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62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docx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测量实训报告(湛江电大)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11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

测量实训报告

实训时间:

2013年4月11日

实训地点:

雅山C区二期23#楼

实训组员:

第二组共六人:

万勇翔、杨晨、刘玉宏、周文刚、许文龙、侯晓玫

一、实训目的:

加深对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或了解一般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检验方法、三种基本测量工作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能力、小区域从控制测量到碎步测量的全过程以及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的作业技能和计算方法,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认真的作业态度、不怕艰苦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实训任务:

实训主要包括三种基本测量工作作业技能的训练,小区域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建立全过程的理解,小块地形图测绘的熟悉,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一般方法的掌握等,具体内容如下:

DS3型水准仪的组成和使用;

DJ6型光学经纬仪的组成和使用;

全站仪的组成和使用;

4、利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水准测量、水平角测量、视距测量。

(1)选点(注意事项、方法、形成线路示意图、水准点可以和导线点共用。

每个小组同选一个线路;不同的小组选不同的线路;踏勘测区、拟定布网方案、选点、标志点号、角度观测和距离丈量(导线边长或小三角基线)、定向。

(2)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测量的程序、一个测站的检核条件以及限差、选用的高程基准、出现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

(3)水平角观测(测回法观测程序,测角误差以及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视距测量。

5、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6、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绘图幅为50cm×50cm,比例尺为1/1000(或1/500)的地形图一张)。

7、一般建筑施工点位测设与检核。

三、实训要求:

(1)熟悉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设备的结构,操作使用和检验校正。

(2)巩固并加深对测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训作用:

增强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

五、实习分组及仪器配备:

实训按分组进行共分两组,每组6-7人。

我们第二组共六人:

万勇翔、杨晨、刘玉宏、周文刚、许文龙、侯晓玫。

每组借用经纬仪、水准仪、钢尺、塔尺、测伞及电子计算器各一台盘、把,水准尺2根、木桩若干,并配备所需其他工具。

六、实训概况:

(一)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阅读教材及实习指导书的有关内容,查阅相关的测量技术规范;

(二)水准仪、经纬仪的检验

1.水准仪的检校

(1)圆水准器轴平行于仪器竖轴的检验与校正:

气泡无明显偏离

(2)十字丝中丝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验与校正:

标志点无明显偏离十字横丝。

(3)水准管轴平行于视准轴的检验与校正:

i<±20〃

2.经纬仪的检校

(1)水准管轴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验与校正:

水准管气泡偏移值都在一格以内。

(2)十字丝竖丝垂直于横轴的检验与校正:

标志点无明显偏离十字竖丝。

(3)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如果c>60〃,则需要校正。

(4)横轴垂直于仪器竖轴的检验:

如果A、B相距大于5mm,则需要校正。

(5)指标差的检验与校正:

当竖盘指标差x>1′时,则需校正。

(三)、水准测量:

外业施测(踏勘、选点、埋标、进行四等水准观测)。

拟定水准路线并查找原有水准点标桩和明确原有水准点高程,即可进行水准路线的外业施测。

1、选点:

雅山C区二期23#楼

(每个小组同选一段附合线路;不同的小组选不同段的线路)踏勘测区、拟定布网方案、选点、标志点号、角度观测和距离丈量导线边长或小三角基线、定向。

2、设置水准点A的高程为22.786m,现拟测量AB点之间的高程并附合到B点,其观测步骤如下:

(A)在起始水准点A上竖立水准尺,作为后视点。

(B)在路线上适当高度的地方安置水准仪,并在路线的前进方向取仪器到后视点大致相等的距离放置尺垫,在尺垫上竖立水准尺作为前视点。

(仪器到到两水准尺的距离基本相等,最大视距不大于100m。

(C)将仪器粗略整平,照准后视尺,消除视差,精确整平,用中丝读取后视读数并记入手簿。

(D)转动水准仪,照准前视尺,消除视差,精确整平,用中丝读数并记入手簿。

(E)前视尺位置不动,变作后视,按(B),(C),(D)步骤进行操作,测到终点B为止。

(F)根据图1-1A→B测段中五个测站的读数进行记录和计算,最后推算出测段终点

B的高程等于24.589m。

(见图1-1水准测量示意图)

