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06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Word文件下载.docx

来看一个美国小姑娘的故事。

黑人笑星比尔考斯彼主持了一档电视节目《孩子说的出人意料的东西》。

有一次,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

“你长大以后想当什么?

”女孩很自信地答道:

“总统。

”全场观众哗然。

比尔问:

“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

”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

“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

”全场一片笑声。

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

“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

”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

比尔得意地说:

“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

”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

“还不到三分之一。

”比尔做出不相信又不高兴的样子,对观众说道:

“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

”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

比尔故作严肃地说:

“请投她的票的男人仍然举手,不投的放下手。

”比尔这一招厉害:

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大男人们把已经举起的手,再放下来,确实不太容易。

这样一来,虽然仍有人放手下来,但“投”她的票的男人多了许多。

比尔得意洋洋地说道:

“怎么样?

‘总统女士’,这回可是有三分之二的男人投你的票啦。

”沸腾的场面突然静了下来,人们要看这个女孩还能说什么。

女孩露出了一丝与童稚不太相称的轻蔑的笑意:

“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

”许多人目瞪口呆。

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这就是是典型的美式独立思考。

清醒且理性——从事实出发,避免先入为主和情绪化

作为一个准公民的学生,《公民读本》告诉你,学科“分数对于精神活动的衡量,是非常有限的”,好分数只在测定“学校的成就”,“智商是在改变的”,而“智力是不同能力的组合”,每一位学生在某一方面都可能成为天才。

作为准公民,比分数更为重要的是清醒思考的能力,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民读本》告知学生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的思考”。

首先,思考的前提是了解和知晓全部事实。

“你的思考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

所以,作为一个为公民服务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披露真实的信息,让公民能够得到真实或最接近真实的信息,否则,政府就是失职。

没有这个前提的社会,就很难有合格的公民。

其次,在掌握已知事实的基础上,还要“不断认识最新发现的事实”,并尝试学会解决问题,因为解决问题是“一个清醒的思考者”的必备能力。

再次,《公民读本》向孩子们介绍避免走入“思路不清”误区的方法。

一是不能先人为主地带着理想化倾向进行“愿望思考”。

例如,不能在心里希望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就认定它一定能实现。

二是要避免“情绪化的思维”,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偏好甚至偏见的。

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我们不能让这些个人喜好或偏见来影响我们的清醒思考,以免走极端。

而那些走极端的思路,“对个人和国家都会造成最大的伤害”。

三是不要轻易下结论,思考要从事实出发,“不要从观念出发”,不要从书本出发,不要从主义出发。

忠于国家但不盲从——政府做错事就要严厉批评

我们很熟悉肯尼迪总统在就职演说中的一句话:

“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公民对国家与社会要负起建设的责任。

为了让学生接受美国民主治国的理念,了解国家与政府的构架,美国学校始终把联邦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不遗余力地宣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纪念美国宪法200周年活动的推动下,美国学校掀起一股学习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准则的热潮。

在强调公民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的同时,公民教育还教会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政府的关系。

美国大部分《公民读本》都会对美国的历史和治国理念作出介绍,并提出诸如“什么是政府”,“为什么政府是必需的”等问题,让公民能够理解政府的权威及其来源,能够理解政府的必需性及其职责、功能和目的。

与此同时,公民教育课中还要求学生认识到政府的权力受限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对政府及其官员进行监督,才能确保政府官员履行其责任,不至于误用或滥用其权力,确保政府沿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国家的,但“忠于”不等于“盲从”。

假如政府做错事,你严厉批评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这就是建设性。

假如明明发现国家在走向错误的道路,你却说走得好走得好,那是一种毁坏的态度。

尊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本同时让孩子们认识自己,尊重个人,不是惟我独尊。

一个好的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译成中文很准确的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本教育孩子,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善于调节自己的人、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在这个前提下,才是“一个能够行动的人”。

在公民教育课中,学生会被告知: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是自己的主人;

个人自主的正当性是天赋的;

个人主权先于任何政府权力和法律。

所以,在公民教育中,几乎看不到领导人的语录、政府的说教和训诫。

因为每个人就是他自己的政府,他有自我管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与义务。

要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改善自己的性格弱点,宽容他人,不轻易地伤害别人。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习的一位留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寄宿家庭,去年曾经因为下雪天忘了扫自家门前的雪,导致有人滑倒。

“结果这家人承担了全部医疗费。

在马路上行走,如行人过多时你要穿越别人,应向别人说声“Excuseme”(“对不起”或“借光”);

在图书馆要保持安静;

