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548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药理学》第六章清热药授课教案文档格式.docx

第一节概述

1.清热药的概念、分类及临床适应症。

2.主要药理作用及可能机制。

第二节常用药物

1.黄芩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2.黄连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金银花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4. 

青蒿的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

思考题/作业:

1.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2.黄芩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3.黄连抗病原微生物的机制及特点。

4.黄连对血糖的影响。

5.黄连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6.金银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及主要成分。

7.青蒿抗疟原虫的作用特点、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

教学小结:

第六章清热药

第一节概述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清热药药性多属寒凉、味苦,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清虚热等功效,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热痢、痈肿疮疡及阴虚内热等所呈现的各种里热证候。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里热证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伴全身毒血症时的表现相似。

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也表现里热证候,如某些出血性疾病、头痛眩晕症、过敏性疾病及肿瘤等。

清热药以清解里热见长,不同药物其功效有所侧重,有的以泻火为主,有的以解毒为主,有的以凉血为主等。

因此,清热药又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虚热等五类。

清热药是中药药理学领域中最早系统研究的一类药,对其抗感染作用的认识逐步完善。

现代研究证明,其药理作用广泛。

一、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可视为外邪,是引起各种感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清热药抗菌谱广,大多数药物和清热药复方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等都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其中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燥湿药作用较强。

黄连、黄柏等抗菌作用的机理:

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

抑制菌体核酸及蛋白质合成;

干扰菌体糖代谢等达到抗菌作用。

现已明确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成分有小檗碱、绿原酸、异绿原酸、秦皮乙素、苦参碱、连翘脂苷、色胺酮、癸酰乙醛等。

清热药的抗菌作用与抗生素的区别。

抗病毒作用较强的有黄柏、黄芩、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它们对流感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脑炎病毒、肠道病毒等具有明显的灭活、抑制作用,或抗病毒效价较高。

2.抗毒素病原微生物毒素是其致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清热药有抗病原微生物毒素的作用。

用清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常可见到毒血症状迅速改善。

其解毒方式为降解内毒素,拮抗外毒素和降低细菌毒力。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一种粘多糖,可引起机体发热、循环衰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目前绝大多数抗生素对内毒素无效,而一些清热药能对抗其毒性作用,或能直接使内毒素活性降低,以至崩解破坏,抗原性消失,如金银花、蒲公英、穿心莲、黄连、黄芩等有抗内毒素作用。

外毒素是细胞分泌到体外的物质,毒力大,对机体组织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小檗碱可对抗霍乱弧菌外毒素,使腹泻潜伏期延长,腹泻程度减轻。

清热药降低细菌毒力与其抗透明质酸酶和抑制细菌凝固酶的形成有关。

如射干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结缔组织的致密性不被破坏,细菌不易侵入组织,组止细菌毒素在结缔组织扩散,防止感染蔓延。

3.抗炎急性炎症是热症的重要表现,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

清热药主要用于早、中期炎症的治疗。

4.解热里热证多伴有明显的发热,许多清热药都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尤以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效果明显。

解热特点与解表药不同,一般退热不伴有明显发汗。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内生致热原生成、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经元活动有关。

5.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对感染过程有重要影响,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外邪易侵入人体。

一些清热药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除上述作用外,通过影响免疫功能也是其发挥疗效的因素之一。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具有的免疫能力。

一些清热药如苦参、山豆根能升高白细胞数;

黄连、黄芩、栀子能提高白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

有些清热药能提高机体自身的抗菌物质的活性,如鱼腥草、穿心莲能增强体内溶菌酶的活力,青蒿素能诱生干扰素,增强抗病毒能力等。

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如黄连、黄芩、蒲公英能促进细胞免疫,丹皮、赤芍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山豆根、金银花、蚤休等促进抗体生成。

抑制变态反应黄芩、穿心莲内酯、丹皮、苦参等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综上所述,清热药抗感染作用是一种综合效应。

通过抗菌、抗病毒消除病邪(病因);

通过抗毒素、抗炎、解热缓解症状;

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毒副作用小也是这类药物抗感染作用的一个特点。

因此,本类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6.抗肿瘤肿瘤可视为“毒邪”。

体外和动物实验证明,某些清热药如苦参、紫草、北豆根、金银花、青黛等对多种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7.其他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常见血瘀证表现,如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系统激活、血液流变性改变。