图3-1雅山C区二期23#楼水准测量示意图

3、水准测量的检核

(1)计算检核

为了保证高差计算的正确性,我们在每页手簿下方进行计算检核,检核的依据是:

各测站测得的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

∑h0.756m+-0.274m+0.513m+0.891m+-0.083m1.803m

∑a-∑b7.572m-5.769m1.803m

结果所求两数相等,证明我们计算正确无误。

(见表1-2水准测量手簿)

表3-1水准测量手簿

线路雅山C区二期23#楼AB仪器普通水准仪观测万勇翔、杨晨、刘玉宏记录周文刚、许文龙、侯晓玫天气晴日期2013年4月11日

测站测点水准尺读数高差/m高程/m

后视(a)前视(b)+-

ⅠA

TP11.8131.0570.756

22.786

ⅡTP1

TP21.2961.5700.274ⅢTP2

TP31.7891.2760.513

ⅣTP3

TP41.3760.4850.891

ⅤTP4

B1.2981.3810.08324.589

计算校核/m∑a7.572∑b5.769∑+2.16∑-0.35724.589-22.786+1.803

∑a-∑b7.572-5.769+1.803∑h2.16-0.357+1.803

2)测站检核

采用变动仪器高法,第一次测定后,重新安置仪器,仪器高度的改变量不小于10cm,再进行第二次高差测定,两次测得的高差之差不超过6mm,取高差的平均值作为该测站的观测高差,测得其中任一测站所测高差无误,检核观测、记录无错误。

(四)、水平角测量

我们选择采用测回法进行水平角观测。

在观测中为了消除仪器的某些误差,通常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置进行观测。

测回法:

如图2-1所示,设置仪器于O点,地面两目标为A,B。

欲测定∠AOB。

图4-1测回法示意图

1、盘左位置

在O点安置好仪器,瞄准左目标A,得读数为a左,设此数为0009’00”,随即记入水平角观测手簿(表2-2)中。

再顺时针方向旋转照准部瞄准B目标,得读数b左,设为88024’19”,记入表2-2。

这样便完成了盘左半个测回(上半测回)的观测工作,得角值:

β左b左-a左88024’19”-0009’00”88015’19”。

2、盘右位置

倒转望远镜,变为盘右位置。

先瞄准右边目标B,读取读数b右,读数为272032’26”。

逆时针针转动照准部,瞄准左边目标A,读取a右为184017’07”,这称为盘右半测回(下半测回)观测。

测得的角值为:

β右b右-a右272032’26”-184017’11”88015’15”。

计算角值,右目标的读数b减去左目标的读数a。

(盘左和盘右两个半测回合在一起称为一测回)。

取两个半侧回的角值平均值作为该角度一测回的观测值,即:

β(β左+β右)/2(88015’19”+88015’15”)/288015’17”

将此结果填入表2-2中“一测回角值”栏内。

3、各测回间变换度盘位置

为了提高测角精度,我们对水平角观测几个测回,为了减少度盘刻划不均匀对测角的影响,我们在每一测回盘左的第一个方向应变换度盘位置,变换的数值按1800/n来计算,其中n为测回数。

结果各测回平均角值的互差都小于24”。

表4-1水平角观测手簿(测回法)

点名雅山C区二期23#楼选点P等级观测者万勇翔、杨晨、刘玉宏

记录者周文刚、许文龙、侯晓玫天气晴仪器型号经纬仪日期2013年4月11日

测站目标竖盘

位置水平度盘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各测回平均

角值备注

0’”0’”0’”0’”

OA左00900881519881517B882419

A右1841711881515B2723226

(五)、视距测量:

1、视距测量观测方法步骤:

(1)、在控制点附近选点P上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

(取至厘米),并抄录高程Hp;

(2)、立尺于待测的地形点上,尽量使子尺竖直,尺面对准仪器;

(3)、用经纬仪的盘左位置照准地形尺,消除视差,读取下丝、上丝读数,计算尺间隔;再读取中丝的读数;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的读数(竖盘指标自动归零的仪器直接读取竖盘的读数)。

按照步骤

(2),(3)测量其他点。

(见表3-1视距测量记录手簿)

2、以表5-1中W点的数据为例,说明水平距离及高差的计算方法。

(1)计算竖直角:

a900-L900-88045’+1015’

(2)计算水平距离:

D3Klcos2a100×0.596×cos2(+1015’)59.57m

(3)计算初算高差:

h?

