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6523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2 大小:19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2页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2页
亲,该文档总共1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1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 文学类文章阅读.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精品资料第五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类文章阅读

第五部分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文学类文章阅读

专题一散文阅读

第1节理解

一、(2008·全国Ⅱ,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缨花

季羡林

①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②院子不小,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阴匝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③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

应该说是有的。

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白天在学校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意志和生命力里,还可以吸取力量和快乐。

但是,一到晚上回家,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

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④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了。

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了一团团的红雾。

香气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

⑤花开有香气是常有的事,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花和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⑥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⑦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

然而使我深深怀念的却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

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⑧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

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

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

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

它们的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⑨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

后来,我扩大了的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情都包括在里面。

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

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⑩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朗日之下。

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

同我记忆中的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

影中的马缨花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1962年10月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这是一篇状物散文,主要描写了两种不同环境下的马缨花的生长状态及带给作者的感受。

回忆中的马缨花生长在旧社会里一个幽寂的大院中,给孤寂的作者带来慰藉;现在,北京公园里、马路边的马缨花开得蓬蓬勃勃,带给作者新的气息和活力。

通过对新旧两时代马缨花的描写,写出了自己生活和心情的变化,更表现了对新时代的热爱。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答案马缨花既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又是行文的线索。

从开头到“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写回忆中的马缨花,生活在一个幽深大院以香气给作者以慰藉;从“时间过得真快”到“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写现实中的马缨花,生长在北京公园里、马路边,生气勃勃并与回忆的马缨花作了比较;最后两个自然段抒发了对她的喜爱之情,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问题研读

1.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答:

答案

(1)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2)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答: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缨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答:

答案

(1)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3.作者为什么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答:

答案

(1)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2)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4.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

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答:

答案第一问:

(1)“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2)“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3)“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第二问:

(1)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2)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二、(2008·辽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雨韵

从维熙

①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②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

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

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③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

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

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

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④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

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

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⑤老人说:

“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

”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

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

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

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坐在我身旁的长椅上,对我说:

“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

“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

多好!

”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

多好!

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⑥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本文是一篇叙事兼状物散文。

本文写“雨韵”,实际上是在写人生之韵,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答案全文共6个自然段,围绕“雨韵”,①②两个自然段从议论入笔,写出了自然之雨包含着人生四季;③~⑤自然段记叙了我在雨中忆人生和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写出了人生之雨的韵味——增强了生命记忆;第⑥自然段抒情,表达了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问题研读

1.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

答:

答案第一问:

(1)春雨象征人生的童年;

(2)夏雨象征人生的青年;(3)秋雨象征人生的壮年;(4)冬雨(雪)象征人生的晚年。

第二问:

(1)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2)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

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答: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答:

答案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

3.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

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

答:

答案第一问:

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问:

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见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

4.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

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

(★)

答:

答案第一问:

(1)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

(2)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3)雨韵是大自然的美丽乐章。

第二问:

(1)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

(2)再叙事,讲了老人与小男孩在雨天的故事;(3)最后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定向练习

考点一

一、(2009·山东邹平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黄山绿卡

陈祖芬

①哈根达斯是顶级冰淇淋的象征。

哈根达斯店的象征,是那纯白的椅子套和系在椅子套后的粉红大蝴蝶结。

那纯白和粉红,叫人想起一含就化的香草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

那厚重的布料,叫人感觉到一种坚挺的自信。

②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会场,好像一下跨进了哈根达斯的世界。

满眼的白椅套和椅子背后的粉红蝴蝶结。

只是这种蝴蝶结是粉红的薄纱。

没有哈根达斯的强势,但是比哈根达斯更梦幻。

③比纯白和粉红更多的,是人。

这个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显然来的人数超过了预计。

会议就要开始了,服务人员还在扛着一把把座椅,扛着一个个粉红的梦幻进来。

④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位是李总,福建人,在上海创业,早就做成上海人了,又到黄山做事。

还有很多的“还有”。

又一位是何总,从黑龙江到上海的。

又从上海做到了国外。

然后一掉头到黄山,在李总那C2C酒店买下一万平米,用来做亚健康研究。

她说她去欧洲讲学,说起黑龙江,有的欧洲人不知道。

她说黄山,都说知道。

欧洲人又接着问:

黑龙江离黄山有多远?

⑤想起一个越来越常用的词,叫做:

资源组合。

那何总原先学财会的,那李总原先学汽车制造的。

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会把自我资源进行重新组合。

他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

而我觉得,他们就要成为新黄山人了。

黄山的资源,文化含量,名山秀水和一等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源一旦用新概念重新组合,那么黄山,一如市中心那条南宋时期开始兴建的屯溪老街那样,这座非常南宋,非常明清,非常徽派,非常古典的皖南山城,就突然与500强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⑥在非常哈根达斯的会议厅里,中国人外国人杂坐在一起,最后两排也坐着不少老外,好像一个单位的人。

我看到有美国苹果公司、英国世纪投资公司、IBM、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杜邦公司……于是我又想起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那纯白椅背上的、坚挺的粉红蝴蝶结。

500强是坚挺的,比起他们,黄山的经济就如这个会议厅里粉红纱的蝴蝶结,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

