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285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团队实践报告.docx

《团队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队实践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团队实践报告.docx

团队实践报告

“恐归族”为何恐归?

——团队实践报告

一、前言

1、研究源起

每至春节,不少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又开始张罗着订票回家,似乎到处都充满了归心似箭的喜悦与激动。

然而,也有这么一部分人,特别是近10年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蚁族”人群,他们对春节回家充满了烦恼与恐惧。

对他们来说,与其混进春运大军辗转奔波地回去团圆,倒不如一个人留守都市,享受一份冷清的自在。

“归还是不归?

”是每年春节萦绕在他们心头的一个问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恐归族”,学术用语解释就是对那些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家过春节的人。

他们的恐惧,非对回家本身有所抗拒,而是在节日回家的种种烦心事折磨之下,一种本能的反应。

但本能的背后,肯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目前,学术界对“恐归族”的研究还不多,但相关的统计与调查已经开展,例如有关人士对厦门市的“恐归”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女性占45.96%,男性占54.04%,其中,已婚的占31.49%,未婚的占68.51%。

在这份调查中,八成左右的接受调查者都有“恐归因子”,都是潜在的“恐归族”。

同时,有16.60%的人表示有两年没回家了,9.79%的人有三年没回家了,而三年以上没回老家过年的人,则达到了27.66%,也就是说,超过半数的人至少三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恐归”在当今社会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说,即使有些人群过年过节还是硬着头皮回家了,但是他们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恐归心理。

这则报道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我们不禁要问:

都是离家的儿女,俗话说: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对于归家的“恐”,而他们又在“恐”什么呢?

话说回来,他们又是为了什么而留守异乡?

“恐归”又给区域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什么影响?

尤其“恐归族”d

的大多数人是新生代农民工和蚁族,“恐归族”的社会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微行”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在社会学院宋言奇教授的指导下决心深入挖掘“恐归族”的恐归原因,并适当提出解决对策。

希望这样的工作,对满足“恐归族”人群的需求,对维护社会和谐,尽微薄之力。

二、研究意义

1、个人层面:

通过对恐归族生活现状的调查让社会更关注了解这类新生群体的生活现状,再对其进行深入具体的了解,并据此对恐归心理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对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同时解决他们可能存在或即将出现的心理隐患,为社会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利帮助。

2、社会层面:

构建一定可行的预防机制,从根本上减少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做到小切入大辐射,从恐归这一心理问题入手,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关注。

3、政策层面:

通过对恐归族生活现状的调查,使有关政府部门对这部分人群引起积极的关注,关心其存在状况,重视他们对其所在城市带来的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总结,为政府以后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使相关政策更加切合“重民生”这一中心思想。

三、研究方法

1、调研地的选择及说明

上海与苏州

●两座城市经济发达,在我国名列前茅。

由于经济发达,新生代农民工以及蚁族人群数量较大,为研究提供丰富的样本。

●课题组成员地处苏州,研究地选择上海与苏州,调研实施比较方便,调研成本相对较低。

●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上海与苏州这两座城市在全国名列前茅,都以人文关怀而著称。

这两个城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在其他城市可能更为严重,因此,本研究有着一定的推广与借鉴价值。

2、调查研究方法及说明

按照新闻级人文社科调研的要求和对课题的分析,我们将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来进行此次调研,力争全面而真实地呈现出所调查对象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

第一、在前期准备工作和调研起始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来进行:

(1)组成员分头浏览大量新闻期刊及报刊,搜集政治、经济等方面有新闻调研价值的热点信息。

经过信息汇总和讨论,一致决定研究方向。

(2)根据调研方向,再次分工查询相关文献。

在掌握大量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后,把信息整合起来并列出调研重点。

团队成员深入交流在查阅文献过程中的自己的想法和所发现的问题。

(3)经过多次文献查阅及讨论,最终敲定整个调研课题,并制定出具体的调研计划(计划包括日程等方面的安排,也包括调研对象、调研方法、调研程序和步骤等)。

(4)按照调研计划,查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蚁族的信息(包括相关政策信息、产生背景、区域差异、目标人群生活现状、工作领域等具体内容)和专业书籍。

充分了解研究的背景、现状以及现实意义。

(5)设计指标,并保证其纵向和横向的可比性.

