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250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docx

完整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温馨提示:

在复习的同时,也要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去复习,重点是课本,而不是题目应该怎样去做,所以在考前的一天必须回归课本复习,心中无公式,是解不出任何题目来的,只要心中有公式,中等的题目都可以解决。

必修一:

一、集合的运算:

交集:

定义:

由集合A和集合B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B

并集:

定义:

由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AB

补集:

定义:

在全集U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CUA

二、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m•an=am+n,

(2)am÷an=am-n,(3)(am)n=amn(4)(ab)n=

an•bn

⎛a⎫n

an1n

 

(5)ç⎪=(6)a0=1(a≠0)(7)a-n=(8)am=man(9)

⎝b⎭bnan

a-n1

m=

2、根式的性质

(1)(na)n=a.

(2)当n为奇数时,

=a;当n为偶数时,

=|a|=⎧a,a≥0.

⎨-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6、对数的运算法则:

logaN=b⇔ab=N(a>0,a≠1,N>0).

⎩a,a<0

(1)ab=N<=>b=logaN

(2)loga1=0(3)logaa=1

(4)logaab=b(5)alogaN=N(6)loga(MN)=logaM+loga

N

M

(7)loga()=logaM-logaN(8)logaNb=blogaN(9)换底公式:

logaN=

N

logbN

logba

(10)推论:

logbn=nlog

 

b(,且,,且,,).

 

(11)log

m

a

N=1

logNa

a>0a>1m,n>0m≠1n≠1N>0

ma

(12)常用对数:

lgN=log10N(13)自然对数:

lnA=logeA

必修4:

角α

30°

45°

60°

90°

180°

270°

360°

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角α

的弧度数

0

π

6

π

4

π

3

π

2

π

3π2

Sinα

0

1

2

2

2

3

2

1

0

-1

0

Cosα

1

3

2

2

2

1

2

0

-1

0

1

tanα

0

3

3

1

3

不存在

0

不存在

0

2、诱导公式:

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α看成锐角)

公式一:

Sin(α+2kπ)=Sinα公式二:

Sin(α+π)=-Sinα

Cos(α+2kπ)=CosαCos(α+π)=-Cosα

tan(α+2kπ)=tanαtan(α+π)=tanα

公式三:

Sin(-α)=-Sinα公式四:

Sin(π-α)=Sinα

Cos(-α)=CosαCos(π-α)=-Cosα

tan(-α)=-tanαtan(π-α)=-tanαππ

公式五:

Sin(-α)=Cosα公式六:

Sin(+α)=Cosα

22

ππ

Cos(-α)=SinαCos(+α)=-Sinα

22

3、两角和与角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①sin(+)=sincos+cossin②sin(-)=sincos-cossin

③cos(+)=coscos-sinsin④cos(-)=coscos+sinsin

tan+tantan-tan

⑤tan(+)=1-tantan⑥tan(-)=1+tantan

4.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①sin2=2sincos②cos2=cos2-sin2=1-2sin2=2cos2-1

2tan

③tan2=

④sin2=1-cos2

⑤cos2=1+cos2

1-tan222

sincos=1sin2

2

5、向量公式:

→→x1y1→→

①a∥b⇔x=(x2,y2≠0)(a∥b⇔x1y2-x2,y1=0)

→→

②a+b

===

③cos=

→→

a⋅b=

→→

a⋅b

x1x2+y1y2(求向量的夹角)

x2+y2

→→→→→

④a⊥b⇔a⋅b=0⑥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a=(x,y),则

→2→

a=x2+y2或a=

⑦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在∆ABC中,a、b、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R为∆ABC的外接圆

的半径,则有a

sinA

=b

sinB

=c

sinC

=2R.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a=2RsinA,b=2RsinB,c=2RsinC;

②sinA=a,sinB=

2R

b

,sinC=

2R

c

;③a:

b:

c=sinA:

sinB:

sinC;

2R

④a+b+c

sinA+sinB+sinC

=a

sinA

=b

sinB

=c.

sinC

(正弦定理用来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

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

(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3、余弦定理:

在∆ABC中,有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4、余弦定理的推论:

cosA=

b2+c2-a2

2bc

,cosB=

a2+c2-b2

2ac

,cosC=

a2+b2-c2

2ab

(余弦定理解决的题型: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

两角.)

