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627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第二节鲁迅资料.docx

最新现代文学史第一章第二节鲁迅资料

第二节鲁迅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鲁迅文学创作概况】<识记>

第一篇论文:

1907《人之历史》

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

《野草》

回忆性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

《两地书》

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运用>

Ø他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了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Ø《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Ø《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

Ø《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的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Ø《孔乙己》、《明天》、《祝福》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特点;

Ø《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

Ø《肥皂》、《兄弟》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色彩

【鲁迅的思想特点】<领会和简单应用>

鲁迅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思想具有丰富复杂、博大精深的特点。

1、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2、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鲁迅所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

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于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

3、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根性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4、但上述思想在鲁迅那里并非一成不变的,鲁迅就曾说他在1926年前后,因目睹残酷现实,受到很大震动,原先所循着进化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

在后期,鲁迅克服了早起思想中的偏僻之处,思想更趋成熟。

【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综合运用>

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鲜明的艺术特点。

鲁迅的杂文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鲁迅杂文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鲁迅杂文造语曲折,往往不直接得出结论,而采用比喻、暗示、对比等手段,通过叙述描域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如《现代史》一文表面上显得文不对题,通篇都在写变戏法。

实际上是以此比喻现代史,揭露了现代统治者巧立名目、盘剥人民的本质。

语言曲折婉转,寓意深刻丰富,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

总之,鲁迅杂文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它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

鲁迅把它充沛的才情、感兴与想象力,融入杂文中,而且表现得比他的其他作品更直截了当。

因此,杂文是了解鲁迅思想、阅读理解他的其他作品的最好的参照资料。

【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概况】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广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鲁迅前期散文的特色,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2、1928年后杂文主要收入《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内容非常广泛有政治评论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思想评论值得注意的是,后期的杂文,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领会和简单应用>

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儿童和青年的社会解放;揭示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对“整理国故”的否定和对欧化绅士的批判;对“打落水狗”和“韧性战斗”精神的提倡等。

【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领会和简单应用>

有政治评论;有对文艺界各种现象的评论;有各种思想评论。

鲁迅后期杂文中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注重社会批评,剖析社会现象。

【《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识记>

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分别收入:

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

1、《呐喊》收人了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

后来,鲁迅把这时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2、《彷徨》收入了1924-1925年所写的11篇小说。

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风裂,他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但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

《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是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纵观《呐喊》《彷徨》,他们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更多的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综合运用>

鲁迅小说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孔乙己》、《白光》通过孔乙己和陈士诚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明天》、《祝福》通过对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揭示,深入而具体的写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药》、《阿Q正传》等作品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示众》等作品写出了“看客”的吃人;《高老夫子》、《肥皂》等作品写出来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同样在吃人,小说即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警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14年论述题)<综合运用>

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

鲁迅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也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

1、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 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 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在这一方面,《阿Q正传》堪称代表,其他如《药》、《风波》、《故乡》等也是如此。

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这里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

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2、在鲁迅的农民题材的小说中,同样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一组以反映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如《明天》、《祝福》、《离婚》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在感受着农民及其他下层人民的精神苦痛,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不幸不仅在寡妇丧子,更重要的是她周围一般人对于受苦人的冷漠以及她处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得不承受的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

鲁迅正是通过对农民,包括广大农村妇女灵魂深处的病态与弱点的开掘,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在现代小说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意义】<综合运用>

鲁迅着力描写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悲剧色彩。

鲁迅肯定他们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他们的精神痛苦和自身精神危机。

中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社会过于黑暗,在实现广泛的社会解放之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单独的实现他们的理想是不可能的。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所提出的“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综合运用>

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乃至孔乙己、四铭等。

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新小说中塑造的能站得起来的人物形象并不多,因为写好人物需要较深的艺术功力。

而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能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的最主要成就。

1、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掘进。

在这一方面,他几乎有勾魂摄魄之力,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

他曾认为画好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画好眼睛,因为眼睛是灵魂之窗。

他自己在写小说时,就是画灵魂的高手。

3、鲁迅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4、鲁迅小说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

【《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综合运用> 

创作方法——《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 《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 《肥皂》、《兄弟》、《白光》等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艺术风格——《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

在格式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表现手法——《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1、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涵。

2、在塑造人物方面,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3、鲁迅强调写出人物的灵魂,要“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通过眼睛这一心灵的窗户来“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4、鲁迅在写人物时,还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时即使“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能使读者看了人物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5、此外,鲁迅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还特别注重将人物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 总之,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识记>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狂人日记》思想内容以及在艺术表现上,采用的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艺术效果】<领会和简单应用>

思想内容:

1、对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揭露和批判,通过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 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与礼教的揭露与批判是多层次展开的。

2、《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的精神。

质疑:

提出“从来如此,便对么?

