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57346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3届高考议论文写作讲义2Word文件下载.docx

可见,论据真实可靠,论点才能令人信服;

论据靠不往,论点就成了空中楼阁。

(三)选择的典型性

事实论据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才能有说服力。

切忌以偏概全,顾此失彼,只选取身边琐事作为论据,如论述“近墨者黑”这个观点时,用“我邻友某某锒铛入狱……”这样的事例,往往令人难以置信,缺乏说服力,论辩性不强。

看来,论据典型,能收到以少服多的效果。

论据不典型,就不能说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没有说服力。

生活中的偶然性的个别的事例,是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也就不能做为论据,否则就会导致论点的谬误。

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典型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

(四)运用的精练性

论据运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说明问题,写议论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选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

当然有时仅用一个事例来证明论点会显得单薄,力量不够,这时就应通过几个事例来充实内容。

叙述事实论据时,要简明扼要,要突出重点和精华,要注意取舍。

有时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侧面说明就行了。

它应该只是叙述而不是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舍弃其他与论点无关的部分,叙述只是为议论而服务的,一定要注意高度概括,只要能证明论点就行,对于初学写作议论文的同学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五)材料的新颖性

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这些老掉牙的事例,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错,但用得太多太俗,就会影响文意的表达,“父亲用了儿子用,老师用了学生用”,文章当然也就没了新鲜感,少了吸引力。

诗文贵在创新,论据的新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所引用的材料是新的,如新事例、新人物,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等。

一般情况下,使用事实论据要有时代特色,要有新鲜感,要在“新”字上下功夫。

有时,我们找不到新的材料,当然也可以运用一些旧的材料,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力求舍弃大家都用的角度,让人感到材料虽然是熟悉的,但你这样运用这样处理仍让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动,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选取事实论据的方法

(一)就地取材现身说法

你在沙漠中行走,如果见到天边美丽绝伦的海市的海市蜃楼,而驻足流连,想拥入于怀,倒不如就脚下的沙砾寻找令人眩目的彩石。

同样,在作文选材中,贴近生活,寻找切实可行的材料就是最实惠最捷径的方法之一。

俗语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变化万千的社会,我们更多的是讲究实用、实惠。

好高骛远,只是作为我们的追求而不能作为我们的手段。

所以,平近、平易应为我们的选材的首选。

平近了,就容易让自己接受;

自己接受了,就容易生发好的深的感慨来;

有了好的深的感触,就容易感动、熏陶周围的人,自然也就容易打动阅卷老师。

考场作文尤其在选材时,要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亲耳所闻的也好,亲眼所见的也罢;

亲身经历的也好,了然于心的也罢;

总之,必须是自己应有深切感悟的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深刻自己才能深刻他人;

而深刻自己了,也就容易产生不一般的观点和感慨来。

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深化议论的根基。

如果不懂装懂糊弄读者,没有积累而“匆匆上马”,欲“以已昏昏,使人昭昭”,那不仅是费力不讨好,而且会使人掉如泥淖之中,甚至如果出现错误,则更是画虎类犬弄巧成拙,在高考的作文当中,这种情况还是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的。

要平近,就要做到平凡。

平凡出真奇,则会更令人铭刻于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史铁生写的感人之作《秋天的怀念》,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照顾双腿瘫痪的儿了,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母爱。

而这故事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它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同时,却透出一股汨汨流淌的亲切之情,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而对于议论文,做到了平凡,也就容易具有普遍性,说理就不容易露马脚,从而增强说服力。

要平近,就要做到贴近生活。

与生活相近了,就容易受到生活的熏陶;

生活之水给予人的是不动声色的浸润,容易打动人,更容易深刻人。

(二)大材小用小材见大

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他们认为所谓议论文就是选用一些国家大事、世界焦点热点,否则是不具备强大的说服力的。