与朋友在餐馆用餐时,不能旁若无人,一定要避免大声喧哗,不能触犯他人的权利;

不论在学校的走廊里,还是在大街上,随便扔东西都要受罚;

开车时,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随便扔东西,特别是扔废弃饮料罐等,处罚会更厉害;

在建筑物上或公车上涂鸦也要受罚。

“在不影响别人自由的前提下,才有你的自由。

追求平等——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1963年8月28日,马丁·

路德·

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石阶上向众人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

他在演说中倾诉着他的梦想,激情洋溢地呼吁实现美国民权运动的要求,让包括黑色和棕色人种在内的所有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

他的这篇演说为美国法律和生活变革铺平了道路,成为使整个国家面目一新的珍贵的历史时刻之一。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的人们能够站立起来,实现其信条的真谛———人人生而平等———这条不言自明的真理。

”马丁·

金极富号召力的正义呐喊穿透了时空的阻碍,让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颤不已。

美国的教材常常将这篇追求平等的经典演说收录其中。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草拟宪法和独立宣言的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

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

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

“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价值观多元化——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

美国语文课本时刻强调价值观的多元化,最明显的就是对于林肯的评价。

林肯这个形象,在美国人眼里,几乎是神圣的。

但在介绍他的时候,读本同时介绍了他的“敌人”罗伯特·

李。

李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南北战争时期南部最高军事首领。

他对故乡的忠诚,高过了对国家的忠诚。

所以,一旦“北方佬”发动战争,打到他故土时,这个虽然也反对奴隶制、反对脱离联邦的天才,还是回到了“家乡的州”,向那个“靠剑维持政权”的林肯政府,拿起“自卫”之剑。

他的这一行为和信仰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

在书中,这样的设问没有惟一答案,也不强求千篇一律。

至今美国南方都有许多人认为,当年“北方佬”发动的南北战争,是“不义之战”,那里的不少历史博物馆,专门陈列有“北方佬”的“罪证”。

连文字说明都是骂林肯政府的。

史学家们在肯定《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里程碑般的作用同时,也对林肯本人的政治倾向产生怀疑,认为该宣言的发表并非出于林肯本人对黑人农奴制的反对和对人权平等的追求二人采取的“自觉的和主动的行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慑于废奴派的压力和战事的压力。

美国黑人作家本内特在《逼上荣耀:

林肯的白人梦》一书中更是明确地宣称,林肯颁布实施的《解放宣言》纯粹是“一场骗局”,林肯“其实是个种族主义者,与希特勒没区别”。

这种多元化的历史价值观,正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遵守规则——积极自律才能维持社会公平

美国的公民教育除了讲个人与自由的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一个好的公民必须具备“规则”和“自律”意识。

只有把个人的自由限定于“规则”之内,才能维持社会整体上的公平与正义。

公民教育,促使每一位公民认识到尊重规则可以使公众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不守规则就有可能使每人所得的利益相互抵消。

另一方面,这种对规则的遵守,还依赖于政府对公民不良信息的管理制度,以及民众对规则发自内心的尊重。

前者给予违反规则的人以重大的威慑力,大大地提高了违反规则的成本,使人“不敢”。

后者则源于每一位公民内心的自觉,使人心甘情愿地遵守,哪怕吃点亏,是“自律”。

这也是无论在偏僻小镇,还是在繁华闹市,大多数美国公民都能遵守秩序与公共道德的原因。

“规则”意识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律”与对自身责任的担当。

美国的学校普遍重视培养学生“自律”与“担当责任”的意识。

如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教授R·

克里斯坦森编纂整理的学生道德21条准则,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列举数条:

(1)要明确自律的重要性,把自律当作一种力量,来促使我们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甚至当我们不愿意做时也这样。

(2)要当个值得信任的人。

这样,当我们说我们要做或不要做某事时,就能为别人所信任。

(3)讲真话,尤其是这样会损害我们自己时更要这样做。

资料-做得对做得好:

天知地知

那一年,我刚满11岁。

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

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

”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作者:

詹姆斯·

兰费蒂斯)

强调个人价值——好公民从我做起

美国的公民教育自始至终坚持从尊重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开始,而不是从抽象的集体开始。

在其教育观里,个人价值固然要通过集体的价值存在,但并不等于赋予集体可以为了集体利益而损害或牺牲个人价值的权利。

正如美国《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所述的那样:

“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个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是不可让渡的权利。

美国《公民读本》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孩子们,这个国家“建立在这样的一个理念之上,就是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

它的政府制度、经济体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建立在这样一个理念之上”。

你作为一个人,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个制度下,你必须能“自由买卖和拥有,你自己决定做什么”。

而政府只是为你服务的机构。

课本还告诉孩子,由于“个人是最重要的”,政府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生意人,生意人就不能欺骗顾客,工会才必须要代表它每个成员的利益。

因为“个人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

《公民读本》在告诉“你”,民主很具体。

要改造社会吗?

