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521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史学史1Word文件下载.docx

一、远古传说与古史踪影

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

(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

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

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三、史学的起源

史学的起源与文字的产生密切相关。

1、黄帝时期《世本》说“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之史”。

2、半坡时期50年代半坡遗址发现以后,其彩陶上有简单的刻划。

3、夏代于省吾从甲骨文中证明夏朝末期已使用文字。

4、商代现在确认为文字的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但不是原始文字。

殷朝已有了史官和史书。

殷有史官便开始有史学,史官记事便出现了史学。

第二节史官的设置和史学的产生

一、史学出于史官

1、商代

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长官称为“尹”。

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

商代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的责任。

2、西周

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

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

内史在国王身边,记国王命令,并发布国王对诸候、卿大夫的任命;

外史掌各地方的文书,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各地方;

御史,掌管法令,形成法律的命令。

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

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记载历史、编纂史书,史学出于史官。

二、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

(1)名称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

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3)内容: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4)记载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5)研究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

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知名学者

刘鹗--《铁云藏龟》〔1903〕〔首部收录专著〕

孙诒让—《契文举例》〔首部研究专著〕

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1913,甲骨四堂〔雪堂〕

王国维-甲骨四堂〔观堂〕《人间词话》

郭沫若-甲骨四堂〔鼎堂〕胡厚宣-甲骨学第五人

董作宾-甲骨四堂〔彦堂〕

★2、金文

(1)名称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2)时代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

(3)内容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4)金文代表毛公鼎西周前期‧大盂鼎散氏盘

(5)价值

金文不同于甲骨文,一是金文记事已无贞卜的色彩而是单纯的人事的记录。

二是金文记载比较详细具体。

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记事中多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

第二,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第三,甲骨文中所记对祖先的祭祀和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萌芽。

四、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和《诗》

★1、《尚书》

〔1〕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著作

〔2〕《尚书》最早只称《书》,意思是上古的史书。

〔3〕作者:

孔子

〔4〕《今文尚书》

伏生传写二十八篇。

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

〔5〕《古文尚书》

〔6〕梅颐献书

〔7〕《尚书》的成就

A、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尚书》28篇,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这正是以记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开始。

B、编年体的开端全书按虞、夏、商、周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又依帝王先后次序排列文献。

很象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

C、地志体的先例《禹贡》篇,讲大禹治水,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广记九州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片地理志。

D、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E、记言为主《尚书》是现存最古的中国史书。

2、《逸周书》

《逸周书》原称《周书》,后来人们认为是在孔子所定的百篇之外的,所以称《逸周书》,同时也有说为了区别《尚书》中的《周书》篇,加“逸”字。

反映周代历史。

3、《诗经》

(1)简介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2)编集

A、孔子删诗;

B、王者采诗;

C、周朝太师编定

3、体例

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第三节编年史的发展

★一、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及孔子的史学贡献

(一)著述

1.词本义  

①春季和秋季,通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也泛指岁月和光阴。

  

②泛指历史:

甘洒热血写春秋。

③时代名。

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④儒家经典之一。

编年体春秋史。

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记载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⑤古代史书的通称。

2、孔子《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

(二)作者

1、孔子修春秋;

2、孔子未修春秋徐中舒认为孔子未修春秋。

(三)体例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我国第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纪事《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

(五)目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六)春秋笔法含义: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七)注释

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

(八)地位

1、孔子修《春秋》成为“信史”,开创私人修史

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孔子修《春秋》升为“儒家经典”

3、孔子修《春秋》首创编年体的雏形

4、孔子修《春秋》首创“春秋笔法”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属辞比事。

5、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虽不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也不去宣扬。

二、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一〕汲冢竹书中国西晋初年在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战国时期的魏国墓穴中发现的竹书。

〔二〕《竹书纪年》战国时魏国史书。

〔三〕内容《竹书纪年》凡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

〔四〕记载

《竹书纪年》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一部重要著作。

〔五〕流传

〔六〕研究

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

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

★三、完备的编年体史著——《左传》

(一)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三)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四)特色

①长于记述战争;

②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③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

(五)注释

《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

(六)地位

1、一部研究《春秋》的重要典籍

2、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3、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4、形成一种文史结合的传统

5、历史编撰学成就

(1)改进记事方法

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明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

