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443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上册说课稿

天气

 

《我们关心天气》说课稿

         内容:

《我们关心天气》是(新)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科学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四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鲜花都开了,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城市孩子每天穿什么衣服,大部分都是由家长安排。

所以我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期待着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教学模式:

四动模式(动口说、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

    设计:

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天气符号(是本课的重点)。

我设计安排了4个步骤:

1、课一开始我安排了40秒的情境视频,目的是把学生请进来让他们初步感知天气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2、一句“你还想知道哪些?

”导语击起学生更多求知欲,然后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进入观察“城市天气预报图”初步认识天气符号及天气现象。

学生参与活动一【小组合作说一说】

     3、紧接着课件出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进行系统性的再认识。

      4、通过一组练习和拼摆(学生活动二【小组活动摆一摆】)把天气符号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天气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第二部分运用感官来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来描述天气(是本课的难点)。

我通过了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议一议】的方式进行,分了三个环节:

1、汇报对今天的天气感受。

2、学做天气预报主持人。

3、用“网状图”表示生活和天气的关系。

通过这几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分散了难点,达到了目的,课堂上学生三次合作学习大约用了25分钟左右,从而努力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

     最后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平台(网址),让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关注以后的天气。

4、《风向和风速》说课稿

教材分析:

《风向和风速》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

风的观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无法看到风,只能借助其他事物来感受风的变化。

 第一部分:

风向和风向标。

对有些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该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

教科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指导。

需要指导学生明确:

风向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描述。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第二部分:

风速和风速等级与怎样描述风速。

风的速度是以每秒风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它有3~4个风杯,连接在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轮子的辐条上,辐条在风吹的时候带动中间的轮轴转动,安装在轮轴上的示速器就显示出风的速度。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蒲福风力等级”。

学情分析:

本课面临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比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思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制作一些直观的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构风向和风速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同时,让学生看一些被风吹起的物体图片,让学生找找本课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通过让学生摸索制作风向标的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风向标的制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课件中出示一张树叶被风吹动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然后接着出示几张被风吹着的不同事物的图片,让学生说说:

这几张图片中有什么共同点。

从而得出同一主题:

风。

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吹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小结: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

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告知风速的测量仪器是风速仪。

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区分风速被划分为13个等级,而在风力等级表中最大的是12风级。

明了0风级的存在。

 根据风力等级的划分规律,在课堂上巧妙的做连线题。

(可点名个别学生回答)

3、问:

对于我们来说,蒲福风力等级表分级太细,我们只需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即可。

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感官直观的感受到风速的大小呢?

4、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然事物中其他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速的大小,从而导入下一环节:

用旗子被吹动的情况来简化的划分风速等级0、1、2级。

5、试着通过观察国旗估计风速。

三、课堂小结

与全班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

如风向、风速的概念,如何制作风向标,如何测量风向和风速,蒲福的风力等级表的相关内容提问等。

            

四、布置作业

  做作业本中《风向和风速》一节的作业。

 

 

 

6、《风的观测》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是桂城南师附小的陈希为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天气》的第二课时《风的观测》。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第二课时,这一课是学生继“云和雨”的观测后,进行的又一项天气现象的观测,相对来说,这一节难度要比观测上一节大。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天气的基本知识,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对天气的认识,构建对天气认识的知识系统。

为学习下一课奠定能力和知识基础。

2、 教学目标的设计: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本人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    知识目标:

了解八个风向,知道风有力量,能估测风力的大小。

②    能力目标:

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问题,并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研究学具(工具或仪器)进行研究活动。

③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制简单学具和参与研究活动中,享受合作、交流的愉悦。

3、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并练习估测风力的大小。

4、 教学难点:

自制工具进行观测。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对天气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曾产生过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注意,同时在观察、研究事物方面开始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他们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问题,并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以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绝对不希望被老师牵着鼻子在狭窄的课堂里走,都更希望老师能牵引他们走出课堂,到室外、到大自然中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研究他们想看、想知道的事物。

由此可知学生很愿意到户外、大自然去学习和研究如何观测风。

三、说教法:

本课以新课标理念作指导,构建“准备学具——观察讨论——实践探究——汇报拓展”的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法:

利用资源,到气象站去和气象观测员一起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仪器来观测风。

2、 实践法:

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标准,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实践。

四、说学法:

1、 准备学具:

课前先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活动的准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配套实验材料使用说明书来制作纸风车和风向标,并制作各个活动环节的记录卡片。

2、 观察讨论:

首先我让学生在户外旷野寻找风的踪迹,使学生在脑海中围绕着风形成一系列想研究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尽情地说自己以前是怎样观测风的,这样顺利地引入了风的观测的学习,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热情,我还设计了“我们需要观测风的哪些方面?

”“大自然中哪些物体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观测风?

”、“想想我们还可以如何观测风?

”等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不但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描述风的特征。

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

这时学生已有了想进一步研究观测风的需要,于是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环节。

                                                 i.             成立观察研究小组,观察气象站是用什么仪器来测风向和测风力的,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当这些精密的仪器将同学们带到崭新的科学领域当中,大家都为这周密、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兴奋着、惊喜着,都跃跃欲试地想参与。

这时候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升旗台的红旗飘动的方向和风向标所指的方向是否一致,辨清风来的方向风去的方向。

                                             ii.             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而对大自然的诱惑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要研究的内容,所以在分组活动时,我不断地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和风向杆顶端风杯的速度上。

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把观察到风的特征记录下来,老师不做统一要求,使学生个性化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3、 实践探究

如果让学生观察后各小组轮流汇报的方法,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而观察后的操作、实践是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关键,也是本课学习的重要一步,学生的自主精神也在此体现,所以我们在观察后,分组到场外进行实践探究。

A、在实践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指南针明辨方位,找准八个方位,这是测风向的基础。

B、让学生分头寻找风的踪迹,利用课前自制的风向标观测当时的风向,记录下来。

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纸风车,看看纽扣上升的快慢,观察思考:

纽扣为什么会上升?

