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5773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楚国官名,主管楚国屈、景、昭三姓王族的事务)欤?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薄酒)?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

)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4.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淈:

浑浊,使动用法,即弄浑浊

B.是以见放见:

看见。

C.鼓枻而去枻:

船板。

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缨:

帽带。

5.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B.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C..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D.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6.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干什么事都应从实际出发。

B.干什么事都不能呆板。

C.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在讲“与世推移”的世俗道理。

D.渔父用打比方的方法阐明处事要灵活的道理。

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5分)

译文: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注】《毛诗》序说:

周大夫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悯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8.诗歌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9.“知我者,谓我心忧;

”这样的句子有极强感染力,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的抒情特点。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2)《离骚》(节选)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

(3)“,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其一)

3、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炉火

臧克家

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

冬天刚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

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了静多动少的生活。

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

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

安上暖气多省事啊,又干净。

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

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啊,几吨煤将要放在何处?

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

其实,别的是假的,我心中的一条是:

我爱炉火!

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

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放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

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了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的温度太低了。

会客室里的确是有点冷清,而我的写作间兼卧室却暖和和的。

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

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

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

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

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

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

但是啊,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

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

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⑧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趣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

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

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⑨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

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

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中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2)文中④⑤段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片断,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并说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3)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炉火”的哪三个特点?

请结合这三个特点谈一谈“炉火”带给“我”怎样的感受和影响。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

《背影》和《荷塘月色》。

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

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

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

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

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

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

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

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

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

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

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

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

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

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

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

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〇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

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

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

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

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

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

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

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

“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

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

”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

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

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

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

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

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

谈一会闲话,他辞去。

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

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

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

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

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

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

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

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

《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

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

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

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

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

这是人之常情。

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

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

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

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

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

“一看就是个书呆子。

”我说:

“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

(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

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

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

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

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重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

(2)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B.汉学家认为中国文学锦衣夜行,有客观因素,比如语言障碍;

也有主观原因,比如说一些先入为主的阅读成见阻碍了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C.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群体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

D.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知道,航天器在太空运行,需要利用推进系统来执行轨道变化、轨道维持、姿态控制等多种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航天器延寿的关键。

①航天器寿命即宣告终结 ②提高推进剂利用效率(产生单位推力的推进剂需求量) ③因此推进剂携带量决定了航天器在轨寿命 ④目前推进系统基本都通过航天器携带的推进剂产生推力 ⑤推进剂一旦消耗殆尽

⑥从而满足航天器动力需求

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D.④⑥⑤①③②

16.仿照句中划线部分,续写两个恰当的句子,要求前后句式一致,语意贯通。

楚大夫沉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

,,,。

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也不随其波逐其流。

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17.某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计划在国际儿童节来临实际,举办“不离不弃互助进步”活动,组织同学慰问孤儿院的孩子们,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与温暖。

下图是初步的活动构想框架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6、作文(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金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

“暮夜无人知。

”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

”王密惭愧而归。

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

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读了以上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

请结合具体事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慎独”的认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濮阳市综合高中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答题卷2016.12.07

班级姓名

选择题(每题3分)

试题

1

2

3

4

5

6

13

14

15

答案

7.翻译下列句子。

(共10分)

(1)

(2)

8.

(6分)

9.

10.补出名句名篇(6分)

(1),。

(2),。

(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

(4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题。

(12分)

(1)_____(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五、语言运用

16.,,,;

,。

17.(6分)

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