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2307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闲置市场问题初探Word格式.docx

市场网点完全空闲不发挥任何作用和市场网点生意萧条未完全发挥作用两种状态。

因此,当前闲置市场有以下两种表现类型:

1.显性闲置市场。

即市场网点(门面或摊位)完全空闲的市场。

它包括整个市场所有门面或摊位全部空闲和部分空闲两种情况,这是从市场表面情况就能看出来的。

例如,长沙市汽车东站对面1996年建起了一个服装市场,然而该市场自开业到现在,基本上都没有经营户入场经营,整个市场完全闲置。

再如长沙市河西望城坡大市场于1996年6月建成开业,该市场共有门面1000多个,现仅有200多个经营户在场经营,市场大部分闲置。

2、隐性闲置市场。

即表面上(或形式上)有经营户经营,但实际上生意萧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

这种市场从表象上看似乎没有闲置,然而考虑到投入市场建设和经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机会成本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西方经济学认为:

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一个机会成本问题,某一投资决策的机会成本是投资者采用这种决策而放弃的使用相同的投资在其他投资活动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由于这些人力、物力、财力在这种市场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又放弃了投向其他经济活动发挥最大作用获得最大收益的选择,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严重的浪费现象,这种市场是一种隐性闲置市场。

如长沙市荣湾镇新民服装大市场,表面上里面门面都被租满了,但实际上该市场生意一直不好,经营者大多都很悠闲,经常在市场内玩扑克、搓麻将。

事实上,像新民这样的隐性闲置市场已是不胜枚举,甚至连整体效益较好的长沙市高桥大市场都有一些隐性闲置现象。

二、闲置市场形成的原因

1.浅层次原因

(1)批发市场建设缺乏可行性论证。

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兴建批发市场前没有认真考察研究当地及周围的人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情况,没有认真论证当地资源状况、产业结构状况、消费结构状况等等,习惯于用计划行政手段大搞“首长工程”、“条子工程”,主观随意地仓促上马,搞攀比,如此兴建起来的批发市场,往往定位不准确,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偏离状况:

一种情况是与当地资源和购买力相脱节,进而因缺乏当地资源和购买力的支撑而成为“有场无市”的网点。

如长沙市河西望城坡大市场,原计划开业后建成18条专业街,但应当地没有相关的产业资源优势,同时又没有相应的购买力,加上市场远离城区,建成后市场闲置现象一直很严重;

另一种情况是市场网点布局违背了群众购销活动习惯。

如长沙市河西布匹大市场,自开业以来,一直生意萧疏,大多数业主都因该市场位置偏僻不愿涉远入场经营,消费者也不愿入场购买商品,目前,只有少数门面在惨淡经营。

因为长沙人已习惯于“过河”购买日用品,该市场违背了长沙人的购销活动习惯。

(2)批发市场建设缺乏综合协调、统一规划和指导。

目前,各地、各部门建批发市场的热情都很高。

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动,有些部门和官员为了捞政绩得实惠不顾当地客观实际,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拍板建市场,加之地区和部门条块分割的现象比较严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对市场建设的规划、布局、审批等缺乏统一领导,没有一套归口审批制度,致使市场建设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总体数量不足,布局失衡。

已建市场,城区多,农村少;

综合市场多,专业市场少;

工业品市场多,室内农贸市场少。

另一方面是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在近距离、小范围内,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都争相兴建结构雷同或近似的市场,从而导致“有场无市”或“大场小市”现象,形成一批“空壳”市场。

岳阳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面积100万平方米左右,建起了8个批发市场,其中,经营服装类的市场就有5个。

长沙市下河街副食品市场远近文明,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而被迫搬迁,该市场搬迁在即,其紧邻却崛起了商贸城、泰宝、名田、三兴、福临、坡子街等6大市场,现基本成为“空壳市场”,浪费巨额投资4亿元。