”的质疑;

警告:

发出“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警告;

呼喊:

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喊

艺术表现:

 《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在《狂人日记》中是通过“狂人”这个特殊的艺术形象来实现的。

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狂人,塑造这一形象用了现实主义方法。

在《狂人日记》里,作家对狂人病态心理的描摹,准确入微地写出了狂人的精神病态。

1但是,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

作者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寄寓了读者完全能够领略的战斗的深意;

作品巧妙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描画,从而使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使人对深刻丰富的“象外之意”产生联想。

作品的思想性主要是通过象征主义方法来体现的。

【《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领会和简单应用>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上的一个杰出成就。

在《阿Q正传》中,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即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处境、地位)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

1、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革命的对象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民众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2、小说由此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

 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掌握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什么性质 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

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3、

3、《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4、《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阿Q正传》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领会和简单应用>

一是外冷内热

作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在小说中转化为对阿Q的痛苦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转化为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憎恶、鄙视

二是以讽抒情

作者以讽刺手法批判了阿Q的落后、麻木和精神胜利法,鞭挞了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凶残、卑劣,谴责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虽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同时在讽刺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三是形喜实悲

作品展示了阿Q种种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等一出出喜剧,但在这种喜剧性场面后面却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我们在被那些喜剧场面引得发笑的同时,又总是有一股无情的力量,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领会和简单应用>

精神胜利法阿Q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作为一个流浪汉,与土地并无多少联系,因而除了具有某一程度的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外,又明显地沾染着游手之徒的油滑。

他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欺压,连个姓氏都没有,但其思想却受封建正统观念的统治,这就使他的思想中有许多矛盾。

一方面,头脑里充塞着各种封建观念,小的如讲“男女之大防”,大的如认为“造反就应该杀头”;另一方面,却又带着某些用被歪曲了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性,如对赵太爷、钱太爷之流“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到后来还要“革他妈妈的命”,由“神往”革命进而想投革命党。

 这正是鲁迅所捕捉到的中国农民的性格矛盾。

阿Q虽然有自身的独特性,但这一形象实际上也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普遍的精神状态。

阿Q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病”。

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

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以“儿子打老子”来安抚自己,并自以为是胜利了。

由于这种病态精神的支配,他便永难振作起来以求自强,并永在屈辱中苟活。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尽屈辱的血泪史。

直到最后糊里糊涂地被杀,才在“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后一次精神胜利,真是令人感到十分的可悲,又令人十分痛心。

首先是一个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其次是一个当时中国国民性劣根性的缩影,浓缩了各个层次国民共有的弱点;再次,阿Q形象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是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共同典型。

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

愚昧、麻木、无知、无赖、浅薄、欺软怕硬、妄自尊大又自轻自贱;

“阿Q精神”的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

(2)精神的麻木和惊人的健忘;

(3)受辱后向更弱者泄愤;

【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识记>

鲁迅20年代创作的《补天》《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8篇历史小说,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前期作品:

《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2-1926年间;

后期之作:

《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

《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

鲁迅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补天》作于1922年冬天,原名《不周山》,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试作的一篇小说

《奔月》与《铸剑》均写作于1926年岁末,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

《铸剑》取材于古代一个动人的复仇故事

《非攻》与《理水》是歌颂性的小说

《非攻》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理水》歌颂了“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大禹

《采薇》、《出关》、《起死》,是批判性小说,《采薇》批判周伯夷、叔齐消极避世的思想。

《出关》写的是孔老相争,《起死》批判老庄哲学

 

【《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领会和简单应用>

Ø《补天》通过女娲抟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歌颂了先民的劳动创造精神和创造毅力。

Ø《奔月》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Ø《铸剑》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Ø《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Ø《采薇》通过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欲隐逸而不能,终于饿死首阳山的的故事,批判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

Ø《出关》批判老子“消极无为”的思想,是针对30年代社会上出现的一种崇尚空谈的危险倾向而发。

Ø《起死》中主张“通融”“圆滑”,无是非的庄子,一到涉及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竟吹起警笛,请求统治者的保护,当场出丑。

【《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领会和简单应用>

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

【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识记>

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领会和简单应用>

鲁迅当时的心情是“想在纷扰中寻找一点闲静来”,以回顾和反思以往的生活。

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抒发了对亲朋诗友的怀念;展现了家乡的风俗;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综合运用>

Ø《朝花夕拾》主要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

Ø作品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社会风俗画。

Ø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Ø作品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事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综合运用>

写作特点——《朝花夕拾》中所写的事和人,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述中分清是非,使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融合在一起。

作为“回忆文”,这组散文基本上是追怀往事,但鲁迅行文中善于“以插曲表现大的事件”,从而在每篇中可以发现,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

例如在给媚态的猫画像时,狠狠鞭挞了帮闲文人的丑态;在批判《二十四孝图》等封建读物时,作者也没忘记捎带抨击那些“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的“流言家”和“道学先生”等。

艺术风格——(简答题)《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

The鍑HongChuai鍖?

以叙事为主,但同时穿插了议论,融人了浓厚的抒情,是叙事和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当作者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TheShuㄥ叿Luф灦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是《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这一组回忆散文,基调是恬静明快的,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和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TheQian熷純鐗?

【《野草》的写作背景】<领会和简单应用>

Tieup﹀畾鍊tocoax姟strand?

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

The鐝鏈嶅姟【《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 <综合运用>

The鐗╄祫Zhu涘簲1、《野草》体现了作者勇敢地面对黑暗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及作家尽管绝望、苦闷却始终坚持的持续、韧性的战斗精神。

DoestheCong㈠崟Biao¤freeze鐜?

2、《野草》是鲁迅彷徨时期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为了摆脱思想上的消极因素而开展的内心斗争和自我解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