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529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6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专题试题及答案

1野 望

【名句默写】

1.树树皆秋色, 。

2.相顾无相识, 。

3.诗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

, 。

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 。

4.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是:

, 。

5.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道: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是:

, 。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请写出本诗第三、四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课外阅读】

一、[2017·德州]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诗中颔联、颈联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山野美丽的景象,请具体分析。

2.找出传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二、[2016·滨州]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3.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

柴门、 、 、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4.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三、[2017·东营]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盆 池①

杜 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①盆池:

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

6.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名句默写

1.山山唯落晖

2.长歌怀采薇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课内精读

1.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层层树木和重重山岭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3.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感情。

4.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课外阅读

1.示例:

晚籁与斜阳,动静对比,沉寂幽静;胭红与雪白,色彩对比,鲜明绚丽;群

山万壑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2.[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中诗人情感的把握。

认真研读本诗,诗句中“兴长”“惆怅”很明显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村桥原树似吾乡”一句,写诗人看到他乡景色与家乡景象相似,产生了思乡的愁绪,心情自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答案]示例:

“兴长”“惆怅”。

诗人原本游兴正浓,但看到“村桥原树”极像家乡景物,便触发了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3.[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首先,从诗中找到诗人所描写的事物,如

“篱”“船”“风”“湾”“柴门”等,再根据题干中的前后语境,在这些词前加上修饰成分,组成并列的短语。

一般来说,所加的修饰成分为两个字,多为形容词或动词。

[答案]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写出两个即可)

4.[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能力。

词语的表达效果,可结合诗歌内容及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分析。

“疑”“急”,应从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整首诗,将儿童当时的心理展现出来。

同时,还可从写法特点上,如选择捕捉了怎样的镜头等角度来分析。

[答案]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凿破苍苔地”写苍苔满地,绿色满眼,凸现诗人所居环境之幽雅,写出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品质。

[答案]情感:

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

思想:

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

6.(示例)构思:

总分相承,层次井然。

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进。

第二句是总写,第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写法一:

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

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

清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的思想情怀。

写法二:

融情于景。

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的

描写之中。

写法三:

借景寄志。

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语言一:

平中见奇,凝练传神。

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偷纳入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

又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盎然,将盆池景象写得栩栩如生,表现了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语言二:

巧用修辞。

如“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作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池中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

2黄鹤楼

【名句默写】

1.[2017·咸宁] ?

烟波江上使人愁。

2.[2017·南京]黄鹤一去不复返, 。

3.[2017·山西]晴川历历汉阳树, 。

4.[2017·重庆A卷]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

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 ?

”(《次北固山下》);崔颢登

楼远眺,把乡愁揉进浩渺的烟波,低叹“ ?

”(《黄鹤楼》)。

5.诗中表达诗人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6.诗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天净沙·秋思》中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句子是:

, 。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诗歌的前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2017·徐州]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课外阅读】

一、[2017·荆门]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①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②迥:

渺远的样子。

③下榻:

指留宿处。

④行杯:

传杯饮酒。

⑤回:

回荡,摆动。

1.诗中第二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

达作用。

二、[2016·舟山]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 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①孙蕡(fén):

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

滨水的地方。

3.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4.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名句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

2.白云千载空悠悠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内精读

1.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前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解析]B 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鉴赏。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不是“凄清荒芜”的意思。

课外阅读

1.[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雁引愁心”“山衔好月”明显是拟人。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高山以人的情感,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首先明确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通过分析句子,可以确定此句运了夸张的手法。

注意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云”和“天”,实际上要表现的是岳阳楼的高,从而表现了李白豪迈奔放的情怀。

也可以从侧面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身处岳阳楼,仿佛是在云间下榻,天上喝酒。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高耸入云,抒发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情怀。

3.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或:

诗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色树叶的美景。

4.[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客帆和月宿蒹葭”可以体会出诗人漂泊他乡,有着淡淡的思乡之情。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这些诗句展现了一幅清新幽静的图画,此时诗人的心境豁然开朗。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阅岁华”,此时诗人的愁绪已随风飘散。

[答案]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的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诗人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

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诗人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名句默写】

3使至塞上

1.[2017·淮安]盐城大漠孤烟直, 。

2.[2017·六盘水] ,长河落日圆。

3.[2016·武威]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 , ”。

4.[2017·丽水]西部有大美。

罗布淖尔戈壁浩瀚无边,荒凉苍茫,夕阳像勒勒车的轮子,灿烂热烈,那种“ , ”(王维《使至塞上》)的壮美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

5.[2017·南通]王维《使至塞上》中“ , ”描绘了古丝绸之路上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016·娄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2016·孝感]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3.[2017·泰安]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诗人孤寂、感伤、前路茫

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4.“征蓬出汉塞”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一、[2017·扬州]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戏题盘石

王 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

可爱。

1.适当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二、[2016·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 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

即汉水。

②楚塞:

指古代楚国地界。

③九派:

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3.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

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名句默写

1.长河落日圆

2.大漠孤烟直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课内精读

1.[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本题中,抓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通过分析“直”“圆”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黄沙茫茫,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笔直地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的写作手法。

像“征蓬”一样离开“汉塞”的人是谁呢?