(3)管理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管理市场的方式、方法落后,法度不当,很多规范批发市场行为的大法尚未出台,有些已颁布的批发市场法律缺乏实施细则,缺乏一套系统的调节市场运行的制度、法规、政策,宏观调控乏力,市场运行不规范。

市场监督管理随意性较大,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往往出现“谁都管,谁又都不管”的状态。

同时,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三乱”现象严重。

株洲芦淞大市场1996年只向经营户收工商管理费、税收和租赁费,三项共计每月300多元。

而目前,市场内各项收费多达50多种,经营户平均每月负担超过2000元。

又如河南一草籽贩运大户贩运120吨草籽种到衡阳江东大市场,某工商部门以抓赌为由对其罚款2万元,该贩运大户状告无门,负气回家。

自此,河南草籽贩运户再也不敢进衡阳。

目前,大多数市场对市场经营户征收的税费至少有20多种,且大多有红头文件为依据,既收又罚,现有经营户不堪重负,而潜在的经营户也只能是望“费”兴叹,不愿或不敢入场经营,导致不少市场闲置。

(4)一些批发市场在经营管理上单纯的营利性。

市场是为众多商户提供的经营场所。

市场应该是营利性机构还是公益性机构,市场的管理者是以营利为目的还是以服务为目的,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目前,多数市场直接或间接地属于营利性的。

例如湖南省各大批发市场,除湖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等少数几家专业市场是非营利性的中介服务机构外,其他多数市场属于营利性机构。

主要表现在建市场的目的性上的单纯营利观,盲目乱建造成投资的风险性和积极收回投资的功利性。

具体表现为:

向商户索要高额摊位集资;

较高的摊位费;

向商户摊派各项不合理收费;

特别是管理部门建设市场带来的“建管合一”问题引发的对商户管理上的“重钱轻管”;

对市场管理上的不规范化;

市场管理难以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等。

以上种种使不少经营户不愿入场经营,导致市场闲置市场的形成。

(5)不少市场领导管理者是“市场盲”。

现代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载体和高级形式,作为当代人特别是作为当代市场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掌握现代市场知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去建市场、办市场、兴市场。

可惜,如今有不少市场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自身却是个“市场盲”,具体表现是:

在市场建设和管理思想上缺乏战略管理思想,追求短期利益重于长期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实现,短期行为明显。

同时,在思想认识上存在重建“市”轻活“市”的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存在以下误区和不足:

一是以为有“场”就会“市”兴,筑“巢”待“凤”,有形市场建起来后,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没有做宣传工作,招商工作做得不充分。

二是把市场物业的经营等同于市场的经营,许多市场运营还停留在“门面+柜台”、“租金+押金”的低水平上,门面租完、押金到手似乎就大功告成。

这样的“甩手老板”多了,长盛不衰的市场自然少了。

三是市场建设重“外在”轻“内涵”,把某些表象化市场形象等同于整个品牌形象的提升,致使不少市场无定位、无特色、无品牌、无文化,有形资产功能不全,无形资产卖点不亮。

有的尽管“桂冠”来头不小,门面装潢不错,但因无形资产稀薄,经营效果不理想。

四是把市场建设等同于市场经济,有不少“市场盲”以为只要建起市场,就是发展了市场经济,就有利可得,因而不讲环境条件,也不看客观需要,拍脑门建市场,一哄而起,结果造成有场无市。

一些领导者,对现代市场知识知之甚少,却盲目的以行政命令方式指导市场建设,下指标、限时间、定规模,滥建一通,酿成土地、人力、财力和物力的严重浪费。

五是把销售别人的品牌等同于自己的品牌形象经营,忽视市场品牌形象的塑造。

这种作法虽可得利一时,但面对长期竞争则是无能为力的。

这也是有些市场昙花一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6)市场内部经营环境差。

表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包括交通通迅不发达,未能做到“七通一平”,市场主体建筑简陋、质量差,据最近湖南省经济电视台新闻报道,长沙望城坡大市场内许多建筑出现质量问题,已被列为危房;