⑦黄山人自己觉得,这个会“外向度不是很高”。

不过,毕竟开始了。

我包里装着一叠与会者给我的名片,外资、合资、港商、徽商。

我一头雾水地看着这一堆名片,觉得好像拿着一堆黄山绿卡。

⑧黄山人自古就有攀岩而上的传统。

有一种工作,是腰际系着绳索,在世界自然、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的山崖山壁上拾捡垃圾。

人称“放绳工”,我看可称为“黄山男”。

有黄山男,就会有外向度。

⑨会议的论题之一是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演讲者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艾伯翰先生和英国世纪投资集团总裁安托号·休欧沃。

他们讲到市场决定一切,讲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讲企业内部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沟通……我听他们演讲,并未感到太多的冲击力,倒是最后一句,从老外口中讲出“我们的黄山”觉得新鲜而亲切。

黄山成了“我们的黄山”,老外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外。

⑩我去黄山闹市的屯溪老街,发现论坛上的老外们洒在老街的一条条小巷里了。

一个老外要买三国里的刘、关、张。

一个中国女孩问:

“你喜欢这个?

”老外用共鸣很强的男中音和洋腔洋调的汉语大声说:

“喜欢!

因为他们是三国的英雄。

走下论坛的洋人,在屯溪老街寻觅三国英雄的洋人,他们的符号意义或许更强于实际意义。

《光明日报》8月报道:

黄山深得“二老”厚爱,一是“老天爷”,一是“老祖宗”。

黄山市今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78.9万人次。

其中欧美市场游客接待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2%。

还有增加城市外向度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山地车比赛、徽文化国际研讨会,甚至这个世界500强国际论坛。

我到黄山国际大酒店一住下,先翻看会议安排。

细细密密的好几页。

第7条,大会安排中英文同声传译,1频道为中文,2频道为英文。

而我想,1频道为徽文化,2频道为全球化。

(选自2007年10月30日《文汇报》,有改动)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这是一篇因事见理的叙事散文,主要记叙了自己参加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的观感,表达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与国际融合的认识,暗含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外向发展的体识。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答案本文共13个自然段,第①~③自然段由哈根达斯引出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

第④~

自然段则具体写了自己在会上的观感,揭示出黄山在坚守自身特色基础上走向国际的趋势。

两自然段又用具体的数字和外向联系情况对黄山的全球化情况作了总结。

问题研读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黄山绿卡:

(2)“老天爷”:

(3)“老祖宗”:

答案

(1)指黄山为整合资源与外资、合资、港商、徽商的长期合作。

(2)指大自然造就了黄山风景区的秀美山水。

(3)指黄山保存的博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第⑧自然段,作者写了“黄山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说明“黄山男”的责任感,有外向度;与下文的“社会责任”相吻合。

3.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蝴蝶结、屯溪老街?

答:

答案

(1)黄山的经济像蝴蝶结一样坚挺,是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屯溪老街是黄山资源、文化含量的象征,与500强资源整合联系在一起了。

(2)这就形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既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请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文末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内容上:

强调了徽文化、黄山资源、文化含量、生态环境和全球经济实施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2)形式上:

以文章的转折收束全文,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表达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

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

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

日记,铅笔和羽毛笔。

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

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

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

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

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

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

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

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

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

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

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

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

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

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

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

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

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

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

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

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答案本文由托尔斯泰的出走写起,叙述了他在行程中被人们发现并被追踪和包围的情形,表现了托尔斯泰决心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以及无奈,反映了托尔斯泰对真实朴素和自然的追求以及更具人性和德行的特点。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答案本文共分6个自然段,第①②自然段写他决心从家中逃走,摆脱一切羁绊。

第③~⑤自然段写他出走被发现后,人们对他的追踪和包围。

第⑥自然段进行总结,表明远离世俗和荣誉,过真实、朴素、自然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

①~⑤自然段是对第⑥自然段的有力烘托。

问题研读

1.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小偷:

(2)野兽:

答案

(1)小偷:

说明托尔斯泰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被发现,他将无法成行。

(2)野兽:

①说明他已经放弃正统思想,跟他们在思想上不一样了,他的出走在观念上对他们构成了威胁;②说明他出走时态度坚决,不顾一切,像一头野兽。

2.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

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答:

答案“一个人类的人”意思是一个人类的榜样(典范、模型)。

这句话深刻、透彻地点出了托尔斯泰是一个真实普通的人但又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和德行等特点,所以说这句评语“精辟”。

3.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运用铺陈排比。

连用三个“到”字,体现出托尔斯泰逃离世俗的决绝和急切;连用四个“从”字,突出世俗和荣誉对托尔斯泰的包围之快、之强,影响和侵害之大。

4.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答:

答案远离荣誉与世俗,过真实、朴素、自然的普通人的生活是托尔斯泰一生的追求。

选取出走这一行动方面的事件比写他的文学创作更能直接体现他的个性和理想。

定向练习

考点二

一、(2009·江苏无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②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潜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③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

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

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

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

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④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⑤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

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

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⑥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

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⑦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

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⑧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

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花。

⑨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⑩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他们的中年子女;每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

从《四郎探母》,我有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