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245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41Word文件下载.docx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结合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帝

1、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2、评价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考点全面解析

考点详解

一、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一)历史功绩

1、统一全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

a.创立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b.建立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2)地方

a.实行郡县制

3、实施“大一统”政策

a.文化:

统一文字,以小篆为统一的字体。

b.经济: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c.交通:

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

d.军事: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二)重大过失

(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滥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3)刑法严酷。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1)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完善科举制。

(3)选官不拘一格,重用魏征、房玄龄等人。

2、经济上:

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3、民族政策上: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

接受西北各组“天可汗”的尊称,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与吐蕃和亲。

(二)唐太宗的历史作用

1、领导完成统一全国的战争。

2、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3、吸取隋朝败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重视用贤,实行开明的君主专制。

4、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2)收复台湾

(3)平定准噶尔

2、维护国家主权

(1)组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2)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对康熙帝的评价

(1)功绩:

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2)局限:

康熙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绩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开,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一个很好时机,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祸根。

重点难点突破

1.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1)功:

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过:

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

2.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作用

内容:

①平靖边疆:

东突厥强大,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用兵击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②加强管理:

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

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

③册封首领:

西突厥首领接受册封。

④和亲通婚: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向唐求婚,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进人吐善同他结婚。

作用:

唐太宗实施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经典例题解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

他南下侵占回部(维吾尔族居住地区)诸城郭,占领南疆,向康熙帝提出:

“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注:

君、长皆为统治的意思)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

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

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

材料二1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说:

“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未解决的。

材料三1860年12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举行特别代表大会,169名代表一致投票通过一项法令,取消这个州与其他各州的“联盟关系”;

密西西比州立法机关以84票对15票、佛罗里达州以62票对7票。

亚拉巴马州以6l票对39票、德克萨斯州以160票对8票决定脱离美国联邦;

田纳西州是公民投票,lO,5万票对4,7万票,也是决定脱离联邦……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林肯表示:

“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决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而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康熙所做的与大败噶尔丹作用类似的三件大事。

(2)材料二中的“重大问题”“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各指什么?

俾斯麦是如何实现上述主张的?

(3)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

(4)材料一中“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和材料三中各州投票行为的共同实质是什么?

二者的最终结局说明什么?

(5)材料中康熙、俾斯麦、林肯的言行有何共同之处?

对此,你如何评介?

【解析】材料一康熙大败噶尔丹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性质。

抓住这个特点就可以解决第一问。

材料二主要反映德国统一的问题,考查其统一的方式。

第三、四问,主要考查美、德两国历史上的两次革命的比较,背景、作用。

【参考答案】

(1)平定三藩之乱;

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

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大败沙俄侵略.

(2)重大问题”指德意志统一。

“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指用暴力手段实现统一。

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3)背景:

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美国南方奴隶主的分裂活动与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

都完成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实质:

制造叛乱,分裂国家。

说明:

任何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行径都难以得逞。

(5)共同之处:

坚决维护或完成国家的统一。

评价:

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力提高;

符合当时本国人民利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材料二贞观七年,唐太宗命人画图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

如魏征年少时做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谍士,尉迟故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材料三太宗曰: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材料四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食粮,取给于道路焉。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并结合史实说明。

(4)综述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民族政策等。

关键要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适当归纳。

(1)为君主大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致国危君亡。

(2)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仇怨,唯才是用。

(3)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

击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理;

任命回纥首领为渤海都督府都督;

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人藏。

(4)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他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知人善任,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在位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为唐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知能拓展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首反映秦末情况的民谣: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

“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况之惑,一至于此。

朕今委任李劫镇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恒安静,岂不胜数千垣克长城耶?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

“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

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1)材料一对秦修长城持何种看法?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不赞同隋炀帝修长城的理由是什么?

对此,唐太宗如何处理与

突厥族的关系?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在修长城问题上有何相同点?

又有何不同点?

(4)清统治者认为“皇图巩固”在于“成城需众志”是否有道理?

举出清朝史实说明之。

【解析】本题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上有关长城的认识、评价。

结合统治者的相关政策、措施,来组织答案。

(1)认为长城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2)修筑长城并不能彻底解决边境问题。

方式:

派遣军队征伐,任命突厥贵族管理。

(3)都认为长城不可能从根本上保持长治久安,唐认为主要靠良将镇守,清认为要靠得人心。

(4)有道理。

清朝前期,两次雅克萨之战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

(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

“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

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

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

此安边之策也。

”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

”……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

孔子曰有教无类。

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上戒之曰:

“……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归纳提炼材料中的“民族政策”观点。

(2)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

有何历史作用?

(3)你如何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的认识、评价。

第一问,要紧抓材料,不能有遗漏。

(1)观点:

①主张强行内迁少数民族于中原的策略,把游牧民族变成农民。

②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各部,在其旧地设都督府管辖。

③主张采取怀柔政策,对归附者不加歧视,保全其部落,顺从其习俗,教之礼仪。

(2)唐太宗采取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的政策,还告诫他们守法,这样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3)评价: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积极的作用,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阅读下列材料:

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者,为祖国光复了台湾。

但他以恢复明朝为旗帜,其实恢复明朝在大陆的统治已不可能,只是在这个名义下走向了封建割据的道路,日益变成全国统一的障碍。

他的儿子郑经接替执政以后,又进一步铲除了荷兰在台湾的残余势力,并在台湾展开了经济及文化建设。

经过郑氏二十多年的经营之后,台湾由原来人烟稀少的荒域,变作“地方千余里,户口数十万”的富庶之区。

因此,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

然而,郑氏在台湾转入长期割据之后,则日益起着消极的作用。

因为台湾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陆的支持的,郑氏割据台湾,阻绝了台湾和大陆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联系,不利于台湾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郑氏对清朝所展开的军事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和平生产和生活,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郑经乘吴三桂等三藩变作之际,统兵进犯大陆,对清朝发动子大规模的战争,兵连七年不解,为了争取地盘,又和福建的耿精忠发生混战,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占领区内横征暴敛,引起了极大的骚扰。

所以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

从国防上来看,台湾在政治上脱离大陆,孤悬海上,就很容易招致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略,甚至有被吞并的危险。

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已经深入东方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割据将是后患无穷。

因此种种,康熙帝统一台湾,在当时实属必要。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成熟了。

这年台湾又发生内哄,郑经死后,诸子争位,长子被杀,幼子郑克爽立。

郑克爽时年十二岁,大权尽操于冯锡范与刘国轩之手。

康熙帝遂欲趁此时机,解决台湾问题,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决计进兵台湾。

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一战而克,大获全胜。

郑军二万士卒、百只战舰全部被击溃,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

澎湖一破,台湾震慑。

郑克爽、冯锡范、刘国轩等见大势已去,人心瓦解,台湾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

施琅入台受降,郑克爽乃率众剃发,登岸归顺。

收复台湾后,康熙皇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

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

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

康熙帝统一台湾,其意义极为重大。

——引自《Tom资料库·

康熙皇帝收台湾》

(1)根据材料,评价郑氏在台湾的活动。

(2)根据材料,归纳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分析台湾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重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

对郑成功收复和开发台湾应肯定,但随着清入关并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后,郑氏依然割据台湾就有分裂祖国,不利于祖国统一的弊端,不应得到肯定。

(1)郑氏对于台湾是有收复与开发之功的。

(2)从国内形势来看,郑氏割据台湾为害非浅。

(3)康熙帝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教学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