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164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docx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

关注那些留守农村的人们

2300万留守儿童,4700万留守妇女,1800万留守老人———将近一亿人构成了中国农村的异样景色。

虽然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留守儿童的了解更多出于感性,其实还不够全面,而同样庞大的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则基本处于公众的视野之外。

最近,《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给出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翔实数据,也让我们看清了这个庞大人群无助的生活状态。

看看他们:

留守在土地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残破的家,苦苦地守望,是留守人口的写照。

□书评人史远泽

2008年正在离我们而去,作为今年最重要的主题,改革三十年的追忆与顾盼,也将在这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年画上最浓墨重彩的句号。

以一种粗线条的方式,30年的伟大成就可以如此概括:

国家从动荡不安转向大国崛起,民众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思想文化界从单调向多元趋进。

65%的留守儿童不愿和带养人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儿童产生最大的则是心理影响,留守儿童中27.4%的人有焦虑心理;27.6%的人有抑郁心理;24.5%的人有恐惧心理;22.7%的人有易怒心理;而57.6%的人有过失行为;35.2%的人有说谎行为;7.4%的人有偷窃行为;30.6%的人有攻击行为;41.3%的人有破坏行为。

社会上已经有人把“留守儿童”看作“问题儿童”,而事实上,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

与冰冷的数字不同,《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还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故事,或者说案例。

我们从中可以读到,留守老人无告的呼喊,“我天天需要帮,谁能帮我?

”;留守儿童在调查人员的镜头前泣不成声;而留守妇女,她们渴望丈夫的温暖,却只能得到暖水袋。

黄集伟先生在“语词笔记”里面说,4700万留守妇女都是“体制性寡妇”,一年、甚至几年不能和丈夫见面,已经把她们的生活割裂得支离破碎。

留守,社会之痛

数字还有很多,比如将近10%的留守妇女说她们从来没有闲暇时间,比如80.6%的留守老人仍然在从事农业生产,获得过国家/村委会提供的物品或现金支持的留守老人比例仅为7.5%……所有这些数字,构成的不仅仅是每一个留在农村的孩子、妻子或者老人的日常生活,还有我们这个社会的巨大伤口。

仍然以“留守儿童”为例吧,如果以1992年开始为第一代父母外出务工,那么直到今年,这一代人的子女已经16岁,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可能不再继续就学而是直接走向社会,重复父母一代打工生涯。

对于他们来说,再过十年,依然要面临父母一辈人的尴尬局面,他们的子女依旧将是“留守儿童”。

问题,将依然是问题。

在打工皇帝广受膜拜之时,真正的打工者其实被忽视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无缘高等教育,无缘良好的职业培训,无缘企业的管理阶层,无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前程,也无力为家中的“留守老人”尽起码的孝道。

于是,“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则成为打工人群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打工和留守,一个问题的两面,正给社会带来缕缕伤痕。

留守,如何直面

其实,我不太愿意建议读者去读这套《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系列》,它太学术,把残酷的生活现实变成冷冰冰的数字,也让我们和“留守人群”有了一重无法言说的距离感。

但是就像这个项目的主持者们所希望的那样,我想这项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呈现中国广袤农村的生存现实,更是为了给当下的决策层提供扎扎实实的参考。

从这个角度看,这三本厚厚的大书,虽然罕见地没有提出任何对策、任何建言,但其中提供地事实和数字,已经足以让整个社会意识到,“留守人口”,是一件大事。

要解决这件大事,农民工无能为力,单一的、以社会上的自发救助为主的解决路径,同样也显得力不从心。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舆论来看,诸如《伤村》、《留守之痛》等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版,让人们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个感性认识。

不过要真正直面留守人口问题,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

现在谈论解决留守人口问题,或者只是一种奢望。

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直面这巨大的伤痕,然后,付出所有可能的努力。

12月初,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人口的最新研究报告,这项历时两年的研究告诉人们,中国目前的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已经接近1亿,他们生活艰难、家庭残破,需要整个社会的帮助。