1/2KLsin2a1/2*100*0.596*sin2*1015’+1.30m

(4)计算高差:

h3h?

+ì-S1.3m+1.46m-2.25m+0.51m

(5)计算高程:

H3HP+h328.40m+0.51m28.91m

表5-1视距测量记录手簿

测站P测站高程28.40m仪器高1.46m

点号下丝读数/m视距间隔

/m中丝读数/m竖盘读数

0’竖直角

0’水平距离/m初算高差

/m高差

/m高程

/m

上丝读数/m

Q1.810.6801.478630+33067.75+4.14+4.1332.53

1.13

W2.5480.5962.258845+11559.57+1.30+0.5127.89

1.952

a900-L观测者:

万勇翔、杨晨、刘玉宏记录者:

周文刚、许文龙、侯晓玫

(六)、闭合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1、闭合导线测量的外业观测步骤

(1)踏勘选点:

根据导线测量的目的、已收集到的测区及已知高级控制点的资料,先在老的地形图上拟定导线点的位置和导线的布设形式,然后到测区勘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方案,选定导线点的具体位置,并埋设相应的标志。

(2)角度测量:

用经纬仪或全站仪在导线点上设站,测量相邻导线边之间的水平角。

闭合导线以逆时针为前进方向,所测左角即闭合多边形的内角。

(3)边长测量:

导线边的边长(水平距离)可用光电测距仪或全站仪测量。

采用单向多组观测,并对观测值进行相应的气象改正。

(4)连接测量:

连接测量是使导线与附近高级控制点相连接所进行的测量,以便将导线并入国家或区域统一的坐标系中。

2、闭合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1)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

0

(2)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平均分配计算:

(3)方位角计算:

0(4)坐标增量计算:

(5)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计算:

(6)闭合导线纵、横坐标增量闭合差分配计算:

点号实测角(°′〃)改正后角值(°′〃)坐标方位角(°′〃)距离D(m)坐标增量计算值(m)改正后增量值(m)坐标值(m)

△x’△y’△x△yxy

A-12

1212800

1212748965136201.58-4

-24.08+4

+200.14-24.12+200.18100.00100.00

B-12

1082700

108264875.88300.18

251824263.41-6

+238.13+5

+112.60+238.07+112.65

C-12

841030

841018313.95412.83

2892842241.00-6

+80.36+5

-227.21+80.30-227.16

D-12

1354800

1354748394.25185.67

2451630200.44-4

-83.84+4

-182.06-83.88-182.02

E-12

900730

900718310.373.65

1552348231.32-5

-210.32-5

-210.32-210.37+96.35

A

1212748100.00100.00

9651361137.75

∑54001005400000

辅助计算540°01′00〃+0.25,-0.22

n-2×180°

+01′00〃

表6-1闭合导线计算表

(七)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高程控制测量

高程控制点的布设,可形成一条闭合或附和水准路线,经过观测、计算求出各控制点的高程。

(1)普通水准测量,用DS3水准仪,采用两次仪器高度法进行观测,同测站两次高差之差不超过±5mm,

(2)四等水准测量,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进行。

2.平面控制测量

在测区实地踏勘,布设一条闭合导线,经过观测、计算获得控制点平面坐标。

(1)踏勘选点每组在指定测区内进行踏勘,了解测区地形条件,按踏勘选点要求,选定4~5点,选点时应注意:

相邻点间应通视良好,地势平坦,便于测角和量距;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安置仪器和保存标志的地方;导线点应选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便于碎部测量;导线边长应大致相等,其平均边长应符合技术要求;导线点应有足够的密度,分布均匀,便于控制整个测区。

