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7931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0522z河北省沧州市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沧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代白话新诗,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

其间,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就诗歌的文化之用而言,作为文学之一体,诗歌本身就是文化之一端,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是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诗学与书论、画论、乐论等不仅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而且常常需要互相参照才能有新的开拓。

诗歌的发展,既受到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如镜子一样,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

一代有一代之文化,一代文化哺育一代诗歌。

中国诗歌的发展,既源自内在语言形式的演化,也受制于不同时代政治生活、经济基础等硬背景的变化,而以文化心理为代表的软实力,正是其间起到重要作用的桥梁。

中国诗歌与中国文化,其间的反映、影响关系,有如水洒在地上,浸湿附近的土壤是水的本性,但被浸湿的程度则需要视土壤情况而定;又如发光体与反射体,在合适的时候,还会相互映衬。

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的较快,有的较慢;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隐晦,有的显露;有的变形,有的变质;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多元的;有的是支配,有的是渗透;有的断章取义,痕迹俱在,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

有的是影响,有的则只是暗合;有的是交叉,有的只是平行;有的具有事实联系,有的只具有精神心智上的共通。

因此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只宜摆明条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典型性的文人代表,苏轼通过2700余首包赡丰富、变化万状的诗作,展现出一幅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文化精神中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议论精神和淡雅精神,对苏轼诗歌产生直接深刻的影响,而苏诗的议论化和崇雅尚淡倾向,也反过来代表了北宋文化的这两种精神。

在北宋文化议论精神的影响下,苏轼诗歌反映出尚理的主动趋向,适时而深刻。

苏诗中的议论俯拾即是,或全诗纯乎议论;或前面抒情叙事,咏物写景,篇末发表议论:

或议论与抒情叙事、咏物写景交替穿插;或几种写作手法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方法的多种多样和变化万状使苏诗中的议论视野开阔,容量宏大,雄深博辩,气象万千。

其议论的题材大到宇宙时空、小到鸟兽虫鱼,广到社会人生,狭到碑刻古玩,雅到诗书画艺,俗到接物处世,近到花草木石。

远到海外仙国,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

“其绝人处,在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

而力已透十分。

(赵翼《瓯北诗话》)苏诗以后,议论成为宋代诗歌新的审美风尚。

在北宋文化淡雅精神的感召下,苏轼诗歌奏出崇雅趋淡的乐章,典型而突出。

苏诗追求淡雅脱离了纯功利性目的,提高到审美层次,妥善处理了雅与俗、绚烂与平淡、人工美与自然美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朴素却圆熟的辩证法精神。

其诗歌语言,或避俗趋雅,或以俗为雅、化俗为雅。

比如,《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复作》“助尔歌饭瓮”,“饭瓮”乃山东民间俗语和歌谣语。

《发广州》“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苏轼自注:

“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

这些各地的俗词俚语,被创造性地融入苏轼诗中,显出一种雅人深致。

苏诗还擅长用典故来题咏俚俗之物,化俗为雅。

如《豆粥》“沙瓶煮豆软如酥”不免俚俗,但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诗的典雅气息油然而至。

以语言为体、文化为用的中国诗歌,尽管已有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尚未止步,其生命仍在不断变化生长,继续“昭烛三才,辉丽万有”。

(摘编自陈才智《汉语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材料二: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

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

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

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

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摘编自张力《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唐朝、宋朝、元朝等,再到现代,中国诗歌的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

B.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的程度有多种多样的情况,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

C.俗词俚语,只要写进了诗歌中,就不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词俚语了,而具有雅语色彩了。

D.与哲学、风俗等其他文化相比,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唐产生了大量边塞诗,这与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的国势有关,与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有关。

B.没有红军长征就难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样豪迈的诗句,它是红军精神的表现。

C.如要创作歌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感人事迹的诗歌,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

D.诗歌是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汉语中的紧缩句,是一种句法创新,紧缩句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大量出现。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紧缩句的一项是(3分)

A.天一晴就走

B.幸福就在身边

C.抽刀断水水更流 

D.感时花溅泪

4.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解释中国诗歌“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的意思。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火①

鲁迅

①普洛美修斯偷火给人类,总算是犯了天条,贬入地狱。

但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却似乎没有犯窃盗罪,没有破坏神圣的私有财产——那时候,树木还是无主的公物。

然而燧人氏也被忘却了,到如今只见中国人供火神菩萨,不见供燧人氏的。

②火神菩萨只管放火,不管点灯。

凡是火着就有他的份。

因此,大家把他供养起来,希望他少作恶。

然而如果他不作恶,他还受得着供养么,你想?

