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086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docx

古浪县中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方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在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独具特色,在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中不可或缺。

为及时、有序、科学地开展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灾区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制定本方案。

(二)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甘肃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本地区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中医药救援工作。

(四)工作原则

中西结合,中医优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高效,快速简便;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社会动员,依靠群众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和指挥协调

(一)组织管理

1.成立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

在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古浪县中医医院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由医务科、总护理部、各大科室负责人组成。

主要职责: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中医药救援工作。

根据医疗救援工作进展,及时调整中医药救援工作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协调辖区中医药资源对灾区卫生应急工作进行指导支持。

2.成立现场各工作组

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下设、救治组、防疫组、宣传组、保障组等工作组。

(二)指挥协调

1.应急响应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按照“分级响应、属地为主”的原则,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启动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工作。

根据灾情、伤情、病情、疫情进行快速评估,分级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及事件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响应级别。

中医药医疗机构立即进入应急状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非受灾地区根据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开展中医药救援工作。

(1)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立即启动领导小组及工作组工作和卫生应急响应,在当地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开展灾情、伤情等综合评估,迅速组织中医医疗单位自救、搜救和伤病员医疗救治工作,并适时提出支援请求。

(2)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立即启动本级卫生应急响应,统一协调调度辖区内中医药资源,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3)灾害发生中医药管理部门立即启动本级中医药应急响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开展中医药应急工作。

2.现场设立临时中医药救治机构

(1)在第一时间选择安全场所,组织中医医疗机构和支援的中医救援医疗队,建立临时中医医疗点,开展现场伤员抢救任务。

(2)迅速恢复灾区中医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医疗服务。

(3)配合做好伤员转运工作。

3.组建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确定定点救治科室

根据灾区实际需要,医院中医药救援领导小组抽调中医医疗年富力强,具有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员组建中医药卫生应急队伍。

及后勤人员。

我院骨伤科为收治定点科室。

开设绿色通道,做好药品、设备、技术等各项准备工作。

三、中医药应急救援工作

(一)中医医疗救援

中医药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以最快速度准备好抢救药械,赶赴灾区开展现场医疗急救、检伤分类、伤病员转运和院内救治等工作,在群众临时安置点、交通站点、抢险工地等人群聚集的地点设立临时中医医疗点,配备中医技术力量,组织医疗队开展巡回医疗服务,确保伤病员和抢险工作人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二)中医药现场救治

医疗点负责对接受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等早期处理,包括包扎、小夹板固定等,经过现场处置后,送往后方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

中医后方救治及康复

对转往后方的伤病员,在西医救治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药治疗方法,促进患者康复。

收治伤员的定点中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手法、针灸、中药、理疗等传统医学优势和简、便、验、廉的特点,按照救命为先,救治为辅;保守为主,手术为辅;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相结合,手法与手术相结合,中药内服与中药外治相结合,临床救治与心理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对伤员进行救治。

对于手术伤员,采用手术治疗并中药调理的方法治疗。

对四肢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而又无手术指征的伤员,采用消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打牵引,以及口服中药促进伤口愈合。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1.开展传染病(流感、痢疾等)的中医药预防。

2.针对灾后易发生的常见病(湿疮、烂裆、腹泻、抑郁症等),由中医药救治组制订中医验方预防。

3.根据灾区特点,由中医药救治组制订外用中药洗剂,预防治疗常见皮肤病。

4.根据灾区需要,筛选适用空气消毒的中药材,进行熏蒸空气消毒,预防经呼吸道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5.中药汤剂发放可设在灾区临时医疗救治点、灾民安置点、学校、等场所。

6.预防灾区传染病、常见病流行情况由中医药防病救治组确定。

中医药健康教育

组织有经验的中医师编印中医药卫生宣传资料,宣传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应急措施及要求,宣传防病知识。

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受灾地参加卫生应急工作的各类队伍每日12时前将前一日工作情况统一上报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指挥部。

五、中医药应急工作的终止

中医药应急工作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灾区伤员全部转运到后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灾区医疗服务机构全部恢复,并且开展正常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灾区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灾前水平及以下,健康隐患和相关危险因素消除。

中医医疗卫生救援工作达到以上条件后,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应急工作终止的建议,报请灾区前线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六、总结评估

评估防病治病工作效果,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医药防病治病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总结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预案和措施,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工作水平和能力。

资料收集、汇总和存档工作。

附件:

1.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小组。

2.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现场急救与伤病员转运方案。

3.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后方救治及康复方案。

4.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防治常见病方案。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附件1: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

许亚兵古浪县中医医院院长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

鲁柏山古浪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

侯俊峰古浪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医主治医师

董德云古浪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医主治医师

成员:

杨相芳副主任医师

俞国河中医主治医师

李宗信中医主治医师

周兴文中医主治医师

史新平中医主治医师

朱暄南中医主治医师

 

附件2: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现场急救与伤病员转运方案

一、危重伤员的急救

各种灾害事故所致重伤患者都可能发生昏迷,而神志昏迷不醒提示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采用中西结合疗法积极救治。

(一)对于昏迷伤病员,应掌握一般的常规处理,以防病情加重。

首先,让其处于平卧位,掌握正确的搬运方法,最好2~3人同时把病人平托到床上,头部略抬高,以避免震动;其次,松开病人衣领,取出假牙,呕吐病人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而窒息;第三,如果有抽搐发作,可用筷子或小木条裹上纱布垫在上下牙间,以防咬破舌头;第四,病人出现气急、咽喉部痰鸣等症状时,可用塑料管或橡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从另一端吸出痰液。

(二)急救从掐人中开始。

掐人中(位于鼻子下方,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处)是普通大众都知道的一种急救办法,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急救方法之一。

把大拇指指端放到人中穴上,其他四指放在下颌处,先从中间往上顶推,不断活动大拇指行强刺激,不能一直放在穴位上不动。

时间控制在20~40次/每分钟为宜。

若还不能苏醒者可以用针灸从人中穴—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进针,斜向上30度,捻转行针予以强刺激。

(三)针灸疗法治疗急症以及放血疗法举隅。

1.针灸取穴及治法:

(1)昏迷:

取素髎、合谷、十宣、丰隆、手足十二井穴。

先用毫针刺素髎、合谷穴,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

痰多加丰隆穴泻之,留针30分钟。

必要时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并间歇运针。

留针期间,用三棱针点刺十宣穴和手足十二井穴出血。

探测预后可用毫针刺中冲穴1~2分深,医者意导针下,持续捻转,勿使针尖游离得气之穴位组织,捻针片刻,如患者知痛呼叫或肢体抽动,则预后良好,反之预后欠佳。

(2)休克:

取人中、涌泉、足三里、肾上腺(耳穴)、皮质下(耳穴)。

先用毫针强刺激人中、涌泉二穴,留针30~60分钟,并间歇运针。

后再加针足三里穴,平补平泻,分层寻气,得气每至,慎守勿失,留针30分钟并间歇运针。

可酌加直接灸法,此时可同时在耳穴肾上腺、皮质下穴位埋针。

针灸的同时积极进行其它急救措施。

运用针灸急救休克,不仅可以配合其它方法提高救治效果,而且可以在血压回升、病情好转后,维持血压,改善循环,巩固急救成果,防治病情反弹,直至取得抢救的最后成功。

(3)心跳骤停者:

立即实施CPR术,复苏后的心跳,一般很微弱,且易再停搏,此时可配合针刺内关穴,针尖向近心端,努而刺之,轻轻捻转,医者行针布气,随针上下,呼吸出入。

得气后留针30分钟。

再针哑门穴,针入8分深,平补平泻,以知为度,不留针。

如此针之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调整心律,防止心跳再度停搏。

(4)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

具有开窍启闭、护脑醒神、泻热消瘀、活血通络等功效,为中医传统的特色急救措施之一,可明显改善预后,尤其适用于中风初起的急救。

口眼歪斜者可以在歪斜相反方向的耳垂进行放血。

有研究表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用,可明显改善缺血区脑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缓解乳酸堆积造成的酸中毒,减轻因胞外K+、Na+失衡引起的毒性脑水肿的发展,从而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起到保护脑细胞、急救中风的作用。

(5)百会放血:

百会穴为人体诸阳之首要的大穴,如果神昏,此处放血很有效。

但此法只有在前四种方法均无效时方可再用。

放血时人体取仰卧位。

(6)涌泉放血:

如果手脚十宣放血仍未醒时则用双针扎双脚涌泉穴放血(要用1.5寸的针)。

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位于脚掌正中人字中处。

(四)合理选用中药急救药品。

1.中药注射液

(1)醒脑静注射液:

系由“安宫牛黄丸”改进而成的复方中药制剂,由麝香、冰片、栀子、郁金等中药组成,具有芳香开窍、醒神止痛、化痰通瘀、清热解毒之功。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每次2~4ml。

