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655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新史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首尾完整。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

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

①没有报头。

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

③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宋代邸报 11

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⑤战报;

⑥刑罚。

①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

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②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和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

④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限制:

①灾异。

②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

③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

④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定本”制度 15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判报”13

宋代邸报有一完整的审稿制度,其中规定,各地官员的奏章及审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虽然所有的官员奏章都经过进奏院,但是只有经过皇帝审批后发下的臣僚奏章才可在进奏院发布。

由于皇帝审批下发的章奏很多,谁来规定该章奏是不是应在邸报中抄发,这一权限掌握在进奏院、负责官员给事中手里。

当时将这一工作称为“判报”。

宋代小报 16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

①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

②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③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④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⑤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

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但小报始终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唐代的进奏院状与宋代的进奏院状的区别:

12

①宋朝的进奏院状改由中央政府控制,内容是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不存在进奏官,吏自行采写的消息。

②它不是单元线的,抄送的对象从道一级的节度使扩大到州,军一级的地方官,同时也将也将其抄送给各中央官署,并根据各官署职能的不同,抄送的内容的机密程度也有差异。

③宋代的进奏院状的内容已基本定型,即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章奏。

就性质而言,宋代的进奏院状仍带现在的《参考消息》的性质,但远比唐代的进奏院状更接近于大众传播媒介。

明代邸报 21

明代邸报就是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

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

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①诏旨。

②皇帝及皇室的消息。

④章奏。

⑤军事信息。

⑥社会新闻。

①日刊。

②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

③以手写为主;

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

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信息不灵。

明代民间报房 25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最初的民间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消息来源:

民间报房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

印刷:

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

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

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民间报房和抄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 27

《万历邸钞》

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抄录者不止一人。

所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

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还作了一些整理工作:

①筛选和删节。

②增加了一些摘由、附录和注释。

③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

《天变邸抄》

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

所谓“天变”,其实是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邸抄》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

《急选报》

是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具有极珍贵的价值。

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

作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清代官报 31

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司负责收受臣僚题奏;

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

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

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

①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

②上谕。

③章奏。

①逐日进行。

②手抄与印刷并存。

③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清代小报 34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

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清代民间报房 36

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①乾嘉两朝时无报头、封面,每天一期;

同治以后各朝有报头和封面。

基本都是印刷的。

②京报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

各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

③读者绝大部分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

④以盈利为目的。

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

①最初用来泛指发自京都的各项文书邸报。

②清代中叶以后也用来称官报。

③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也通称京报。

辕门抄 40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

无报头,不定期。

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

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清代单页小报 41

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

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第二章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2

1815年由外国传教士米怜创刊于马六甲,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该刊编辑和撰稿人主要是米怜。

月刊,全年合订为一卷,雕版印刷,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内也时有输入。

①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天文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②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发表文章评论法国大革命,以及提出发展中英贸易,并涉及鸦片贸易问题。

但所占篇幅很少)

③关于新闻报道方面的内容极少,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2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预报性新闻《日蚀》。

④刊登了我国报刊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

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

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②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③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蜜蜂华报》 36

1822年由葡萄牙立宪派创刊于澳门,葡文周刊,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近代报刊。

由安东尼奥任主编。

该报是澳门葡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

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该报所关心的是葡萄牙本国的问题和澳门的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兴趣,对鸦片战争一般持中立态度,少数持亲华立场。

出版时间短,影响不大。

《广州纪录报》36

1827年11月28日,中国第一家英文。

创办人是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和美国商人伍德,不久后完全归马地臣所有。

①这是一张商业性报纸,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占主要篇幅,也广泛刊载时事政治新闻和评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②由于对中国问题的关心,在该报在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

③由于老板是鸦片商,所以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

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影响:

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在南洋和印度也有一些读者。

《广州周报》37

创刊于1835年,是《广州纪录报》的主要对手。

后往澳门出版。

主要内容:

①该报曾不断对东印度公司进行攻击,并和亲该公司的《广州纪录报》进行论战,但在鸦片贸易和为对华贸易不惜采取严历措施这一点上,两家报纸并无区别。

②该报对中国问题的关注超过前者,关于中国情况的内容丰富。

魏源《海图图志》中所载“澳门月报”五辑的有关中国的材料,大多译自该报。

《中国丛报》37

1835年5月创刊,美国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裨志文任首任主编。

英文月刊。

宗旨:

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最可靠,最有价值的情报。

①美国公理公指示他在中国人中间推广福音为首要任务,但《中国丛报》中关于宗教的文章很少,大量是有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地理,历史和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②报道西方传教士商人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活动的情况。

③该刊还经常讨府对华政策问题,鼓吹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①刊载材料十分丰富,至今仍为中外术界所重视。

②该刊的撰稿人都是些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西方人士,所以该报的舆论对于英美的决策有明显影响。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5

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目的是为了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①内容结构与《察世俗》一样,也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②宗教内容与《察世俗》相比大为减少。

伦理道德部分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科学文化知识大增,并且着重介绍的是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③每期都有一定量的新闻,绝大多数译自外报,少数为广州,澳门等地的本地新闻,后期有一些“京报”的材料。

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④《东西洋考》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刊载中外贸易进出口的物价表。

编辑业务:

,有明显的进步,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⑤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察世俗》和《东西洋考》的异同:

(2001年复旦中外新闻史)

相同点:

①时代背景:

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

它们的创办者都是来华传教士。

②目的:

两报的宗旨都是维护外国人在华利益,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

③客观效果:

两报介绍了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客观而言,对中国人开阔眼界,启迪人的心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对中国报业的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

差异性;

同上。

《遐迩贯珍》 41

1853年由传教士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创办人和首任主编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仍用线装书形式。

①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史地和科技知识,文化知识。

有明显的炫耀的性质,但启迪了中国人的心智。

②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但是在报道中国内部的消息时,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③重视新闻报道和评论,它的篇幅是很大的。

新闻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这是它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上讲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

④该刊也登载了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的新闻,所载罗森的《日本日记》是中国人对当时日本政治时事很有价值的记叙。

首创:

(中文报刊史上)①新闻图片。

②刊登收费广告。

③铅字印刷(境内)。

④中英文目录。

该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世界和中国,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香港船头货价纸》 43

是香港英文报《孖剌报》于1858年出版的中文附刊,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创办人黄胜,编务为伍庭芳。

该报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主要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载少量新闻。

1864年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1874年改为日报。

〈近事编录〉43

1863年由英国人罗郎也创办,我国著名政论家王韬任主编。

①该报主要刊载行情,船期和广告。

②大量刊登新闻。

它是当时所有中文报刊最早报道巴黎公社起义的消息的报纸。

王韬的早期政论也多在此刊出。

它的新闻经常被《上海新闻》所转载,在内地也有一定的影响。

《北华捷报》44

1850年创刊于上海,是上海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字林西报》 45

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

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

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

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

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六合丛谈》46

1857年由外国传教士于上海创办,是上海的第一家中文报刊。

月出一册。

另外王韬参加了此报的的工作,这成为他最早的办报活动。

性质:

不是一种纯粹宗教属刊物,而是一种综合型期刊。

主编者似乎想把该刊办成一种新闻性期刊,结果成了大杂烩。

①宣传宗教方面的内容不少。

②他们想通过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自己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刊物中的天文,地理方面知识也有一些。

③由于上海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所以商情也在刊物中出现。

结果:

出版了一个月就停刊了。

《万国公报》 57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并主编,起初完全是一份宗教性刊物。

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宗教内容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而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并增设了论说,变成综合性杂志。

读者也从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

1883年停刊。

1889年复刊。

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复刊后的内容:

①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

②大量介绍西学知识。

③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并提出过许多建议和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字林沪报》 61

1882年由字林洋行创办于上海,以与《申报》竞争。

中文商业日报,是上海有影响的报纸。

①人员、样式、内容都尽量中国化。

②重视言论、新闻和文艺。

③言论方面,创刊初期正值中法战争,该报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

④新闻方面,因和《字林西报》属同一报系,因此也享有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⑤文艺方面,开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并曾出版了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

第三章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

王韬+《循环日报》 77

①《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和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共4版,第一版是商品行情,第二版是新闻,第3、4版是航运信息及广告。

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

②王韬是近代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

曾参与编撰《六合丛谈》、主编《近事编录》。

创办《循环日报》后,王韬在论说中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对洋务运动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有所批评。

他的言论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

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论说,思想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均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

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后来他将自己撰写的部分论说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后,该报思想日渐保守。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82

①《万国公报》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刊于北京,免费分送在京官绅。

主要介绍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在京城引起震动,虽然遭到守旧势力的疑谤,但也受到相当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

②同年11月维新派建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内容比《万国公报》丰富,新闻占2-3页,西学知识占大部分篇幅。

《时务报》 84

1896年由维新派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

内容首为论说,其后依次是谕旨、奏折、近事、报译等,报译占一半以上的篇幅。

梁启超:

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时务报》最受读者欢迎的,就是梁启超等人撰写的论说。

梁启超思想活跃,他的政论言论新颖,文字畅达,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共鸣,声名大噪。

《时务报》也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①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②宣传“开学校”、“变科举”是当务之急。

③宣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列强进行商战。

④初步宣传了君主立宪制度,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⑤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和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表示了强烈愤慨。

压制:

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时务报》极为恼怒。

②当时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起初对《时务报》表示过支持,但随着《时务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言论日增,他态度大变,一再压制、干涉,并支持《时务报》总理汪康年将梁启超排挤出了《时务报》。

③梁启超离开后,《时务报》有意不再对维新派的活动作任何报道,而是大量发表洋务译文。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 86

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在《时务报》撰写的第一篇论说。

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重大作用,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

②《变法通议》是《时务报》最有影响的长篇论说,由梁启超撰写。

全文7万多字,连载21期,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时务文体” 101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称“时务文体”。

发展: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是适应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要求而产生的。

“时务文体”在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成熟。

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既不受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羁绊,又兼收散文、骈文所长。

②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大量使用新鲜俗语和外来语。

③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的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不足:

轻率粗浅,铺陈冗长。

《知新报》 88

1897年创刊,由于资金主要在澳门筹集,并且澳门为清廷势力所不及,因此决定在澳门出版。

该报由康广仁实际主持,从版式到内容都模仿《时务报》。

①重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