二是配套服务设施少,缺乏能为整个市场服务的大型停车场,及仓储集散服务中心,缺乏方便客户的住宿、洽谈、娱乐中心,更缺乏统一运作的保安、消防、广告宣传和邮政通迅信息服务等机构;

三是市场秩序混乱,欺行霸市,不法经营行为在某些市场大量存在。

由于市场内部经营环境差,因此市场对内外投资均没有吸引力,致使市场上“筑巢”待租摊位多,启动经营摊位少,整体摊位利用率不高。

(7)市场容量及市场主体规模和传统经营模式的限制。

纵观国际市场上各发达国家的批发市场,都有数量极少、但占市场份额比重很大的巨型制造商或销售商集团在经营,而这些制造商或销售商集团其销售额之所以巨大,利润之所以丰厚,其原因就在于销售额的绝大比重,不是来自“地产地销”和“外产地销”的经营模式,而是来自大大超出本地市场容量的“地产外销”,特别是来自具有大进大出批发优势和特征的“外产地销”。

反观中国各大市场的经营者,几乎都是采取“地产地销”、“外产地销”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受制于本地市场容量的大小。

于是,我们看到的景象是,本地市场经营者规模总是达不到应有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几十年如一日的“小老树”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发挥批发市场应有的集聚吞吐效应;

另一方面,本地市场容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本地有形市场的单纯数量扩张,而本地客源和购买力又加速分流,致使“生意越来越难做”,由于经营者严重缺乏“转移意识”、“空白意识”,众经营者对中国新时期的商业机会的巨大空白视而不见,仍继续在本地商圈里“挤作一团”,没有实行购销重心的战略转移,各大商家奋力拼搏也难以寻找出路,于是市场闲置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8)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作为依托。

西方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其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

当前我国不少市场闲置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即市场建设和发展没有产业资源优势作为依托或没有与当地强大的产业资源优势相结合。

由于没有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作为依托,一方面市场的货源没有保障,市场信誉难以得到保证,市场规模也难以扩大;

另一方面,市场内也就很少有能突出地方特色的产品,市场建设和市场内经营的产品只能是其他已有市场的简单重复和模仿,没有鲜明的特色。

于是,与其他有比较优势的市场相比,这种市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可以任意选择商品和市场,若市场没有既定的影响、特别的优势或鲜明的特色,那么这种市场就注定要面临经营惨淡甚至被淘汰的命运。

1、深层次原因

(1)新旧经济体制的矛盾。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碰撞时期,市场管理的体制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分割、职能交叉、利益共享的局面。

一方面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还没有成为“四自”的独立市场主体,市场分割封闭的状态还没有完全打破,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许多经济活动仍然采取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预方式,宏观调控体系尚不健全。

另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彻底打破,还在发挥作用。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为不公平、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提供了机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的矛盾。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市场运行的态势在宏观上属于供给制约型,供求双方占主导地位的是供给而不是需求,消费者对市场只有服从没有选择。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投资机制与其说是经营行为不如说是行政行为,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投资机制,与市场经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投资者的一切经营行为都要紧紧围绕着市场转,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逼着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市场,了解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而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货币对商品和市场进行投票,这比任何一种投票都来得有效。

正因为这样,决定投资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市场状况,而不是政府官员的意志。

投资者要进行投资,首先应该问市场否有需求,项目是否可行,而不是政府官员是否同意。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要求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必须是市场化的投资,而不是行政化的投资,这已成为市场经济中铁的法则。

当前,我国仍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在投资建设市场的过程中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投资机制,建市场上项目前,不进行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论证,而是凭主观臆断盲目建市场,致使许多市场才刚建起来,就成为空壳市场,投资效益奇差。

再加上我国产业政策对投资行为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投资雷同的现象就更难以避免了。

明明某种类型的市场已经出现了饱和,明明知道是落后的建设,某些地方政府还是要想方设法争取上马,然后,通过地方保护主义和垄断性经营来获得利益,结果造成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