部分清热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改善血液流变性,从而有利于缓解热瘀互结症状,避免热邪入营血。

综上所述,清热药清泄里热功效与该类药抗病原体、抗毒素、抗炎、解热、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有关。

二、常用实验方法

1.抗菌作用实验(体内和体外)

2.抗病毒作用实验(体内和体外)

3.解热实验

4.抗炎实验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其主要的化学成分为黄酮类,包括黄芩苷、黄芩素(黄芩苷元)、汉黄芩苷、汗黄芩素等。

除黄酮类外,黄芩还含有β-谷甾醇、苯甲酸、葡萄糖醛酸和多种微量元素。

药动学

静注(大鼠)符合二室模型。

(累积尿药量研究显示)肌注吸收快,达峰时间为0.4h,体内消除快,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0.62。

黄芩苷口服给药吸收缓慢,达峰时间为0.4h为7-16h。

黄芩苷经肾排泄,原形药约占4%-8%。

一、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

黄芩及其所含黄酮体外抑菌活性都较低,体内难以达到抑菌有效浓度。

黄芩与柴胡配伍,能抑制流感病毒对鸡胚胎的感染,降低感染病毒小鼠的死亡率,减轻其肺部病变。

此外,黄芩苷还有抗内毒素作用,能减轻内毒素对细胞膜结构的损伤作用。

2.抗炎

(角叉菜胶、酵母及佐剂性关节炎)其抗炎作用与其抗组胺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多个环节,减少炎症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有关。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芩对免疫功能有不同的影响。

黄芩具有抗免疫反应作用。

尤其对Ⅰ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有效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

黄芩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包括:

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

亦有研究证明,黄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4.解热黄芩苷对正常体温大鼠无降温作用。

5.保肝、利胆

6.镇静

7.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促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二、其他药理作用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黄酮类化合物

抗氧自由基损伤黄芩苷

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与其抗病原体、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静、保肝、利胆、促凝血等药理作用有关,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

黄连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苦、寒。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

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如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

其中小檗碱含量最高,黄连、三角叶黄连及云连中含量均超过4%。

小檗碱是黄连所含的重要的有效成分。

【药动学】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血中浓度较低,人一次口服0.4g,30分钟后血中含量为100μg/L左右。

季铵型小檗碱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尿中原形物较少。

《本草正义》谓本品“大苦大寒,苦燥湿,寒胜热,能泻降一切有余之湿火,而心、脾、肝、肾之热,胆、胃、大、小肠之火,无不治之。

上以清风火之目病,中以平肝胃之呕吐,下以通腹痛之滞下,皆燥湿清热之效也。

1.抗病原体

(1)抗菌黄连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

抗菌主要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其中对痢疾杆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

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作用较弱。

另外,小檗碱对流感病毒和新城鸡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具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

抗菌强度与浓度、配伍有关。

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单用,无论黄连还是小檗碱,细菌易产生抗药性,尤以痢疾杆菌、金葡球菌极易产生抗药性;

黄连复方抗菌效力增强,且不易产生抗药性。

其抗菌机制可能是:

破坏细菌结构;

抑制细菌糖代谢;

抑制核酸、蛋白质的合成。

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黄连及小檗碱能提高机体对细菌毒素的耐受能力。

黄连能对抗大肠杆菌、霍乱弧菌毒素引起的腹泻。

小檗碱对非感染性腹泻也有对抗作用,如抗蔑麻油及番泻叶引起的腹泻。

3.抗炎、解热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作用可能与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黄连注射液对白细胞致热原所致家兔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并能降低脑脊液中cAMP含量,说明黄连可通过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产生解热作用。

4.镇静、催眠

心火亢盛,躁扰心神,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黄连泻心火,解热毒,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小檗碱可使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对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能产生协同效应。

小檗碱、黄连碱均为季铵类生物碱,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中枢抑制作用较弱,研究表明如将季铵碱还原为叔铵类生物碱,如四氢小檗碱、四氢黄连碱,则易透过血脑屏障而使中枢抑制作用增强。

5.降血糖

黄连清胃热,对胃火炽热、消谷善饥、烦渴多饮的中消证有效。

黄连水煎液口服及小檗碱均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小檗碱一次给药后2-4小时内,降血糖作用最强,6小时后作用减弱。

小檗碱一次灌胃给药能降低葡萄糖和肾上腺素(?

