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187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9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1章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长江下游扬州段

丹江口水库及三

峡水库

通天河、雅砻江、大渡

河上游

受水地区

天津、山东

北京、天津

黄河上游

2.西气东输

(2)意义

环境效益

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经济效益

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有下列三条输电线路:

起点

终点

北线

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

京津唐地区

长江中上游的水电

华东地区

南线

贵州、云南、广西的水电

广东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地理环境来说,都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然而,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1)南水北调工程首先实施东线工程是因为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

(2)西气东输有利无害。

(3)北路送电线路输送的主要是火电。

对输入地而言减轻了环境污染。

【提示】 

(1)×

 东线由于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但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故需逐级抽水北上,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地区取水,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河口环境。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而途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破坏。

(3)√ 西电东送北线主要输送的是火电,对输出地而言,提高了经济效益,加重了环境污染程度,对输入地而言,减轻了环境污染。

教材整理3 产业转移

阅读教材P31~P33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产业转移的意义

(1)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

(2)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

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3.我国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案例

原因

主要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

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寻找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速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区域内部发达地区产生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

缩小地区差别,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低级阶段

重化工业阶段

高科技产业阶段

对环境

的影响

不大

“三废”污染

严重,人地关

系趋于紧张

不利影响

逐渐减少

产业

类型

劳动

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

资金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1)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2)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可能造成大量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3)产业转移“百利而无一害”。

 目前,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利于粤西地区的产业升级,能改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但不会导致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3)×

 转入区:

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弊端:

人地矛盾加剧,环境破坏严重,社会不安定因素。

转出区:

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向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疑问3: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据报道,北京市未来5年将统筹安排72.6亿元资金对口援建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洛浦县、墨玉县和兵团农十四师,目前已从当地征集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需求项目共计12项,安排500万元援疆资金用于实施项目。

探讨

北京援疆项目中,属于哪种联系形式?

【提示】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北京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提示】 北京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图示

1.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

(1)~

(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  )

①资金 ②信息 ③劳动力 ④自然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

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

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

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

【解析】 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

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答案】 

(1)B 

(2)B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  )

①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③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④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②③④

【解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为:

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边境贸易不属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④错。

【答案】 B

资源跨区域调配

“引渤入疆”的建议是在乌鲁木齐举行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提出的。

其基本思路是:

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到达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

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

在新疆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进入艾比湖,中支进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支进入罗布泊盆地。

按照设想,源源不断的海水不仅能“镇压”沙漠,还能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水汽供应源来增加降雨。

乌鲁木齐市的气候特征是怎样的?

【提示】 乌鲁木齐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光照充足、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

“引渤入疆”一出炉,立即引发了质疑。

有人说这是异想天开,而有人则认为是人定胜天,你是怎么看待这个资源调配设想的?

【提示】 资源调配工程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方可判定其可行性。

此设想若实施,成本过高,对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海水淡化技术”是一个国际化难题,因此“引渤入疆”就目前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

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线路走向的区位因素

效益

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

现有河流、运河,地势高低,生产布局

社会效益:

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水源区:

径流量减少;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工程沿线地区:

给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水质(东线):

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经济效益:

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可产生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增加供水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西气东输

地形、地貌、城市分布的影响

缓解输入地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

促进输出地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工程建设破坏沿线环境,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

西电东送

城市分布、水电站和坑口电站位置

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

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调出地来说,面临着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直接或间接问题,并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3.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的标志性项目“三河口”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图。

结合图回答

(1)~

(2)题。

(1)据统计,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全省人均水平的1/4。

从某种意义上讲,“八百里秦川”是块干涸的平原。

下列关于关中地区缺水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全年不均衡,雨季宝贵的降水却大多白白地流失 ②自然植被的破坏,土地本身的涵养功能降低 ③黄土本身保水性强,大多降水被储存在土层中 ④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粗放和不科学加剧了供需不平衡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2)“引汉济渭”工程的影响有(  )

①缓解渭河平原地区水资源紧张状况 ②有利于发展航运,缓解南北向的交通压力 ③利用两地落差开发水能 ④可能影响汉江下游地区工农业用水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

