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550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1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 人民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导学案人民版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知识结构梳理

 

 

 

第一讲经济大危机与二战的爆发(1——4课)

★考试要求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主要影响;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经过,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2.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对意大利侵略的抵抗;西班牙内战经过;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3.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和教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4.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与教训;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及其影响。

★基础知识

一.1929年~1933年危机爆发,激化了各种矛盾

(1)开始:

年从国的金融部门开始。

(2)原因:

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于矛盾;贫富差距的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3)特点:

这场危机来势迅猛并持续了四年时间,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人们常常用来形容这场危机。

(4)影响:

国内:

大危机激化了;国际:

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了。

(5)摆脱危机的的道路:

美国:

;而德国和日本走上了的道路。

二.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形成战争策源地

(一)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1)背景:

德国遭受了的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

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

(2)法西斯统治建立的标志:

,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德扩军备战:

1935年,1936年。

(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

(1)背景:

日本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

(2)特点:

在日本的法西斯组织中,力量最强的、影响最大的是。

(3)法西斯统治建立标志:

1936年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

亚洲也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

三.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及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1.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起统一战线,开展了全面抗战的侵略斗争。

2.1936年5月,意大利入侵,由于英法大国采取政策,1936年埃塞俄比亚被吞并。

3.1936年,在德意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叛军颠覆,在战争中,国际进步人士组成了“__________”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保卫西班牙。

4.1938年,德国吞并__________,同年挑起苏台德地区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四.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加强了法西斯的联合: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协定,正式形成“”。

1936年11月,德日两国签订了,之后,意大利加入,结成了“”,这样,在3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五.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扩张

1.绥靖政策的含义:

20世纪30年代,等国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牺牲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的政策

2.表现: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的迁就。

(2)意军侵略埃塞俄比亚时,国际联盟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进行了某些制裁,但英法却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政策。

(4)美国在30年代实行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扩张。

(5)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举行会议,签署把割让给德国的协议,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3.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实力;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暴露了英法等大国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

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二战爆发:

苏联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体系落空后,为防止英法与结盟,赢得备战时间,年8月,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免去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客观上加速了大战的到来。

七.二战的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0年6月22日,投降,1940年7月至9月,英国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这次闪电战被称为。

★拓展延伸

1.二战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

一战后的一二十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再度超过了英法,强烈要求从英、法、美等战胜国手中夺取殖民地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继续保持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具体原因有:

(1)德国、日本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2)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3)英、法、美为了自身的利益极力推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势力的局部侵略战争屡屡得手,这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4)而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特别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免除了西侵的后顾之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2.评价《苏德互不侵害条约》

条约的签订既杜绝了英法德结成反苏阵线的可能,又使苏联避免了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赢得了备战时间。

条约的签订也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解除了进攻波兰的后顾之忧。

苏德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玷污了社会主义。

条约回敬了英法“祸水东引”的企图,但苏联明知德国迟早要进攻自己,而签定该条约的目的在于借这个条约提供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1939年8月一1941年6月)来加强国防,为日后反击作更充分准备。

但从后来的情况表明,该条约并未起到避免“侵犯”的作用。

  德国则借助该条约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从而成全了德国一个拳头打人,迅速结束西边战场的目的。

3.30年代发生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

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国从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发生最早,结束最晚的反法西斯战争.

埃塞俄比亚从1935年的抗意战争,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不畏强敌,坚持抗战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鼓舞.

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是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它牵制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打击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图谋.

4.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1)背景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所反映的矛盾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除了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反映的矛盾不仅有英、法、美与德、意、日之间的尖锐矛盾,还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和英、法、美帝国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

正是这些矛盾,导致英、法、美采取了绥靖政策,对德、意、日侵略扩张纵容、让步。

但法西斯国家却首先向英法开战,导致了大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美不得不与苏联联合对抗法西斯势力,直到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对双方来说,这场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挑起的,战前已经制订了称霸世界的战争计划,战争中,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对方建立法西斯制度,甚至力图消灭整个民族和民族集团。

法西斯的残酷杀戮,招致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反对。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始终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爆发的形式也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双方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后,很快进入全面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全面战争是经过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后才形成的。

★问题提升

1.大危机下出现了哪两种摆脱危机的办法?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有何影响?

 

2.这场经济大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3.德日与美国在摆脱危机的手段上有何相似之处?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4.30年代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为何为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世界大战?

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直接原因各是什么?

哪些事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有人认为二战既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6.两次世界大战,德军都需要解决的共同的战略问题是什么?

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又是如何来避免这一问题的?

 

7.波兰灭亡以及法国无法抵制德国而投降的原因有哪些。

你如何评价苏联的“东方战线”?

 

8.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命撤退来取胜的。

……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我们决不气馁!

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

在空中战斗!

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

我们决不投降!

—丘吉尔首相对下院发表的演讲词

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邱吉尔1940年6月4日给议会的报告

邱吉尔的上述演说是针对哪一次军事行动的?

这次军事行动对二战有何战略意义?

丘吉尔的演说体现了怎样的战争态度?