静脉滴注,每次30~40ml,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

(2)清开灵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黄芩、金银花、珍珠母、栀子、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

用法用量:

40~80ml,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

(3)痰热清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具有清热、解毒、化痰之功,适宜于昏迷证属痰热内盛者。

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每次2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控制滴速在60滴/分内。

不得与含酸性成分的注射剂混合使用。

(4)丹红注射液:

由丹参、红花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之功,适用于昏迷见有瘀血闭阻者。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主要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具有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减轻再灌注时继发氧自由基、兴奋氨基酸、钙超载损害,保护缺血区半暗带的残存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等作用。

用法用量:

肌肉注射,2~4ml;静脉注射,4ml加入到5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稀释后缓慢注射;静脉滴注,20~4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 中稀释后缓慢滴注;伴有糖尿病等特殊情况时,改用0.9%的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

(5)川芎嗪注射液:

为从中药川芎中提取的有效成份,适用于昏迷,尤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引起者。

用法用量:

40~80mg(1支~2支),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点滴。

脑出血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6)生脉注射液:

由人参、麦冬、北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养阴、复脉固脱之功,适用于昏迷证属气阴两亏、脉虚欲脱者。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2~4ml。

静脉滴注,20~60ml,加入到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

(7)参附注射液:

由红参、黑附片组成,主要含人参皂苷、水溶性生物碱,具有良好的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作用,已广泛运用于临床急救,尤其适宜于昏迷见有阴阳欲脱者。

用法用量:

肌内注射,2~4ml;静脉滴注,20~100ml

加入到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推注,5~20ml,加入到5%~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

2.中成药

(1)急救三宝

(2)步长脑心通胶囊:

(3)苏合香丸:

(4)牛黄清心丸:

(5)犀角散:

6)红灵丹:

(7)通关散:

二、创伤的中医急救

(一)闭合性创伤,常因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的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关节(腰、踝、膝、肩、腕、肘、髋等)突然发生超出生理范围的活动时,引起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组织产生撕裂、断裂或移位等,以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皮色紫青为主要表现。

首先应区别是软组织损伤还是骨折,因其处理原则完全不同。

对于无骨折者使用中药外敷,如消定膏、三黄膏、玉红膏等,并且可以使用当地的新鲜植物药材捣烂外敷,配合口服损伤胶囊、消肿止痛合剂等。

损伤48小时之内,应用冷敷压迫,并抬高损伤肢体;注意休息,使肌肉充分休息。

受伤当天,每3到4小时进行15分钟冷敷(可以缓解肿胀)。

切记不能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

同时可使用云南白药喷雾剂或“消肿止痛合剂”涂擦,口服“损伤胶囊”、“云南白药”、或“跌打丸”等治疗。

严重的肌肉拉伤(断裂)、韧带扭伤(断裂)、骨折,则必须由专科医师处理。

有骨折者应先妥善固定,再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口服以加强疗效。

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胸壁软化者,用两横指宽的胶布条或肋骨背心作环状固定,以减轻胸壁浮动。

在运送过程中,需用平车或担架抬离,勿让患者站立行走,保持肌肉处于放松状态。

固定的目的在于防止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减少疼痛便于搬运。

对于简单的骨折,可以用中医手法复位以临时纠正明显的畸形,然后用夹板固定,或就地取材用树枝、木板、木棒等临时固定;若无任何可利用的材料时,上肢骨折可以将患肢固定在胸部,下肢骨折可以将患肢与对侧健肢捆绑固定,这样避免骨折端在搬运过程中对周围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内脏的损伤,减少骨折端活动,减轻病人的疼痛,而且方便病人的搬动转运。

但在固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伤口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

2.固定时动作要轻,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扭动,以免使骨折加重和引起疼痛或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

3.固定时松紧适宜可靠牢固,不但要固定上下两端,还要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4.四肢骨折时应先固定骨折上段,然后固定骨折下段,并把指(趾)露在外面,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5.行固定时应尽可能将骨折肢体牵引正直,固定器材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尤其是骨突出部和固定器材上下两端,都应垫适量棉花、纱布或衣物等,以防压伤皮肤和浅表神经。

(二)开放性创伤患者,应予以积极止血,常用的止血方法有:

1.包扎止血法:

一般限于无明显动脉性出血为宜。

小创口出血,有条件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创口,绷带或三角巾包扎。

无条件时可用冷开水冲洗,再用干净毛巾或其他软质布料覆盖包扎。

如果创口较大而出血较多时,要加压包扎止血。

包扎的压力应适度,达到止血而又不影响肢体远端血运为度。

包扎后若远端动脉还可触到搏动,皮色无明显变化即为适度。

严禁用泥土、面粉等不洁物撒在伤口上,造成伤口进一步污染,而且给下一步清创带来困难。

  

2.指压止血法:

用于急救处理较急剧的动脉出血。

手头一时无包扎材料和止血带时,或运送途中放止血带的间隔时间中,可用此法。

手指压在出血动脉的近心端的邻近骨头上,阻断血运来源。

方法简便,能迅速有效地达到止血目的,缺点是止血不易持久。

事先应了解正确的压迫点,才能见效。

常用的压迫止血点有:

 

(1)头面部:

压迫颞动脉(手指压在耳前下颌关节处),可止同侧上额、颞部及前头部出血;压迫颌外动脉(一手固定头部,另一手拇指压在下颌角前下方2—3cm处),可止同侧脸下部及口腔出血;压迫颈动脉(将同侧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的颈动脉压至颈椎横突上),可止同侧头颈部、咽部等较广泛出血,注意不能压迫时间太长,更不能两侧同时压迫,以防引起严重脑缺血,更不可因压迫气管导致呼吸受阻。

(2)肩部和上肢出血:

压迫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内1、(/)3处按到动脉搏动后,将其压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压迫肱动脉(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触到搏动后,将其压在肱骨上),可止来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

  

(3)下肢出血:

压迫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将其用力压在股骨上),可止下肢出血。

  

止血带止血法:

较大的肢体动脉出血,且为运送伤员方便起见,应上止血带。

用橡皮带、宽布条、三角巾、毛巾等均可。

  

上肢出血:

止血带应结扎在上臂的上1/3处,禁止扎在中段,避免损伤桡神经。

  

下肢出血:

止血带扎在大腿的中部。

上止血带前,先要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并用软织敷料垫好局部,然后再扎止血带,以止血带远端肢体动脉刚刚摸不到为度。

  

使用止血带应严格掌握适应和要领,如扎得太紧,时间过长,均可引起软组织压迫坏死,肢体远端血运障碍、萎缩,甚至产生挤压综合症。

如果扎得不紧,动脉远端仍有血流,而静脉的回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伤口出血更多。

扎好止血带后,一定要做明显的标志,写明上止血带的部位和时间,以免忘记定时放松,造成肢体缺血时间过久而坏死。

上止血带后每隔30分钟应放松1次(每次30至60秒钟),放松止血带时可暂用手指压迫止血。

无骨折者还应立即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包扎伤口,以防伤口继续被污染。

伤口表面的异物要取掉,外露的骨折端切勿推入伤口,以免污染深层组织。

有条件时最好用“碘伏”或“高锰酸钾”等消毒液冲洗伤口后再包扎、固定。

伤口使用无菌玉红油纱条、养阴生肌散等药物后严密包扎。

有骨折者初步清创、包扎、固定后做好转运准备,时机成熟进行转运。

胸部有开放性创口者,立即用敷料覆盖并封闭伤口。

当开放伤或开放性骨折必须现场处理时,可选择无菌区域在针刺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

(三)脊柱损伤病人的急救:

脊柱损伤的病人不要轻易搬动,以防加重脊柱骨折的损伤。

如病人被重物压住时,应立即将压在伤者身体上面的东西搬掉,不可强行牵拉暴露在外面的肢体,以防加重损伤。

如颈椎损伤,要用衣物、枕头或其他东西挤在头颈两侧;如胸腰椎损伤,要使伤者平卧在床上或木板上,身体两侧临时用枕头、砖头、衣物等塞紧固定脊柱为正直位。

搬运时最少需三人同时同步完成。

完整或不完整骨折损伤,均应在现场做好固定且防治并发症,要采用最快方法送往病院,在护送途中应周密视察。

另外,可疑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时立刻按脊柱骨折急救处理。

转送时用硬板床、担架、门板,不可使用软床,严禁1人抱背,应2~4人抬,避免加重脊柱、脊髓损伤,搬运时让伤者两下肢挨近,两上肢贴于腰侧,并坚持伤者的体位为直线。

胸、腰、腹部毁伤时,在搬运中,腰部要垫小枕头或衣物。

(四)止痛:

疼痛较轻时可心理安慰,剧烈疼痛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止痛剂,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或呕吐的副作用。

骨折后的妥善固定、制动也是有效减轻疼痛的措施,尽量减少搬动,以免加重患者疼痛。

 积极使用针灸、中药可以获得更好的止痛效果。

1.针灸止痛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针灸的止痛作用体现于疏通经脉,行气活血。

通过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均可起到明显的止痛作用。

还有一些名老中医验方也值得我们借鉴。

谢氏止痛四穴(谢永刚,86岁,四川省名老中医,针灸副主任医师):

取手足远端四穴针治一切痛症,其效甚著,即三间、后溪、太白、束骨四穴,左痛取右,右痛取左,若遇剧烈疼痛、顽固疼痛及左右均痛,则左右共八穴皆取之。

傍骨缘下方进针,常用直刺,针入1寸深,针刺手法用雀啄刺与上下提插相交替,留针半小时至一小时,每隔10分钟须提插雀啄2分钟,针刺时嘱其活动患处,每日针治一次。

对于肩颈腰腿疼痛、头胁胸腹疼痛等,多能应手而效,疼痛越剧其效越显。

2.牡芍合剂、消肿止痛合剂,口服,每次30~50ml。

三、大面积烧伤烫伤的中医急救

可由高温液体(如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烧热的金属等)或高温蒸气等所致。

如果有大面积烧伤烫伤的伤员,可外涂烫伤膏等。

(一)迅速避开热源,采取“冷散热”的措施,在水龙头下用冷水持续冲洗伤部,或将伤处置于盛冷水的容器中浸泡,持续30分钟,以脱离冷源后疼痛已显著减轻为准。

剪开覆盖在伤处的衣物以防止继续烫伤。

(二)一度烫伤(红斑性,皮肤变红,并有火辣辣的刺痛感)经以下处理后可自行愈合:

应立即将伤处浸在凉(冷)水中进行“冷却治疗”,它有降温、减轻余热损伤、减轻肿胀、止痛、防止起泡等作用,如有冰抉,把冰决敷于伤处效果更佳。

“冷却”30分钟左右就能完全止痛。

随后用蜜蛋膏(蜂蜜30g、鸡蛋两个、白酒10g,调和成膏状)、鸡蛋清、万花油、烫伤膏或中药“美宝”涂于烫伤部位,这样只需3~5天便可自愈。

(三)二度及以上烫伤要尽快入院治疗。

二度烫伤切忌不要弄破水泡。

三度烧烫伤者,应立即用清洁的被单或衣服简单包扎,避免污染和再次损伤,创伤面不要涂擦药物,保持清洁,迅速送医院治疗。

四、吸入性中毒,应当先脱离中毒环境再进行抢救

五、中暑

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一)搬移:

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甘(干)爽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二)降温:

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风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

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

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三)补水:

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如绿豆汤等),口服藿香正气水,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水。

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四)促醒:

患者若已失去知觉,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

若呼吸停止,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

  

(五)转送:

对于重症中暑患者,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同时运送途中要注意,尽可能的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六、蛇咬伤

蛇咬伤,指被蛇牙咬入了肉,特别是指被通过蛇牙或在蛇牙附近分泌毒液的蛇咬入后所造成的一个伤口。

被无毒的蛇咬了以后,就像治疗一个针眼大小的伤口一样。

而被毒蛇咬伤,可能很严重,这要由受伤者形体的大小、被咬伤的部位、蛇毒注入的量、蛇毒吸收到病人血循环的速度以及被咬和应用特异的抗蛇毒血清间隔时间的长短而定。

(一)结扎:

一般就地在近心端5~10cm处用止血带结扎,结扎15~30min,放松1~2min(以免肢端淤血时间过长),结扎时间一般不超过2h。

如足部咬伤者在踝部和小腿绑扎两道,松紧以阻止静脉血和淋巴回流为度。

伤口需经手术处理或应用抗蛇毒血清后方可解除。

(二)将伤处浸入凉水中:

逆行推挤使部分毒液排出。

也可啜吸伤口(吸者无口腔病变),随吸随漱口。

在运送途中,仍用凉水湿敷伤口。

七、痉挛急救     

(一)将患者移到安全的地方。

  

(二)松开患者的衣服,让病人采取侧卧姿势。

  

(三)将纱布缠在筷子上,让患者咬住,以防咬舌。

勿将纱布塞得太深,以免窒息。

  

(四)如有呕吐物,可将患者的脸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