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206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化工产业看转型之困 以化工产业为样本对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现利税21.1亿元,占全市工业税收比重13.0%。

目前,全市有2个经批复的化工园区,分别为镇江新区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和索普化工基地,另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丹徒经济开发区)。

截止今年3月,全市现有化工生产企业198家,其中规上111家、规下87家;

园区内67家、园区外131家;

从地区看,丹阳61家、句容16家、扬中36家、丹徒18家、京口6家、润州2家、新区59家。

经过2006年至2015年底的三轮化工整治,我市已关停、转移化工企业377家。

从化工行业看转型之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不优。

“十一五”以来,我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2009年提出“五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化工”;

到2010年同时提出新能源、新材料等“五+X新兴产业”;

再到2013年弱化造纸、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支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彰显了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不懈努力。

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产业布局看,化工企业入园率仅为33.8%,布局较为分散,缺乏明晰健壮的产业链条,“成点不成链”的问题比较严重;

从重工业系数(重工业产值/轻工业产值)看,2016年我市达4.8:

1,为设区市中最高,高于全省、苏南平均2.2、1.3个百分点;

从产值能耗看,2016年我市为0.157吨标煤/万元,其中,化学工业产业能耗0.56吨标煤/万元,为全市平均产值能耗的3.5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问题比较突出;

从增加值率看,2016年全市化学工业产业工业增加值率20.6%,分别低于全市、全国平均2.1、1.5个百分点,较欧美发达国家35%左右的水平相差较大;

从成本费用看,化学工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7.6元,分别高于全市、苏南平均1.5、1.9元。

2.创新驱动不强。

虽然一些化工企业发展较快、效益良好(如正丹化学、索尔维、李长荣综合石化等),但我市化工产业整体层次偏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化工产品核心技术缺失、附加值不高,缺少品牌,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多处于中低端水平,一些低端产品(如传统邻苯类增塑剂)及过剩产品(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仍占有主要地位。

化工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尚无形成完备产业集群,企业配套不足,原料互供较少、循环经济体系不完善。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健全,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

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1.03%,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0.49%;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每万名职工中研发人员数726人,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38人,分别低于全省平均20、23人。

3.规模体量不大。

虽地处苏南,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工业总体量依然偏小。

龙头型、基地型的工业大项目少,一些竣工项目效益不明显,部分骨干企业带动力不足。

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为9066.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5.6%,比苏州的19%、无锡的9.3%、南京的8.1%和常州的7.6%,分别低了13.4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2.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其中,化工产业产值为为2162.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比苏州的13.5%、南京的9.3%、无锡的8.3%和常州的8.1%,分别低了6.5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1.3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

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工业企业只有7家,全省有125家;

与2011年相比,我市数量没有变化,而全省增加了24家,其中苏南12家、苏中5家、苏北7家。

从化工产业透视宏观层面,全市产业同样面临三个紧迫问题:

一是产品附加值不高。

与苏南相比,我市制造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相差3.64亿元,与最高的苏州相差4.12亿元;

制造业每平方公里产值相差2.01亿元,与最高的南京相差0.78亿元。

二是仍以传统行业为主。

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传统产业的惯性依赖,传统产业应税销售占比近65%。

纳税前10位的工业企业仍以谏壁发电、镇江发电、金东纸业、奇美化工等传统能耗较高企业为主,近年新上的江苏华电、道达尔润滑油仍集中在发电、化工等传统行业。

三是创新能力较弱。

从投入看,2015年我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5%,分别比南京2.99%、无锡2.78%、常州2.67%、苏州2.66%,低0.44、0.23、0.12、0.11个百分点;

从专利产出看,2016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34.5件/万元,南京是66.4件/万元、苏州是43.2件/万元。

总之,我市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成本偏高、效率较低、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

另外,新兴产业的培育有个过程,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还难以立刻产生强有力的拉升作用。

二、原因分析

我市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一如整个工业、产业面临的矛盾困难,很多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慢慢积累和形成的,几十年风雨兼程,有喜有忧,其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但通过广泛调研和梳理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原因:

一是产业规划不够科学系统。

产业定位是宏观上前瞻性和微观上本地化的科学结合,扬长避短、错位竞争,才能走出适合自身发展、可持续的特色路径。

苏南五市中,镇江的城市规模、经济总量都最小,但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深,对产业定位较为模糊,长远考量还不够,产业发展缺乏精准引导,产业布局通盘考虑不足(比如小而散的化工企业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加上仍未完全上行的经济大环境,导致我市经济对宏观政策、外部环境及投资增长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受制于宏观环境变化,产业发展的风险日益积累。

二是招商选资理念有所欠缺。

一方面反映在招引项目的门槛上,对快速增长的急切压过了对项目品质、环境影响的考量,缺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容易缺乏眼光和耐心去选准并锁定那些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效益好、带动力强、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好项目、大项目。