(2)生动具体

《左传》的叙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体又生动,层次分明。

(3)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左传》不仅记事,而且带有政论,不仅记载了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历史的内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质。

从而使《左传》成为了叙事论史较成熟的编年史,这是其显著特点。

第四节记言史的发展

一、《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二)作者左丘明

(三)体例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四)内容

1、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

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2、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3、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五)地位

1、一部研究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2、首创一种史学体裁——国别体

二、《战国策》

(一)简介: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二)作者与定名刘向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三)内容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四)特色

1、多存谋议或辞说;

2、善于描写人物;

3、长于说事;

4、巧用譬喻。

(五)影响

1、反映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2、突出的文学成就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3、进步的政治观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4、推动纪传体形成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第六节历史观和史学思想

★一、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一)天命史观

殷朝人认为历史完全是受天命支配的,在甲骨文中,殷朝的国王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占卜问天,一切成败祸福取决于天命。

甲骨文中有帝而没有天。

即殷朝王没有“天”,只有“帝”“上帝”,西周时出现了“天”、“天子”的概念,周天子代表天神统治人民。

(二)人事观

西周初年以后,一些历史记载,也开始对天命怀疑。

周公认为西周代殷不只是天命,人心很重要。

春秋时从天命观转到人事观很明显。

(三)历史循环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

1、孟子代表的一治一乱说

2、邹衍五德终始论邹衍是战国时齐国人,著名的阴阳五行家。

(四)历史进化论

1、商鞅他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2、韩非韩非首先提出历史应分成上古、中古、近古。

二、史学思想

1、鉴戒作用殷周到春秋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历史知识的鉴戒作用,即“劝善戒恶”。

2、古为今用战国时期史学思想的特点是强调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

秦统一之前,国内已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第二节司马迁《史记》——中国史学的奠基石

★司马迁与《史记》

(一)书名

司马迁所作《史记》初名《太史公书》,称为《史记》是在东汉末期汉桓帝时开始的。

司马迁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

(二)史记成就

1、奠定通史规模——通古今之变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

通史应有三方面:

(1)时间通:

从黄帝到汉武帝时,近三千年历史。

〔2〕地域通:

《竹书纪年》在地域上不通,西周以后只记晋国,战国时只记魏国,而《史记》记了中国的各个地域兼及外国。

〔3〕内容通:

《史记》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

2、首创纪传体

《史记》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有机配合,融为一体,首创史书纪传体。

3、广载人物

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司马迁除记政治、经济、人物外,还记了哲学家〔老子、庄子、孔子的弟子,孟子、荀子等〕、文学家〔屈原、司马相如等〕、医学家〔扁鹊、仓公〕、大商人、大手工业者、游侠刺客、演员、算卦的、看风水的、农民起义领袖等等。

《史记》所记的人物比其前的史书要广泛,比其以后的史书也是很广泛的。

他不分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而是看在当时的影响和成就。

4、记及化外

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史记》是最早记亚洲史的,比其本国的记载还早。

5、文笔优美

《史记》首先是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实录,一部信史。

《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6、适合社会需要

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汉朝是空前强盛的统一大帝国,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发展。

(三)《史记》之失

1、对上古时代的传说资料记载太少,黄帝以前记的太少,有巢氏、神农氏、燧人氏都是代表时代的理想人物。

2、对战国史的记载,在年代、史实上有矛盾,有错误。

三、司马迁的治史之法

(一)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二)实地考察对各地物产记得全面而具体,都是经过实地考察的。

《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史,是其实地考察的结果。

(三)亲身访问

(四)慎重取舍

司马迁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1、“考信于六艺”。

2、“择其言尤雅者”。

四、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一)对史学功能的认识司马迁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垂训鉴戒”的观点。

(二)撰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第三节班固《汉书》——“正史”格局的形成

《汉书》的价值

(一)首创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使一朝一代的历史内容保存得更加完备。

(二)开创政区地理志

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

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

(三)开沿革地理之始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

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

梁启超:

“两晋六朝,百家芜秽,而治史者独盛,在晋尤然”。

史家辈出,史书数量剧增、史书种类繁多。

魏晋南北朝约300多年的时间里,史学著作较前增加了40多倍。

《后汉书》、《三国志》等与《史记》、《汉书》并列被称为“前四史”的著作,就成于这一时期。

第二节 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汉书•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之后,凡12种,552篇。