如果素材选择的是一些大话题一些严肃的话题,那么议论性的文章确实容易深刻化,能够产生轰动效应。

但,正因为它大,所以也包含很多的角度,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成为败笔。

如美国打伊拉克一事,是很多角度可以阐述的,如果不加以细小化,那么只会失去大题材的作用。

因此,只有从大话题的材料中,找准一个自己最熟悉的突破口,将材料细化,也就是所谓的“大材小用”。

大题材,大话题,确实能吸引人们的眼光,但生活中的一次历练、一番拼搏、一点收获、一种体验甚至不经意的一次搀扶、一次回头一笑……就是这些点点滴滴,如果经过我们的剪辑加工、精心组合,它们就会变得鲜明而丰厚、灵动而美丽,泛出生命的光彩来,因而显得异常精致。

对于议论文来说,我们要紧紧抓住身边这些不经意的小事,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着力挖掘它们内在的闪光点,点明事情的积极意义,做到小中见大,也不失为一种可喜的处理方法。

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其中就有一些是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小人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当他们所拥有的确是一颗至高无上的心。

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也是力大无穷的“大材料”么?

另外,作文,尤其是议论性的文章,不纯粹是枯燥的议论,很多在字里行间,融会了的作者一颗跳动的心,具有极大的人情味,将读者和作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了。

其实,高考议论性作文十分注重一字一情,因为这类作文最能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从而产生共鸣,作文的高分也就接踵而来了。

议论性的作文要做到一字一情,就必须在选材上打“小”的主意,作“巧”的文章,要时时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要牢牢抓住小人小事,要细细颤会小人小事的闪光点,要深深挖掘小人小事的精神实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越过高考作文这道坎。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有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引申的意思是说,学习别人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诗经》亦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纵然是无瑕美玉,也需要切磋琢磨。

作文更是如此,它需要借助其他材料的闪光点,合理切磋,为我所用。

而这切磋的过程就是打磨抛光的过程,就是将作文材料精雕细琢的过程。

对于用别人文章中的材料,我们不能原文搬上考卷,那往往会给人以抄袭之嫌。

如果对其中自己熟悉的几个故事进行精选,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达到一种“可以攻玉”的境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移花接木,巧换粱柱”。

在植物栽培中有一种名词叫“嫁接”,如奈李就是桃树与李树的嫁接;

“红富士”就是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的嫁接。

它们通过嫁接,可以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

这种方法运用到作文上,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可以使原来蕴涵的思想,得到新的发挥;

也可以使浅层的含义得到深刻化。

但是,这里必须要注意到,原材料应当具有可塑性。

可以说,在其他的材料里融入新思想,是一种巧妙的借鉴,也是一种创新,而不是抄袭。

要做到巧借,还可以巧妙地变换角度。

将写作中心对象“他”与“我”对换其客观存在的位置,改变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并将“我”与“他”的身份、地位互换,让“我”经历“他”经历的事,以“我”的亲历亲感来演绎故事,来表现“他”的思想情感。

这,我们常说“移形换位,避俗出新”。

做到这点,就可以避免题材和立意的雷同,而不给人以厌倦之感,是选材新鲜的需要,是主题新颖的需要,是作文高分的需要。

对于议论性作文,同一种素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或者说进行新含义的挖掘,达到人说不不言,说人之未说,达到借别人的壳,用自己的魂的境地。

(四)去粗取精以一当十

真正的优秀作文,不是在文章堆砌材料,而是根据立意对所用的材料精挑细选,其材料是相当精当的。

因为经典的材料更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当然,引经据典,用说服力强的名人轶事,肯定能够说人于天下。

如引用名言论证观点,就能增强论证的科学性、准确度、可信度和说服力。

在讲诚信时,可以引“失信不立”(《左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得黄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了”(大仲马)等名人名言,这些论据,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用时也给作文“立意”提供了思想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是不是非得要反映重大历史意义、有深远影响、有头有脸的事情或人物,才能够算经典的材料呢?

