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080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docx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实务》知识点整理笔记(九)

第九章 中央银行及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及其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中央银行的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

  二是金融业的发展对此有客观需求。

  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大致出于这样四个方面的需要:

  

  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虽然成立晚于瑞典银行,但是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央银行的鼻祖。

英格兰银行的演变过程是典型的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

  各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是经由这样三个途径:

  

(1)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

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德国的普鲁士银行;

  

(2)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二次大战前后发展中国家和新独立国家的中央银行;

  (3)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

前苏联、东欧各国及中国的中央银行。

  目前,全球各国中央银行主要有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

这就是当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一般具有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建立独立的货币发行制度,稳定货币。

  第二,独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第三,独立监管、调控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保持应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中央银行应以一国宏观经济目标为出发点制定货币政策,从事业务操作;

  二是中央银行应按照金融运行规律,制定实施货币政策,规避政府短期行为的干扰。

  目前国际上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模式主要有:

  第一,独立性较大的模式。

中央银行直接对国会负责。

  第二,独立性稍次的模式。

中央银行名义上隶属于政府,而实际上保持着较大的独立性。

  第三,独立性较小的模式。

中央银行接受政府的指令,货币政策的制定及采取的措施要经政府批准,政府有权停止、推迟中央银行决议的执行。

其代表国家是意大利。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及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是:

中央银行是金融管理机构,它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主要采用经济手段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和控制。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当代各国的中央银行均居于本国金融体系的领导和核心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和实施国家金融政策,并代表国家监督和管理全国金融业。

是国家金融管理机关,是管理型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包括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管理金融的银行等四个方面。

  1.发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具有货币发行的特权、独占权,是一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政府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一国金融的专门机构。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具有以下基本职责:

  

(1)代理国库。

(2)对政府融通资金。

(3)代理政府金融事务。

(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活动。

(5)充当政府金融政策顾问。

  3.银行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通过办理存、放、汇等项业务,作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履行以下几项职责:

  

(1)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2)充当最后贷款人。

通常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票据再贴现,;二是票据再抵押。

  (3)主持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4)主持外汇头寸抛补业务。

  4.管理金融的银行

  职责主要表现在:

  

(1)根据国情合理制定实施货币政策。

  

(2)制定颁行各种金融法规、金融业务规章,监督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3)管理境内金融市场。

  

  三、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所记载的资产、负债的任何变动,均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变动情况。

就货币供给量的调控而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适时适度变动资产负债规模、结构,而使货币供给量作相应的变动,以实现其所定调控目标。

  表9--1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

外汇

黄金

贴现及放款

政府债券

政府借款

其它资产(固定资产等)

通货发行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

其它负债

资本项目

  

资产项目合计

负债及资本项目合计

  通货发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以及国库存款之和被称为基础货币,对于一国的货币供给总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它负债包括外国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中央银行的负债是指由社会各集团和家庭个人持有的对中央银行的债权。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基础。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

  

(1)货币发行。

  

(2)代理国库。

  (3)集中存款准备金。

  2.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

  

(1)贷款。

中央银行的贷款对象是:

商业银行、政府。

  

(2)再贴现。

  (3)证券买卖。

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供应量,适时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4)国际储备。

  (5)其它资产业务。

  3.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资产清算业务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这类业务可以划分为: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

  

(2)结清交换差额。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

  

第二节 货币政策体系

  一、金融宏观调控及货币政策概述

  

(一)金融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宏观调控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在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解决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汇率政策,有时还使用收入政策。

  其二,宏观调控和政府管制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和操作的,但两者的具体目的和手段并不一样。

  其三,宏观调控及市场经济不是对立。

  金融宏观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管理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

  一是战略引导

  二是财税调控,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

  三是金融宏观调控。

  具体讲,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及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及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

  就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而言,包括计划调控、政策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四种。

  计划调控和行政调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政策和法律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二)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涵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范围有广义、狭义之别。

  从广义上讲,货币政策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它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一切措施。

  狭义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研究货币的发行及调控,货币量及产出、收入、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并围绕这些经济联系及影响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3.货币政策的类型

  

(1)扩张型货币政策。

主要措施:

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二是降低再贴现利率,三是公开市场业务购入证券,增加货币供应。

除以上措施外,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

【在我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扩大贷款规模。

  

(2)紧缩型货币政策。

  (3)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采用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4)调节型货币政策。

实践中,大部分国家采取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三)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一种市场机制过程。

这种市场机制过程可以理解为同一事物的两层涵义,即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

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启动调控工具到政策目标实现的自然过程,它是由机制各要素的内在联动关系所决定的;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正是利用传导机制的内在联动关系,由中央银行运用调控工具有意识变动货币供给,以期对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发生影响,从而达到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特性如图9-1所示:

  

  图9-1金融宏观调控框架及要素

  如图9-1所示,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从左至右分述如下:

  

(1)调控主体:

中央银行

  

(2)调控工具: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操作目标:

超额存款准备金及基础货币

  (4)变换中介:

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能有效控制的是基础货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一级主控变量,商业银行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变换中介。

  (5)中介指标:

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是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间接控制二阶变量。

  (6)调控受体:

企业及居民户

  (7)最终目标:

总供求对比及相关四大政策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大政策目标形成于各国长久以来的经济实践。