(6)初步走访有关部门和专家,进一步结合文献资料,制定出访谈大纲和部分问卷调查内容。

(7)培训与准备。

请有关专家对调查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调查态度和调查技能的培训。

筹备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作好与被调查单位的接洽工作,并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在调研最关键的实施阶段,我们将以典型调查结合个案调查,采取以访谈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研究方法。

(1)针对所访对象(蚁族)选取不同的访谈方式和访谈内容:

1 电话联系或实地走访能够提供苏州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的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人事部,了解具体的背景情况。

2 访问相关领域的专家,向其征询建议和解答疑问。

3 通过走访的方式,联系调研目标人群进行个案深度访问。

访谈过程中,争取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访谈关系,根据事先设计的开放式访谈大纲,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4 召集一些相关访谈对象进行就所关注的问题进行集体的问卷调查。

(2)结合具体实际情况,编制一套调查问卷。

列出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制,让受访者按一定要求回答,以便易于统计整理和分析。

具体问题包括恐归行为、恐归态度、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以及目标人群的社会保障等。

(3)访谈和问卷调研中,将使用标准化的指导语,防止调研人员的主试效应带来的误差。

第三,在调研结果的分析阶段,我们将把访谈的录音资料转录成文字并进行

编码,采用SPSS软件对访谈材料和问卷材料进行相关分析、因素分析等,对恐归现象的原因和优、劣势得出结论。

说明:

访谈法调查法(问卷)

访谈法就个体而言,可以让受访者在较为轻松的情境下吐露心声,获得较为开放和深入的资料。

调查问卷法就群体而言,我们将会在理论和多次实测的基础上编制出最有信效度的问卷。

2.原因分析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一共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60份,期中有效问卷为324份,有效率为90%。

从回收的问卷中可以看出,问卷中关于影响回家因素的拒答率较低,只有2.5%,这说明这个问题的设置还是合理的。

表2影响回家因素Frequencies

Responses

PercentofCases

N

Percent

$影响回家因素a

工作地对自己有吸引力

161

7.5%

50.9%

回家人情消费高

224

10.4%

70.9%

追求个人发展

92

4.3%

29.1%

享受多样生活

154

7.2%

48.7%

家庭不和如父母逼婚或家庭矛盾

278

12.9%

88.0%

交通不便

130

6.1%

41.1%

觉得自己境遇不好

211

9.8%

66.8%

对家乡无好感

261

12.2%

82.6%

加班挣外快

197

9.2%

62.3%

不习惯or不再适应家乡生活

235

10.9%

74.4%

照顾居住在此地的家人或恋人

204

9.5%

64.6%

Total

2147

100.0%

679.4%

a.Dichotomygrouptabulatedatvalue1.

从上表频数分析结果来看,影响回家的因素排在前五位的选项分别是家庭不和,如父母逼婚或者家庭矛盾、对家乡无好感、不习惯或者不再适应家乡生活、回家人情消费高、觉得自己境遇不够好,回答次数分别为278、261、235、224、211,所占比分比分别为12.9%、12.2%、10.9%、10.4%、9.8%。

同时我们看到,被访者案例百分比之和为679.4%,因此我们知道,平均看来每位被访者会有6.794个选择,也就是说,被访者平均有六到七个影响回家的因素。

在对数据的深一步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蚁族”普遍对家庭、家乡、家乡生活方式的认同感不足,对家乡的归属感不强,渴望脱离家庭的束缚。

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打拼能够在工作地有一席之地。

在大众心中,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公民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一等公民,此外“我国户籍制度的客观影响” 也是原因之一,中国自古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确保把农民严格的和土地绑定在一起,限制自由流动,而在贫富差距悬殊的大背景下,社会不公和城市对农村歧视的氛围下,户籍制度体现着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农村考大学的孩子家里和自身渴望想要改变的是一种被歧视的底层的农村身份,因此留在城里,做个城市人是他们孜孜以求的。

同时,蚁族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年纪轻轻,九成属于80后。

自我意识较强。

生活的艰辛,使得他们的奋斗目标更为明确。

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大学校门已走出,而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完全敞开,要想早日独立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过渡,也是一个必然阶段。

不少“蚁族”表示,从表面看我们很苦,其实那是打拼的过程,人生的经历本就包括艰难和辛酸,条件差正应该是艰苦奋斗的起点。

所以争分夺秒的“充电”,积累工作经验也是他们拒绝节假日回家的理由。

(访谈过程中,一名在上海打工的“蚁族”这样解释到:

回家麻烦事儿太多,况且假期公司会有些培训的机会,而我们也要考一些证书,比如造价师,建造师等等,一方面提升自己,一方面工资也可以增加,争取以后可以留在上海。

为了更好的解释“恐归”这一现象,我们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交叉分析。

具体涉及到职业、年龄、学业、月收入、学历对“恐归”的影响。

 