这种市场建设投资不仅不能起到以场兴市的作用,相反,还破坏已有市场的平衡。

2)地方政府投资主体行为与地方政府职能行为失衡。

地方政府职能行为是与改革进程相伴随的,随着以放权让利为中心的改革措施的实施,原来计划体制所统管的范围大幅度缩小,中央政府管理方式的转换又没能很好地实现,于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对整个经济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大大减弱。

与此同时,改革所努力推动的市场发育却进展迟缓,很不平衡,市场组织还十分不健全,市场运行的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作为一个系统还远未形成,这是市场闲置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投资运行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中央政府投资主体、地方政府投资主体、企业投资主体等等)使得地方政府投资主体具有超经济强制作用,在改革过程中,随着以行政调节为基本特征的中央集权型计划体制的迅速解体,一方面,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替代调控系统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又十分有限,于是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往往被附上超经济的强制作用力。

这种超经济的强制作用力,体现在投资运行过程中是地方政府投资主体既有诱导中央政府投资的本领,又有促进地方企业投资主体亢奋的诸多手段,即地方政府在多元投资主体中具有超主体的功能且处于中心地位。

3)利益机制与制约机制的失衡。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要正常地运转,必须遵守平衡法则。

而现实中的我国却普遍存在利益机制与约束机制的失衡。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多了利益机制的驱动,少了约束机制的制衡。

因此,在投资经济活动中,就会急功近利,于是重复建设就失去了有效的约束机制来规范其行为。

4)竞争机制与风险机制失衡。

按照商品经济的要求和规范,参与竞争的经济主体都面临着盈利、亏损、破产的可能性,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利益风险。

因此,竞争机制必须与风险机制平衡,这样才能通过优胜劣汰法则去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然而现在,我国参加竞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往往只有盈利之喜而无亏损之忧。

(2)新旧经济增长方式的矛盾。

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

偏重速度和数量的扩张。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是:

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受原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我们在建设市场时,盲目追求数量扩张,以为只要有形市场建立起来了,市场个数增多了,就能带动一批产业和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就能富裕一方百姓,不少政府部门盲目新建市场,甚至把建市场当做捞政绩的资本,并且在市场建设发展过程中,只重视市场硬件环境的建设,而忽视了市场软件环境的建设。

因此所建设的市场往往是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上不了档次,出不了效益,达不到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和标准。

(3)投资者的投资饥渴症。

一方面,邓小平同志1992年的南巡讲话鼓舞了全国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市场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和重视,当时国内不少敢于冒险的投资者一有投资机会就抓住,见项目就上,注重短期利益,投资行为缺乏理性分析和长远意识,他们以为只要有形市场建立起来,就能兴“市”,就能从中获取利润。

另一方面,全方位的开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对因世界经济衰退而投资机会不多的外国资本来说,来中国投资办市场有较强的吸引力。

1992年是我国吸引外国投资创历史最高时期,吸引外资一年超过前十三年。

同样,外国投资者也不完全了解中国市场情况,有不少投资建市场也是盲目的。

综上,由于有不少市场是由投资饥渴建起的,缺乏可行性论证研究,由此也难逃形成“空壳市场”的厄运。

事实上,在中国,那个一有投资机会就会有一大堆投资者上阵,就能赚取巨额利润的“泡沫经济”时代已过去了。

(4)宏观经济条件差。

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处于衰退阶段。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扩张——衰退——扩张的波浪式前进过程。

我国经济发展自经历1992年至1996年的高速增长阶段后,自1996年开始进入衰退阶段,表现为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居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不足(尽管目前我国有居民储蓄存款6万亿元,但其中大部分是公款私存和“大款”,再加上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农民收入的很大部分要储备用于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方面,导致农民可任意支配收入只剩下极小的一部分。

综上,我国6万亿元的居民存款,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消费欲望,有一部分又不能任意支配,剩下的能形成实际购买力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使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对启动市场的作用大打折扣)。