我市化工作为工业的支柱产业,这些年来只有奇美化工一家销售超百亿企业,50亿到百亿之间始终断档。

另一方面体现在项目的关联度上,缺乏产业链招商意识,全市化工企业即使只看集中在园区内的67家,大部分企业产品的上下游关联度都不高,企业、产品之间缺乏互利互补和发展融合度,不利于集约集聚集群发展。

三是转型升级进程比较缓慢。

从政府到企业,虽然对转型升级都有着高度一致的认识和愿望,但成效还不是很明显。

从转型升级的主体来看,缺乏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而大量传统企业在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下,要顺利实现掉头转向都需要一个艰难的探索期、过渡期;

从政府推动来看,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有限,载体平台功能建设相对滞后,本地创新资源相对分散,创新人才结构性短缺甚至大量外流;

从创新氛围来看,我市高校林立校企融合度却不高,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较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渠道还不顺畅。

同时,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等“去产能”举措,虽已经淘汰了一批环境污染重、能源消耗大、财税贡献小的企业,但关停并转有一个时间周期,短期内尚未能在统计数字中有所体现。

四是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我市区位交通、港口岸线、科教研发等优势突出,但在周边上海自贸区、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的“虹吸作用”下,并没能充分发挥出服务质量、人才资源、物流水平、经营成本、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如镇江拥有270公里的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占全省37.5%,沿江临港地区集聚了全市75%的经济总量、80%的外资项目(金东、奇美等制造企业,中储粮、中林木业等物流项目),但目前港口吞吐货源中,中转货源占到70%以上且以散货为主,总体利用效益很低。

这些都导致了我市在发展中要素集聚能力不强,资源配置效率较低,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既没能向中高端水平冲刺和前移,也没能在中低端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五是新兴动能尚未形成规模。

“十二五”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比重46.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49.1%,纵向对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规模总量上看,在全省排名并不突出,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仍需培育。

例如,发展较为迅速的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虽然均已突破千亿规模,但一方面,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口径较宽,涵盖行业范围比国家标准大,有一部分相对低端的企业被统计在内;

另一方面,有的“涉新”企业只有少部分产品属于新兴产业,但在统计时则会将该企业所有产品的产出数据归为新兴产业销售。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一是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

推进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通过“互联网+制造业+服务”的聚合裂变,打造制造业升级版。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

紧紧围绕十大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链,打造更多“隐形冠军”、行业小巨人和产业地标。

二是加快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深入推进“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和“263”专项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另一方面,不能“谈化色变”,一棍子打死,要重点聚焦“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两大方向,加快技术创新、装备换代和产品升级,全力培育一批优质龙头化工企业,推动我市化工行业整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2.优化产业布局。

紧抓“一带一路”、“扬子江城市群”及“江海联动”等战略机遇,加强对外合作,实施产业转移和产能合作。

以实现化工企业全部进区入园为目标,严格开展化工整治,加大园区外化工企业“关停并转”力度,重点清理不符合环保标准和市场准入的中小企业。

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打破行业壁垒、企业藩篱,积极构建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及安全、交通、物流等公用配套保障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高水平的污染处理系统和能源管控系统,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集中处理能力,不断放大园区集聚效应。

盘活低效存量资源,对园区低效用地“腾笼换凤”,着力培育和扶持高收益、高产出的优质企业,为先进产能提供发展空间。

提升园区载体管理水平,充分运用大数据、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园区智能管理全覆盖。

3.加快创新驱动。

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浓厚创新氛围,优化创新生态,鼓励企业培育和完善自有研发创新平台,加大与外部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力度,不断提升本土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为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平台服务。

扶持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配套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行业“小巨人”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带动更多的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加快成长,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紧密协作的创新发展格局。

牢固树立企业家本位理念,重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树和弘扬具有镇江特色的企业家精神。

高度重视招才引智,着力引进产业链领域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

加强产学研协作,引导驻镇高校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应用转化。

4.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

做到简政放权到位,管理规范到位,服务效率到位,合理优化审批流程,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努力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是保持政策的一惯性和连续性,防止出现企业投入即损失的问题。

三是在政策操作上,即要讲原则性,也要讲针对性。

比如,园区新上化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很难达到10亿元门槛,现有企业技改项目固定投资也很难达到3000万元门槛。

要结合地区和企业具体情况,多从亩均税收、园区定位、产业纵深、技术工艺等方面制定差异化考核政策和设立相关门槛。

四是持续加大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

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加强激励引导,制定专项政策进行扶持。

同时,为有技术、有市场而资金不足的企业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促成企业与各类产业基金和股权基金、风投基金的合作。

五是用好立法权。

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借鉴浙江等地先进经验,适时出台相关意见及法规政策,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促进我市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