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6920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Word格式.docx

诗歌是时代的产物,李白在诗歌上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时代密不可分.

首先,由于统治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发展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玄宗元年间,国家高度统一,国力空前强大,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这就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乐观上进的信心,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这种乐观向上的社会心态正是培养浪漫主义诗歌情调的优良温室。

其次,唐王朝采取了开明政策,社会思想文化比较开放活跃,封建礼教相对松驰,人们主观精神昂扬奋发,它与诗人们宣泄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那种慷慨激昂、奋进敢为的精神特质。

只是这种精神特质在李白的身上,反映得更强烈,而且也更艺术性一些。

2.李白个人的经历

李白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李白饱赏了祖国的壮美山河,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与雄伟,留下了众多的名句.这些诗句,想像力惊人,夸张大胆,有的还善用了一些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

李白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依靠自己的才能学识以获得帝王的特殊赏识,一步而跃居卿相的高位,去建立赫赫功业,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和世俗平庸。

李白为了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必然在创作上要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分析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综而论之,是豪放飘逸,这已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使诗歌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并充满各具特色的美。

本文主要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作一番具体考察,探讨这种豪放飘逸的艺术特色的具体表现.

1。

奔腾浩荡的情怀

奔腾浩荡之美体现了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

这是就李白诗歌的抒情特点而言,也是他豪放飘逸诗风的表现.李白诗歌有一种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如喷溢的火山,带着光、热和缤纷的色彩一齐奔涌出来;

又如出峡的江水,翻滚着、怒吼着,泛着白色的波涛倾入大海。

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喷发式的抒情。

他的感情一旦兴发便迅速饱和,倾泻而出,不可遏止,如开闸的洪水,使人震憾,令人神往。

如“噫吁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一声惊叹,震撼人心。

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

又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向东奔入大海,势不可当,首句所表达出的感情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

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

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中李白的这种抒情方式,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如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里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如火山喷发.强烈的不平和愤懑并未减弱李白不可一世的自命不凡,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虽然悲愤到了极点却以豪放飘逸的诗句表到达出来,更加慷慨激昂.也只有李白能将失意的哀愁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气势凌厉,悲愤中见豪迈,令人心醉神迷,又感到如此振奋。

2。

纵横变幻的想象

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

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其诗歌的想象往往发想无端,纵横变幻,带有一种随意的狂放精神,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如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

,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

,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

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头发,来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

这里,要着重分析一下李白的名篇《蜀道难》:

噫吁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谗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

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

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

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

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他的《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诗中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

这种艺术想象常常与夸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许多新奇而独特的审美意象。

如李白笔下的明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刻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青天明月未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这些美丽的诗句中,李白有时把明月赋予光明皎洁的内涵,表示出由衷的向往和追求;

有时视为促膝谈心的朋友,来排遣寂寞的时光;

有时想象明月可以送他远行,带着他的心送朋友到远方;

赋予明月如此丰富的想象,也只有李白才能写得出来。

李白诗歌的想象,常有超乎寻常的衔接,常随情思的流动而变化无常,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往往毫无联系,跳跃极大,意象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异常离奇,纵横变幻,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莫不是以驰骋的想象联篇而成,也正是李白诗中丰富奇特的想象才使其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壮美明丽的意象

喜欢李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象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李白诗歌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他诗歌中出现了很多吞吐山河、包揽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些壮美的意象为他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增添了不少色彩。

从李白的大量诗歌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似乎尤其喜欢那些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例如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景物,又如大鹏、巨鱼、长鲸等动物,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善于将这些巨大事物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观的诗歌意象。

在他的笔下,奔腾万里的黄河,巨浪冲天的长江,飞流直下的瀑布,高峻奇险的蜀道,奇伟险峻的群山,全都是形象雄伟,气势磅礴,异常壮美。

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渡荆门送别》)这四句诗是写诗人乘船离开家乡远游楚地,在渡过荆门时所看到的壮丽奇幻的景色以及对故乡的依恋难舍情怀。

诗中“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意象的出现,使整首诗显得气势开阔而壮观。

又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四句中“大江”、“黄云"

、“雪山”等多处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让人肃然起敬。

李白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彩,不喜欢灰暗的色彩,即使描写灰冷的景物,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并不给人壅塞窒闷之感,相反却有一种昂扬、明朗的基调流贯其中,也就是说,李白追求清新明丽的意象。

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溪行》),“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十三),“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这些由明镜、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景物构成的清新明丽的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4。

清水芙蓉的语言

李白创造了一种最能表现其豪放飘逸之美的诗歌语言,即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不加雕饰的语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李白的诗歌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与他率性而为的性格分不开的。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向青云端。

”(《古朗月行》)明月和儿时的回忆连在一起,天真浪漫的感情洋溢诗中,真率可爱。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襄阳歌》)写得多么活泼自然,叫人一读难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对故乡的思念深挚真诚,诗的意蕴异常丰富,有许多潜台词,而又十分朴素自然。

李白的诗歌,在语言上,朴素自然,反对雕饰,有种浑然天成的美,即使是那些高度夸张的诗,也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大多写得明白如话。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仿佛口语。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这一千古传诵的名篇,就像是面对面地话别,浓郁的诗情非常自然地蕴含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中。

这是诗歌语言的一种最高境地,但是后代摹拟李白的诗人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清水出芙蓉”般完美的境地。

李白诗歌的语言不愧为盛唐诗歌语言最典范的代表,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平易真切,却能出神人化,清新明快。

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类似的诗在李白的诗歌中不胜枚举.这些诗的语言冲口而出,仿佛是灵感爆发的瞬间,带着内心的感情一齐从胸中流出似的,造语天然而又神气活现,一下子将读者的感情俘虏去了。

这种天然浑成,出神人化的语言主要得力于真挚感情的自由抒发.也就是说李白诗歌的语言是感情所致,脱口而出,所表现的却是自然的美和普通的人性,平易真切,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美。

三、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艺术意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往开来,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也体现了对自由精神的高度赞扬,自由与幸福,自由与美紧密相联。

自由能使人的精神舒展,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挥,故人们无不追求自由,珍惜自由.李白追求的自由,是放纵自适,不受任何束缚的生活,他的诗歌意境更是飞扬着自由精神。

李白在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取得了不仅是他的前人,即使是后来者也没能达到的最高成就。

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

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2.翟蜕国,朱金城。

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罗宗强,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4。

程郁缀。

唐诗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5.彭庆生,张仁健.唐诗精品[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4月

6.朱艳玲。

美,诗歌之魂[J].美与时代。

2006年7月

7.陈才俊。

唐诗三百首全集[M]。

海潮出版社.2010年4月

8.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9。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7月

10。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