关于这三个留守人群的研究报告,已经结集出版,希望他们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别样童年》、《阡陌独舞》、《静寞夕阳》,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版。

【调查队员回忆留守故事】

潘璐谈留守儿童

不喜欢“留守儿童”的称呼

很多留守儿童自己并不喜欢“留守儿童”这个称呼。

我们在使用“留守儿童”的时候,把它当作一个概念来用,完全没有想到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

在安徽调查时,我遇到一个上五年级的小男孩,我问他是否想自己的爸爸妈妈,他就忽然大声哭了起来,哭得说不出话来,我自己完全没有准备。

于是,我叫他对着照相机的镜头对爸爸妈妈说几句话,他说:

“爸爸妈妈,你们快回来吧,爷爷奶奶的身体实在受不了了,我真的很想你们……”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很独立的。

河南省的一个留守儿童上小学五年级。

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的时候他自己一个人生活,每天早上,他五点多起床做饭,吃过早饭便去学校上早自习,中午就把早上的剩饭用开水泡泡凑合一下。

每到周六周日休息的时候,他总要花些时间来洗洗衣服,收拾一下屋子,让家里看上去干净一些。

他非常懂事,有一次,他被村民家的狗咬到了手并且渗出了血,但是当那个村民焦急地过来问他“有没有事,需不需要去打针”时,他叫村民不要担心。

他说,当时我看到那个村民家里太穷了,如果让他们给我付医药费,那对于他们家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吴惠芳谈留守妇女

只有丈夫能暖热她们的心窝

在四川调查时,我遇到了一位43岁的妇女,她跟丈夫结婚已经20年了,可是没有一年是她和她丈夫完整在一起的。

她在家干农活,丈夫在外当建筑工人,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

两个人都很辛苦。

她家的房子建得很漂亮,但家里面只有她一个人,家具很简单,只有一些农具和吃饭的桌椅,显得很空旷。

这个妇女一个人经营了两个面积很大的香菇棚,还养了四簸箕的蚕,平时经常采桑叶喂蚕,除此之外,她还要看管两亩稻田,一地油菜,一地水稻进行轮作。

肩上的劳动负担很重。

有一次我去她家,正值香菇覆土,这位妇女就请了几个人来帮忙。

我发现她请的人当中,除了她的弟弟和公公之外,其他的人全是丈夫在外打工的留守妇女。

于是就跟她们聊起天来。

我就问她们平时都看什么电视剧,她们说看《浪漫满屋》,我就问:

“你们怎么爱看这样的电视剧呢?

”她们就说,我们就是喜欢看里面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你别看我们夫妻两地分居,我们也都是有感情的人。

农村妇女是不会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孤单的,她们做了一个比喻来形容她们的孤单感:

“暖水袋可以暖热被窝,但丈夫在家里可以暖热我们的心窝。

贺聪志谈留守老人

叫哪个人来帮我这个老人?

我在江西省永丰县古县镇龙陂村调查时,有位留守老人说了句话:

“远的不如近的人,近的不如屋里人”,来感慨子女外出后自己独自在家无依无靠的处境。

一位留守老人在接受调查时感慨说,老人有病哪个帮?

我病了一个人躺在床上,叫哪个人来帮我呢?

邻居怎么帮我?

我天天都需要帮,他们哪能天天帮我!

