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14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视画面编辑总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基础编辑方式:

(习惯上)粗编、精编。

(设备上)线编、非线编。

(方法上)组合编辑、插入编辑。

(镜头连接上)平剪、串剪。

插入编辑法:

是将新的素材替换磁带上不需要的部分。

平剪:

在镜头连接时,上一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同位结束,下一个镜头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同位进入,上下镜头的声音画面同时转换。

串剪:

就是上下镜头的画面和声音不同时同位转换。

比如,上一镜头的画面结束,而相应的声音却延续至下一画面内,或者下一镜头的音提前进入上一个镜头。

三、检查合成阶段:

技术方面(硬伤);

图象质量、夹帧、音画同步、错字漏字、接点是否恰当、逻辑方面(软伤):

思想性、艺术性、逻辑、政策法律方面等等……

第三节:

电视编辑的双重影响因素

一、直观自由的视听形象组合规律是电视节目的编辑基础

电影电视的相同之处:

1、形象化的自由表现时间、空间运动;

2、画面均受到屏幕平面画框制约;

3、可以采取不同拍摄角度和视点;

4、利用镜头组合和声音组合传情达意。

不同之处:

画框的大小:

观看地方的区别;

直播、互动参与、及时、身边发生的事……

二、大众传播特性对电视编辑的影响

1、重视节目的真实性。

2、重视电视媒体的特性。

线性传播转瞬即逝、手段多样、类型丰富、时效性强、现场感强、收视随意等等。

3、重视节目的受众观念。

三、电视编辑的基本素养。

主要包括:

艺术上、技术上、新闻敏感三个方面。

1、在艺术素养上,电视编辑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注意培养多方面的知识和积累审美理想。

2、在技术素养上,电视编辑应该精通影视视听语言,掌握画面编辑的娴离熟枝巧。

3、在新闻素养上,电视编辑应该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第四节:

现代电视编辑观念

一、 

重视电视的现场纪实特质

二、重视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和立体化编辑

三、 

重视文字图象的共时性传播

四、 

重视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

第二章:

影视中的蒙太奇思维

第一节:

蒙太奇语言的由来与发展

库里肖夫曾做过两个著名实验:

实验一:

(1)桌上的一盆汤;

(2)躺在棺材里的女人;

(3)玩玩具的小孩。

实验二:

⑴一个演员在笑;

⑵一把手枪;

⑶这演员的恐怖表情如果是

蒙太奇表意的基本特点:

一是单个镜头不具有独立的明确的叙事功能,只有镜头组接在一起才能产生意义;

二是不同的顺序的镜头组接会传达出不同的意义。

蒙太奇(来自法语Montage)源于建筑学上的专用名词,原意是“构成”、“装配”,被电影借用后就成为“组接”之意。

关于蒙太奇的解释很多,基本上可归为三方面意思:

(1)基本结构手段与技巧的总称:

在影视制作后期,拍摄下来的许多镜头需要按一定的要求,重新排列组接,这个最基本意义的镜头组接被称为“蒙太奇”。

(2)影视特有的思维方式即蒙太奇思维,它是指电影所具有的时空高度自由的形象化思维方式。

(3)特指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早期苏联电影学派创立的蒙太奇理论。

巴赞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

安德烈·

巴赞(法国)将这种电影手法上升到美学观念向蒙太奇理论提出了挑战。

他强调电影语言的演进应该向现实主义即真实的方向发展,要如实展现事物原貌的真实性、多义性和透明性,反对传统蒙太奇对电影时间、空间的割裂,主张保持戏剧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真实延续……

巴赞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是:

前者强调事实,重视叙述;

后者强调思维,着重表现。

蒙太奇的画面基础

一、客观视像的再现

所谓客观视像的再现,是指电视画面可以准确客观地记录镜头前实场景的各种面貌,包括物体的运动和现实的声音这种画面的直接展示也消解了修饰语。

二、画外意义的延伸

所谓画外意义的延伸,是指摄影记录的客观影像,经过人的观念作用,则会延伸出比本身直接的形象含义更为丰富的引申意义。

三、画面解释的随机性

四、画面造型的审美性

蒙太奇的心理基础与效果

蒙太奇的心理基础:

观众的视听感受

关于蒙太奇可以总结为:

第一、蒙太奇是一个关于感受的概念。

第二、蒙太奇是关于关系的概念。

蒙太奇能够被观众所理解,关键在于它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般情况下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

呼应、因果、承接、并列、递进、积累、对比等。

二、 

蒙太奇的效果

“蒙太奇效果”及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选择概括;

强调重点,突出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2、引导关注;