)引起的血糖升高,连续灌胃15日对自发性糖尿病KK小鼠及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并能改善KK小鼠糖耐量。

小檗碱不仅有降血糖作用,而且对糖尿病性并发症也有一定作用。

胰岛素能促进肝和肌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又促进葡萄糖的氧化,故可降低血糖;

肾上腺素能促进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

小檗碱灌胃对小鼠胰岛素分泌及小鼠给葡萄糖负荷后的胰岛素释放均无明显影响,对正常小鼠肝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及亲和力亦无明显影响,说明小檗碱的降血糖作用与膜岛素的释放等因素无关。

小檗碱能降低肝脏和膈肌糖原含量,抑制丙氨酸为底物的糖原异生作用,升高血中乳酸含量。

因此推测,小檗碱的降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和/或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酵解作用产生的。

6.抗溃疡

黄连及小檗碱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给大鼠灌胃黄连甲醇提取液,对盐酸-乙醇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小檗碱对大鼠醋酸性胃溃殇有愈合作用。

小檗碱抗溃殇作用与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有关。

此外,黄连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这可能是黄连治疗溃疡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7.抗肿瘤

黄连杀伤鼻咽癌细胞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细胞毒作用,而盐酸小檗碱抗胃癌的作用与促进癌细胞分化有关;

小檗碱还能通过抑制癌细胞呼吸,阻碍癌细胞嘌呤和核酸的合成,干扰癌细胞代谢等途径产生抗癌作用。

1.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心主血脉,心火亢盛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系统功能失常。

黄连解毒泻火,并以泻心经实火见长,其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能与此功效有关。

但小檗碱对心血管作用非常广泛,有些药理作用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正性肌力作用小檗碱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动物离体心脏及整体心脏均显示出正性肌力作用,作用机理与增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有关。

但小檗碱用量过大反而抑制心肌收缩力。

负性频率作用小檗碱静脉注射,可使清醒大鼠心率先加快而后缓慢持久地减慢。

抗心律失常小檗碱具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对多种原因诱发的

实验性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及可能的Ca2+通道阻滞等作用有关。

另外,药根碱也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降压小檗碱有明显的降压作用,静脉给药可降低动脉压,尤其是舒张压,且降压强度及持续时间随剂量加大而增强,重复给药无快速耐受性。

降压机制主要是竞争性阻断血管平滑肌上α1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所致。

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是小檗碱抗心肌缺血的原理之一。

2.抗脑缺血小檗碱能扩张麻醉小鼠脑膜血管,增加局部血流量。

小檗碱抗脑缺血作用还与抗氧自由基作用及抑制“缺血”性损伤诱导的细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的升高有关。

3.抗血小板聚集小檗碱对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Ⅱ(COⅡ)及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中以对胶原诱发的聚集和释放抑制作用最为明显。

小檗碱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升高血小板内cAMP水平及Ca2+拮抗作用有关。

小檗碱的其他主要作用还有小檗碱对乙酰胆碱具有剂量依赖性双向作用,小剂量时增强之,大剂量则减弱之;

小檗碱还有一定抗放射作用,对60Co照射所致小鼠死亡有保护效果;

此外,曾有报道小檗碱有局麻、抗利尿、降低眼内压、刺激ACTH分泌等作用。

综上所述,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与其抗病原体、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镇静、催眠、降血糖、抗溃疡、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有关。

黄连还具有显著的心血管药理活性,以及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小檗碱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

三、现代应用

1.感染性疾病单味黄连及小檗碱对急性菌痢、急性胃肠炎有很好疗效,对霍乱、肠伤寒也有一定的疗效。

2.心脑血管性疾病

3.糖尿病小檗碱片口服治疗Ⅱ型糖尿病,降血糖作用可靠,病程短,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4.烧伤

5.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小檗碱口服有效,与维酶素、雷尼替丁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满意。

黄连复方还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急性肾孟肾炎、焦虑症及失眠等。

四、不良反应

小檗碱口服给药时毒性很小,大剂量(15mg/kg)静脉注可使麻醉兔出现心脏抑制。

小鼠腹腔注射盐酸小檗碱,半数致死量(LD50)为24.3mg/kg,灌胃LD50为392mg/kg。

口服小檗碱片或肌内注射可引起过敏性反应,出现药疹、皮炎、血小板减少症,曾有肌内注射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