 

★巩固性练习

1.(2011·天津文综·11)在近现代历史上,法德两国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在战争过程中,法国遭受最严重失败是()

A.反法同盟战争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2.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

这一事实:

1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3.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到:

“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这个计划是指

A.吞并奥地利      B.割占苏台德地区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进攻波兰

4.《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苏联和德国共同出兵占领波兰、德国同意不干涉苏联对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的行动。

苏联政府把这一条款解释成自己“以空间换取时间”战略的伟大成就。

这根本上违反了

A.社会主义的理想B.集体安全的任务C.反抗侵略的目标D.国家主权的原则

5.希特勒说:

“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它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度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惟一方法。

”对上述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希特勒企图迷惑“凡尔赛诸国”B.以此为幌子建立了三国轴心同盟

C.决定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实质是准备发动战争,夺取世界领导权

6.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

“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

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

”下列对丘吉尔这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

7.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张伯伦发表演说:

“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慕尼黑协定》满足了德国的要求,缓和了英德矛盾

B.慕尼黑会议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英国最终自食其果

C.“第一次”应指《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D.“两次光荣的和平”都具有大国强权的色彩

8.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是

A.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B.德意日结成法西斯联盟

C.德日意法西斯到处侵略扩张D.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9.(2011·山东文综·35)(10分)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

“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

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分别说明理由。

(6分)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分)

【答案】

(1)不是“好心肠”:

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

“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10.(2011·浙江文综·39)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8年6月-7月

苏共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89年-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0分)

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10分)

第二讲二战的扩大与胜利(5——8课)

★考试要求

1.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2.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3.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德国、日本投降的经过;加速日本投降的主要因素。

4.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第

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基础知识过关

一.二战的扩大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年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年月日凌晨,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真正达到世界规模。

2.面对法西斯的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制度构成威胁,1939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为掌握制海权的打开了方便之门;1941年美国又通过《》,同时美英两国又确定了美国参战后“”的战略方针。

3.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年8月14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9月,苏美英在签订协定,开始了三大国的联合行动。

年1月1日,、、、等26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

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这标志着正式建立。

二.二战的转折

1.欧洲战争的转折:

(1)莫斯科战役:

概况:

1941年9月底德军大举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在的指挥下。

德国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__________来临,缺乏________,寸步难行。

德军仓皇退却。

②意义:

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宣告德军______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年7月——年2月):

德军的战略意图:

攻占斯大林格勒可以保证______安全;又可以____________。

意义:

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___________,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2.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1)原因:

美国的飞机轰炸了__________,日本举国震动。

日本为解决_____________,决定进攻_________。

(2)过程:

时间:

战果:

(3)美国胜利,日本失败的原因:

日本方面:

日军把舰队分为5个编队,分散了______;日军担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重任务,错失了战机。

美国方面:

事先破译了日本的密码,掌握了日军的________,集中优势兵力在_________,伺机歼敌。

3.北非战场的转折:

1942年10月在指挥下,在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

德意军队全线西撤,北非战场发生转折。

三.二战的结束

1.盟军的反攻:

(1)太平洋战场:

美军在夺占后,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1945年初美军收复了。

日军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

(2)西北非地中海战场:

1942年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的两栖登陆,年北非战事结束。

7月盟军在登陆。

连续遭受惨重打击的意大利退出战争。

标志着。

(3)苏德战场:

战役后,德军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1943年,德国为消灭地区的苏军主力,发动了一场二战中最大规模的会展,结果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年1月起,苏联基本收复全部国土,并进入东南欧。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实施了代号为“”的战役,在美国将军的指挥下,美英盟军在法国的登陆。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3.法西斯的覆亡:

1945年4月在易北河会师。

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月日德国投降。

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出兵中国的。

日本于(时间)签署投降书。

二战结束。

4.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召开时间

与会国

会议内容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拓展延伸

(一)比较一战与二战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背景:

①根本原因相同:

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的结果,

②都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出现了军事对峙集团,

③德国都是一个主要的挑起国,

(2)结果:

①给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上的损失;②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③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④也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⑤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⑥都使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⑦都促使社会主义与和平思想的发展;⑧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⑨都加强了美国的实力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

一战爆发前,世界上只有资本主义体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结成两大侵略集团不断制造战争危机;巴尔干地区是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战争的火药库。

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

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是以打败法西斯.争夺人类安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爆发过程:

一战的导火线是突发事件,二战①经济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②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③法西斯国家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最终爆发世界大战。

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4)规模结果:

“二战”的规模、破坏性更大。

(5)影响不同:

一战后新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国.强国控制弱国的帝国主义原则;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人人心,所建立的战后新秩序多的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对战后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1.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捍卫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反法西斯阵营拥有远比法西斯侵略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

3.轴心国集团内部缺乏紧密合作和战略协同,而反法西斯同盟则实现了战时的全面合作和战略协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战争胜利的保证。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血腥的战争体验也使战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为德日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对法西斯进行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起了警示作用,有利于制止战争的发生。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而战争彻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国主义国家,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崩溃。

很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民族解放力量得以增强,民族解放运动在战后蓬勃开展起来。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范围,并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战后中国等亚洲和欧洲一系列国家,在共产党领导下,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和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使各交战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

二战后科学技术用于和平事业,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6.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德、日、意因战败而不再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英、法等战胜国严重削弱,而美国则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其军事力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经济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并掌握国际金融控制权。

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政治威望大大提高。

西欧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最终结束,以美苏两极对峙为特征的新的国际格局逐渐形成。

7.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二战的历史教训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直接由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引起的,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2.少数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霸权野心,未能阻止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侵略战争。

3.在战争中,一些国家墨守陈规,军事思想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精神,结果有的遭到亡国厄运,有的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4.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后,盟国在政治上互相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表明国际统一战线是打击共同敌人的有力武器,是战胜德、意、日轴心国的重要保证。

5.世界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爱好和平的各国政府和人民只有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和平才能持久。

(五)二战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能够联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