组接要有一定的顺序和意图。

3、结构时空;

时空重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意境。

4、创造节奏;

调整视听冲击力,并作用于观众心理,使之产生共鸣。

5、创造悬念;

通过镜头组接顺序变化的速度变化,加强情节张力。

6、创造情绪;

通过镜头积累,使观众的情绪不断高涨。

7、创造思想;

通过镜头的逻辑关联形成观念性的思想意义,形象表达抽象概念或隐喻。

具体而言“蒙太奇效果”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镜头+镜头。

《爱》钟表+三口人坐在那。

2、一个镜头内。

普通镜头;

长镜头。

3、声音+声音

4、一个声音之中

5、段落+段落

影视中的蒙太奇思维第四节:

镜头内部蒙太奇

1、镜头内部蒙太奇

“镜头内部蒙太奇”又称机内剪辑,它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连续的镜头完成一组分切式镜头所担负的镜头组合任务,以保证叙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统一性。

2、段落镜头

在一个镜头中有景别和角度的变化,并且能完整表现一段内容,从拍摄角度讲,这样的长镜头被称为是段落镜头。

因此,从剪辑角度,它是蒙太奇的特殊表现,是镜头内部的蒙太奇运动。

3、镜头调度

镜头调度,是指导演运用摄像机位的变化,如推、拉、摇、移、升、降、等运动方法,俯仰、平斜、等不同视角以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变换,获得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距的镜头画面,展示了人物关系、环境气氛的变化及事物的进展。

4、镜头内部蒙太奇特殊的优势

第一、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因此,它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同时把判断权交给了观众。

第二、镜头内部蒙太奇在表现事实真实性方面具有说服力。

第三、镜头内部蒙太奇由于连续记录事态进展,因此在叙事上具有一气呵成的感染力。

5、镜头内部蒙太奇和分切式蒙太奇分别代表两种美学观念,在剪辑上也各有千秋,它们的区别是:

⑴分切式蒙太奇的叙事是主观的,表现的;

而镜头内部蒙太奇是客观的,再现的。

⑵分切式蒙太奇强调形象对列,而长镜头重视场面调度和时空连续。

⑶蒙太奇是剪辑的艺术;

而长镜头是摄影的艺术。

⑷蒙太奇是强制、封闭的叙事;

而长镜头是非强制性的、开放型的叙事。

第三章 

节目编辑中的时间空间第一节 

 

蒙太奇时间形态

一、三种不同性质的时间形式

1、播映时间是单部影视片或节目播映的总体时间长度。

报道时间(主持人点评的时间)被纳入播映时间,实际上是打断了事件叙述的连贯性。

2、叙述时间是银屏幕上表现事物的时间,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化的时间形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蒙太奇时间。

屏幕叙述时间不是真实的自然时间,它是摹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将片段的时间重新结构成一个视觉或者想象中连续的时间。

3、心理时间是指播映时间和叙述时间综合作用在观众心理造成的独特的时间感,这是主观的时间形态。

叙述时间的表现形式及技巧

(一) 

压缩 

这是影视处理时间最基础的方式。

1、片断省略 

2、插入镜头 

3、借物暗示4、辅助性剪辑技术(特技)

(二)延长 

一般情况下,时空的延续和扩展主要用于在特定情况下表现人物情绪渲染某种气氛和强化叙事主题。

1、反复切换 

2、慢动作 

第一:

慢动作可以清晰展现瞬间或重点动作的过程,展现许多肉眼难以看清的快速运动,延长动作时间,令观众可以仔细观看或体会动作细节。

第二:

慢动作可以突出动作形态,体现优美的动感效果。

第三:

动作过程的延缓,使影视画面具有“可见”的感情长度,成为渲染情绪最便利而有效的手段,这也是目前慢动作被常用的重要原因。

第四:

慢动作可以造成动作形象的飘逸感,具有“超现实的效果”有助于表达回忆、想象、情绪舒缓、虚幻和浪漫。

由于慢动作能够把抽象的情绪直观化,而且技术处理便利,所以有滥用慢动作煸情的倾向。

(三)停滞 

停滞是根据表达需要或叙事结构中人物特定的心态,利用特技让时间静止的一种屏幕时间的表现方式。

这是一种主观化的特殊的时间形态,它通常通过定格、音乐、音响或者剪辑中的重复方式来实现。

(四)实时 

在影视屏幕的时间表现上,我们既可以将不同视点的镜头交叉剪辑在一起,在缩短的时间中将一件事说清楚,同时也可以不用切换,用一个镜头将一个事件完完整整拍摄下来。

也就是说从表现技巧上看,实时时间的典型表现就是长镜头。

三、电视中的时间性结构

第二节 

蒙太奇空间形态

屏幕空间:

蒙太奇空间

1、屏幕空间:

屏幕空间就其最基础的物理性而言,是指屏幕画框内容表现出来的物质现实影像形式;

就其艺术性而言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受到透视、光景光影、运动、剪辑等因素作用的包含运动时间在内的四维空间的幻觉,它不是现实空间的本身,是被重新安排和创造成的蒙太奇空间。

2、从创作角度说,银屏幕只是影视空间中可见的一部分,屏幕空间具有多样化表现,看不见的空间也在影响观众的感受。

3、观众对影视空间的感受不物理的,而是心理的。

空间的表现和转换应该符合叙事逻辑和观众的心理逻辑,时空可以自由转换并不代表着叙事中时空组合的随意。

二、构成空间

构成空间 

是指将一系列记录真实空间的片段,经过选择、取舍、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统一的空间形态。

它并不是真实空间在屏幕上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剪辑创造出来的综合空间,是电视叙事中最基础又最具活力的表现方式。

(一)空间组合的基本方式

1、通过局部空间组合表现事物的全貌。

镜头三法:

指的是正反拍,外加一个中景双人镜头,这是影视最惯用的剪辑方式,在电视上便表现为“你说我说”。

统一的空间:

是指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电视拍摄是在统一空间状态下进行的,但是,有些后期剪辑中由于表现需要,在不影响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可能会需要借用一下别处拍摄的镜头,这时就应注意到空间统一的问题,即以实际动作空间范围为依据始终保持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的空间联系。

利用直接的空间跳跃,简化叙事过程

直接的空间跳跃是指同一动作的时空省略,当动作由一处直接转换到另一处时,实际时间连续被中断,但是屏幕空间应表现出连续感,这就需要空间的转换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呈现出来。

它一般有两种情况:

(1)同一主体在同一空间范围。

镜头的省略与连接强调的是动作的连续感,一般采用保留动作的重点部分,省略不必要的动作过程。

(2)同一主体在不同的空间范围中。

一般情况下,利用主体动势、主体出入画面、摄像机动势等因素来控制。

(二)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是影视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画内空间共同结构着屏幕空间。

再现的空间

再现的空间:

是指通过摄像机的记录特性和运动特性再现事物的直观行为空间,由于摄像机可以以与人眼观察相似的透视比把形象的形态造型、环境背景、运动方式等逼真记录本下来,从而使观众产生真实的空间感。

如何在两维的平面的电视画面中逼真再现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

1、纵向移动摄像机;

2、前后景的比例关系;

3、镜面作用拓展空间。

景深:

是指由所摄镜头前景延伸到后景的整个区域的清晰度,从空间表现来看,它能将近景细部与全景场面容纳在一个画面里,使客观世界作为整体在屏幕上得到再现。

四、空间的创造性

1、对屏幕空间的认识:

屏幕空间是一个比现实更为活跃的空间形态,它不仅仅是事件发生的背景和运动形态,是电视叙事的基础,而且通过造型因素作用,屏幕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表达思想和生发情绪的重要结构元素。

2、屏幕空间的特点:

人们对屏幕空间的感知是心理的,而不是物理的,在不同的视点、光影、运动对比以及剪辑效果影响下,人们对屏幕空间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

3、前期拍摄:

重视背景环境的选择,利用光学镜头畸变、变焦镜头空间变形。

4、后期编辑:

利用特技创造新的空间,如叠化、抠像、多画面分屏,这种空间组合带来的对比、并列、流动等艺术效果已经达到自由组合的地步。

第四章 

影响镜头转换的形式因素第一节 

剪接点的选择

剪接点:

就是两个镜头之间的转换点。

重要性:

准确掌握镜头的剪接点是保证镜头转换流畅的首要因素,因此,选择恰当的剪接点是电视剪辑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工作。

剪接点的选择是否恰当,关系到镜头转换与连接是否流畅,是否符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否满足节目的叙事需要,是否能体现艺术的节奏。

一、叙事剪接点

以观众看清画面内容,或者说解说词叙事,或者情节发展所需的时间长度为依据,这是电视节目中最基础的剪接依据。

镜头的最低长度:

一个镜头必须能够保证睛让观众看清内容的最低限度的时间时间长度。

这个低限度长度是以展示画面内容为基础的,同时要视景别、内容、上下情景而定。

二、动作剪接点

以画面的运动过程(包括人物动作、摄像机运动、景物活动等)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规律的发展来连接镜头,目的是使内容和主体动作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它是构成电视片外部结构连贯的重要因素。