不尽然。

只要你有慧眼识珠的见识,选材就会在你的眼底典型起来。

只要你,永恒地追求真善美,选择的材料给读者以真善美的熏陶,读了使人忘俗,让人有嚼头,使人情感得到陶冶,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你的文章就是格调高雅的文章,你的选材同样是经典的材料。

对于记叙类的文章来说,材料能够反映细腻的真情实感,能够凸现深刻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成为高雅之文,该材料就是经典的;

而对于说理性的文章来说,材料能够使文章理正辞严,意高文美,就是经典的。

鲁迅先生的《未有天才之前》写道: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山,说:

“我比Alps山还要高!

”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

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

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80年前,中国就在渴望出现一批天才,希望他们能给国家给民众带来美好的未来。

可到了今天,我们还在不断地呼吁天才的出现。

那么,用什么来证明观点呢?

鲁迅选举了两个事例:

一个是拿破仑说,他比Alps山还要高;

另一个是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如果说拿破仑的事例算是经典之事,那另一个则是通俗之事。

前一个靠提取精华,而后一个则是一看就知道。

但将两个放在一起来比较,则有力证明了“天才须要生长的土壤”这个论点。

所以,鲁迅说:

天才的匮乏是因为土壤不合适。

天才成长的土壤,就是我们大众。

大家盼望天才的出现,先需要自己把土壤做好。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

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

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

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我们做不了天才,我们就踏踏实实做土壤吧。

从身边做起,不要怨天尤人。

能干什么就干点什么。

有了我们这样的民众,天才会产生的。

(五)关注时事唯新是用

文贵有新。

文章的创新是作文永远追求的目标:

“文章最忌随人后”,苏东坡如是说;

“文章最忌百家衣”,陆游也道出文章应该创新的衷言。

所谓创新,就是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在要求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运用富有特色的表达形式,不落俗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要创新,一是在内容上有开拓,突破旧的,超越传统的;

二是在形式上与众不同。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确实需要材料来构建,文章的好坏与材料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来看,他们大都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精心选取一些新颖典型、积极向上、具有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材料,体现了他们在选材方面的独具匠心和丰富的生活积累。

材料新,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读到别具一格的内容;

材料新,更能得出新的观点、新的联想。

言别人之未言,说别人之未说,其实就是对选材新颖的具体要求。

无论是新鲜材料,还是“旧瓶装新酒”。

总之,只要是能产生新的面貌,具备内容的现实感,增强文章的冲击力,而不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就应该大胆地拿来,唯新是用。

【高考作文的用例策略】

高考作文的出彩可能在立意深刻、材料运用、语言优美、结构新颖等四个方面,而在这四个方面中,立意深刻与写作者的学识和思维水平直接相关,再加上考场作文的特殊性,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太容易。

对于言语和结构来说,容易出彩,但毕竟是形式,它受制了内容,过分追求语言和结构的创新会产生华而不实的负面影响,所以,最应该、最容易出彩的是材料运用。

材料用好,会直接帮助立意的深刻;

材料表达得好,也能体现语言的优美。

再则,对于材料的运用,经过平时严格、科学的训练,学生做到训练有素的话,在高考作文中容易“有备而战”,牵一发而益全文。

一、单例说透

单例说透,就是只用一则材料,围绕主题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翻来复去地议论,把材料所包含的信息说透彻,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比如有一位同学在以“过程与获得”为话题的作文时,采用了“单例说透”法:

被众多媒体所广为宣传的徐立新的人生经历就很能说明过程与获得的关系。

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

徐立新经历了两个过程。

入黑帮,当老大,他“获得”前呼后拥的生活,可伴随而来的是内心的恐慌、灵魂的谴责。

可当他来到深圳开始新的生活,积极参与义工活动时,他发现良心得到安定,美好的生活又向他招手了——他获得不曾有过的宁静与光荣。

假如没有心灵的反思、灵魂的责问的过程,他也许就沉溺在那个“黑帮老大”的位置上,他本人不能获得新生,社会也会少一个好人。

所以;

