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664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朝阳历史目标必修一选择题答案Word格式.docx

经济上: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3)填写表格

分封制

郡县制

依据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权利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世卿世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作用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影响:

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

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3.措施:

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回大将掌握的兵权;

实行禁军制度。

行政上: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在州郡长官下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

各州郡的财赋除自流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由中央控制掌握。

影响: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

但带来严重的“三冗”社会问题。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2.

(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为便于军事的需要故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由亲臣、重臣构成;

军机处离宫廷很近,便于工作;

“承旨、出政”合为一体,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军机处官员跪受笔录;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2)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古代文明的延续;

消极影响:

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高度强化的集权要求对人们思想的控制、特务统治强化、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对民众而言是沉重的兵役、徭役。

明清时期,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新的民主思想产生,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社会进步。

13.

(1)秦汉政治制度:

变动: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它包括皇帝制度、中央机构、地方制度、选拔官吏的制度和法律制度。

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别是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唐朝政治制度: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选官科举制度等。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中创新。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2.

(1)形成了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的城邦政治特点;

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有利于吸收各地区先进的

文化。

(2)自然地理条件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人,而人类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只是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它不能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不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并非普遍地起决定作用。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3.

(1)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和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梭伦改革将雅典引上民主的轨道;

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3)特点: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

(4)可以从民主性与公正性、制度创新、发挥公民的聪明才智、促进文化发展等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从评论雅典民主局限性的角度思考问题。

点拨:

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条件、确立过程、基本特点、重要机构和意义等内容归纳、分析问题。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3.

(1)保护私有财产。

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

(2)历史作用:

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法律手段,有利于维系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是维系罗马统治的有效工具;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罗马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法律的形式,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的楷模;

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马法中蕴含的一些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13.

(1)集中阐述了英国国王的权力问题。

(2)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结果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激化,是引起革命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3)突出特点:

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但也起着维系国家纽带的作用。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13.

(1)标志:

英: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美:

1787年宪法的制定。

(2)政治体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3)共同点: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都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

都实行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都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最大区别:

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元首是世袭的;

民主共和政体的元首是选举产生的。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7.

(1)材料一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2)异同:

两国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存在许多不同。

如: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德国君主掌握国家大权……。

(略)原因: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革命,和议会的斗争,最终战胜王权,夺取政权;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用法律限制王权,实现了议会至上,确立起君主立宪制。

德国通过普鲁士进行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保有大量的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3)略

8.

(1)填写表格:

项目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意志

政体类型

君主立宪制

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皇帝

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总理

宰相

政府产生

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

的中心

议会

行政权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

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

国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

(2)最基本特点:

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国家的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

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第13课鸦片战争

13.《南京条约》内容(略)。

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独立发展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3.《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战争赔款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丑条约》: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以条约内容逐条分析亦可。

14.

(1)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

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落后就可能挨打;

不能闭关锁国;

要学习外国先进事物、自强不息等。

15.(略)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13.

(1)反映了贫苦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愿望。

(2)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反方案——《资政新篇》。

这一体制变革的勇敢尝试,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反封建的同时担任起了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根本原因:

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力,不能提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斗争,因而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16课辛亥革命

13.体现: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历史意义: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3.

(1)巴黎公社;

新型的工人政权。

(2)建立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

公社提出的直接选举、公职人员工资及人民对政府人员的监督罢免权、维护劳动者权益、义务教育等措施和原则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

(思路:

在外部环境及其恶劣的情况下的自身努力。

)(3)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体现了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榜样。

(4)当民族矛盾突出,巴黎人民组成国民自卫军,保卫首都;

成立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

倡导进步的公平的原则;

体现出了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

因此马克思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

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2.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通过武装起义的形式以暴力手段迅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意义: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

第17课五四爱国运动

12.

(1)号召各界团结起来,共同斗争,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2)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

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3)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将先进青年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中国共产党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一新;

(2)南昌起义——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3)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的开始:

(4)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中共七大——指出中国面临的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为中国人民指出了光明的前途;

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2.

(1)基础:

为实现民主革命任务、建立新中国的共同目标;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参政议政的舞台;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982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3)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

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首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颁布。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3.

(1)填写表格:

年代

宪法文件

性质或影响

1949年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82年

推进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颁布1982年宪法,并进行多次修改;

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3)“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4)略。

第24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1.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依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收回台湾主权。

(2)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确认了两国关系的原则基础。

(3)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和“一中一台”的企图。

(4)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统一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第25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3.

(1)趋势:

由合作到冷战对抗;

(2)变化原因:

美国战后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强大;

西欧衰落;

苏联政治军事实力增强;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

(3)影响:

(见教材)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

两个超级大国的全面对抗,是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近半个世纪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

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13.

(1)二战后的西欧普遍衰落,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共识:

只有联合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在世界上发挥作用。

(2)经济领域;

一体化的组织规模逐渐扩大;

一体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联合。

(3)西欧从依附于美国到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并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被迫调整对欧政策。

(4)

西欧政治、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

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其对欧政策。

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冲击着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27课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0.

(1)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其特点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下自行召开的会议。

(2)亚非国家有共同的经历,即受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

还有共同的愿望,就是要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

“存异”是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3)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1.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

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