三、情绪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是以心理活动和内在的情绪起伏为依据,结合镜头的造型特点来连接镜头,目的是激发情绪表现。

四、节奏剪接点

根据运动、情绪、事物发展过程的节奏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特征,用比较的方式来处理镜头的长度和衔接位置,也就是通过镜头连接点的处理来体现快慢动静对比,它重视的是镜头内部运动与外部动作形态的吻合。

五、声音剪接点

以声音因素(解说词、对白、音乐、音响等)为基础根据内容要求和声画有机关系来处理镜头的衔接,也就是指上下镜头中声音的连接点。

景别的影响

景别 

是画面中表现出来的视域范围,不同的视域的镜头形成不同的景别,通常的界定是以画面内截取成年人的身体部分的多少作为划分标准,由此划分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一、景别的表现功能

1、远景:

属于情绪景别,是涵盖广阔空间的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画面中没有明确的主体,人物所占的比例很小。

2、全景:

基本的介绍性景别,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

3、中景:

最常用的叙述性景别,表现成年人的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介绍主体状态、人物之间关系或情绪交流。

4、近景:

具有较强交流性景别,表现的是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主要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

5、特写:

主观性强的景别,表现的是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被摄物体的细部画面。

特写的常用手法有五种:

(1)强调主要内容和揭示事物性质。

(2)表现时间省略。

(3)制造悬念或戏剧效果。

(4)代替隐含动作,可以由局部想到整体。

(5)转移观众视觉注意力。

特写占画面大部分,没明显的方位感,带强制性的使人们观看特定的内容。

因此,特定作为间隔镜头来弱化剪辑上的某些失误如轴线问题、视线不当、讲话接点导致的跳越等。

二、景别的视觉效果

1、在相同的时间长度中,景别越小,时间感越长,也就是说小景别的剪辑长度短于大景别。

2、同一运动主体在相同的运动速度下,景别越小,动感越强。

三、景别的组合效果的运用

在剪辑镜头时,一般讲主要有三种剪辑规律。

1、同一主体(或相似主体)在角度不变或者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前后镜头的景别变化过小或过大,都会致使视觉跳动感强烈。

2、运用不同景别的镜头组合可以实现有层次描述事件的目的。

3、利用镜头连接中景别的积累或对比效应,营造情绪氛围。

对于景别的考虑基本上是基于两点:

即对于内容意义的表现作用和视觉空间的感受效果。

但在选择镜头时要注意:

(1)在保证镜头内容意义的前提下,要考虑景别的作用。

(2)运动镜头内含有多景别变化,要根据表现需要进行恰当的裁剪。

(3)根据不同情况来处理景别关系。

(4)选择景别必须依从于镜头内容及表现这一前提。

第三节 

运动剪接

构成屏幕运动的因素

构成屏幕运动因素具体而言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主体的运动:

画面中的人或物处于运动状态。

人或自然物体受构图制约,运动的方向、速度、轨迹都要受画框的影响,而且被摄主体运动形式多种样。

2、摄像机的运动:

即摄像机运动造成的画面运动感。

摄像机运动的速度、方向、方式摄像机运动的主观性,对观众的视觉感受以及叙事表意均产生影响。

3、剪接率:

即单位时间里镜头变化的多少。

剪接率决定着节目的节奏,剪接率越高,节奏越快,越能表现活跃的情绪,观众由此体验不同的感受。

二、运动镜头的表现

(一)不同性质的运动对剪接效果的影响

为什么要选用运动镜头?

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运动镜头具有视觉美感,它们的组接有韵律和节奏。

二是镜头代表观众的眼睛它能牵引观众的目光。

1、(急)推拉:

表现视觉冲击力、活跃、动感强烈。

反之,悬念、忧伤、从容等。

2、横摇或横移:

常用来展示关系、环境、场面和规模,一般落幅表现的是主体。

3、推镜头:

由远至近不断递进的效果,用于介绍环境或空间状况;

或强调细节。

4、拉镜头:

表现空间中的远距离,具有结论的性质,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常用于结尾。

(二)运动剪接中的基本原理

速度、方向、动势是描述运动状态的三个变量,也是动态剪接中必需考虑的形式因素。

1、速度。

屏幕上的运动速度包括三方面内容:

主体运动速度、镜头运动速度和镜头转换速度。

2、方向。

运动的方向性,被上些研究视知觉艺术的专家认为是“电影(视)中最强大的知觉因素。

3、动势。

当物体发生位移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位移,而且还能感受到推动这种位移的那股动力,这股动力就是动势,它受速度和方向的双重制约。