(1)题,黄土保水性差,不利于水分的储存,故③不属于关中地区缺水的原因。

(2)题,“引汉济渭”工程为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工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渭河平原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但同时也可能会对汉江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用水造成影响。

【答案】 

(1)A 

(2)D

4.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据此回答

(1)~

(2)题。

(1)对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 ②西部人口少,工农业相对落后,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有限 ③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远不能满足大批量油气产田生产和外运的需要 ④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 ⑤中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③⑤

(2)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环境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

A.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解析】 第

(1)题,影响我国西部天然气开发的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勘探、开发资金短缺问题,附近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少,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能力不足等,这都属于社会经济条件。

而自然地理环境脆弱,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相距较远,地形复杂等,这都属于自然条件。

(2)题,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当地依靠地表植被来作生活燃料,西气东输工程可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产业转移

据报道,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转型。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过渡期不可回避的“阵痛”。

珠三角地区经历的阵痛属于一种什么现象?

【提示】 产业转移。

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

【提示】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1.沿海企业向内地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项目

特点

对区域地理

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阶段

工业生产规模较小

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趋于减少

区域产业

发展过程

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减小

产业地

域分布

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5.20世纪80年代初,某国W汽车公司开始在我国合资生产汽车,我国为此逐步建立了相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和销售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增长依然强劲,W公司逐步把在我国上市的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

据此完成

(1)~

(2)题。

(1)W公司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  )

A.研究B.设计

C.零部件生产D.组装

(2)近几年,W公司将新车型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到我国,主要目的是(  )

A.加快新车型的研发B.提高新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C.扩大新车型的产量D.增强汽车生产的集聚效应

【解析】 第

(1)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技术水平低。

所以,最先转移到我国的汽车生产环节是组装环节。

(2)题,近几年,我国经济水平提高,技术发展,汽车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答案】 

(1)D 

(2)B

6.下图为我国两省级行政区之间产业转移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  )

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2)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  )

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

(1)题,由省区轮廓可以判断甲为山西省,乙为台湾省。

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易发生转移。

(2)题,产业转移可能给山西省带来环境污染,对其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答案】 

(1)C 

(2)A

[课堂·

小结]

对点训练1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四大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带的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并不断加强联系,协调发展。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地区的工业不受外部的影响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②    B.③④

2.与西部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解析】 发展区域经济应立足于自力更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且经济不发达,不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2 资源跨区域调配

2016年2月13日21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入京水量累计超过10亿立方米。

调水运行整体平稳、安全,水质始终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

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

完成3~5题。

中线纵断面示意图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有利条件包括(  )

①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 ②不需开挖新渠道,工程量较小 ③水源地位于汉江上游,水质较好 ④调水量不受季节限制,能够稳定供水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改变气候类型B.加剧地面沉降

C.减少洪涝灾害D.增加地表径流

5.北京发改委表示:

“南水进京”之后,北京市仍将继续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主要目的是(  )

A.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B.保证生活供水质量

C.促使家庭节约用水

D.降低家庭用水成本

【解析】 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起汉江丹江口水库,由图可知该地地势高,北京市位于第三级阶梯,地势低,所以总体上南高北低,可以利用地势自流;

该输水线路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渠道,需开挖新渠道,工程量较大;

由于水源地位于汉江上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水质较好;

汉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调水量受季节影响大,影响稳定供水。

第4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北京提供新的水源,不可能改变气候类型;

北京市水资源总量有所增加,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可以缓解地面沉降问题;

洪涝灾害主要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与调水无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地面渠道输水,所以增加了北京市的地表径流。

第5题,北京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而且季节分布不均;

该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短缺严重;

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用水增多到一定数量,价格提高,会增加家庭用水成本,有利于促使家庭节约用水;

执行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与减少生活污水排放、保证生活供水质量关系不大。

【答案】 3.B 4.D 5.C

对点训练3 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

据此完成6~7题。

6.这种产业迁移(  )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7.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

①香港地价较高 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 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6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不属于技术指向型产业,故A、B两项错误。

企业迁入大陆会促进迁入地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有的会产生工业污染,所以D项正确。

第7题,产业转移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香港制造企业迁入内地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

【答案】 6.D 7.B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