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而过程的对与错又需要心灵的发现。

这篇作文在论证“过程与获得”的辩证关系时,没有像一般同学那样,证明“过程”决定“获得”时举一例,“获得”影响“过程”时又举一例,而是只举一例,然后紧扣这例子进行细致的辨析:

把徐立新的人生经历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人黑帮”,“获得”的是“恐慌”、“谴责”,第二个过程是“做义工”,获得的是“宁静与光荣”。

然后以“假如”领起,通过假设没有“过程”的后果,强调“过程”的重要性,紧接着在顺势得出“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的结论时,又用“而过程的对与错又需要心灵的发现”回扣前文。

尽管只用一例,但作者分析时“一分为二”,又用假设推理,从而析理就比较透彻。

又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感时花溅泪》中有这么一例:

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前期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她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痛,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

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

难道是舟变了么?

不,是她的感情变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

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如果说上例是“一分为二”的话,此例是“合二为一”,作者分析李清照笔下的“幸福之舟”与“痛苦之舟”背后的原因是一样的——“感情变了”,从而论证了“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与上例假设推理不同的,此例采用了设问析理的方法:

“难道是舟变了吗?

”问答之间,理明题显。

经过以上例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单例说透”法,可以增强分析论证的力量,还可以节省写作时间(不必想太多的例子)。

在采用这一方法时,要在两方面着力:

1.多向分析。

一个例子要说透彻,关键是要换角度来分析,这是一个思维方法问题,既要善于看到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也要善于发现几个侧面背后的共同点。

一个例子单向分析是无法说透彻的。

2.动态分析。

在析例时,不能就此事论此事,要看到事例的过去(原因),也要看到事例的将来(发展),分析与推理结合。

这样的分析是动态的、立体的,从而深刻起来。

二、双例互衬

“双例互衬”,就是一篇文章中写两例,两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做到不雷同,相互衬补,从而把相关道理阐述透彻。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另一种哭泣》中就用到这种方法:

当我看见上高二的表妹为香港歌星张国荣跳楼身亡流泪时,我明白我的想法错了。

表妹并非张国荣的歌迷,也有足够的理由和理智让一向冷静的自己避免那样的哭泣。

可是,当她看见一个曾经辉煌的生命在本应草长莺飞的四月里孤寂回归了人生的轮回时,她还是为之流泪了。

我无法理解表妹的哭泣,那种哭泣是疏远的感情的另一种存在的方式,是那样的陌生。

可不久后,我便在《世说新语》上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在得知一个才貌双全的却与自己非亲非故的少女不幸身亡时,竟然泪洒灵堂。

他那痛苦流涕的样子令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我猜想:

或许生活的坎坷与不顺都未曾使他如此畅快淋漓地哭过吧,可当他看见一个正值青春年华即将含苞盛放的美丽生命香消玉殒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为长眠于地下的少女流下了热泪。

本是疏远的感情,可阮籍竟对生命如此地珍视与尊重,即使是一个素不相识的生命。

这篇文章写了两例:

表妹为张国荣流泪是一例,阮籍为少女洒泪是一例。

一今一古,一真实事例一古代故事,一普通女孩一著名诗人,这两个例子互不雷同,相互映衬,恰当而又深刻地证明“疏远的感情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这样写不仅比证明“亲密的感情影响认知”显得立意深远,而且用阮籍来衬表妹,更深的用意在于表明表妹这种为陌生人流泪正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情感的体现,这种情感超越了时空,源远流长。

两例选得好,说理显奇效。

两例之间既可以正衬,也可以对比。

例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英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中就用了此法。

西楚霸王,江东项籍。

手抚乌骓咯显失色,目光在江东的山水迷雾中游移,他坚信,即使山下是淮阴侯的十万铁骑,他也能杀出重围,再开一片天地。

回想起年少意气,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

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军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入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起兵至今,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难道这垓下一役,前功尽弃?

