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19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知识点归纳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内容:

(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

影响:

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

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

皇权至上

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演化进程

皇权

相权

秦始皇

汉武帝

隋唐

创皇帝制

外朝

三省六部制

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

废丞相

军机处

丞相权力大

内朝

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权分六部

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

分散丞相

权力

分割相权

内阁形成

皇权达到

顶峰

地方建制

东汉

唐朝

元朝

明朝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省、道、府、县

选官

制度

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4、监察体制秦:

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侵入与民族危机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3、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

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直接原因:

受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的

刺激。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需要抢夺更多的殖民地作为资本输出的场所

5、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

(也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勾结,又互相斗争)

6、瓜分中国的表现: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影响: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中。

7、1899年9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

A、当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B、美国当时的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C、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内容:

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

实质:

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小米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影响:

列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2、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侵占新疆,成立汗国,自立为汗。

1871年,俄国强占伊犁地区。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的阴谋。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签订《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4、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

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

5、黄海海战战争后,中日双方双方都有一定的损失,清政府的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6、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

邱逢甲、徐骧、刘永福等。

历史意义:

A、反映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爱国主义精神

B、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7、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原因:

直接原因: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8、义和团的口号经历了“反清灭洋”到“扫清灭洋”(反映中外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9、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10、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

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

A、日本既定的侵华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12、日本的侵华史实: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八一三事变,上海失守;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3、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14、日本长驱直入的原因:

A、日本蓄谋已久,敌强我弱B、中国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5、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7、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结果:

正面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原因:

一方面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执行了片面抗战路线(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19、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20、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

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21、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22、同时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23,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底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

24、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

地点:

延安

主要内容:

A、制定当时党的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作用:

这次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础

25、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美国、苏联等国家先后参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正面战场,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2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A、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B、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

A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B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C自然灾害严重D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进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三次战役,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标志:

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农民阶级不可能带领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6、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

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内容:

A、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归国库

理想目标:

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的目的:

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

(1)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二、辛亥革命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

兴中会是中国地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2、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制定时间:

1912年3月,

制定机构:

参议院

内容:

A、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C、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影响: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6、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逐渐攫取了革命果实

7、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同时也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8、辛亥革命的影响:

A、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在中国的统治,承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

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先锋队:

学生;

主力:

工人阶级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性质:

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影响:

五四运动的实践和十月革命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上海,毛泽东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也列席会议

规定党的任务:

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4、中共二大:

1922年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国民党“一大”:

1924年初,广州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6、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

7、1926年7月,开始北伐,取得了巨大成功

8、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9、国民大革命的作用:

A、是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下,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

B、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10、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A、主观上: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B、客观上: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

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

影响: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2、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13、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0月,率领工农红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4、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5、1930到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围剿”。

前四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

16、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4年10月)。

17、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

内容:

A、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评价:

A、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B、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长征:

1934年10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长征结束

影响:

A、传播了中共的革命思想,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

20、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和独裁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妄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2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此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2、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作用: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23、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4、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2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D、有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E、群众的支持。

F、统一战线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要点:

1.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结束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内容:

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

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5.1954年9月后,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任务宣告结束。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然存在,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背景: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依据: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文件,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

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意义:

对少数民族而言,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对国家而言,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7.中共八大: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时间地点:

1956年,北京。

内容: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阶级矛盾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意义:

它是中共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8.文化大革命:

原因: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导火线:

1965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全面发动的标志: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文革的指挥机构:

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一月风暴(一月革命):

1967年,上海;揭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

后果:

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政治体制的倒退——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

文革的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背景: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在徘徊中前进(徘徊的原因?

由于未在思想上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

);老一辈革命家纷纷提出要彻底纠正文革的错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

内容:

指导思想;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改革开放决策;拨乱反正。

意义:

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中国就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