5、三角形面积公式:

S

∆ABC

=1bcsinA=1absinC=1acsinB

222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设a、b、c是∆ABC的角A、B、C的对边,则:

①若a2+b2=c2,则C=90;②若a2+b2>c2,则C<90;③若a2+b290.附:

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

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

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

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垂心:

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

(1)测量角度问题是指无法直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求解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角的大小,求三角形中角度的大小,求不能直接测得的角,求轮船航行时航速与航向等问题均可结合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通过解三角形求解.在解决与测量问题有关的题目时,要搞清楚仰角、俯角、方位角与方向角的含义,合理的构造三角形求解,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如下:

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②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第二章数列

1、数列:

按照一定顺序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2、项:

①首项:

数列中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a1)

②数列记为{an}:

a1、a2、a3⋯an⋯

③通项:

an

a=⎧s1=a1(n=1)

nns-s

4、已知S求a的公式:

n⎨

⎩nn-1

(n≥2)

[注]:

①an=a1+(n-1)d=nd+(a1-d)(d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

②等差{a}前n

列也是等差数⎛列d⎫)→⎛若dd不⎫为0,则是d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nnç2⎪ç12⎪2

⎝⎭⎝⎭

要条件→若d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5、数列: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6、数列的项: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7、有穷数列:

项数有限的数列.

8、无穷数列:

项数无限的数列.

9、递增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

an+1>an).

10、递减数列:

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

an+1

11、常数列:

各项相等的数列(即:

an+1=an).

12、摆动数列:

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数列的通项公式:

表示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4、数列的递推公式:

表示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

an=2an-1+1(n>1)

15、结论:

n是奇数,2n是偶数,2n-1和2n+1是奇数。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

an+1-an=d

2、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an-an-1=d(n≥2,d为常数)②2an=an+1+an-1(n≥2)③an=kn+b(n,k为常数

3、等差中项:

由三个数a,A,b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称为a与b的等差中项.若b=a+c,则称b为a与c的等差中项.

2

1

4、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公差是d,则an=a1+(n-1)d.

5、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

①an=am+(n-m)d;②a1=an-(n-1)d;

③d=an-a1;④n=an-a1+1;⑤d=an-amn-1dn-m

6、结论:

若{an}是等差数列,且m+n=p+q(m、n、p、q∈N*),则

n

am+an=ap+aq若{a}等差数列,且2n=p+q(n、p、q∈N*),则2an=ap+aq.

7、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

①Sn

=n(a1+an);②S

2n

=na1

+n(n-1)d.

2

③sn=a1+a2++an

8、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①若项数为2n(n∈N*),则S2n=n(an+an+1),且

S-S=nd

S奇an

=

,.

偶奇

偶n+1

②若项数为2n-1(n∈N*),则S

=(2n-1)a

,且S-S=a

,S奇=n(其中

2n-1

n奇偶

nn-1

S奇=nan,S偶=(n-1)an).

⎧a≥0

9、在等差数列{a}中,有关S的最值问题:

(1)当a>0,d<0时,满足

nn1

⎧am≤0

m

a

⎩m+1≤0

的项数m

使得s取最大值.

(2)当a<0,d>0时,满足

m1

a≥0

的项数m使得s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

m

⎩m+1

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等比数列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

an+1=q(注:

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

an

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

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an=an-1q(n≥2,q为常数,且≠0)②an2=an+1⋅an-1(n≥2,anan+1an-1≠0)

③an=cqn(c,q为非零常数).④正数列{an}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logxan}(n>1)成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

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G称为a与b的等比中项.若G2=ab,则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注:

由G2=ab不能得出a,G,b成

等比,由a,G,b⇒G2=ab)

=aq

3、通项公式:

若等比数列{a}的首项是a,公比是q,则an-1

n1n1

4、通项公式的变形:

①a=aqn-m;②a=aq-(n-1)

 

n-1an

 

qn-m

=an.am

nm1n

;③q

=;④

a1

5、性质:

若{an}是等比数列,且m+n=p+q(m、n、p、q∈N*),则am⋅an=ap⋅aq;

若{a}是等比数列,且2n=p+q(n、p、q∈N*),则a2=a⋅a

n

⎧⎪na1(q=1)

npq

6、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

①Sn=⎨a(1-qn)

a-aq.

⎪1-q

②sn=a1+a2++an

7、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1n(q≠1)1-q

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在d<0时,有最大值.如何确定使Sn取最大值时的n值,有

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an

的性质求n的值.

