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653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学经典解读 阴阳太极周濂溪的宇宙论解说文档格式.docx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表面是违反逻辑的,但因为它要说明的是超越经验事物的天道本身,因此不是逻辑的说明,其目的是要说明天道本身是神感神应,神妙无比的形上本体,因此是超越经验,超越逻辑的。

牟宗三先生解释这两句话为「动而无动相,静而无静相」,即是说天道活动本身是有动有静,即如「静无而动有」所说明的,作为本体可说它是静,但作为活动它又是动,有动有静但表现出来的却不是经验世界的动静相,天道虽然动,但没有「动就不是静」的动相,没有「静只是静」的静相,而是又动又静的神妙运用。

其实,中国哲学家的想法未必是逻辑的想法,而是实践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作实践上的理解。

「动而无静」可解作实践上人的意念活动的「一动便不能止」,例如:

人的欲望一动即一发不可收拾,今日希望得一百元,明天希望得一千元,一直至无穷,欲望不能止,这是「动而无静」。

但若人懒惰不动,不愿动念,不愿依诚体动一实践的念,也就不能作任何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静而无动」。

但若诚体活动,人心即依诚体活动而奋起,静而可动,又因应事物而作出适当的响应,而不会作无尽的追求,这样就会动而可静。

这就是诚体活动之神感神应了。

所以濂溪说: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

」即是说诚体活动不是经验上或私欲上的不动不静,在经验事物上动与静是矛盾的,不可互通的,但在诚体活动上的实践则可通而为一,可动可静,变化无穷,由此而生成万事万物的存在。

「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意思是阳生阴,阴又生阳,互相为其根,相生循环不断,阴阳以此不断变化。

水、火也是阴阳变化而来,水、火代表五行,即是五行由阴阳变化而来,阴阳是由太极的活动而来。

「五行阴阳,阴阳太极」意即是《太极图说》中的「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即是说五行本于阴阳,阴阳本于太极。

这是《通书》首次出现「太极」一词,《通书》一直是以「诚」说天道,现在代之以「太极」一词,可知「太极」即诚体。

太极即天道、诚体的宇宙论方式说明,即是由诚体活动而有阴阳变化,由阴阳变化而有五行变化,由五行而有万事万物。

这是天道创生万事万物的一个宇宙论式描述,阴阳五行其实都是指诚体动静活动的变化表现,故到底是五行或六、七、八或其它数目都不重要,不是实指的实物,是表示变化的代号而已,其本则仍是诚体本身,是道德实践的根源,故宇宙论也是道德创造的宇宙论。

「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是说明由诚体活动变化而有阴阳五行,有四时变化,有万物出现,万物成始成终,由此可见天道本体的混沌整一与天道活动的开创性,即可见其创生性是无穷无尽的。

理性命第二十二: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

是万为一,一实万分。

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本章文字为求古雅,以近《尚书》四言句子的形式写出,由于要做到每句四字的美感要求,有些句子会变得较为简洁而意思浓缩,但其意思其实跟《通书》其它章句是很接近的,要理解它的意思也不是很困难。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

」这句是说明「理性命」中的「理」。

此章由头至尾没有「理性命」三字,但其实是说明此三概念的意思,故以「理性命」命名此章。

「理」是天理,即天道,即诚体活动。

「厥」是「其」的意思,「彰」是彰显,「微」是微小,此句即是说天道的彰显或不彰显。

「匪」是没有,「灵」是虚灵,即指诚体的神妙变化,神感神应。

「莹」是晶莹通彻。

天道的彰显与否,要看诚体活动本身是不是有虚灵变化,有虚灵变化才能通彻于万事万物而彰显出来。

虚灵是指其神妙之用,不虚伪,不加以人为造作,无成见,全自然出自诚体,即能感应万事万物而显其神妙之用。

我们很多时不见天道,皆因心不虚灵,被人为欲望及成见所遮蔽,故要虚灵才见其神用。

「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这句是说明「性」的。

「性」是指才质之性,即是「师第七」所说的「刚柔善恶中」的才质之性。

人的才质有多种,有偏向刚的,有偏向柔的,有偏向善的,有偏向恶的。

这里的「善恶」不是道德意义的,是才质意义的。

但圣人之才质是「中」的,不偏不倚,中和之资是最好的才质。

这里是说明圣人才性的特质,不是说圣人先天如此,或要依靠经验世界的才质才可成圣人,而是说明圣人如果能表现天道的话,他的表现一定是中和的,一定不是偏刚偏柔的。

圣人境界是最高境界,正如「师第七」所言,人要透过道德修养变化气质,做到不偏不倚,自然有中和之资的圣人气质。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

