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243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汇总文档格式.doc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不同发展过程或阶段中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系统中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

是马克思主义的扑便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简述质变与量变的辨证关系

第一,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巩固原有量变的成果,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二,相互渗透。

在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6.阐述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与辨证形式

否定之否定揭示事物发展的辨证内容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由于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由肯定到否定,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新事物中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由否定发展到否定之否定,又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样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表现为一个周期,这样事物在自我发展中达到了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辨证形式是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7.试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系统的发生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和归宿(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于实践。

所以,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上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

性质不同、特点不同、形式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联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事物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0.简述真理二重性的内容及辩证关系

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相互转化,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2.什么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再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决定了产生、性质、变化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力:

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

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1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最后,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16.阐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

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统一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7.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及实践意义

理论内容:

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分)

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分)

18.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另外,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

1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

再次,社会各阶级、阶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这些都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0.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特征:

解放和发展生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在马克思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请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一般特点基本原理的具体内容,并请用该原理分析说明: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为什么必须既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的中心,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决定了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平衡、不一致、历史继承性、内部相互作用、反作用;

②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不一致不平衡等,又会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反作用,或者会促进或者会阻碍;

现实生活中精神文明发展存在的众多问题对物质文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限制作用。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运用矛盾学说,论述你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负面效应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成就;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可使负面向正面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的出现是改革中的新问题,它的解决可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3.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我们在学习唯物史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最根本的。

社会的发展具有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推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来调整生产关系,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应该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不是纯粹的物质发展,落脚点是文化的发展,精神的提升。

而一切发展的落脚点,最后是人民是否满意,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感受是工作的出发点。

他的学说,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方向,必将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

4.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更替的历史必然性。

①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它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过程。

②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过程中,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进步。

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自己又逐渐演变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迟早要为一种新的更为先进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试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并结合实际说明现时代如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

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认识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第四,深化认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

如何认识其原因?

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结果;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7.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变化的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所以,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那种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同样,那种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8.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剩余价值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

9.阐述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

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011年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汇总

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辫证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

(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是: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l)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

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斤,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5.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

(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重要意义。

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

其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

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

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3)重要意义。

首先,现象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其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

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揭示出来。

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2)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

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9.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3)联系表现:

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_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10.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第一,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

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通过实践产生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

一般说来,成功了就是正确的,失败了就是错误的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

只有坚持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

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会落在时代后面。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

(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拙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

12.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东决定的。

它是非对杭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就是说改革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拙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进行的。

改革只能有秋序地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因此,必须创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以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我国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3.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2)三方面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②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享有最高权力(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又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