≥0,an+1<0,成立的n值;二是由Sn

=dn2+(a21

-

d)n利用二次函数2

②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数列

通项公式

对应函数

等差数列

an=a1+(n-1)d=dn+(a1+d)

y=dx+b(d≠C时为一次函数)

等比数列

a=aqn-1=a1⋅qn

n1q

y=aqx(指数型函数)

数列

前n项和公式

对应函数

等差数列

S=na+n(n-1)d=dn2+(a-d)n

n12212

y=ax2+bx(a≠0时为二次函数)

等比数列

a1(1-qn)a1na1S==-⋅q+

n1-q1-q1-q

y=aqx+b(指数型函数)

综合数列的知识点部分

1、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

对于n≥2的任意自然

数,验证an

-

an-1

(an)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3)中项公式法:

验证2aan-1

n+1

=an

+

an-2

(a

2

n+1

=an

an+2

)n∈N都成立。

2、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①公式法:

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c⎫

②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aa⎬其中{

an}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

⎩nn+1⎭

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③错位相减法:

适用于{anbn}其中{an}是等差数列,{bn}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④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3、常用结论:

①1+2+3+...+n=

n(n+1)

2

②1+3+5+...+(2n-1)=n2③

333⎡1⎤2

1+2

++n

=⎢⎣2n(n+1)

④12+22+32++n2=1n(n+1)(2n+1)

⑤1=1-1

6

1=1(1-1)

n(n+2)2nn+2

n(n+1)

nn+1

⑥1=1(1-1)(p

4、求通项的方法:

①累加法,如:

a

 

n+1

 

-an

=f(n)②累乘法,如:

an+1=

 

f(n)

③构造法:

如:

a

 

n+1

=Aan

+B⇒an=1

+BA-1

=A(an+

n

B)

A-1

第三章不等式

1、常见用语的符号表示:

“不超过”:

≤“超过”:

>“超不过”:

2、比较大小的方法:

a-b>0⇔a>b;a-b=0⇔a=b;a-b<0⇔a

技巧:

优先考虑加减,后考虑两边平方。

回顾:

作差法的步骤:

作差;变形;定正负;得出结论。

3、不等式的8条性质(利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去记忆,例如两(三)人比谁有钱;比谁高…):

①a>b⇔b

②a>b,b>c⇒a>c;(第三个是中间人时)

③a>b⇒a+c>b+c;(C无需任何条件)(三个游戏)

④a>b,c>0⇒ac>bc,a>b,c<0⇒ac

⑤a>b,c>d⇒a+c>b+d;(四人游戏,大+大,小+小)

⑥a>b>0,c>d>0⇒ac>bd;(大×大,小×小)

⑦a>b>0⇒an>bn(n∈N,n>1);(分身术)

⑧a>b>0⇒>

(n∈N,n>1).

关于等式的事实和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

4、一元二次不等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a>0)解的讨论.

∆=b2-4ac

∆>0

∆=0

∆<0

 

二次函数

y=ax2+bx+c

(a>0)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的根

有两相异实根

x1,x2(x1

有两相等实根x=x=-b122a

 

无实根

ax2+bx+c>0(a>0)的解集

{xxx

12

⎧b⎫

⎨xx≠-2a⎬

⎩⎭

R

ax2+bx+c<0(a>0)的解集

{xx

12

对于a<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二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

(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Ax+By+C=0,坐标平面内的点P(x0,y0).

①若B>0,Ax0+By0+C>0,则点P(x0,y0)在直线Ax+By+C=0的上方.

②若B>0,Ax0+By0+C<0,则点P(x0,y0)在直线Ax+By+C=0的下方.

9、线性规划:

①、画直线(边界)②虚、实线区别:

虚线:

>/<实线:

≥/≤

③分边:

取特殊点(在线内外)检验

注意:

直线未经过原点时,优先使用(0,0)判定;直线过原点则选择数轴上的点。

10、线性约束条件:

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约束条

件。

目标函数:

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

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

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

可行域:

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a、b是两个正数,则a+b称为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正数a、b的几

2

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a>0,b>0,则a+b≥2

22

,即a+b≥.

a2+22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①a+b≥2ab(a,b∈R);②ab≤(a,b∈R);

⎛a+b⎫2

a2+b2⎛a+b⎫22

③ab≤ç2⎪

(a>0,b>0);④2≥ç

(a,b∈R).

2

⎝⎭⎝⎭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注意:

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一般都不是命题;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在判断时,要有推理依据,有时应综合各种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2、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若p,则q”的形式的命题中的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

注意:

有些命题虽然表面上不是“若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