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566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文档格式.docx

课程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围绕确定课程目标和实现课程目标进行管理活动的过程,因此,课程管理目标在课程管理活动中处于中心的地位。

二、课程管理体制

1.课程管理体制的类型

(1)集中管理的体制

在教育行政实行中央集中管理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主要由中央教育部统一编制或审定,地方和学校必须遵照执行。

在这种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对课程拥有决定权,地方和学校只有执行权。

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无论置身于什么学校,其教学的标准、学科课时的分配、教科书的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统一的。

在世界上,法国常常被视为这类体制的代表,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属于这一类型。

(2)分散管理的体制

传统上属于地方分权制的国家,其课程体制也往往是分散和不统一的。

也就是说,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学校就能决定自己的教学范围、内容和实施步骤。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属于这一类型。

(3)标准统一、管理分散的体制

这一体制实际上是分散管理体制的补充和延伸,很少有完全分散、独立、各自为政的课程管理体制。

在很多国家,往往由某一层机构先确定课程的最低标准,然后由地方机构或学校根据标准决定本地、本校的课程设置。

这里又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中央机构确定最低标准,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此范围内决定地方的课程设置及其实施。

日本就属于这类情况。

另一种是某一地方管理层次,一般是省或州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制定最低标准,地方学区或学校再根据这一标准决定自己的课程。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即是这种情况。

2.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国后,我国长期采用苏联式的高度集中型课程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类,是建国以来课程管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但地方安排课程所占比例很小,留给各地的课程管理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

1996年3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一部分列出,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关于课程管理的内容上不仅再次明确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而且更进一步扩大地方和学校的权利,允许地方和学校开发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课程。

2001年,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纲要》还规定了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各自的权利与责任。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职责分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1.课程规划管理

所谓课程规划,是指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宏观规划、总体方案研制的过程。

由于课程规划影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因此,对课程规划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人甚至将课程规划管理视为课程管理的首要任务。

世界各国在开展中小学课程改革前,一般都要设立专门的机构以加强对课程规划的管理。

这些机构往往是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由教育行政人员、教育专家、科学家以及富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代表所组成,由他们统筹安排各种资源,全面负责从课程分析到课程设计的整个研制过程。

实施课程规划的管理,必须注意在课程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又要善于行使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管理的职能。

2.课程计划管理

课程规划研制所产生的最重要的课程文件就是课程标准,这是确定某一学段的课程水平和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即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即各科教学大纲),课程计划管理涵盖这两个方面。

课程计划管理主要在地方和学校这两个层面上展开。

在地方层面上,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

①调整和补充,即为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对国家制订的课程计划作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②安排地方课程,即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实施地方课程。

③分类指导,即对不同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在学校层面上,必须注意的是:

①必须按照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年教学周数和周课时数安排教学活动。

②必须确保活动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数。

③必须正确处理好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

3.课程标准管理

课程标准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各学科的内容、体系和范围,体现了国家对各学科课程内容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考试评价的直接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等,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对课程标准的管理,需要处理好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力求做到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既保证实现统一标准的要求,又注意给地方、学校以一定的选择权和弹性,适应地方和学校的差异性。

4.教材管理

在教材管理上,存在着五种不同的制度:

①国定制。

中央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何种教科书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垄断了教材的编写、出版、发行及使用权。

②审定制。

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专门的教材审查审议机构,对民间社团组织以及个人编写的教科书进行审查,审查通过者可以作为教科书出版发行,供学校选用。

③认定制。

民间社团组织或个人编写出版的教科书须经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可批准,才可作为地方学区或学校选用的教材。

④选定制。

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分别为学校的各门学科挑选若干种教科书,然后制成教学用书目录,供地方学区或学校选用。

⑤自由制。

这是一种完全放开的教科书制度,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科书几乎不加任何控制和监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完善教材审查制度,改革中小学教材指定出版的方式和单一渠道发行的体制。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制度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

5.课程实施管理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将理想课程变成现实课程的过程,其本质是一个教学过程。

因此,课程实施管理的有关内容将在教学管理中加以阐释。

6.课程评价管理

课程评价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学业成就测验的管理,二是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管理。

在学业成就测验的管理中,需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加强对试题编制工作和编制人员的管理。

②加强对测验考试实施的管理。

③加强对测验考试信息反馈和质量分析的管理。

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管理中,要注意的是:

①加强对课程评价改革指导思想的学习,树立新的发展性评价观。

②加强对教与学过程评价的管理。

③加强对学生制订改进学习计划的指导和管理。

第二节教学管理概述

一、教学管理及其意义

1.教学管理的涵义

教学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着教学管理工作,据此,我们可以将教学管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即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狭义上的教学管理专指微观层面的教学管理;