先从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做起。

而最后,你会发现,这样的公民准备,又是在使“你”和他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

它和最初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人的幸福,是最重要的。

美国教育终极目标即培养合格公民】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曾提出:

如果一定要赋予大学教育一个切实的目的,我的主张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

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知识氛围,培养国民的公民。

大学教育使人做好准备,可行地胜任任何职位,轻松自如地掌握任何科目。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家,他也大力提倡教育要培养富有个性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平民和公民。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

迈阿密大学前校长玛莱特博士则进一步认为“开明教育”的根本责任是为了“人”和“公民”。

做个好的家庭成员——关心国家之前先关心自己的家人

美国公民读本对这些未来的丈夫和妻子、父亲和母亲们说:

做个好的家庭成员,是做个好公民的基础。

课本告诉孩子们,有各种不同的家庭,家庭是有种种问题的,解决家庭中的问题是多么地不容易,而幸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你对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爱。

虽然课本不能解决孩子们未来将面临的复杂生活,可是它给了你思想准备,让你懂得,重视“家庭价值”是一个好公民的基本条件。

在关心国家、社会、他人之前,先要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美国人比较重视家庭价值,不论官做到多大,即使是当上总统,也把同家人在一起吃晚饭当作天大的事来看。

而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的是,美国人对家庭和工作都很重视,但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不会为了工作而损害家庭。

他们习惯把工作在法定上班时间内完成,不喜欢加班,认为下班之后的时间属于私人时间——对于有家庭的人而言,私人时间主要花在家庭上。

2010年初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80后的调查报告,美国80后被要求对“买房”、“成名”、“婚姻成功”、“做好父母”等人生的各大目标进行归类排序。

结果表明,“做好父母”受到最多80后的追捧,有52%的80后认为它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婚姻成功”位居第二。

而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做好父母”就一直名列榜首,是近4代美国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

正直诚实——勇于为你打碎的玻璃道歉

美国小学课文经典读本中有一个小故事叫《破碎的窗户》。

乔治·

爱伦从爸爸那里收到了他的新年礼物,那是一枚闪亮的银币。

这正是他需要的,因为他有许多东西要买,他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心里是多么高兴呀。

刚出家门,乔治就被伙伴们拉着打雪仗去了。

这是冬天小伙伴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了。

乔治揉了一个很大很硬的雪球使劲向詹姆士·

梅森掷去,但是狡猾的詹姆士·

梅森躲过了雪球,雪球飞向了街道另一边上的窗户。

只听”啪”的一声,玻璃落了下来。

乔治因为害怕,就飞快地跑开了。

但是没跑多远就停了下来,他为自己所做的坏事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他知道,逃避责任不应当是一个男子汉所做的事。

他决定回去,用自己那唯一的银币来补偿打碎的玻璃。

他按动了门铃,乔治说:

“先生,是我把你家玻璃打碎的,我非常抱歉,但我并不是故意的,希望您能原谅我。

”说着,他把自己那仅有的一枚银币拿了出来。

这位先生接过了钱说:

“你还有钱吗?

”乔治说:

“没有了。

”“好,”那位先生说,“你会有更多钱的。

不过你能告诉我你家的住址吗?

”乔治告诉了他。

回家后,当父亲问及他是怎么花那个银币的时候,乔治把白天发生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父亲。

吃玩晚饭,父亲让乔治去看他的帽子,乔治在他的帽子里发现了两枚银币。

原来那位先生是一名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不仅把乔治的那枚银币退了回来,还另外送给他一枚银币。

做了错事只要敢于承认就是一个高尚、正直的人。

中国人面临信任危机人们为何越来越不诚实?

如果你留心,你就会发现如今竟有不少的新闻标题会是“……面临信任危机”、“……呼唤诚信原则”。

看最近几则:

12月10日,“亲子鉴定热”折射家庭信任危机;

12月8日,司法鉴定活动遭遇“体制性”信任危机;

11月30日,15家企业认为CRM再次遭遇信任危机;

12月6日,青岛酒店:

信任危机使水发食品萎缩;

11月29日,巨能钙面临信任危机;

中国足球遭遇信任危机;

汽车价格背后含信任危机:

“信任危机”潜伏信托人才流失……

看看市场上充斥的伪劣商品,就知道人们的不诚实到了什么程度。

有人说,要说信任危机,来问问今天的人们还敢吃什么就足够了:

餐馆里的黄蟮是越来越肥大了,甲鱼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宜。

但是这种黄蟮和甲鱼可能都不能吃,因为它们是用某些含有避孕药成分的激素催肥的。

今天你还敢吃街上炸的油条吗?