③点灯太平凡了。

从古至今,没有听到过点灯出名的名人,虽然人类从燧人氏那里学会了点火已经有五六千年的时间。

放火就不然。

秦始皇放了一把火——烧了书没有烧人;项羽入关又放了一把火——烧的是阿房宫不是民房(?

——待考)。

……罗马的一个什么皇帝却放火烧百姓了;中世纪正教的僧侣就会把异教徒当柴火烧,间或还灌上油。

这些都是一世之雄。

现代的希特拉就是活证人。

如何能不供养起来?

何况现今是进化时代,火神菩萨也代代跨灶的。

④譬如说罢,没有电灯的地方,小百姓不顾什么国货年,人人都要买点洋货的煤油,晚上就点起来:

那么幽黯的黄澄澄的光线映在纸窗上,多不大方!

不准,不准这么点灯!

你们如果要光明的话,非得禁止这样“浪费”煤油不可。

煤油应当扛到田地里去,灌进喷筒,呼啦呼啦的喷起来……一场大火,几十里路的延烧过去,稻禾,树木,房舍——尤其是草棚——一会儿都变成飞灰了。

还不够,就有燃烧弹,硫磺弹,从飞机上面扔下来,像上海一二八的大火似的,够烧几天几晚。

那才是伟大的光明呵。

⑤火神菩萨的威风是这样的。

可是说起来,他又不承认:

火神菩萨据说原是保佑小民的,至于火灾,却要怪小民自不小心,或是为非作歹,纵火抢掠。

⑥谁知道呢?

历代放火的名人总是这样说,却未必总有人信。

⑦我们只看见点灯是平凡的,放火是雄壮的,所以点灯就被禁止,放火就受供养。

你不见海京伯马戏团么:

宰了耕牛喂老虎,原是这年头的“时代精神”。

十一月二日

[注]①本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12月15日《申报月刊》第2卷第12号,署名洛文后收录于《南腔北调集》。

文本二:

火光

[苏联]邦达列夫

①森林里笼罩着一片秋天落日时分的火红色的寂静。

②我能听到树叶从白杨树上掉落的声音。

这些树叶在渐趋昏暗的空气中久久地飘荡着。

③后来我沿着已沉没在傍晚黑暗里的低地走着。

前方,在陡峭的铁路堤岸上黑黝黝的货车车厢一动不动地站立着,在车轮空隙之间透光的地方,最早出现的星星讥刺般地闪烁着丝丝光芒。

④当我登上路堤高处,尽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的时候,由于那即将来临的旷地之夜的气息,以及那红色车厢壁寒气瑟缩暗淡的反光,和扳道员岗亭里熄灭了灯的窗子,我突然感到一阵寒冷。

十月的落日暗下去了,但它熄灭得很遥远。

下面,在大地的边缘,在凹地上玫瑰色的河流弯道处,森林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消失在远方的雾中。

森林上空堆满了煤炭似的巨块乌云,它们满载着明天的阴雨。

⑤突然,在这暮色渐浓的深处闪出了一个火光,它漂浮在密林中,放射出光线,像一颗温暖的星星悬挂在那里,是那样地出乎意料,那样地使人迷惑不解……

⑥在这里,在铁路路堤上,越来越急地吹来入冬前的寒风,冰冷的落日反光已经完全在货车车厢外壁上熄灭了(这车厢仿佛是永远凝固了似的),风在电话线里发出惊心动魄的呼啸,引发起一种不可避免的秋夜的忧愁。

而那远方的火光在向人眩晕地招手、呼唤,对人们许诺着家庭的舒适、爱情、忠实的朋友和真诚的友谊。

这是我在从前的某个时候向往过的,我还没有到有“许多伤心事”的年岁,还没有到失落和失望的时期。

⑦我呆然不动,哆嗦着翻起了雨衣的领子,肩靠停立的车厢,又开始注视起刮着风的暗处,但前方哪儿也没有火光……

⑧或许,这火光是我的幻觉。

我焦急恐惧地等待着它蓬勃的点点火星在密林中燃起。

我克制着自己的怀疑,热切地渴望,这火星如在我的青春时代一般,用爱情、希望,以及无论谁和什么都不能代替的对生活的信心来召唤我。

但同时我也渐渐明白了,我正在度过自己一生中那个在宁静的冬天之前的愁闷的秋季,在这一时期再也不会有臆造的思想、操心和毫无价值的虚荣。

⑨但在这样的时刻,我很想自我欺骗,渴望火花在夜里燃起,可它并没有燃起。

(刘同英 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以与火相关的普洛美修斯与燧人氏入题,写他们造福人类却被遗忘,接着写火神菩萨作恶却受祭奠,这样写旨在批判国人的愚昧。