(2)建立标志:

导线点位置选定后,应建立标志,在点位上打一个木桩,在桩顶钉一小钉,作为点的标志;也可在水泥地面上用红漆划一圆圈,圈内点一小点,作为临时性标志。

(3)水平角观测:

用测回法观测导线内角一个测回,要求上、下两半测回角值之差不超过±40〃,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不超过。

(4)导线边长测量:

用钢尺往、返丈量导线各边边长,其相对误差不超过1/3000,特殊困难地区限差可放宽为1/1000。

(5)测定起始边的方位角:

为了使控制点的坐标纳入本校或本地区的统一坐标系统,尽量与测区内外已知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测。

(5)平面坐标计算:

根据起始数据和观测数据,计算各平面控制点的坐标。

3.碎部测量

首先进行碎部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在各图根控制点上测定碎部点,同时描绘地物和地貌。

(1)准备工作选择较好的图纸,用对角线法绘制坐标格网,格网边长10cm,并按要求进行检查。

展绘控制点,并按要求进行检查。

(2)碎部测量采用“经纬仪测绘法”进行碎部测量。

将经纬仪安置在控制点上,测绘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出碎部点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水平夹角;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出测站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及碎部点的高程;然后根据测定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用量角器和比例尺将碎部点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记其高程。

然后对照实地情况,按照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绘出地形图。

表7-1碎部测量手簿

仪器高1.45指标差x0测站A零方向B测站高程23.45

测点水平角

°′标尺读数视距间距

/m竖盘读数

°′竖直角

°′高差/m水平距离

/m测点高程

/m

中丝下丝

上丝

155381.4501.5600.2208806+154+0.7322.024.18

1.340

274322.0002.8711.7439232-232-8.25174.015.20

1.128

3208451.4502.0301.1608219+741+15.37105.338.82

0.870

(3)地形图的检查和整饰1)地形图的检查在测图中,测量人员应做到随测随检查。

为了确保成图的质量,在地形图测完后,必须对完成的成果成图资料进行严格的自检和互检。

图的检查可分为室内检查和室外检查两部分。

①室内检查的内容有图面地物、地貌是否清晰易读,各种符号、注记是否正确,等高线与地貌特征点的高程是否相符等。

②野外检查是在室内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抽查。

检查方法分巡视检查和仪器检查两种。

巡视检查时应携带测图板,根据室内检查的重点,按预定的巡视检查路线,进行实地对照查看。

主要查看地物、地貌各要素测绘是否正确、齐全,取舍是否恰当。

等高线的勾绘是否逼真,图式符号运用是否正确等;仪器设站检查是在室内检查和野外巡视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除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测和修正外,还要对本测站所测地形进行检查,看所测地形图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点位的误差超限,应按正确的观测结果修正。

仪器检查量一般为10%。

2)地形图的整饰原图经过检查后,还应按规定的地形图图式符号对地物、地貌进行清绘和整饰,使图面更加合理、清晰、美观。

整饰的顺序是先图内后图外,先注记后符号,先地物后地貌。

最后写出图名、比例尺、坐标系统及高程系统、施测单位、测绘者及施测日期等。

如果是独立坐标系统,还需画出指北方向。

(八)一般建筑施工点位测设与检核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

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

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七、实训技术体会:

通过这次测量实训,让我在测量技术上有一点体会:

1、测量选点要选特征及有代表性的点,选点的质量决定了测量的速度;关系到工程的精度、速度和效益。

测站安排要合理,尽量少,以减少误差。

2、在测量前要对仪器进行校核,以保证测量的精确度。

实验仪器的整平及视误差对实验数据有很大的影响;3、测量开始前,应仔细了解图纸及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明确测量、测设的目的,绘制草图,制订切实可行测量、测设方案。

4、小组成员分工要明细,合作默契。

所有观测数据,应随测随记。

严禁转抄。

文字与数字应力求清晰。

记录数字中尾数读错不得更改,应划去重测,对取用的已知资料,均应由专人整理备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