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538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检测湖北省三校17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联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

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

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C.古代交通不便,山遥水远、音信难托,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

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朋友圈、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三者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

材料二有褒有贬,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

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多贬低,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就是因为它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因为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及的立场不同。

6.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路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

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

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

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

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

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

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

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

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

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

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被遗忘的时光》)。

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

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

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

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

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

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

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

哪一首歌,是在告别?

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

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

他的身边紧挨着大难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条手臂。

胡志强拾起妻的那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

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

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

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

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

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

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

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

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

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

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

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有删改)

【注】胡志强:

台湾国民党前副主席、台中市前市长。

其夫人邵晓玲,台湾著名演员,因车祸而失去一条手臂。

马英九: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台湾国民党前主席。

沈君山:

台湾物理学家、著名作家、台湾清华大学校长。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写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是为了与下文写剧场作对比,突出朋友演唱会的成功圆满。

B.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与下文写胡志强、马英九相照应,委婉含蓄地表达出对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厌恶。

C.蔡琴的声音,像大河般深沉,黄昏般惆怅,又有宿醉难醒般的缠绵,一连三个比喻,巧妙地表现出蔡琴音色的丰富内涵。

D.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本文将歌与事结合起来,人生感悟和曼妙歌声交汇成中年人生。

E.五万人的掌声、笑声、歌声和城市的灯火混杂在一起,与加护病房里的沈君山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众人的庸俗和无聊。

8.文章为什么以山路为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9.文中出现了两首歌,问:

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

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

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

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稍长,补学官弟子员。

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

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

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

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

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

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

盖享年五十有四。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

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

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

余曰:

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敏轩笑曰: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弟子员:

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

博学鸿词:

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

时文:

明清时指八股文。

悢悢(ling):

惆怅,悲伤。

橐(tu):

盛物的袋子。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

而家益以贫

B.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C.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D.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补指官有缺位,选员补充空缺官职。

表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征、辟、拜、选、除、荐等。

B.

殁表示死亡,与之相近的字有崩、薨、卒、不禄、死等。

薨是古人对帝王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C.讳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D.仕宦:

做官,担任官职。

如《孔雀东南飞》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木先生即吴敬梓,本文写他生性聪慧,祖业富裕,为人豪爽,又不愿参加科举以致更加穷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满巡抚推荐自己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竟不去参加廷试,乃至从此终生不应科举。

C.吴敬梓非常痛恨写八股文的读书人,但他平生又非常爱才,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

(2)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琴

唐·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

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

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

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

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旷远。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用幽静恬美的意境烘托了诗人的心境,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孟子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更深刻、更生动、更凝练、更富有诗意,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

第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对于帝国主义日益加紧的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不但未加抵抗,反而开门揖盗。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趋之若鹜。

某市原副市长妻儿收受贿赂80多万元。

有人认为,该副市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因为他事先不知,所以罪不容诛。

我们决不能因某一事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就此满足。

近几年来,国家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反腐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A.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

C.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9.下列句子出自的作品依次是()(3分)

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他就快活;

如果花二十镑一先令,他就苦恼。

你又来做什么?

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做什么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

哥哥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哎,倘若我有钱,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A.《巴黎圣母院》《红楼梦》《家》

《大卫·

科波菲尔》

B.《高老头》

《水浒传》《雷雨》《巴黎圣母院》

C.《大卫·

科波菲尔》《红楼梦》

《家》

《高老头》

D.《大卫·

科波菲尔》《红楼梦》《家》《巴黎圣母院》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句不超过15字。

共享单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

如何呵护共享单车,考验着骑车人的素质,。

对骑车人来说,不能只图方便,也要树立起规则意识,珍奇共享成果;

对企业平台来说,不能只投车不管理,把积累的风险和问题嫁给社会;

对管理部门来说,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也要加强对共享平台的管理,引导市民文明用车,唯有如此,。

21.

阅读下面这幅有关生源大战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揭示其隐含的意思。

要求: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5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看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