在运动剪接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上下镜头的运动速度,方向和动势关系,一般来说,要保持运动连贯和谐,有两条原理:

(1)等速连接上下镜头尽可能保持速度一致,不等速有较强的视觉跳动感。

(2)同趋向(动势)连接

①正反镜头不连贯用:

在运动镜头剪接中,一般不用一推拉或左右横摇的组合方式,这不仅目的不明确,而且视觉效果不理想。

只有运动的总体轨迹保持统一趋向,才有利于造成一气呵成的连贯运动感。

②不同主体运动利用动势:

形成不同主体趋向一致。

③运动过程和特定情绪区别对待。

④特殊效果可打破连接法则,强调一种视觉节奏。

(三)重视运动镜头表现力的开掘

由于不同的运动镜头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视觉效果,因此运动剪接不应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可以有目的、有章法地加以运用。

1、连续使用如连续推镜头产生了不断逼近之感,强调、强化某种情绪。

2、利用数码技术创造变速运动。

利用数码技术运动镜头的速度根据表达需要进行改变,产生特殊效果,增强运动的表现性、象征性。

三、主体动作的连贯

1、主体动作连贯是指镜头内主体动作的各个部分依据动作剪接点进行有机连接,以保持动作的连续,并且能清楚描述一个动作过程。

2、动作分解在实际拍摄中除了一个镜头拍摄到底的方式外,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分镜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拍摄表现对象,基本上所拍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完整动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部分,这样有利于在后期编辑中镜头组接以形成完整的动作过程。

3、动作组合就是将单独而零散的分解动作按表达需要和一定的视觉规律重新组合成连续活动的视觉形象整体,它是对现实动作的省略,同时又不失视觉连贯感。

在处理主体动作表现中,常用分解法、省略法和错觉法。

(一)分解法即总体动作过程环作省略,用不同景别或角度的的镜头表现同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上一镜头是动作的一半部分,下一镜头是动作的半部分。

(二)省略法与分解法不同的是,省略法着眼于动作片段的组合,其间省略了部分动作过程,依靠有利的转时机使被省略过的动作组合仍然能够建立起完整连贯的印象。

(三)错觉法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和上下镜头内主题动作在快慢、景别、方式、形态、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相似,将不同动作片连接在一起,造成视觉上动作连续的错觉效果。

分解法、省略法和错觉法主要针对同一主体动作的连贯,而把不同的运动主体或同一主体不同的运动组接在一起,也是电视片编辑中的常事。

要使不同主体的运动产生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一般要注意:

(1)利用主体运动方向和动势的一致性。

(2)利用画面主体位置的相似或一致。

四、关于“动接动”、“静接静”、“动静相接”

固定镜头接固定镜头

1、静止物体间的组接:

这样的镜头连接主要是根据内容需要来选择剪接点,以画面的造型因素来取舍镜头的长度。

2、静止动作间(包括瞬间静止)的组接:

如果两个固定镜头相接,其中前后主体运动形态明显不同,也就是一个主体动,一个主体不动,那么剪接点选择在动作相对静止的停歇处,采用“静接静”的方式。

(二)运动镜头接运动镜头

在连接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时,要处理好“动接静”或“静接动”的关系,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主体运动动势,把镜头运动与固定镜头内主体运动协调在一起。

2、利用因果关系。

3、利用情绪节奏的显著变化。

4、利用相对运动因素,诸如前景的遮挡运动等。

五、运动与静止

1、相对于运动镜头,在剪接中使用固定镜头有利于加大信息量。

2、固定镜头相对客观。

由于拍摄视点的稳定,眼前的事物似乎是在固定的画框内自然展开,观众因此具有稳定的视觉感和安静观看的空间。

3、由于视点的稳定能够给观众安静倾听并且思考的时间,因此,固定镜头在展示人物内心方面有其长处。

第四节匹配原则

匹配 

是指上下镜头在连接时具有顺畅的、一致的或相对应的关系,从而保持视觉连贯,符合是常心理体验,这种对应关系通过人物的位置、视线、运动方向、动作、色彩影调等造型因素以及剪接点的位置来体现。

不匹配正是匹配的反义,是指上下镜头连接缺乏形式上的和谐以及内容上的连贯,镜头造型因素之间的冲突比较明显,视觉的跳跃感和心理的间断感强。

位置匹配是指上下镜头的同一主体在同角度或不同方向上变化景别时,要保持上下画面中大致相似的位置上,而具有对应关系的不同主体上应该处于相反位置上,使内容间建立明确的逻辑关系。

电视画面划分为左、中、右三个区域,两个镜头主体处于不同画面区域内会形成镜头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

1、上下镜头中的同一主体,在画面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