」这句是「命」的说明。

「命」是「天命之谓性」的天命,即由天道到万物各得其正的创生过程,也就是濂溪宇宙论式表述的「各正性命」的意思。

「二气」是阴阳,由阴阳五行代表天道变化,天道变化而创生万物。

「五殊」是五行,「二实」与「二本」也是阴阳。

「五殊二实,二本则一」即「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的浓缩版本,即由太极变化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之根本在于一个太极之道。

故曰:

「是万为一,一实万分。

」万事万物各得其正,大小事物各得其天命,「万一各正,小大有定」就是「各正性命」的意思。

此章言天道、才质、天命。

先言天道本性的虚灵变化,变化出不同才质的人,不同的物,而最后贯通到万事万物的身上,使万物各得其正命,如此天道完成其由静而动,由动而静的活动过程,此就是天道流行,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主题的揭示了。

濂溪以宇宙论式论述的文字,除了以上《通书》两章文字外,当然还有著名的《太极图说》。

朱子极力推崇《太极图说》,但也由此而引起很多争论,现暂且不说这些争论,先看看到底《太极图说》说些甚么。

《太极图说》全文: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云:

无欲故静。

,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无极而太极

此句是最多争论的一句,因为在《通书》只有「太极」一词而无「无极」一词,再配合其太极图发现原本为道家文献早已有之,便怀疑此句是受道家影响,甚至怀疑整篇《太极图说》也非濂溪所作。

实则此句虽在《通书》中找不到,但不表示《通书》中无包含此义之句子。

而且《太极图说》全文精炼简短,我们宜以《通书》中的义理为其背景义理来作解释才较适合。

到底《太极图说》中的「太极」所指为何?

其以「太极」为名,「太极」自然是本文的最主要的核心概念。

翻阅《通书》在「动静第十六」中也有「太极」一词,就是上文所曾提及的「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

」其实此句即是下文的「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在《通书》中此句的意思是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生成变化,而这生成变化的源头在一「太极」,而「太极」此概念在《通书》中的对应概念自然是「诚」。

《通书》一开始便说明了「诚」是万物之始,因此可知「诚」就是「太极」,就是宋明理学家所讲的天道了。

问题在《太极图说》首句便出现了,既然「诚」是万物之源,太极便是最后的根源,万物由天道而生,为何还有一个「无极」在道之前,由无极而有太极呢?

根据牟宗三先生的理解,「无极而太极」并不是说明有一「无极」在「太极」之外,而是说明道的两层意义,一是道作为本体的超越义,一是作为活动根源的实践义。

道本身作为一形上实体而言是无形状、无方所、无经验内容,超越于世界事物以上的,但另一方面这又不只是一个体,因为道不是一死寂的体,道要表现其自己,活动是道的本质内容,因此道的另一个意义是活动,是道德实践。

作为超越层而言,称为「无极」,作为活动根源而言,则称为「太极」。

《通书》有「静无而动有」的说明,「无极而太极」正是「静无而动有」的意思,都是对道的描述,就不同层次用不同的词,不是太极以外另有一无极。

《通书》「圣第四」也有「寂然不动,诚也。

感而遂通,神也。

」前句形容其体之寂然,后句形容其动之神用,感通无方,也是就其一动一静而作不同的表述。

「思第九」言「无思,本也。

思通,用也。

」也是以「无」来形容本体,用「通」来形容其神用。

因此「无极而太极」是说明「诚」之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两方面特性,而不是说无极生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太极而无极」这一句也是一句富争论性的句子,因其极富宇宙论式的汉儒的阴阳五行的味道。

若暂不论其宇宙论形式,只就其内容看,其实就是上文所说的「太极」的活动义。

「太极」代表道本身,道的活动是表现其自身,表现的过程是「生阴阳」,意即是变化出不同的事物,阴阳代表两个最基本的单位,表示不同的变化,道本身是一,但一变化活动便最少有二,就是所谓阴阳,如果只是一,则无所谓活动变化,由一而有二才是变化。

故这里的「生阳」实不只是生阳,而是生阴阳,因为此句还有「动极而静,静极而动」,代表阴阳互生,是一对互为相生的概念,故其实义只是天道的活动本身就是阴阳变化。

另外,《通书》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

」可见经验事物是「动只是动」,「静只是静」,人的私欲动只是动,追求永不停止就是动。

但天道活动不像人的私欲,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可动可静,神妙无方,因此而说有动有静,有阴有阳,也是与《太极图说》此句相呼应。