(1)职业与影响回家因素的交叉分析

表3$影响因素*职业Crosstabulation

职业

Total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人员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商业工作人员

服务性工作人员

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

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影响因素a

工作地有吸引力

67

10

6

16

37

11

12

159

回家人情消费高

86

17

10

27

50

11

18

219

追求个人发展

36

6

2

8

21

6

11

90

享受多样生活

62

8

6

15

36

11

13

151

家庭不和

106

20

9

34

59

21

24

273

交通不便

44

10

5

14

34

7

14

128

自己境遇不好

86

17

8

26

41

10

18

206

对家乡无好感

104

20

9

31

51

17

24

256

加班挣外快

72

19

6

27

40

8

20

192

不适应家乡生活

92

16

9

27

49

16

22

231

照顾家人或恋人

81

13

9

22

43

15

19

202

Total

120

22

12

36

67

24

30

311

Percentagesandtotalsarebasedonrespondents.

a.Dichotomygrouptabulatedatvalue1.

从上表3可以看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或者对家乡无好感;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人员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对家乡无好感,或者是为了加班挣外快;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回家人情消费高;商业工作人员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或者对家乡无好感;服务性工作人员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家庭矛盾大;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会对家乡无好感、不适应家乡生活等;还有另外其他一些劳动者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不和或对家乡无好感。

各类人群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各不相同,但都主要集中在家庭不和、对家乡无好感、不习惯或者不再适应家乡生活、回家人情消费高等方面,这和我们前面分析的一致。

我们可以通过下图1更清晰地看出这中趋势。

图1职业与影响回家因素分析图

 

(2)年龄与影响回家因素的交叉分析

表4$影响因素*年龄Crosstabulation

年龄

Total

<20岁

20——25岁

25——30岁

30——35岁

35——40岁

>40岁

$影响回家因素a

工作地有吸引力

Count

22

95

31

8

3

2

161

回家人情消费高

Count

23

149

37

9

4

2

224

追求个人发展

Count

9

54

20

6

2

1

92

享受多样生活

Count

20

89

33

7

3

2

154

家庭不和

Count

28

173

55

13

6

3

278

交通不便

Count

16

70

28

9

4

3

130

觉得自己境遇不好

Count

19

133

43

12

2

2

211

对家乡无好感

Count

29

161

50

12

6

3

261

加班挣外快

Count

18

115

44

12

5

3

197

不再适应家乡生活

Count

26

149

44

8

6

2

235

照顾家人或恋人

Count

28

124

37

8

4

3

204

Total

Count

39

196

59

13

6

3

316

Percentagesandtotalsarebasedonrespondents.

a.Dichotomygrouptabulatedatvalue1.

由上表4可以看出,影响20岁以下的人群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对家乡无好感或者家庭不和、照顾居住在此的家人或恋人;影响20—25岁人群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不和或对家乡无好感;影响25—30岁人群回家的因素主要家庭不和或对家乡无好感;影响30—35岁人群回家的因素主要是觉得自己境遇不好、对家乡无好感或者加班挣外快;影响35—40对人群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不和、对家乡无好感或者不再适应家乡生活;影响40岁以上人群回家的因素主要是交通不便、家庭不和、对家乡无好感、加班挣外快、或者是为了照顾家人或恋人。

由此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回家考虑的首要因素。

回家人情消费高、加班挣外快这是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都考虑的因素,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回家影响因素的看法上,低年龄阶段的人更倾向于自己的现状,比如自己的境遇,高年龄阶段的人更倾向于考虑家庭问题。

我们从下图2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图2年龄与影响回家因素分析图

 

(3)月收入与影响回家因素的交叉分析

表5$影响因素*月收入Crosstabulation

月收入

Total

<1000元

1000——2000元

2000——3000元

3000——4000元

4000——5000元

>5000元

$影响因素a

工作地有吸引力

Count

5

25

78

31

6

16

161

回家人情消费高

Count

2

40

94

46

19

22

223

追求个人发展

Count

2

18

37

18

7

10

92

享受多样生活

Count

5

26

62

30

15

16

154

家庭不和

Count

6

50

108

55

25

33

277

交通不变

Count

2

24

46

25

11

21

129

觉得自己境遇不好

Count

4

32

78

45

22

29

210

对家乡无好感

Count

6

44

99

54

26

31

260

加班挣外快

Count

5

34

64

43

19

31

196

不再适应家乡生活

Count

5

39

96

45

25

24

234

照顾家人或恋人

Count

5

39

81

39

17

23

204

Total

Count

6

55

132

61

27

34

315

Percentagesandtotalsarebasedonrespondents.

a.Dichotomygrouptabulatedatvalue1.

