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4393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0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3页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3页
亲,该文档总共9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算式中的x都是未知数。

(2)探究方程的意义。

把这四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指名学生交流分法,学生可能会按照是否是等式把它们分为两类。

有两个是等式,两个不是等式;

两个等式都含有未知数。

像x+50=150,2x=200这样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方程读一读。

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式子是方程吗?

指名学生口答。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两点比较重要?

(强调:

“含有未知数”“等式”关键词)

探究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例1中的等式是方程吗?

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

等式包含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反馈时说一说其他式子为什么不是方程。

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

提出要求:

将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并读一读你改成的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并读一读。

注意:

这里的未知数不一定是字母x,其他字母也可以。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的意义,知道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还知道了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2等式的性质

(1)和解方程

1、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图意列出方程,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2、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经历通过天平的平衡来探究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根据题意列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

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写出几个方程,在小组里交流。

说说自己写的方程,并说出它为什么是方程。

3、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今天我们再让“天平”这个好朋友来帮助我们继续学习与方程有关的知识。

1、教学例3。

(1)出示教材第2页例3第一幅天平图。

谈话:

怎样在天平的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

集体汇报。

(天平两边增加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出示左边的例题图,提问:

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10克的砝码,等式可以怎样写?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0+10=50+10。

出示右边的例题图,提问:

如果左右两边都加上同样重a克的砝码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0+a=50+a。

观察这两组图及等式,分析、比较等式两边及结果发生的变化。

引导学生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出示例3下面两幅天平图。

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先完成填空,再比较你所写出的等式,和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指名说说填写的等式。

板书:

x+a=50+a→x+a-(a)=50+a-(a)

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得出: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出示刚才的两个结论,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述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板书:

等式的性质)

(4)完成教材第3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

为什么填“+25”和“-18”?

加、减号如何确定?

可以填写其他数吗?

学生交流:

根据等式的性质,方程的左边“+25”和“-18”,右边也要“+25”和“-18”,加号、减号、数字必须完全一样,否则等式左右就不相等了。

2、教学例4。

(1)出示教材第3页例4,提问:

你能根据图意列出方程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方程。

指名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板书:

x+10=50。

(2)提问:

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想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想法:

(40)+10=50,x=40。

因为50-10=40,所以x=40。

学生反馈,教师肯定这两种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用等式的性质来求x的值。

教师边示范解题过程,边讲解书写格式:

首先要写“解”字;

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这道题要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

每个等式占一行,各行的等号要上下对齐。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格式错误。

(3)指导检验。

x=40是不是正确答案呢?

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意义对方程进行检验,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即可。

教师边板书边说明检验方法及书写格式。

(4)师生共同回顾求x值的过程,并明确: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1、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解题,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教材第6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到黑板前板书自己;

列出的方程。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用解方程的思路解答,也可以根据方程的检验方法来找答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学会了用它来解只含有加或减的简单方程。

课时3等式的性质

(2)和解方程

1、使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念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对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的理解,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对等式性质

(2)的探索过程。

1、解方程:

75+x=105x-46=8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

这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他性质吗?

学生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小结:

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验证。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性质,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成立。

1、教学例5。

(1)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方程的知识。

(2)出示例5第一组图。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

(x=20)

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这一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

(2x=20×

2)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

用等式如何表示呢?

(20×

3=20×

3)

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

可以吗?

(3)出示第二组图。

左边的图能看懂吗?

用等式怎样表示?

(3x=20×

3),也就是3x=60。

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天平还会平衡吗?

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

这又说明了什么?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

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

两边同时除以0呢?

为什么?

指出:

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4)归纳。

通过对两组图的观察,你认为等式又有什么性质呢?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独立完成填空。

2、教学例6。

(1)出示例6。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你能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40x=960)

40,x,960各表示什么?

应该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你怎样想到方程两边都除以40的呢?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在书上完成,展示学生解题过程。

40x=960

解:

40x÷

40=960÷

40

X=24

检验:

40×

24=960

答:

试验田的宽是24米。

如何检验?