他更承受不了的是虞姬如此沉重的话语:

“霸王,你可知兵败势孤,原因在你自己。

巨鹿大胜.你却活埋降兵二十万,称霸咸阳,你却火烧阿房三百里,定都彭城,赐死子婴、黔布,亚父极力反对,你却执迷不悟,一意孤行。

霸王啊,你可知西楚早已失尽民心!

是夜楚歌四起,士卒离散,各谋生计,可怜虞姬,香魂一缕,随风而息——

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不去听从那些文臣武士的妙计。

可是他错了,横亘在面前的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乌江,而步步紧逼的是势如压城的千万铁骑。

远方的冠盖是汉王,一阵得意的欢笑震荡四野:

“项王,你可知你为何败于我手?

你自命天纵英才,可凭一己之力毕六国、平四海,可你错了!

我求贤若渴,用人不疑,夜追韩信;

你一不知人,二不善任,气走范增。

如此,你众叛亲离,我渐丰羽翼,不纳人言,你不见幽王烽火戏诸侯,代价是戎狄胡马摧雕楼,始皇奢掠黔首,代价是诛秦族万年遗臭,你一意孤行,我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

函谷关前,范增劝你强攻,你按兵不动;

鸿门宴上,张良让我谢罪,我以身脱险。

项王啊项王,由此看来,只该我大汉八荒,横扫六合,包举宇内,席卷天下。

”霸王怔怔地笑了,充满着苦涩。

作者也写了两例,项羽的故事和刘邦的故事,项羽相信自己,不听文臣武士的妙计,落得“士卒离散”的下场,刘邦“则充分听取臣子意见”,不仅“以身脱险”,还获得了“包举宇内”的优势。

两例对比,“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孰是孰非,一清二楚。

运用“双例互衬”法,最关键的是两例相同之中要有显而易见的不同,否则就是堆砌材料。

除了相互映衬和正反对照关系外,两例之间关系还可以有:

前后转折,纵向推进,点面结合。

三、排例造势

所谓排例,即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就像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样,可以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也可以是段与段、板块与板块的排比。

排列的效果是举例充分,视野开阔,气势强烈,从而论证有力。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择善而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一文就采用了“排例法”,文章利用三则历史故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它们分别是“项羽之死”、“马谡之死”和“桓公之死”,三则故事内容类而不同,三则故事的评论同而有异,全文显示了作者宽广的视野,严密的思维,论证充分有力。

这是一篇“排例造势”的典范作文。

同样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此时有声胜无声》(语言与沟通)也采用了“排例法”,文章运用了一组排比段列举大家熟知的“烛之武退秦师”、“曹植七步成诗”、“触龙巧说赵太后”三个故事,论证了语言与沟通的紧密关系。

“排例造势”法也可以在文章的局部运用,事例不用展开,一句一例,灵活机巧,气势浩然。

例如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信他,抑或自己》一文在中间有这样一段排例: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

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才有“诸侯皆朝于齐”的国势;

孙中山提出建设三峡的设想,岂不是因为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结果?

听取别人的意见,方能集思广益,兼收并蓄,最后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宏伟事业。

由:

厂唐太宗和齐威王的事例,大家太熟悉,道理亦明显,所以,作者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事例,三句三例,叙议结合,直奔论点。

这样写,既充分证明了观点,也有了强烈的气势,还有语言凝练的效果。

“排例造势”还可以有如下的排法: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

唐太宗虚纳下言,开创“贞观盛世”;

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

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这样的排例比上例就更复杂一些。

整体排比,局部对照,充分显示了作者灵活的思辨能力以及成熟的思维方法,因而论证也更充分、深刻、透彻。

无论是全文排例还是局部排例,都要求事例典型,否则容易堕入堆砌。

述例时也有很强的技巧性,“全文排例”中述例要简明扼要,而“局部排例”中根本不用“述”例,拿来例子就“论”。

另外,为了形成气势,结构形式和句式的选择显得十分重要,要尽量做到段与段、句与句的结构相似,这样才有排比的意味。

【论据使用的误区】

误区一:

不合主题,牵强附会。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叛军即将攻入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