,当无法排除超标的污染源时,应采用相应治理措施。

5.1.3场地环境的改造应尽量减小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的不利影响。

5.1.4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

5.1.5改造后的场地环境应达到提升场地功能的目的,具备配套生活设施(如室外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休闲交流空间,配置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休息座椅等)和无障碍措施,满足居民室外活动的需要,便于车辆和行人出行。

5.2场地交通

5.2.1通过统筹规划,使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清晰合理,使用方便,满足交通和消防需求。

宜采取改造路网、调整路宽、增设人行道、修整路面、调整出入口等措施,有条件的可设置自行车专用道。

5.2.2场地内的停车场地和停车设施应布置合理、方便快捷,设施完备,宜采取下列措施:

1自行车停车位宜设置遮阳、防雨设施;

2机动车宜采用立体停车、地下停车库、子母车位等节约用地的方式;

3宜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对外开放;

4应在场地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

5宜设置停车库(场)智能管理系统。

5.2.3既有建筑场地内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应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场地内人行道、绿地、停车场、建筑出入口改造后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

5.3场地绿化与景观

5.3.1既有建筑场地内的绿化景观改造,应采取下列措施:

1应保护和修复场地内的原有植被;

2应合理增加绿地面积和植物种类;

3应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

4小面积绿地宜整合成集中公共绿地;

5宜设置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

6如场地有风环境问题,宜采取微地形、种植乔木、设置构筑物等措施改善建筑室外风环境。

5.3.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应采取下列雨水利用措施:

1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改造,宜利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雨水塘、景观水体调蓄雨水;

2条件允许时,宜将硬质铺装地面改造成透水铺装;

3宜优化场地竖向设计,让道路、广场、屋面的雨水以自流方式进入雨水调蓄池和绿地、雨水花园等地面生态设施。

5.3.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有景观水体的项目,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采取下列措施:

1应根据降雨量、汇水面积、场地竖向条件,合理设计进入水体的雨水径流途径、径流量,确定水体的位置、规模、水位等;

2宜利用绿地、前置塘、人工湿地等地面生态设施,削减径流污染;

3宜利用水生动、植物净化水体。

5.4场地热环境

5.4.1既有建筑居住区或建筑群环境进行绿色改造时,应采取增加绿化遮阳面积、选择透水性铺装等适宜措施降低建筑室外环境的热岛效应。

5.4.2室外场地如果有风环境问题,如冬季风速过大,夏季和过渡季人活动区有涡旋或无风区,可采取微地形、种植乔木、设置构筑物等降低风速或设置导风措施,以改善建筑室外风环境。

5.5场地光环境

5.5.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日照标准的相关要求,且不应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5.5.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减少光污染,并避免产生新的光污染。

5.5.3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天然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应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增加天然采光,同时应考虑建筑外窗的视角效果。

5.6场地声环境

5.6.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环境噪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当无法满足环境噪声要求时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6.1一般规定

6.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确保建筑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及其连接安全、可靠。

6.1.2在建筑功能改造提升时,应改善原有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减少拆、改,优化建筑的功能布局,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顺畅和疏散安全,互不干扰,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品质。

6.2建筑功能

6.2.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宜采用下列措施:

1对于有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改善原有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2对于无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增建地下空间。

6.2.2公共建筑室内功能空间改造,宜室内装饰装修与土建改造一体化设计,建筑装修宜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房间隔断宜采用轻质、可拆卸或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化预制和加工的隔断(墙),实现建筑空间灵活分隔和转换。

6.2.3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标准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宜采用以下隔声降噪措施:

1建筑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声措施;

2楼板隔声性能不满足时,宜采取弹性面层、弹性垫层、隔声吊顶等措施;

3屋面板为轻型屋盖时,应采取降低或隔绝屋面板雨点噪声的措施;

4对建筑内通风空调设备、末端风口的噪声与振动的房间进行隔声处理,室内的设备和管道要进行减震和隔震处理;

5对毗邻电梯井道的功能房间(住宅居住空间、医院病房、教室、办公室、旅馆客房等)采取内墙隔声措施。

6.2.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为改善和提升原有建筑使用的便捷性、舒适性,应依据国家及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加装电梯,并完善室内无障碍交通和设施,且应与室外场地的无障碍交通联通。

6.2.5在建筑外立面改造时,应注重建筑形式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不宜增加无实际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

6.2.6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对于建筑物出现渗漏、防水材料超过或接近合理使用年限或者防水层已破损的建筑,应重新进行防水设防处理,防水层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3建筑安全性能

6.3.1抗震加固方案应根据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6.3.2对于鉴定出有安全隐患的外门窗、外部设施、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应予以拆除或进行加固改造,有条件时应利用场地或景观设置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隔离带:

1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外门窗应进行加固,并核查其抗风性能和水密性;

2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外遮阳、太阳能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