《隋书•经籍志》中史部书达到13种,817部,13264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种类)等,如王粲《英雄记》、法显《佛国记》。

史学在这个时期取得独立的地位。

2、史部独立

三国、西晋时期“史部“独立:

曹魏秘书郎郑默编《中经》,其具体分类法已不祥;

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

甲部为经书;

乙部为诸子;

丙部为史书;

丁部为诗赋之书。

梁阮孝绪《七录》,将史部独立出来。

《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名四部,另附道、佛二类;

并在史部下再设十三小类。

仍有学者沿用《七略》分类法:

南朝齐王俭《今书七志》,以史附经。

二、史学的多途发展

1、撰述皇朝史的高潮

一类是撰述前朝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

一类是撰述本朝历史以宣扬开国创业的功业。

2、其他史著的发展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史注等。

王粲《英雄记》法显《佛国记》

三、史官制度新发展

1、专职史官的出现:

曹魏首设专官著史:

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专掌史任”。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

北魏再专设记君主日常言行、处理政事的起居令史;

汉时,起居令史之职由御史所掌;

魏晋之后,则由著作佐郎兼领起居注事;

北魏专置起居令史,侍从皇帝,后又别置修起居注二人。

2、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的增多:

(1)诏撰已不属个别:

 沈约奉南齐武帝诏修《宋书》 

(2)私人撰史请求皇帝诏许

(3)北齐出现“大臣统领”制

(4)隋禁私撰史著

第三节正史撰述的发展

▲正史撰述发展: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

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沈约《宋书》;

萧子显《南齐书》;

魏收《魏书》;

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

▲范晔与《后汉书》

《后汉书》的编纂特点

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2、重“论赞”:

3、文笔优美:

4、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与《三国志》相比,《后汉书》记载东汉未年的史事能做到秉笔直书。

(四)范晔的史学思想

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陈寿与《三国志》

《三国志》成书及编纂特点

编纂特点:

(1)编撰体例上既体现了尊魏,又显示了三分天下的事实

(2)叙事简洁(以致疏略)

(3)为司马氏迴护

(4)《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5)《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三)陈寿的史学思想

1、以大量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叙述,来印证魏、晋统治的合理性

2、以士族门阀的标准品第人物

裴松之与《三国志注》的内容:

补阙、存疑、纠违、论辩

沈约《宋书》

沈约《宋书》的编撰沈约乃决定“谨更创立,制成新史”。

2、写作特点:

 

第一、书志价值高

书志几占全书一半。

总的说来,宋志的史料价值,已经超乎刘宋历史的范围。

不仅为考察魏、晋、宋史所必需,而且也为唐修《晋书》诸志所大量取用。

是二十四史中较突出的部分。

第二、传记善用“带叙法”:

   

 “带叙法”,就是将那些不够特立专传之人的简历、事迹,在他人的传记中带叙出来。

第三、大量收录原始档案《宋书》纪传多载诏策、奏疏和时人辞赋文章,不少是全文照录。

第三、大量收录原始档案

3、不足

第一、多以虚词载宋、齐事迹;

第二、为高门士族立“佳传”。

魏收《魏书》

视《魏书》为“秽史”的原因:

《四库全书总目》:

“收恃才轻薄,有‘惊蛱蝶’之称,其德望本不足以服众;

又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

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

“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李延寿修《北史》,多见馆中坠简,参核异同,每以收书为据。

”(《史部•正史类》)  

《北史•魏收传》:

魏收“勒成魏籍,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志存实录”。

周一良对比《北史》和《魏书》,且分析《魏书》的史料来源,认为魏收之书详略得当,近于实录,其于事实论断多能持平近是。

尽管魏收后有多部魏史出现,“而总不能废收之书,千载而下,他家尽亡,收书岿然特存。

”(《十七史商榷》“魏收魏书”条)

1、内容和体裁:

 为编年体的东汉史。

2、撰写原因和流传:

袁宏《后汉纪》与范晔《后汉书》是现今保存下来的仅有的两部东汉史著作。

3、写作特点:

第一、写作态度严谨;

第二、取材详实,语言生动;

第三、突出重点,以类相叙;

第四、史论极具特色。

 

第四节 地方史志

▲一、《华阳国志》

1、性质

多重性质:

从内容来说,(《华阳国志》)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

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

这两个三结合构成了《华阳国志》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也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

现存最早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