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609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内容复习Word下载.docx

怡然自乐:

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指的是与世隔绝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地方。

或比喻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或者幻想中的美好

世界。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3.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

鲜艳美丽。

今:

食物味道好。

[妻子]古: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开朗]古:

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无条件的关联词。

[如此]古:

像这样。

这样。

[不足]古:

不值得。

不充足;

不够。

4.填空理解:

⑴文中描绘桃花林中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⑶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⑷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⑸本文中表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⑹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文中原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⑻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⑼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

民风淳朴。

⑽本文的那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⑾陶渊明《饮酒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⒀请根据文中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

渊明采菊躬耕归隐田园;

五柳赋诗饮酒安贫乐道。

5.把本文四段的大意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6.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想桃源外面的人破坏桃源安静平和的生活环境。

7.“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广大人民的意愿。

他们喜欢能拥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8.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9.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一是活动(往来中作),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①桃花源中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幻似真的所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2.陶渊明生活的社会现实怎样?

朝代更替频繁,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15.从“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依据,我们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交往。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想想“此人”说了些什么,试概括为三点。

⑴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朝代更替频繁⑵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⑶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7.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么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

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所谓“世外桃源”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

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

贾宝玉及众姐妹居住的大观园;

孙悟空住的花果山。

18、本文线索及段意:

渔人的行踪:

发现桃林(开端)----进入桃源(发展)----出而复寻不可得(结局、尾声)

19.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园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0.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21.“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22.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23.由“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中你能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困苦”回答。

《陋室铭》重点内容复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

斯(这)是陋室,惟(只是)吾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铺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鸿:

大,儒:

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学问的人)。

可以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佛经)。

无丝竹(代音乐)之(无义)乱(使......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倒装标志)有?

一、填空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勋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本文的韵脚是:

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

ing

4.写一副对联:

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

5.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陋室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的句子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9.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10.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1.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12.文中运用对偶修辞的句子:

1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惟吾德馨

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

15.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以德馨两个字贯穿全文。

16.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字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

陋室不陋。

17.请用一个词来概括本文所描绘的环境的近特点:

恬静雅致。

二、问题

1.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简单回答: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暗示陋室不陋。

2."

山不在高"

,"

水不在深"

类比什么?

"

有仙则名"

、"

有龙则灵"

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

陋室"

,后两句暗喻自己。

3.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

说说你的理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理由:

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4.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为何说陋室不陋?

)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从居室环境之幽雅,交往人物之雅,室中生活情趣之雅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不陋,陋室幽雅的特征。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6.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俗务缠身。

7.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用他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细想,暗示陋室不陋。

8.作者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通过写景的幽雅,交往人的高雅和生活情趣高雅,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9.《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即本文中心)

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

11.概括一下作者“德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安居陋室,与学识渊博的人交往,不羡慕官场的荣华富贵。

12.本文运用类比提到诸葛亮,你知道与他有关的故事吗?

说出两个来。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13.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为什么?

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守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1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

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1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作者恪守的“惟吾德馨”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16.人人都有居室,你喜欢的居室是什么样的?

请描绘出来,并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爱莲说》复习重点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朝哲学家。

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写莲花品质,(即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4.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尊敬不敢侮的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文章的主旨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7.“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

“众”和“独”相照应。

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对偶和拟人。

9.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

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

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10.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1.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达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议论、抒情。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名“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4.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反问:

同予者何人?

(2)排比:

菊……花之君子者也。

(3)比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对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爱莲”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8.从对莲的赞美看,“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这样的品格在当今时代是否过时了?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这种品格不过时,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还需要保证清正,廉洁的作用,洁身自好,不受社会歪风邪气的污染。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实例,谈谈感想。

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

提示:

“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

“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10.用“中外通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

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与人民的人。

12.某事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将从兰花、梅花、桂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那种花?

赞成兰花,无论在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有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1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

你喜爱哪一种花?

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騈句)。

梅花:

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

(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

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

(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

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绝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14孟子认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谈谈看法。

答法一:

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

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我并不认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观点。

因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很多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比如周恩来,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时代的骄子。

15.你如何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繁华追逐名利行为表示鄙夷以及讨厌,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以及否认。

16.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请你另举两种花,并说出它们各自的象征意义。

康乃馨——母亲的爱;

百合花——百年好合、纯洁

17.《爱莲说》的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洁身自好,盛赞莲花的高洁,却贬抑了污泥的价值。

请你换一个角度,赞扬一下污泥。

核舟记复习重点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用)径(直径)寸之木,为(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无不)因(顺着)势象(雕刻)形,各具情态。

尝贻(送)余核舟一,盖(表猜测)大苏泛(泛舟)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奇,高可(大约)二黍许(左右)。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用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打开)窗而(顺接连词)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代窗),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用石青)糁(涂)之(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

戴>

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是)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拿)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露出)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极像)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卧右膝,诎(通“屈”)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靠)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通“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目光)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通“父”)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红色)。

通计一舟,为(雕刻)人五;

为(雕刻)窗八;

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雕刻)字共三十有四;

而(但是)计其长,曾(竟然)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雕刻)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明朝有个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将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美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大概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的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大约两个米粒上下。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船舱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似的。

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

佛印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个船桨。

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人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枚篆字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

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1.作者是明朝人魏学洢,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

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看出来。

6.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7.从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去找)的精湛技艺。

8.从第四段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显得专注悠闲。

9.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的说明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1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2.①上联:

贊雕刻者高超技艺下联:

描泛舟人悠闲神情

②上联:

美髯公怡情泛赤壁下联:

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闭”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

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子,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