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702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5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9开辟新航路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海单科·

1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新航路的开辟

C.圈地运动的发生D. 

宗教改革的发端

【解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公元1500年前后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推动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个整体,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故B项正确;

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准备了条件,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C项错误;

宗教改革的发端,传播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但与世界历史的转折点无关,故D项错误。

5.(2014·

天津文综·

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

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

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解析】“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美洲,故A项错误,B项正确;

17世纪荷兰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

17世纪初,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建立了殖民据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6.(2014·

全国大纲卷·

20)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D.金银需求量大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时期的西、葡两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在王室大力支持下开辟西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的,故A项正确;

西、葡两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大都位于大西洋沿岸,并没有比欧洲其他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故B项错误;

当时西、葡两国相对西欧其他国家而言,商品经济并不发达,因此“商业资本发达”和“金银需求量大”不符史实,故C、D项错误。

7.(2013·

安徽文综·

20)“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

图5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图5

A.天主教的传播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D.“日不落帝国”形成

【解析】四个图片展现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发展变化,图一白色区域在亚欧大陆,从东方到西方,排除A;

图2到达1500新航路的开辟,打通了连接欧洲和亚洲,美洲的新航线,从时间上排除C;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开始于16世纪晚期,排除D。

8.(2013·

江苏单科·

1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新航路开辟后,商路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

但是资金并未在西班牙转化为资本,而是流入工业相对发达的英国等国,由此可知ABC表述错误,D为正确答案。

9.(2013·

13)以下为15世纪末

16世纪初的航海线路图,其中1497年至1498

年葡萄牙航海家达·

伽马进行航海探险的目

的地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

1497年至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先人开辟的航路,越过非洲最南端,沿着非洲东海岸北行,越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故选C。

10.(2012·

上海单科卷·

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B.非洲

C.亚洲D.大洋洲

【答案】C

【解析】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他以为这里就是印度。

11.(2011·

全国文综大纲卷·

1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欧洲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所谓“价格革命”指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涌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据此本题中西班牙正由于对殖民地疯狂掠夺,国内金银大量涌入,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本题选C项。

12.(2019·

江苏高考·

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

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

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3分)

【答案】

(1)后果:

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新疾病肆虐;

非洲黑人被贩卖;

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

欧洲具有主导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

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

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

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1)第一小问(后果),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

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理可能更大…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归纳后果。

第二小问(动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进行分析。

(2)据材料二“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及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方面进行分析。

13.(2018·

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

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

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

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

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2)原因:

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意义: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由材料“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

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

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得出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

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4.(2016·

40)大航海时代(25分)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

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

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

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15分)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

郑和船队无论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看出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其他答案:

仅复述、摘录材料中的信息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2)水平1:

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

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

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式,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

水平1:

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

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与材料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论述

能够进行深刻的认证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

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

组织

叙述成结构

叙述连贯通顺

仅能罗列史实

(1)材料一主要信息,郑和下西洋船队在规模、船种、配备方面都明显超过哥伦布,进一步指出这是明朝皇帝和强大经济实力支持的结果。

(2)第一小问两者航行目的上的差别,材料二郑和“向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宣扬国威,同时还赠送礼品和分享文化科技成就,哥伦布的目的是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额的财富”,即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

第二小问由此可见行事方式上的差别,郑和是和平与互利交往,哥伦布是武力掠夺。

(3)评价中西方不同模式,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最终确立自己在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而中国的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难以长期维系,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的做法值得肯定;

但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三西方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掠夺留下的是破坏和灾难,应该否定,中国的海外活动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友好交往,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肯定。

15.(2015·

四川文综·

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10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2分)

(1)解读:

新航路开辟;

(2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

(4分)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

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影响:

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3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1)根据材料一中“新世界”“旧世界”和帆船图片等信息可知其表达的是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一中新旧世界交流的主要事物从新航开辟的相关内容和历史意义这两个角度来解读作答。

(2)结合美洲农作物的特点,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变化,人

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2.(2010·

山东文综·

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

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

“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7分)

问题三:

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1)答案一:

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

是偶然的。

理由: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

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是必然的。

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

商品经济发展;

寻金热;

陆上商路受阻;

传播天主教;

科技条件具备等。

(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

答案三:

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想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分)

(2)以欧洲为中心。

(或“欧洲人的立场”)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

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

评分标准:

等级

 

要求

项目

主题观点

史论结合

逻辑表述

紧扣主题

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

条理清晰

合乎逻辑

符合主题

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

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

基本合乎逻辑

基本符合主题

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

缺乏逻辑

写作思路示例: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解析】该题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

“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

本题类似前面考过的“哥伦布纪念活动“题,着重考察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第二问“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

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

第三问是借鉴了上海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三年模拟】

1.(2018·

常熟期中调研)“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由此不可以得出(  )

A.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

B.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

C.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

D.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状态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所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选D项。

2.哥伦布晚年曾经写道:

“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并指示我如何找到它。

”这说明哥伦布(  )

A.借助近代科技发现了新大陆

B.因新教的建立而发现了新大陆

C.实为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的先锋

D.因宗教热情的驱使而发现了新大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哥伦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故A项错误;

16世纪宗教改革过程中产生新教,而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故B项错误;

文艺复兴主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中哥伦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宗教动因,故D项正确。

3.(2018·

盐城期中调研)1513年,西班牙人抱怨:

“今天一磅羊肉的价钱在过去能买一整头羊,一磅蜡或油的价钱顶得上过去的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