又松又大又脆的油条可能是掺了洗衣粉炸出来的。

今天你对所用的食物油还放心吗?

它很可能是用饭店下水道的污水提炼的。

你还敢吃猪肉吗?

今天的猪肉包藏的危险已不只是病猪,某报报道过一个最新发现,有人给猪服用某种止喘药,可以增加10%—15%瘦肉。

这些都不吃了,吃点蔬菜水果总应该好吧,看看那些性早熟的孩子们吧。

前些时候,有媒体报道山东某家商贩为了让水果提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熟剂催熟苹果,十二三岁的孩子吃了这些水果后竟然乳房增长,长出胡须。

于是人们感叹“现在的坏人实在太多了”。

试想,如果你是消费者,是否有条件自己种菜、榨油、养猪?

如果你是个商人,你又敢和谁做生意?

中国人为什么变得如此不诚实,如此缺乏信任感呢?

市场经济,鼓励“人人为己”,人们都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绞尽脑汁。

中科院心理学专家张建新说,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即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其最大特点是承认“人人为己”私欲的正当性。

这时,旧体制对人的禁锢已经打破,但新的社会运转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最重要的是有效的、新的社会规范也没有真正建立,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态。

而且,中国人对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准备、精神准备和伦理准备是不足的,“五四”的反封建、“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等等,使得传统的优秀道德资源逐步丧失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长期的计划经济下垂直的、直接的管理和责任系统,使人们不了解信任是调节人们行为的杠杆。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切向“钱”看,惟利是图等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最重要的价值准则。

人们都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绞尽脑汁,发展到极端,就是采取欺诈的手段。

当善良的人们屡屡被不诚实的人们所欺诈,当这些不诚实的人屡屡因欺诈行为而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且不受任何制裁,于是社会就出现了经济学上所谓的“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其结果是要么诚实的人们被淘汰,要么诚实的人们放弃诚实。

当这种恶性循环发展到一定深的程度,扩展到一定广的范围,社会状态就必然出现信任危机。

熟人之间容易诚实和信任,而“杀熟”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

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说,“杀熟”是今天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语汇,意思是欺诈熟人。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欺诈熟人的现象可以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找到,但类似“杀熟”的语汇却鲜见于以往的社会,说明“杀熟”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频率较高的、不断进入日常话语的社会事实。

德国思想家卢曼认为,人类在生存当中有很多策略,信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包围人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太复杂了,要应对如此复杂的环境和对手非常困难,必须找一些简化机制来对应。

我们的语言系统就是一个简化机制。

比如说身体不适,你可以说疼,但是头疼、胃疼、烧伤和受到暴力袭击的疼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细致描述才能区分,而我们通常却只用“疼”一个字就表示了。

信任就是这样一个简化系统。

信任是一个将包围着我们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变成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可以相信还是不可以相信。

而信任与熟悉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信任产生于熟悉,在熟悉的基础上人们建立起“人格信任”。

其次,随着社会生活从熟悉走向陌生,人类逐渐建立起“系统信任”———货币和专家系统。

从此,两种信任共存共荣,相辅相成,支撑着社会生活的展开。

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发达社会相比,其社会生活在更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熟人间的信任,“杀熟”现象的出现无疑对其社会生活信任系统造成了极大破坏。

换言之,在信任进化的分析模式中存在着两端:

其中一端不仅在熟人中建立了信任,而且靠着系统信任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了信任;

另一端则不仅在陌生人中缺乏信任,而且熟人中的信任也日益丧失。

“杀熟”现象的出现标志着社会信任降到了最低点。

信任危机是社会发展必经阶段,长期利益的驱使会使人们回归诚实。

那么人们还能不能回归诚实,重建信任呢?

答案是肯定的。

亚当·

斯密所认为的,人性结构中有一种自发的道德秩序,体现着个人的自爱、同情、正义和自制这些美德,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和平等交易等经济品德。

即使从自利的角度分析,个体要实现长期利益,也要选择合作和信任。

在著名的囚徒困境博弈理论中,如果囚徒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可以进行许诺和威胁,那么他们最可能的还是选择合作和信任。

因此,人性的道德秩序和自利要求,可能会带来彼此的信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