B.文本二开头两段从视、听角度描写“我”亲见的森林秋日暮色图,突出环境寂静等特点,以动衬静,景中融情,渲染了“我”忧郁的心绪。

C.文本一举秦始皇焚书、项羽火烧阿房宫、罗马皇帝火烧百姓、中世纪正教僧侣火烧异教徒等史实,讽刺这些“一世之雄”行径之反动、暴虐。

D.文本二第⑧段集中描写“我”突然看见密林中浮动的一个火光后的心理活动,写出了“我”心理的复杂状况,这段描写起到揭示主旨的作用。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A.文本一结尾用马戏团“宰了耕牛喂老虎”这个浅显易懂的现象,印证“点灯就被禁止,放火就受供养”的论断,可谓深入浅出。

B.文本二第④段结尾写森林上空阴云密布,第⑤段用“温暖的星星”比喻密林中漂浮的“火光”,写出了“我”豁然开朗的心情。

C.文本一画横线句用一般否定句和双重否定句,以及“你们”的称谓,模拟现代“火神菩萨”的口吻,写出了其禁止百姓点灯的丑态。

D.文本二末段中“渴望火花在夜里燃起”与“可它并没有燃起”构成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这样结尾,使文章留白,耐人寻味。

8.简要分析两篇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

(4分)

9.简要分析两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

父彦谦,仕隋。

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

开皇中,天下混壹,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

“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

”举进士。

授羽骑尉。

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谓裴矩曰:

“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

太宗[注]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

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王尝曰:

“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

今我有玄龄,犹禹也。

”进尚书左仆射。

帝曰:

“公为仆射,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

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

”乃敕细务属左右丞,大事关仆射。

晚节多病,时帝幸玉华宫,诏玄龄居守,听卧治事。

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玄龄顾诸子曰:

“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

”遂上疏。

帝得疏,谓高阳公主曰:

“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

”疾甚,帝亲握手与决。

薨,年七十一,陪葬昭陵。

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

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

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

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

“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

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

[注]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B.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C.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D.稍棘/召许肩舆/入殿帝视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自胜/命尚医临候/尚食供膳/日奏起居状/少损/即喜见于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坟》《五典》相传为我国古代的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草隶,书体。

汉字形体演变前期有甲骨文、金文等,后期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幸玉华宫,文中指皇帝到玉华宫。

封建时代,皇帝、皇后、太子亲临某处叫作“幸”。

D.陵,文中指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和禁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富有见识,胸怀大志。

他小时候就聪明伶俐,在大家都看好隋朝国运时,他却认为隋朝很快就会灭亡;中原大乱,他有忧虑天下的大志。

B.房玄龄乱世投主,获得信任。

他投靠李世民,与李世民一见如故;他跟从李世民征战,收留人才,团结各位将领;李世民把他比作汉朝的邓禹。

C.房玄龄敢于进言,精诚奉国。

对于朝廷征讨高丽一事,大臣们不敢进言,房玄龄却大胆上疏,皇帝看后才知道自己很危险,并称赞房玄龄关心国事。

D.房玄龄勤勉治国,恪尽职守。

他尽心竭力,不想让一件事有失误;他整治法令,务求宽平;他选取人才不求全责备,使卑贱的人也能得到任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4分)

(2)当助朕广耳目,访贤材。

比闻阅牒讼日数百,岂暇求人哉?

(4分)

14.房玄龄为什么要收集古今的家训书写在屏风上,并让他的孩子们各拿一件?

请简要回答。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鸿沟

吕蒙正①

沟中流水已成尘,沟畔荒凉起暮云。

大抵关河须一统,可能天地更平分。

烟横绿野山空在,树倚高原日渐曛。

方凭征鞍思往事,数声风笛马前闻。

过鸿沟

王禹偁

侯公缓颊太公归,项籍何曾会战机②。

只见鸿沟分两处,不知垓下③有重围。

危桥带雨无人过,败叶随风傍马飞。

半日垂鞭念前事,露莎霜树映斜晖。

[注]①吕蒙正,北宋初年宰相。

②“侯公”二句,事见《史记》:

汉王二年,项羽“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

汉王四年,“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

缓颊,比喻替人说情,或婉言解劝。

太公,刘邦的父亲。

③垓下,刘邦重围项羽的地方。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诗的首联,描写日暮时分诗人在鸿沟所见景象,展现出一幅萧瑟、荒凉的图景;颔联承接首联,议论抒怀,点明主旨。