有一次,我们在四川某村开展男性留守老人的小组访谈,在讨论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造成的各种影响、带来的种种困难之后,我们紧接着问老人们需要子女为他们做点什么或者认为子女能够为他们做什么的时候,在场的七八位老人忽然都低下了头,原本非常热闹的场面瞬间沉默了一分钟左右,这一分钟让我们的内心都深为震动。

这一分钟展现的其实是老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无能为力。

其实留守老人每年从外出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并不多,有18.0%的老人并未得到任何支持,甚至反而还要因为照看孙辈而增加了经济负担。

然而,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满意度都非常高。

这样的研究结论让我们深感意外。

潘璐、吴惠芳、贺聪志,均为“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项目课题组研究员。

叶敬忠:

对留守人口的关注过于滞后

上图:

寂寞,是留守老人的日常状态。

右图:

叶敬忠访问留守儿童。

叶敬忠访问留守老人。

《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三卷本的研究报告出自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叶敬忠主持的“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这一项目。

在2006年到2008年的两年时间里,叶敬忠及其26人组成的课题组,在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四川等五省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个群体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们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决策提供参考,可以在社会引发关注。

1现在还是农村支持城市

新京报:

你从事农村问题研究多年,你是否有农村生活经验?

与你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是一种什么关系?

叶敬忠:

当然有。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我出生在苏北,家在农村,父母、姐妹现在都在农村。

我们这些从农村出生,与农村有一些联系的人,肯定有一些“农村情结”。

我觉得,人都是这样,只要有一点责任感,你肯定会思考很多问题。

我们那个地方也是外出务工人员很多的地方,很自然就会想到,这些人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新京报:

这次的研究项目,是怎么产生的?

叶敬忠:

我们经常在农村做调研,很多时候要到农民家做农户访问。

我经常发现,很多农户家有一个孩子,有一个妈妈,有一个老人。

你问孩子家里有几口人,孩子就会说三口人。

你再问爸爸呢,他一般会告诉你,爸爸外出打工去了。

我到绝大多数农户家访问,都会面对人口流动和家庭不完整现象。

中国人是把家庭当做一个中心的,这样的一个家庭不完整现象,会遇到什么问题?

新京报:

也就是说,你所见到的现象触发了你的研究动机。

叶敬忠:

是。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父亲外出不仅对儿童有影响———妇女因此在家要面对所有的劳动,还有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照顾等等问题。

另外,受到影响的还有老人。

中国现在主要是家庭养老,结果到老年以后,孩子出去了。

我经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中国农村将来到底有什么出路?

举一个例子,一个家庭为了培养孩子倾其所有,孩子要么上了大学,要么出去打工。

上大学的,将来就不回农村了;外出打工的,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所有的,都贡献给了城市。

一旦等到他身体不行,或者生病的时候,又回到了农村,又把孩子培养大,输送到城市。

老人也是一样,年轻的时候把孩子培养大,然后孩子走了,等到他老的时候应该享受绕膝承欢的天伦之乐,结果要经历一个再抚养———抚养孙子。

中国的农村就是这么一个重复的过程。

咱们说城市反哺农村,这个思想挺好的,但是,真正的结果,还是农村在支持着城市。

2农村为公共产品牺牲太多

新京报:

在你的研究中,农村家庭和社会以及政府的公共产品提供是一种什么关系?

叶敬忠:

我们中国人太把家庭看成是自己的事,而没有把它看成是社会的事,所以,这些问题很长时间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就像养老一样。

大家都把养老看成家庭的事,没有想到社会应该怎么办,国家应该怎么办。

这样的问题推迟了很多年才被我们的学者和社会所关注。

你可以查一下,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前些年有一些,关于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研究文章非常少,专著就更少。

研究滞后。

新京报:

你们在调查中提到的留守老人的养老,留守儿童的上学,以及留守妇女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是否与政府对于农村投入过少有关?

叶敬忠:

这是肯定的。

政府对农村投入提得比较多的时候,是从2005年底的新农村建设开始的。

但是,新农村建设至今没有专门、具体的资金安排和措施安排。

我在江西调查时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老人生活比较困难,有一次没钱了。

国家每月给她的低保款是25元。

这个老人没米,好几天没吃饭了,她就想走到镇上的信用社去取。

从她家到镇上有几十里路,她没钱坐车,只有徒步走。

但是,她年龄太大(大概有76岁),脑子有点不清楚,结果走到另外一个镇上。

后来费尽周折走到了她所在的那个镇上,结果还是拿不到钱,因为她忘了拿身份证。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不是以儿童、老人和妇女为本,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新京报:

现在有一些报道,就是希望工程建起的小学被废弃。

以你的调查经验和你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结果,你觉得问题在哪里?

