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44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docx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

ABD初中文言文阅读的

复习要点及答题方法

妙丰中学17级学生__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对古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情况,对文言文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

    2、顺畅朗读,断句停顿。

    3、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4、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考查的选文内容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材料短小,文意浅显,注重考查学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本文将从以上四方面谈谈应试时的注意事项及方法。

    一、 文言字词的复习

    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1)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

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 、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

有关联的。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例如: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间:

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1)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

参与。

《曹刿论战》(九下)

③遂与外人间隔。

间:

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八上)

(2)乐①不亦乐乎。

乐:

快乐。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以……为乐。

《<论语>十二章》(七上)

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 、古今词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3)词义转移:

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在考试时才能准确辨别。

◆例如: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古义:

对子侄辈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

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去古义:

离开;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世说新语二则》(七上)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表示许可或能够。

(4)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

泛指多数。

今义:

数词,三。

(5)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

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

交谊深厚的人。

——《<论语>十二章》(七上)

3 、通假字    

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两字之间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

通假字的复习没有捷径可走,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例如:

(1)尊君在不?

“不”通“否”,意义: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

——《<世说新语>二则》(七上)

(2)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义:

愉快。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意义:

智慧,聪明。

——《<论语>十二章》(七上)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颠”通“癫”,意义:

疯狂。

——《河中石兽》(七上)

4 、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某些实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词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

的词性,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3)动词作名词;

(4)使动用法;(5)意动用法;(6)形容词作名词;

(7) 形容词作动词。

活用类的词本身意思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要判断在句中是什么词性。

因此,

了解常用的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等。

◆例如:

(1)学而时习之。

时:

名词作状语,按时。

(3)传不习乎?

传: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温故而知新。

故:

旧的知识;

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

均为“形容词作名词”。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论语>十二章》(七上)

(6)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

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虽有嘉肴》(七上)

(7)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

名词作动词,划船。

(8)岂能为暴涨携之而去。

暴涨:

动词作名词,洪水。

——《河中石兽》(七上)

(9)宋有富人,天雨墙坏雨:

名词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个》(七上)

5、特殊文言句式

A、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

④省略状语;⑤省略介词;⑥省略量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召集在一起。

(2)去后乃至。

“乃至”前省略主语“友”,可译为“朋友”。

译文:

(陈太丘)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世说新语>二则》(七上)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

译文:

温习旧的知识而又(能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4)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前省略“择”

译文:

(看出)他们身上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论语>十二章》(七上)

(5)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寺”前省略“于”

译文: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

——《河中石兽》(七上)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应为“(父)不使(之)学”

译文:

(父亲)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七下)

(7)愿为市鞍马应为“愿为(此)市鞍马”

译文:

愿意为此买马及马具。

——《木兰诗》(七下)

(8)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应为“肃遂拜(于)蒙母,(与蒙)结友而别。

译文: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

(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分别了。

——《孙权劝学》(七下)

B、判断句

①“……者……”②“……也。

”③“……者……也。

④“……者也。

”⑤“……为……”⑥“……是……”

(1)左将军王凝之之妻也。

“也”表示判断。

译文:

(谢道韫)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世说新语>二则》(七上)

(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

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花)。

——《爱莲说》(八上)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示判断。

译文: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是苏东坡。

——《核舟记》(八上)

(4)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是”表判断。

译文: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客居。

——《湖心亭看雪》(八上)

(5)望之而蔚然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

”表判断。

译文:

从远处看那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

——《醉翁亭记》(八下)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②定语后置;③状语后置;

④介宾短语后置;⑤介词结构后置……

(1)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句,应为“白雪纷纷所何似”

译文:

这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之外。

“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之外得”

译文: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河中石兽》(七上)

(3)蒙辞以军中多务“介宾短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译文: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劝学》(七下)(4)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译文:

他们紧靠着的两膝。

——《核舟记》(八上)

(5)不戚戚于贫贱“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不于贫贱戚戚”

译文:

不为贫贱而忧愁。

——《五柳先生传》(八下)

(6)马之千里者“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

——《马说》(八下)

(7)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译文: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放松抄写。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D、被动句:

①“……为……”②“为……所”

(1)岂能为暴涨携之而去为:

“……为……”表示被动。

译文:

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河中石兽》(七上)

(2)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逐流。

“为……所”表被动。

译文:

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

——《观潮》(八上)

(3)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译文: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满井游记》(八下)

(二)文言虚词的作用(具体见初中文言常用的10个虚词)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以下几个虚词“之、其、而、以、为、于、乎、焉 ”等。

常见意义及作用见下:

(1)以 :

可译为“凭借、因为、用来、来、用、把、以致、相当于‘而’、认为、如”。

例句:

①以此自终以:

介词,凭借。

《五柳先生传》(八下)

②策之不以其道以:

介词,按照。

《马说》(八上)

③以衾拥覆以:

介词,用;

④无从致书以观以:

连词,来;

⑤以中有足乐者以:

连词,因为;

⑥俯身倾耳以请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

介词,把。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⑧卷石底以出以:

连词,而;

⑨以其境过清以:

连词,因为;

⑩全石以为底以:

介词,把。

《小石潭记》(八下)

⑪属于作文以记之以:

连词,来;

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连词,因为。

《岳阳楼记》(八下)

(2)之:

主要作用是助词、代词、动词。

①动词:

可译为“去、到”。

②代词:

A.代人;B.代事;C.代物;D.指代“这”。

A.结构助词,的;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③助词:

C.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D.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E.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例句:

①余闻之也久之:

代词,方仲永有才能这事;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结构助词,的;

③受之天也之:

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伤仲永》(七下)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

动词,去,到。

⑥渔人甚异之之:

代词,见到的景象;

⑦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

代词,这;

⑧问所从来,具答之之:

代词,问题。

《桃花源记》(八上)

⑨无案牍之劳形之:

助词,表示舒缓语气,可不译;

⑩何陋之有之: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⑪辍耕之垄上之:

动词,去,到。

《陈涉世家》(九上)

⑫何罪之有之: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爱莲说》(八上)

(3)其:

主要作用是代词,指代的内容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A.代人;B.代事;C.代物;D.指示代“这”“那”等;F.副词,表诘问,岂、难道;G.副词,其实。

例句:

①并自为其名其:

代词,自己的;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

指示代词,这;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

指示代词,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其:

代词,仲永的。

《伤仲永》(七下)

⑤欲穷其林其:

代词,这;

⑥其中往来种作其:

代词,桃花源;

⑦既出,得其船其:

代词,他的;

⑧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

代词,自己。

《桃花源记》(八上)

⑨安求其能千里也其:

代词,它;

⑩其真无马耶其:

副词,表诘问,岂、难道

⑪策之不以其道其:

代词,它的。

⑫其真不知马也其:

副词,其实。

《马说》(八下)

⑬俟其心悦其:

代词,他;

⑭门人弟子填其室其:

代词,他的。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4)而:

主要作用是表示顺承、并列、转折、修饰。

例句:

①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而:

连词,表修饰;

②而旗尾略不沾湿而:

连词,表转折;

③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而:

连词,表承接。

——《观潮》(八上)

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

连词,表转折。

⑤执策而临之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

⑥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而:

连词,表承接;

⑦朝而往,暮而归而:

连词,表示修饰;

⑧而不知人之乐而:

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醉翁亭记》(八下)

(5)为:

①用作动词的基本词意是“做”,其它意思视具体语境改变;

②用作介词时译为“为了”“对”“向”“被”;

③判断动词,“是”。

例句:

①众服为确论为:

意动词,认为;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为:

成为。

《河中石兽》(七上)

③捕鱼为业为(wéi):

动词,作为;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对,向。

《桃花源记》

⑤为宫室、器皿为:

动词,雕刻;

⑥中轩敞者为舱为:

动词,表示判断,是。

⑦海潮银为郭为:

动词,成为;

⑧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为:

判断动词,是;

⑨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为:

介词,被。

《观潮》(八上)

⑩全石以为底为:

动词,作为;

⑪为坻,为屿为:

动词,成为。

⑫岂能为暴涨携之而去为:

“……为……”表示被动。

译文:

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河中石兽》(七上)

⑬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逐流。

“为……所”表被动。

译文:

只剩下被火焚烧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

——《观潮》(八上)

⑭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译文: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满井游记》(八下)

(6)于:

可译为“对、对于、从、在、到、向、比、给”。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

介词,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于:

介词,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于:

介词,表比较,比;

(7)乎:

可译为“呼、吗、于、对、在”等等 。

(8)焉:

主要作用有语气词,代词、兼词。

(三)答题方法及注意点

    1、课内字词的解释,注意别写错别字。

    2、归纳记忆。

    文言文字词的复习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通过比较归纳,找出记忆的相关规律。

课内的字词意思掌握是为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作最基本的准备。

 二、 文言文断句的复习

    在了解基本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言文的阅读。

反过来,读得是否通顺,

有没有读破句也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的手段。

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可遵循以下的规律来答题。

★答题方法(断句的规律)

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词语断 。

例 :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2、主谓之间断句。

  例:

潭中鱼/可百许头。

3、发语词后停顿。

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

 例: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介词前停顿。

 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于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中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实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增减内容。

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

所谓“雅”,是指能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是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中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

一种次要的方式。

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课内的文言文翻译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外文言文翻译在原有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答题方法

    1、保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

这些词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和“西蜀”作为地名不用译出。

    2、补充:

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要翻译成“妻子儿女”。

   

(2)遇到文言文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例:

“战则请从”译成“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起去”。

    3、替换:

文言文中有不少词语,现代虽然还用,但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是古代意思。

例:

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身份低微,见识地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删减:

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翻译出来,翻译后反而会造成语句不通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

例:

①句首的发语词;

②句中的语助词;

③在句中表示顺承的一些连词;

④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5、通顺: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通顺。

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庙堂”指代朝廷,所以应译成“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担忧”。

 四、文言文阅读的复习

(一)复习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

诵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必背古文16篇)。

并能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地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字、词、句的复习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迁移,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并进行答题。

★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一般表现为:

对文中重要的句子特别是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对文言文段落的理解,对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评价等。

(二)答题方法

    1、字词解释,句子翻译来自平时的复习和积累。

    2、所选课外文言文语段的内容大多涉及以下几方面:

   

(1)官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执法如山、志廉行端的品行方面的事迹。

(2)古人相夫教子、爱国效忠、扶危济贫方面的事例。

3、大多选段为记叙类作品,涉及到观点看法的,应和课内语段的观点相近或相反。

答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的含义及作者和时代的背景来理解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