B.王诗的首联、颔联用典,引用项羽和刘邦的相关历史事件,含蓄表达了诗人想要把握良机,像刘邦一样建功立业的意旨。

C.吕诗以苍凉阔大的山川景色衬托高亢入云的抒怀感慨,显示诗人远大的胸襟,呈现出宋王朝开国之初的雄壮气魄。

D.两诗颈联都是写景,前者突出山野空旷、日色渐的寥廓苍茫之景;后者突出雨打危桥、风吹败叶的萧瑟凄凉之景。

16.两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相似之处,情感内涵上又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孟子对不合礼的优厚俸禄的否定态度,展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李白《蜀道难》善于运用神话和传说,“_________”一句写到了远古的蜀王;“_________”一句写到了羲和驾驶的太阳神的车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南朝宋武帝刘裕率军北伐驰骋疆场时的英雄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

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有曾经一个时代,我们对广大的世界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

那时候,我刚离开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

(  )。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的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

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的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

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

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我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渺的湖泊。

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

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的日子仿佛停滞了

B.日子仿佛停滞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C.像是一口井,而不是一条河的日子仿佛停滞了

D.日子仿佛停滞了,像是一口井,而不是一条河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D.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再生纸,即废纸回收后经过分类拣选、温水浸涨,  ①  ,再次制作而成的纸张。

利用废纸制作再生纸,其环保意义不言而喻,数据显示利用废纸作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其原料中的废纸纸浆比例为60%至100%,这个数据表明当我们每回收利用1吨废纸,就相当于保护了十几棵大树。

如此可以看出回收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确实是有益环境的好事。

但是生产再生纸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一就是增加企业的成本,因为和木材纸浆、草类纤维纸浆造纸不同,  ②  对设备和工艺有特别要求,使得再生纸的价格也随之增加。

其二就是再生纸由于本身存在的特点,如外观存在斑点、亮度偏低、颜色灰暗等,很难满足高质量要求的纸张使用条件,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归纳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每句不超过1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全球化时代,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余光中先生有一次与记者见面时,说: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他说:

“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圆,而中文是其半径,半径愈大则圆周愈大,我们要努力把中文学好,让这半径变得更长,使中国文化走得更远。

”余光中认为,只要中文在掌,故乡就在握。

中国文化流传千年,汉字功不可没。

汉字是家乡的象征。

余秋雨说:

“我至今读孔子的书,就像读乡下爷爷的来信。

”足见汉字可以“思通万里之外,意结千载之前”。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参与某杂志社举办的“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笔会活动。

要求:

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A。

B项,“引起这多种多样的情况并不是社会原因”理解错误,原文说“其间未易轻断因果”,即不能轻易判断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C项,绝对化了。

“只要写进了诗歌中”,不一定具有雅语色彩,如原文所举的“沙瓶煮豆软如酥”之例,如果不运以刘秀、石祟二人与豆粥相关的典故,就不免俚俗。

D项,“诗歌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的动力和源泉是最丰富的”于文无据。

2.C。

“一定会运用“抗击’‘新冠肺炎’这样反映时代的词语”说法不正确,因为文化影响诗歌、诗歌反映文化“有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有的文化内容可以直接入诗,有的则需要通过作家的中介、过滤”。

3.B。

A项由“只要天一晴,就走”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C项由“抽刀断水,但水更流”紧缩而成,D项由“因为感时,所以花溅泪了”紧缩而成。

4.所谓“语言之体”,是指中国的诗歌语言伴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嬗变演化、发展创新,形成千姿百态的不同脉络和流派。

(2分)“文化之用”是指中国诗歌不但要受到哲学、绘画、音乐、风俗等相邻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的光辉。

(2分)

5.首先提出中心论点:

“语言之体与文化之用,内外交相影响,互为两翼”。

(2分)接着从道理层面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1分)然后举苏轼的诗作为例论证中心论点。

(2分)最后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突出中心论点。

(1分)

6.A。

“这样写旨在批判国人的愚昧”这一理解与文本主旨不契合。

文本一开头这样写,是为下文抨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倒行逆施的黑暗政治现实张本。

7.B。

“写出了‘我'豁然开朗的心情”有误,从文本“是那样地出乎意料,那样地使人迷惑不解”的语境看,应是表达“我”偶遇光明的意外、迷惑之情。

8.示例:

①文本一语言幽默诙谐,讽刺辛辣。

它主要采用反语、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表达对当时所谓的“时代精神”(即专制暴政)的批判。

②文本二语言生动形象,细腻入微。

它主要借助景物描写,营造诗意隽永的意境,深入剖析“我”在秋暮森林中遭遇火光时的微妙心理。

9.①文本一借“火”发论,抨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