从首句“单车欲问边”可以看出正是诗人自己。

[答案]诗人(自己)

3.[解析]C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使至塞上》写诗人奉命出使边塞,虽有寂寞之情,也不失豁达之意,故C项中“悲观心态”表述有误。

4.“征蓬”指飘飞的蓬草,比喻远行的旅人,诗人以此自比,写出了自己的飘零之感,

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因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的心情。

课外阅读

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特意趣。

尤其是诗中的盘石、泉水、垂杨、春风、落花,似通人意,杨柳拂杯,春风送花,各尽其能,纷纷为诗人的逸乐助兴。

自然景物的灵动和谐,使诗意变得活跃跳动。

诗的前两句写盘石临水、杨柳拂杯,可爱之至。

而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

[答案]清澈的泉水旁,有一块可爱的盘石,清风徐来,婀娜的柳条轻轻拂拭着我手中

的酒杯。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运用设问和拟人修辞,三、四两句以问答和猜测的语气抒情遣意,耐人咀嚼回味;春风善解人意,为独自喝酒的诗人送来落花助酒兴。

[答案]运用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春风善解人意,送来落花(将春几写得如此多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对闲适生活的喜爱。

3.B

4渡荆门送别

【名句默写】

1.[2017·兰州]山随平野尽, 。

2.[2017·青岛] ,江入大荒流。

3.[2016·包头]月下飞天镜, 。

4.[2017·绍兴]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的依依不舍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5.[2017·深圳(改编)]山水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之常物,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

之浙东》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描绘了山水的灵动之貌;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 ”,展现了山水的壮阔之美。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请加以描绘。

(100字以内)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3.[2016·永州]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

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

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4.[2017·衡阳]标题中“送别”二字应该怎么理解?

5.[2017·黄石]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课外阅读】

一、[2017·嘉兴、舟山]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送人之荆门

[明]浦 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①郢(yǐn):

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

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③赓(ēn):

继续。

1.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2016·衢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本诗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

请具体分析。

参考译文与答案详析

名句默写

1.江入大荒流

2.山随平野尽

3.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课内精读

1.[解析]这道题考查诗句展现的景象。

先把诗句翻译出来,然后加入修饰性词语,解

读出诗句的画面美。

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上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起来。

2.[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语所表现出的情感美。

[答案]“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3.[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的整体的赏析能力。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而不是“蜀地”。

4.“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诗人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5.[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首先弄清楚颈联就是诗歌的第三联。

其次,手法首先从修辞角度考虑。

这两句描写了在夜晚江水平静时,月亮的倒影好像从天而降的镜子。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的倒影比喻成镜子,写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皎洁。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颈联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课外阅读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句的意思来回答。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写三国时荆门为兵家必争之地,颇为热闹,而今,三国早已灭亡,只留下旧时的城垒,荆门也成了一座荒城,三国时的遗民还有几家住在这里?

这是写荆门的历史兴亡。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由凭吊历史转为歌咏山水,诗人突出荆门与巴蜀接壤,描绘了云边小路缭绕巴山,树林里却流动着汉水的奇特景象。

故这两联从历史兴亡、山水奇丽两个方面盛赞荆门。

[答案]历史兴亡(人文遗迹) 自然风光(山水奇丽)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两首诗尾联的内容。

这首诗歌的尾联中,诗人对朋友说:

您这次到楚地中部去,应当写诗,流传千年的“白雪”还等待您续写呢。

此行心情轻松,荆门既有史迹可游览,自然景观又兼有楚蜀之特色,故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期盼、鼓励之情。

李白的《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绘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尾联借马鸣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答案]示例:

李诗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来表达惜别之情;此诗通过想象“客人”未来生活,表达安慰期盼(鼓励、乐观、祝愿)之情。

3.[解析]本题考查对两首诗歌的比较分析。

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从诗歌内容、

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阐明理由。

如果认为《金陵酒肆留别》好,可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两句入手,体会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写出了新意的妙处。

如果认为《渡荆门送别》好,可从诗人侧重在景色变化中交代游踪,抒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入手来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

《金陵酒肆留别》更好。

诗句由饮酒留客到嘱客问水,场景豁然拓宽,让人由眼前喧闹热烈的饯别场面,联想到友人此去孤身一人,水路迢迢的未来之景。

此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水以生命,看似将离情与流水比较短长,实则道出江水不尽离情不断的挂念,也使得离别之情可视可量,意象变得生动而富有新意。

而《渡荆门送别》借水抒情的句子虽然也用了拟人手法,但不如此诗新颖。

示例二:

《渡荆门送别》更好。

本诗借景抒情重在情景交融,意境和谐。

诗句从出荆门

到楚国,一路景色变化,但相随相伴的一直是江水,因而结句水到“诗”成,借水表达对故乡的不舍之情,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

且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却主客互换,故意说成是家乡之水深情款款,不舍游子,显得意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