  (8)反馈信号:

市场利率及市场价格

  中央银行将市场利率及市场价格作为观察金融宏观调控实际效应的信号。

  2.金融宏观调控的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

  首先,两个领域是金融领域和实物领域。

  其次,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

  第二阶段,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

  第三阶段,再由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四)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通货膨胀目标制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针对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传统的货币政策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政策工具及最终目标之间不再设立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的决策依据主要依靠定期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的条件主要有:

  

(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货币政策的高度透明度;

  (3)利率的市场化;

  (4)浮动汇率制。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及工具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体系

  

(1)物价稳定,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

  

(2)充分就业,失业率在5%以下。

  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在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的100%就业,通常是将两种失业排除在外:

一是摩擦性失业;二是自愿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1)稳定物价及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澳大利亚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及物价变动的关系,得出了结论:

失业率及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一关系可用菲利普斯曲线表示。

见教材第222页图9—2。

  因此,采取减少失业或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就可能导致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为了降低物价上涨率或稳定物价,就往往得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2)稳定物价及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3)稳定物价及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尽管通货膨胀不利于稳定物价目标,却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目标。

  只有在各国保持程度大致相同的物价稳定标准时,物价稳定才有可能及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并存,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

  (4)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能够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

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

  

(2)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3)规定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4)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其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1)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2)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3)宣示效果。

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反之则相反。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点是:

  

(1)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易实施;

  

(2)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确定,各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必须立即执行;

  (3)对松紧信用较公平,一旦变动,能同时影响所有的金融机构。

  其缺点是:

(1)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因此其有固定化的倾向;

(2)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将部分超额准备金充抵法定准备金,而不必收缩信贷。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

  再贴现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

  

(2)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1)借款成本效果。

  

(2)宣示效果。

  (3)结构调节效果。

一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二是按国家产业政策对不同类的再贴现票据制定差别再贴现率。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前提条件是:

  

(1)要求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2)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3)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再贴现的优点主要有:

  

(1)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

  

(2)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总量还可以调节结构;

  (3)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再贴现的主要缺点是:

再贴现的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于经济的途径有:

  

(1)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2)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是:

  

(1)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2)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3)信用制度健全。

  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对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及对象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故具有以下优点:

  

(1)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那样被动;

  

(2)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

  (3)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

  (4)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缺点是:

  

(1)从政策实施到影响最终目标,时滞较长;

  

(2)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多,往往带来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

  4.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对于某些特殊领域实施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可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补充,根据需要选择运用。

这类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第二,消费者信用控制。

  第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第四,优惠利率。

  

(2)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贷款限额。

  第二,利率限制。

  第三,流动性比率。

  第四,直接干预。

  (3)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包括:

  第一,道义劝告。

  第二,窗口指导。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中介指标

  中央银行在确定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后,就要考虑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最终实现这些目标。

这既涉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问题,也及中介指标的选择有关。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货币的传导机制即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的思路为:

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进而改变实际资产领域的均衡。

这个过程可以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关键环节是利率。

  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利率的作用,认为货币政策在增加国民收入的效果上,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及凯恩斯学派不同,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

用符号表示就是: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

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所述。

  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两方面均可发生影响;但就长期来说,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

  显然,及凯恩斯学派强调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不同,货币学派强调的是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涵义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间变量等,它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最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设置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以下三种功能:

  第一,测度功能。

第二,传导功能。

第三,缓冲功能。

  (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除内生性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内涵要求外,一般将其概括为:

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根据上述标准确定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常有两类:

一类是总量目标,如货币供应量等;另一类是利率指标,如长期利率等。

  2.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通常而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

  

(1)利率

  因为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影响利率的变动,而利率的变动又能直接、迅速地对经济产生影响,利率资料也容易获取。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主要是指中长期利率。

  

(2)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也称总量目标,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所推崇的中介目标。

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最大的问题就是指标口径的选择。

  他们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将货币供应量(

)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间目标,主张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

  3.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

  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

从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操作实践来看,被选作操作指标的主要有短期利率、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1)短期利率

  短期的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2)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准备金总和。

  (3)存款准备金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实施

  一、货币政策的实施依据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三大基本要素构造了货币政策调控系统。

  

(一)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分析

  1.总供给及总需求的平衡分析

  2.供给及需求的结构平衡分析

  供给、需求结构是指部门、产业的供给、需求结构,不是微观的产品供给、需求结构。

实践证明,总量平衡结构不一定平衡,结构平衡总量一定平衡。

  

(二)货币当局概览和货币概览分析

  1.货币当局概览

  2.存款银行货币概览

  3.货币概览

  货币概览如表9—2:

资产

负债

国外资产(净)

国内信贷

贷款

财政借款(净)

货币和准货币(M2)

1.货币(M1)

流通中现金

单位活期存款

2.准货币

单位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

其他项目(净)

  二、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绩效或有效性,分为时滞效应和数量效应。

  

(一)货币政策数量效应

  

(二)货币政策时滞效应

  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认为不宜用货币政策为主去维持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货币政策效果的时间滞后。

  1.内部时滞

  具体而言,内部时滞有:

(1)认识时滞,

(2)决策时滞。

  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

  

(一)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的表述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及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工具等。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四)近年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