叶敬忠:

我一直觉得,农村的教育问题是非常大的。

比如,以前很多村都有小学,现在都被合并到镇里。

另外,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县城化现象”,就是都往县城去。

这个思路据说是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整合资源。

实际上,老师不愿意下村,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足够的激励和真正的保障。

3户籍开放不足以解决问题

新京报:

你如何看待城乡差距问题?

现行政策会让城乡差距拉大还是缩小?

叶敬忠:

城乡差距可不止我们看到的统计数据上那么多。

因为农村人的收入还包括吃的粮食,他的很多收入都是不可支配的收入。

而城市人口的很多收入都是可以支配的收入。

所以,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

收入差距太大之后,肯定会引发社会心理上的问题。

新京报:

这两天我看到报道,说户籍按照居住地登记是大趋势。

如果我国的户籍像美国那样完全开放,其他配套措施也跟上,那么,农村留守人口的这种现状能否从根本上改变?

叶敬忠:

我也看到这个新闻了。

这个问题讨论了很多年,也不是一个新问题。

首先我觉得,户籍开放肯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是,户籍开放以后,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就很难说了。

因为中国社会的这种问题,绝不是某一点点制度安排就能够解决的,它牵涉到太多方面。

比如说,留守儿童不光是因为户籍问题,导致父母不能把他们带在身边上学。

民工那一点工资和福利待遇,跟城市人口是不一样的。

留守儿童如果去了父母那里,造成的负担会更大。

这里有太多制度安排联系在一起,另外,小学升初中还得回去,再说高考,江苏一个系统,浙江一个系统,广东一个系统……还有,有的民工并不是都在一个地方,可能今年广东,明年浙江。

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一个户籍的问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农村、农业、农民投入太少,农民人口很多,在现代化过程当中很多人流动。

为什么流动?

就是家庭生计的需要。

它涉及到教育、城市的管理,农村的投入,是多环扣在一起的。

新京报:

12月初的研讨会和论坛上,你说过会有一些政府机构的成员参加,你也表示,希望把这次的研究成果提供给有关部门,这个事情的进度现在怎样了?

叶敬忠:

请政府有关机构的人参加我们的论坛,听取了我们的成果汇报,这是第一步。

我觉得,先让他们对于我们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这样,他在做事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

当然,如果能采纳我们的建议就更好。

我觉得,如果大家在认识上产生一个好的心理导向,比我们把这些成果和建议提供给相关部门更好,因为这是个长远的事情。

【留守数字】

留守儿童总数约2300万

父母外出7年以上49%

和父母缺少情感交流95.4%

不愿意告诉父母烦恼61.5%

经常不想跟任何人说话37%

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83%

经常干家务47.2%(女童)

希望离开农村90%以上

希望成为“超女”类明星5%

不喜欢“留守儿童”称呼81.7%

认为读书有用98.6%

留守老人总数约1800万

所有子女外出的空巢老人48.5%

子女9-12个月回家一次59.4%

每次与子女通电话少于3分钟54.7%

自己劳动养活自己80.9%

全年获得子女供养少于500元76.0%

认为自己过得一般69.8%

感到焦虑、烦躁、压抑35.8%

耕种土地不低于2亩55.2%

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48.2%

认为自己负担过重55.3%

总数约4700万

留守妇女

总数约4700万

丈夫外出超过10年51.9%

丈夫每年回家一次44.3%

经常哭泣42.1%

在农村从事生产92.4%

感到劳动力不足62.9%

文盲和小学以下文化67.5%

因性问题感到压抑、经常烦躁69.8%

婚姻曾经出现危机8.3%

害怕性骚扰等问题36.2%

担心丈夫出轨不足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