静极复动。

这句就是说明阴阳变化,阴阳合称为「两仪」。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由阴阳动静变化后再加以分类,便有水火木金土五类,这五类顺序分散于万事万物中,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万物,由此而有万物,也有四时,春夏秋冬,代表万物生长变化,及天道在万物之中流行。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前面的文字是由无极之体,太极之动到阴阳变化,五行运行,万物出现,是由上而下的讲下去。

现在由下而上的总结一次,由万物的五行分类开始,分为阴阳二分,再由阴阳统一于太极之中,而太极之动其实即是无极之体。

由下而上的说一次。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此句所述与《通书》「理性命第二十二」所言非常相似。

由五行而衍生的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性,而且是都专一于其性,即万物各有其性,只要能使其性得表现,则是各得其正,所谓各正性命是也。

「无极之真」是指无极之体其实就是真实无妄之诚体。

「二五之精」中「二」是阴阳,「五」是五行,阴阳五行的变化精微神妙的意思。

「妙合而凝」是阴阳五行得到神妙的结合而凝聚成万事万物的意思。

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代表天地,男女代表雌雄,其实都是阴阳变化的代表符号,由此而生化成万物。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这句由万事万物而说到人,说明人是其中才质最好的,因为有万物中最重要的质量,这品质是甚么,可看《通书》:

师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

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人之所以难得,与万物不同,是在于「道德有于身」,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最尊贵的地方是有「德」。

这是儒家传统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意思。

《孟子》云: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这「几希」的地方正是指「有德」。

这就正揭示出儒家在宇宙论的展示时其实最终也是说出人要有德这个关键。

此濂溪之所以为儒家的地方。

人之形体既有了,更有感而发用的神知神感。

「神」是神用,即感而遂通之神用,是道在人之神用。

「五性感动」即是感物而动,由人之感物而动,而有不同的才性活动。

「五性」是「刚柔善恶中」五种不同的才性。

人虽然是万物中最灵秀,但众多人又有不同的才性,有偏向刚的,有偏向柔的,有偏向善的,有偏向恶的。

这个「善恶」不是道德意义的意思,是气质之性之一。

由于人有不同的才性,不同的感物而动,故有万物万事不同的出现了。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人之多种才质中,自然以圣人才质最好,如何可以做到圣人呢?

就是行「中正仁义」之道的人便是圣人了。

圣人的才质是「中」,如何才能培养到「中」的才质呢?

便是行仁义了。

行仁义之道,便会培养出「中」的气质,这是《通书》「师第七」所说的变化气质的意思了。

这里濂溪强调的工夫是「主静」。

「主静」是要安静,静心表现人心中之道,这个「静」在濂溪的注语中云:

「无欲故静」,即去除人之私欲为静,无虚伪为真,这就是诚。

故要静下来表现诚体,行诚的工夫要静,静才可以注意到微小的地方,「几微故幽」,也就是在微小的地方做工夫,在意念一起的一剎那即做工夫,这工夫也就需要安静。

「静」也代表诚体本身,故「主静」。

「人极」即人道,如果「太极」是天道,则「人极」便是人道,为人之道在「主静」。

此周濂溪所强调的工夫境界了。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此句是引用《易传》中的说法,意即做到圣人境界便可与天地之道同一,天道即人道,与天地合德,天地之德即人之德,人之德即天地之德。

与「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都是说与天道合一,即天人合一,天道流行的境界。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吉」「凶」是好坏的意思,君子修养其德,行其道,便是好;

小人违反天道,便是不好。

故曰:

濂溪引《易传》的话作结,以「天之道」、「地之道」及「人之道」对举,「天之道」言万物之生成变化,可以阴阳来代表;

「地之道」言万物之才质品性,可以刚柔来代表;

「人之道」言人之本质,言如何为人,以仁义为代表。

故全篇《太极图说》也是先言天之道,再言地之道,最后总结为人之道。

由此而知天之道即是人之道。

「原始反终」是追源溯始,又追寻到最后的终结,原始是诚体本身,终成万事万物,人是万物之中,故人之死生之说即人之死生之道,知道天之道,便知道人之道,知道死生之理。

因此濂溪赞美此天道、易道、诚道,谓这是其极至的道理了。

整篇《太极图说》的主旨,就如《通书》「诚上第一」,不过更加详细描述了创生万事万物的过程,加了阴阳五行的变化论述,最后也是说到为人之道,目标也是圣人境界,因此也是说明了天道即人道的主旨,也揭开「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宋明理学主题讨论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