谁能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最关键是什么?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每一步的依据。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6题。

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3、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7题。

学生同桌说说图意,然后列出方程并解答。

指名交流,并要求学生说说列方程的依据,并口头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正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还学会了用这样的性质来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课时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

1、初步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未知数是减数的方程。

2、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方程的思想,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通过正向思考来解决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培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观察这幅图,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

(两个学生在测量体重)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十分旺盛的时期,身高和体重时刻都在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关于测量体重的数学问题。

教学例7。

(1)出示教材第8页例7情境图。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

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数量关系。

指名回答。

回答预设:

小红去年的体重加上2.5千克等于今年的体重。

小红去年的体重减去去年的体重等于2.5千克。

可以根据“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列出方程。

去年的体重不知道,可以设去年体重为x千克。

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

教师强调:

这里要写“解”字,表示下面是解题过程,而“设小红去年的体重是x千克”这句话必须写出来,表示下面列出的方程是什么意思。

现在,去年的体重相当于已知,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这道题。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解法:

x+2.5=36

x=36-2.5

x=33.5

根据“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36-x=2.5

怎样解这个方程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先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x,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教师边指导边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6-x+x=2.5+x

36=2.5+x

2.5+x=36

X=33.5

(2)讨论:

我们已解出x的值为33.5,这个值是否正确?

你打算怎样检验?

与同伴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

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是否正确,再检验方程的解,也可以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否相同。

强调: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记得写“答”。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先弄清题意,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

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求出答案后,还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并写出“答”。

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

谁来说说这道题的等量关系?

你是根据哪句话找到的?

学生回答并补充数量关系,如果有不同的数量关系可以另外补充。

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口答检验过程。

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步骤是先弄清题意,找等量关系,再设未知量,列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作答。

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课时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

b=c的方程的解法,能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解题的基本步骤。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利用素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其中的问题。

正确地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图。

西安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它们气势雄伟,是西安的标志。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和它们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教材第9页例8)(板书课题)

1、教学例8。

(1)提问:

认真阅读题目,想一想,题目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汇报。

你能从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

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

2-大雁塔的高度=22。

让学生独立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

在这个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学生同桌交流后汇报。

(2)学生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集体交流。

设小雁塔高x米。

2x-22=64

你会解这样的方程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的形式,再用之前学过的方法继续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x-22+22=64+22

2x=86

x=43

小雁塔高43米。

你打算怎样对结果进行检验?

学生独立检验,指名汇报检验方法。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香港青马大桥的长度×

16+0.8=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怎样列出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

3、教学例9。

(1)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颐和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了看得更清楚,你有什么好方法?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用方程来解,你觉得设哪个量为x比较合适?

同桌讨论后汇报。

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图上标出来。

学生完成后反馈,教师继续完成板书。

小结:

设陆地面积为x公顷,水面面积就可以用3x公顷来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根据题中的哪句话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同桌互相说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完成板书:

陆地面积+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3)尝试解方程。

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

请同学们试着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并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x+3x=290。

谈话:

这个方程与我们之前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会解吗?

试试看。

学生尝试独立解方程。

交流: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

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及步骤。

我们在解答这个方程时,首先利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变成我们学过的方程,再解答。

4、教学例10。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

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学生独立填线段图。

你能根据自己填的线段图,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

在小组里交流你找到的关系。

学生交流讨论,并集体汇报题中的等量关系。

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度和×

时间=总路程

(2)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你能根据“客车行的路程+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设货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

3x+95×

3=540

3x+285=540

3x=255

x=85

货车的速度是85千米/时。

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还能列怎样的方程?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汇报。

(3)小结方法。

应用学过的公式、数量关系或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5题。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步骤和依据,以及检验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第7、8题。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列方程。

你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解方程吗?

请阅读教材第10页“你知道吗”,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课时1单式折线统计图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一.谈话导入

张小楠是个有心人,她每年生日都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制成了统计表。

(出示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张小楠每年生日时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后来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导入课题:

你们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

(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交流共享

1.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能)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多少厘米?

(2)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哪一年张小楠的身高增长得最快吗?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反馈汇报。

汇报预测:

(1)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身高逐年增高,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28厘米;

(2)10岁到11岁时身高增长得最快,因为10岁到11岁的折线坡度最陡;

(3)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想一想:

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更能清楚地看出身高的变化情况?

(折线统计图)

师生总结: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

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你知道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吗?

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介绍相应折线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在介绍各部分的名称时明确其作用及画图时的注意事项。

(1)横轴:

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

标明数据;

(3)描点、连线:

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

(4)标注数据;

(5)填写制表日期。

3.制作折线统计图

课前我们收集到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要想了解自己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可以先填写统计表,再将它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信心完成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制成的统计图,同桌互相评价并订正。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四”第1题。

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反映的是一位病人某天7~23时的体温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习题)

(1)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

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

(2)病人的体温从几时起开始下降?

从几时起趋于平稳?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追问:

从图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