宏观层面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对各级各类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

广义上的教学管理,涵盖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教学管理。

2.教学管理的意义

(1)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

现代学校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一系列教学管理活动基础之上的。

教学场所的安排、教学设施的提供、教学人员的组织、学生班级的编制以及课表的编排,均是教学工作不可缺乏的条件,也是教学管理的内容。

没有教学管理这一基础,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遭到破坏。

(2)教学管理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工作组织协调得好,不仅有助于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有助于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如果学校工作中心经常转移,教学管理时紧时松、时抓时放,学校就会处于紊乱无序的状态,教学上不去,其它工作也搞不好。

(3)教学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提高

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离不开教学工作中的锻炼和提高。

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能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有益的锻炼,加速其专业素质、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4)教学管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

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教学质量的高低,固然与教师学术水平高低有关,但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技巧。

只有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发展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②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固然与教师的个体素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整个教师集体所发挥的能量大小有关。

每个教师的能量只有在合理的组合之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学人员的排列组合正是教学管理的内容之一;

③通过教学管理手段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学管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决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

良好的教学管理,有助于引导教师全面认识教学工作,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而保证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管理的任务

1.贯彻方针,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教学管理首先就是要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确保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令行禁止,建立政令畅通的教学指挥系统

要实现教学管理的目标,必须建立一个计划周详、实施果断、调控有力、高效科学的工作指挥系统,这个系统的标志就是机构健全、层级分明、职能明确。

这样,教学的管理就有了血脉畅通的组织保障。

3.建章立制,保证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教学活动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活动,必须针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规范教学工作行为,维护教学为主的工作秩序。

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严格管理,建立和健全教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例如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协调组织、教学资源的标准及其供给,排除外部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非法干预等。

4.参与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

在教学这项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活动中,只有当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时,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贯彻管理层的意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而达到此境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创设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机制,从源头上调动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5.全程管理,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个核心

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生命线。

当然,教学质量决非单纯是指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升学率,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优化组合的综合体现。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

6.加强科研,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做好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和支持他们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

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信息资料服务、提供教师培训,总结和推广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三、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和制度建设

1.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基本类型

(1)垂直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很多国家都在中小学设立了若干层次的垂直型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如果把教师也算在内的话,最常见的是四级管理机构。

如英国的学校是:

副校长(分管教学)→学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学科组长/专业教研组组长→学科专业教师。

在一所学校内设立若干层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其长处是职责分明,管理有序,理论上符合传统的职能化组织管理原理,有利于教学常规的落实。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教学管理系统也有可能带来某些不利。

它常常导致以行政权力行为来控制教学行为,忽视了教学是一种富有艺术创造性的活动。

一个仰赖于过于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的学校,往往也是教育风格雷同化的学校,而风格的雷同化又会导致学生个性发展的单一性。

(2)咨询、监督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这种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不刻意追求严密的教学管理层次,把教学过程的权力交给教师,让教师自己对其教学负责。

美、德、加等国不少州(省)的学校就属于这样的类型。

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学校,一般都不设教导处或类似的机构,教学的常规要求也不太复杂,教师处在一个相当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也较为灵活。

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学校设有一定的教学咨询、审议和监控机构,家长、社区知名人士常常被聘请来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采用这样一种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其优点是管理灵活,利于教学创新。

但不利的一面是教学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特别是对那些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来说,常常感到缺少强有力的帮助;

而对那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则容易形成教学上的敷衍态度。

2.我国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

在构建我国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时,要注意吸收垂直型和咨询、监督型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各自的长处,并结合我国学校的实际。

由于教学管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承担的,因此,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可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两个自系统。

不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管理组织不像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如教导处)那样专职化,而是和其它职能管理的组织融合在一起。

它包括三方面的机构,即教学行政管理组织(如教育局的义务教育科、成人教育科)、教学业务管理组织(如教育局管辖下的教研室),以及教学督导组织。

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也分为行政和业务两种管理组织,另外可增加一个教学咨询、审议、监督机构。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教学行政

管理机构

教学业务管理机构

教学督导机构

教学管理行政机构

教学咨询、审议、监督机构

教学行政管理政机构

 

学科教研组

图8-1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结构图

3.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

(1)教学管理制度的含义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而制定的教学规章、制度、条例、规则、细则、守则等。

教学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

它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2)教学管理制度的类型

教学管理制度,就其来源而言,可分两种:

一种是国家主要是教育行政机关管理教学的法规制度、文件、纲要等;