由上表5我们可以看出,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群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或者对家乡无好感;月收入1000—2000的人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不和或对家乡无好感;月收入2000—3000的人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不和或者对家乡无好感、不再适应家乡的生活;月收入3000—4000的人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家庭不和或对家乡无好感;月收入4000—5000的人认为,影响其回家的因素主要是对家乡无好感,或者家庭不和、不再适应家乡的生活等;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认为,影响其回家的主要因素是家庭不和,由此可见,人情消费、家庭因素,是影响各收入阶层人士回家的主要因素,并且个收入阶层在影响其回家因素的观点上,无显著性差异。

 

(4)学历与影响回家因素的交叉分析

表6$影响因素*学历Crosstabulation

学历

Total

文盲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影响因素a

工作地有吸引力

Count

2

14

39

19

41

41

5

161

回家人情消费高

Count

2

12

41

26

69

67

7

224

追求个人发展

Count

1

5

19

15

26

21

5

92

享受多样生活

Count

1

12

35

19

44

39

4

154

家庭不和

Count

0

16

53

30

87

82

10

278

交通不变

Count

0

5

28

14

50

29

4

130

觉得自己境遇不好

Count

1

10

36

18

65

72

9

211

对家乡无好感

Count

0

14

53

24

82

78

10

261

加班挣外快

Count

1

11

40

17

63

57

8

197

不再适应家乡生活

Count

1

12

47

23

76

67

9

235

照顾家人或恋人

Count

0

15

46

25

60

53

5

204

Total

Count

2

20

65

35

94

90

10

316

Percentagesandtotalsarebasedonrespondents.

a.Dichotomygrouptabulatedatvalue1.

由上表6可以看出,各个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影响其回家因素的观点上主要集中在家庭问题、回家人情消费高、加班挣外快等上面,影响回家的因素在学历这一变量上无显著性差异。

3.对策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微行”实践小队成员在宋言奇老师的指导下,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以下对策:

从蚁族自身渴望脱离家庭、家乡束缚的意愿来看,“蚁族”应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到并发挥自己真正的优势,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对自身缺乏对“家”的认同之一心理现状进行反省。

可以把就业的目光转向自己的家乡。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越来越向二三线城市扩展,二三线城市的就业机会也会有很多,发展速度非常快,倒不一定非要挤到北京、上海来。

比如江阴、宜兴等很多二三线城市,他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工资水平都相当不错,而且房价又低,同样的工资,住的房子可以更宽裕一点。

基于这点,我们呼吁“蚁族”可以更多的考虑去二、三线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发展。

从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让“蚁族”有一个相对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国家社会的责任。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

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处于“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状态中的“蚁族”,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蚁族”的青春与梦想,需要整个社会的呵护与关爱。

各级政府当尽可能地创造平等的就业环境,更科学地对接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关注“蚁族”就业质量和实际生活状况,尽快地将低收入大学生纳入保障行列,在廉租房、医疗、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

最后,春节团圆观念的淡漠也为传统文化的缺失敲响了警钟。

各级政府,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宣传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寻根”之旅,唤起日渐消散的“年味”。

 

四、结论与讨论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恐归”已经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蚁族”身上尤为明显。

影响回家的因素排在前五位的选项分别是家庭不和,如父母逼婚或者家庭矛盾、对家乡无好感、不习惯或者不再适应家乡生活、回家人情消费高、觉得自己境遇不够好。

被访者平均有六到七个影响回家的因素。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了城乡二元对立、东西部贫富差距以及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

“蚁族”本身自然应该认清社会现状,把握自身优势,找到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发展方向。

而社会、政府更是任重而道远,关爱、呵护“蚁族”这一新生弱势群体,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措施的实施迫在眉睫。

我们相信,“恐归”只是一种暂时的社会现象,分析清楚原因,对症下药,在各方的努力下终会得到解决,建立起一个“年味洋溢”的和谐社会。

五、附录

问卷

您好!

首先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我们的问卷。

我们是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微行团队”。

本次问卷旨在了解您在春节期间回家探亲的现状,此问卷对我们本次所调研很重要,希望您真诚地填写此问卷,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请您在合适的选项前打“√”。

您的性别是

A、女B、男

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0—25岁C、25—30岁D、30—35岁E、35—40岁

F、40岁以上

您的职业

A、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B、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人员 C、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D、商业工作人员  E、,服务性工作人员  F、农林牧渔劳动者  G、生产工作、运输工作和部分体力劳动者H、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

您的月收入范围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