这种宏观经济条件使得许多原来经济增长扩张阶段建立起来的市场难以启动或繁荣起来,导致不同程度的显性或隐性市场闲置。

三、启动闲置市场的政策措施

我国目前闲置市场根据其产生闲置的原因不同,注定将有不同的命运:

有的启动,有的不能启动。

笔者在此仅对能启动的那部分市场的启动进行探讨。

当前,启动我国闲置市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

1.宏观政策

(1)加快实现“两个转变”。

一方面要尽快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转变政府部门职能。

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必须真正做到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相分离,市场管理权与市场经营权相脱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信息、咨询等手段,对闲置市场的启动和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筹集资金等有效的宏观调控工作方面来。

另一方面,要彻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启动闲置市场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转变观念,走依市场规律启动闲置市场,繁荣市场的新路子。

要正确认识“市”和“场”的辨证关系,有“场”未必能形成“市”,不能采用短期行为启动闲置市场。

闲置市场的启动必须在分析整个地区消费需求、市场购买力和区域经济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从市场整体运作来全盘考虑,合理规划市场,着力培育能发挥地方产业优势的专业市场,着力宣传市场,以推动整个市场的繁荣发展。

(3)政府要加强协调和管理市场的力度。

闲置市场的启动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哪一家都是有困难的。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管理市场的力度。

政府如果抱着“你兴旺我收税,你破产我同情”的态度对待市场,那就会出问题,因为市场不是个别企业,它是城市社会公益事业。

当某个市场失败了,它不仅仅是投资者的损失(或者投资者已收回投资而毫无损失),而是成千上万商户的损失(押金、全年摊位费、物资积压等损失)。

更重要的是市场声誉的损失,外地商户流失的损失,税收的损失,土地资源浪费的损失等等。

所以政府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市场的监管,就可能导致上述情况。

笔者以为,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切切实实管好闲置市场的启动和建设:

一、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权威管理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

即建立一个由内贸、工商、税务、交通等有关主管部门联合组成的市场管理委员会。

该机构主要是负责研究制定并实施市场近期、中期、长期建设规划,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有关市场建设事宜,制定市场建设的条例、法规等工作。

除市场管理委员会以外,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未经管委会同意,不准进入市场检查和收费,否则,视作“三乱”行为和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要坚决保护外地客商的合法权益,杜绝排外、欺外现象,坚决打击欺行霸市。

二、培育中介组织。

建立健全市场自律组织(如各种商会)、市场服务组织(如信息中心、配送中心等)、市场公证组织(如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具有服务、协调、管理、监督功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沟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间接管理,与政府部门齐抓共管闲置市场的启动和建设,以此来改变各地目前行政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而难于综合管理的状况,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市场监管体系。

三、加强市场法治建设。

市场管理不要靠人治而要靠法治。

当前,首要的是,尽快制定与市场建设相关的各种法规,如规范政府经济管理的法规等,使市场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由此加大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的力度;

其次要尽快地、认真彻底地执行目前以出台的各种市场法规,如《批发市场管理办法》等,并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法规加以补充和完善;

再次是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建立一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强有力的经济法规监督体系,做到既制约经济法人的违法行为,又制约政府的违法行为。

(4)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的前提下对批发市场进行规范。

一般来说,市场建设是公益性事业,应该是以服务为目的的政府行为,不能搞谁投资谁受益。

但是,应该说,这是在当前单凭我们国家各级政府财力难以出资建好市场,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市场的形势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选择。

实际上,这种选择也确实促进了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其中带来了一些问题,但通过制定法规和加强社会监督,这些问题是能够缩小到最低程度和得到解决的。

实践证明,“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是当前促进市场建设的有效方针。

它符中国国情,用现代国际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的具有一般性的市场建设经验和规范来要求现阶段的中国显然难以做到。

肯定,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建设方针,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松对其带来问题的管理和解决,恰恰相反,在强调经济发展秩序的今天,对于这种与盈利结合起来的建设行为,必须加强监管。

一是政府对以盈利为目的市场建设者的行为予以引导和规范,处理好与租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