另一种是学校内部为管理教学而制定的规章制度等。

在此,我们着重讨论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要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都做出具体而明确的管理规定和要求,从而对教学进行系统而有效的管理,因此,教学管理制度的构成也是多样复杂的,是一个多样复杂的系统。

我们认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学生学籍管理条例;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与管理制度;

教师教学常规;

教材管理制度;

校、处、教研室的职责权限等的规定等。

(3)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既要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精神,这样有利于学校成员更好地接受、理解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应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条款简明、易于理解,各项制度要形成一个目标一致、内容协调、功能互补的体系。

建立了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之后,就要严格地参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一视同仁,决不能因人而异;

必须做到客观公允,决不能主观随意;

必须做到一以贯之,决不能半途而废。

第三节教学管理的基本环节

一、教学计划管理

1.教学计划管理及其内容

教学计划管理就是通过对未来教学工作和活动的设计,控制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并取得最好教学效果。

实施教学计划管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担当制定课程计划、编制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科书等任务;

而在学校里,主要是抓好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以及教师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教学计划管理的实施

(1)制定教学计划

首先,要制定全校教学工作计划。

全校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整体工作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由校长亲自主持,教导主任协助制定。

其次,要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应围绕加强本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由教研组长负责,在全组教师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经主管校长或教导主任批准后执行。

最后,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计划应于开学初提出,经教研组长同意后,交教导主任或主管校长审查批准后执行。

(2)执行教学计划

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体系一经形成,即成为一定期限内全校师生的行动依据。

学校管理者要合理调度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教学计划由设想转化为现实。

(3)检查执行情况

对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全面检查能够把握全局,便于发现教学计划执行中的倾向性问题;

专题检查可以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便于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原因。

平时检查有利于动态地掌握真实的情况,避免问题堆积以至积重难返,这种检查可以通过参加教研组活动、随堂听课等方法进行;

定期检查的时间、人力相对集中,便于了解各个方面的教学情况,一般在期中、期末进行,常用的方法是资料分析、听取汇报等。

(4)评价教学计划

这一阶段旨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一个依据执行情况对教学计划重新审视的过程。

通过评价,对成绩和问题作出客观、理性的分析,以便掌握教学管理的规律,改进以后的工作。

二、教学组织管理

与教学计划管理密切相关的是教学组织管理。

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即抓好教研组的建设、科学地安排课务以及完善教务处的工作。

1.教研组建设

教研组是各科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集体,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最基层组织。

抓好教研组的教师,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教风,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研组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按照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

一般来说,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学校可应考虑成立教研组;

不足三人者,可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

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教研组成立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教研组的定期会议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

③选任好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最好上下结合来选定,他应德才兼备、管理能力较强,在业务上也有较高的学科教学能力,并在教师中享有一定威望。

2.课务安排

学校在安排课务时,既要考虑到教师原来的专业背景、学识专长,又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也要适当考虑教师的年龄特点。

虽然每个教师的任课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如教数学的一般不会轻易去该教语文,但也应该考虑适当的轮换制度。

如新教师到校任教后,最好先让他有个大循环,从初一年级教到初三甚至高中年级,以使其对中学的整个课程有一完整的了解,然后再相对固定某一、两个年级段的课程教学。

3.教务行政

(1)招生

招生是教务行政的基本工作之一,它的政策性强,影响面广,必须审慎行事。

在招生政策确定后,通常的招生程序是:

①调查摸底,即对有关的毕业生人口和招生数进行调查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早作准备。

②组织考务,包括安排考场、组织评卷等。

③录取新生,根据招生政策和考试成绩,完成录取工作。

④组织入学,新生注册报到。

(2)编班

编班涉及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依据什么标准进行编班,二是班级规模的确定。

能力分班即按照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进行编班,其优点是施教较为容易,管理也方便,但它对差生的信心打击较大,也不符合教育平等的理想。

常态分班要求各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大体相同,这样在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上较为公平,但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目前,世界各国一般以常态分班为主。

班级规模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育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

但规模太小,会导致教育成本增加,使教育资源紧张的国家和地区难以承受。

我国有关法规规定,小学每班平均学生数为40—45人,初中和高中都是45—50人。

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小班化教学的试点。

(3)编排课表

编排课表的要求是:

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各门课程适当错开。

②便于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③有利于教学设施场地的充分利用。

④便于学校其他活动的。

⑤课表确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

(4)学籍管理和档案管理

这主要指学籍卡片、学生健康卡片、入学登记表、毕业登记表、教师教学档案、学校设备资料、各类文件和报表等的整理、统计、归档和存放等事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参与此项工作。

(5)图书资料及教学仪器管理

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都属于教学设备,有关这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