在风车没有转动的时候,纽扣还回上升吗?

C、学生知道了风有力量,那如何进行估测呢?

告诉学生如果没有风力计,可以根据课本的风力等级表来目测当时的风力大小,并作好记录,写在记录卡上。

提醒学生应该选择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要多选几个观察物体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减少观测时估计的误差。

同时在判断风的大小时,要引导学生从高级向低级推断。

开展研究活动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过程指导,提醒学生做好研究记录,同时注意安全,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适当的帮助。

4、汇报拓展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探究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已观测到不少风的知识,可以进行汇报、交流活动,提醒学生注意从他人的汇报中获取信息,评出最佳观察员。

这时学生的探究高潮已过去,处于一种退潮状态,我除了对研究活动进行简单小结外,善于用一“石”激起千层浪,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研究一些其他基本的天气的现象和天气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下一课的愿望。

五、说评价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书面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如:

我在“准备学具”这个环节中利用“学具准备记录卡”对学生完成学具的质量进行评价。

在“观察讨论”这个环节中,我利用“观察记录卡”对学生的观测方法和结果进行评价,在“实践探究”和“汇报拓展”这两个环节中,我又利用“实践拓展记录卡”对当天、第二天、第三天学生观测的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观察风和观测风。

六、说体会:

上本课我善于利用了资源,到气象站学习如何观测风,使整节课高潮迭起,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

还我们充分地使用配套实验材料,人手一份,可操作相强,学生兴致高,兴趣浓,效果好,有效地延伸了课堂。

同时教会了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体,使他们的自主学习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总的来说学生在大自然的宽广舞台中解决了课堂上没能真正解决的问题,他们走出了课本,离开了课室,融入了自然,这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绚丽多彩的一笔。

附各个环节的记录卡片

学具准备记录卡片

风向标

风车

完成的时间

 

完成的质量

 

我的自评

 

同学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

 

 

观察记录卡片

时间

风向

风力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我的自评

 

同学的评价

 

老师的评价

 

 

实践拓展记录卡片

时间

风向

风力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观测方法

观测结果

课堂上

 

中午放学

 

下午放学

 

晚上

 

第二天

 

第三天

 

我的发现

 

我的自评

 

老师或同学的评价

 

 

溶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透明的玻璃杯、集气瓶、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等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

为了重点突出探究的层次性,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课始,我以《小毛驴过河》的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

估计学生随口会说出(化了),我顺势引出“溶解”一词,那么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溶解单元的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这一环节我以故事入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

食盐、沙子在水中的溶解

我让学生利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并将它们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研讨和汇报初步渗透溶解的概念。

活动二:

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利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去猜测面粉在水里的情况。

对于学生的猜测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验证。

(任何的发现、发明都建立在大胆猜想的基础上。

通过猜想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这样基础上进行的验证,学生印象才更深刻)

三探究实验过滤的过程

活动二的验证中学生们能很容易感受到面粉的溶解特征处于食盐、沙子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但是学生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在这里引出“过滤”顺理成章。

我先拿出一张滤纸,给学生讲解它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之后我出示这样的课件:

“两低两碰”:

两低----

(1)、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低。

       

(2)、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两碰----

(1)、漏斗下端紧碰烧杯内壁。

       

(2)、玻璃棒指向三层滤纸那边

播放完课件后,我把实验过程进行演示,演示完以后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老师要加以指导和帮助。

在实验中,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留在滤纸上的物质,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⑴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

⑵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播放课件后的教师演示能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正确操作提供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

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四课后延伸开阔视野

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去,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

你还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

自己动手做一做

油能溶于水中吗?

上网查一查什么东西应用了溶解的性质?

(这样的练习题的设计是对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综合培养,也体现了铃声止,而思维不止,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的教学思想。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

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

科学观察园地。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3)学生观察、并描述。

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正确方法)。

2、分组实验①。

(1)猜测:

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

“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接下来的实验,他一定能够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

(2)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温馨提示:

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

2)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水中的状态,做好表格第一格的记录。

3)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观察,做好表格第二格的记录。

4)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物静止时的变化,做好表格第三格的记录。

5)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仔细阅读本提示,做好人员分工(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

组长分工到位,意味着这个小组的实验已经成功了一半。

要有明确的分工。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

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实验要求用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3)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在实物展示台上交流各组的实验记录单)

3、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分离演示)。

(1)猜测高锰酸钾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分离实验在上节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学生已经做过,作为本课不属于重难点,因此教师做演示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规范的实验操作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再次熟悉并掌握。

4、指导小结。

说说高锰酸钾溶液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看不见颗粒没有沉淀分布均匀过滤不能分离

5、展开想象。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设计意图:

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溶解于水中,但食盐溶解水中后没有颜色,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想象并进行描述。

四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

环节三:

科学操作站。

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

分组实验②。

1、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前,请个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分组实验一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讨论实验二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验中来,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填写。

(课件)

3、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本环节相对于分组实验一来说,是一个放的活动。

本课设计的两个分组实验,本实验相对来说简单,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因此,在指导做分组实验一“扶”后,分组实验二选择“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