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847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导学案及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班级

课题

化石吟

(1)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字词。

 ②.通过阅读,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

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2、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骸骨()潜行()葱茏()()猛犸()逝去()3、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腐朽:

化为乌有:

潜行:

海枯石烂:

葱茏:

叹服: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合作探究】

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7.第3-6节写的是什么内容?

 

 

班级

课题

化石吟

(2)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本诗。

3.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运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划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做旁批。

3、限时4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

(一)研读3—6节,探究问题

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3.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5.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二)研读第七节,思考: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中“长眠”与“苏醒”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三)写法探究

6.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

请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

并说说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

(知识链接)所谓照应,通俗地说就是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结构手段,它必须由前后相关的成双成组的语句或段落构成。

 

【拓展延伸】

8.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

 

 

班级

课题

看云识天气

(1)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的知识。

3.培养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1、说明文简介

说明文:

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说明的顺序:

1.空间顺序2.时间顺序3.逻辑顺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原因后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等)

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等。

2、朗读课文,给下面生字词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

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3、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4、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括。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合作探究】

5、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

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

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层云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班级

课题

看云识天气

(2)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培养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运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划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做旁批。

3、限时4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合作探究】

3、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4、语言品析

(1)本文语言生动,是因为使用了比喻及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多种修辞,请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说说欣赏的理由。

请以“我最欣赏……这一……一句,因为……”为话题来阐述。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2)本文语言准确,在于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等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

示例:

“天空中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一句中的“往往”、“常常”是“通常”的意思,说明通常情况下是如句中所说的一样,但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如此,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说明文中,为了将事物的特征说得更清楚,常需用一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用了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作用:

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

使文章层次分明,揭示事物的共同本质及各类间的差异(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作比较:

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

突出强调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事物的特点更鲜明、更清晰。

请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在文中再找出几例。

(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

(1)作者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四类来说明。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另有一种比晕更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班级

课题

绿色蝈蝈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提高学生快速阅读和初步获得课文信息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并说出其作用。

3.学习法布尔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探索创新精神。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1、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2、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开头部分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哪个习性?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合作探究】

5、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默读第3自然段,圈点勾划出描写蝈蝈叫声的词句。

6、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默读第4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7、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外表如此漂亮,那么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很优雅呢?

请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描写蝈蝈捕蝉的句子,并从用词或修辞角度作赏析。

(可在书上作批注)

8、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

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9、浏览全文,找出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蝈蝈,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可在书上作批注)

 

10、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

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班级

课题

月亮上的足迹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1、资料助读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

确定登月方案;为登月飞行作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研制“土星”号运载火箭;进行试验飞行;研制“阿波罗”号飞船;实现载人登月飞行。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2、快速阅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思考下列问题:

A.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B.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3、根据上面的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默读第12、13自然段,思考: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合作探究】

5、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

“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你是怎样理解的?

 

6、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7、作者按时间顺序真实叙述登月全过程,有什么作用?

 

8、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了一系列数字,比如,三级火箭的速度分别是6.8、7.67、10.5,这样介绍有什么作用?

 

9、作者在写火箭在太空飞翔时,写道: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缓缓地行驶。

”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10、十一段中“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

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是什么表达方式?

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班级

课题

河中石兽

(1)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及与其有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1、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家。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注意读音、节奏、语气。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募()金棹()小舟木柿()

湮()没曳()铁钯()啮()齿溯()流

臆()断欤()

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曳铁钯不亦颠乎

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盖石性坚重但知其一

是非木杮求之下流,固颠

尔辈不能究物理棹数小舟

暴涨山门圮于河

曳铁钯湮于沙上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如是再啮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众服为确论

之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5、用现代文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

2.概括主要内容:

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班级

课题

河中石兽

(2)

授课时间

序号

主备人

参与人

审核人

姓名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名言积累】

 

【学法指导】

1、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运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划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做旁批。

3、限时4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小组内交流。

【复习导入】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结果及理由。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第二种

寺僧

 

第三种

讲学家

 

第四种

老河兵

 

教师导学

(学生改错)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3、文中两次写了笑:

“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4、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

 

【拓展延伸】

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6、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肃杀sù诀别juē可鄙bì花蕾léi

  B、雕刻diāo脸颊jiá攥紧zuàn匿笑nì

  C、分歧zhī挽起wǎn步履lǚ煎熬áo

  D、脚踝kē蹒跚pán嗅觉xiù敷衍yán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匿笑(偷偷地)笑柄(比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

  B、瘦得不堪(不能忍受)至爱(最)

  C、诀别(分别)各得其所(处所)

  D、妄弃(胡乱)可鄙(轻视,看不起)

  3、把下面四个词语按句子语意要求填入适当的空格。

(4分)

  瑟缩惊惶傲然绝望

  

(1)、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_____走出,留他____地站在小屋里

  

(2)、他便很_____地站了起来,失了色______着。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4分)

  

(1)、《风筝》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鲁迅对摧残人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绝,是他的散文名篇。

  

(2)、《羚羊木雕》一文揭示了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批判了重才轻义的观点,告诫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

  (3)、《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都是《世说新语》中的文章,该书的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4)、《金色花》和《纸船》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5、下面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3分)

  A、每次上体育课,看见她裤子上那条长长的伤疤,我就觉得对不起她

  B、可是,这全怪我吗?

  C、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坠下去了。

  D、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听别人的故事一样。

  6、下面一段话中画线的四句话,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主题班会一开始,(A)晓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

他说:

“(B)我语文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

我决心向张啸学习,(C)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D)晓非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7、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

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

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

(2分)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

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二、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6分)

  

(1)去后乃至()

(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9、选段中的“尊君”“家君”“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分)

  10、根据原文的意思,用原句回答问题。

(4分)

  

(1)、陈太丘“相委而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元方对客人的批评主要突出了两点:

______、______(原文的四个字概括)

11、元方斥责“友人”无信,令你想起我们学过的《论语十二章》中的哪句话?

(2分)

 

  三、现代文阅读

我的母亲(16分)

老舍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

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

“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

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

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

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7、文中写了三件事,用“‖”划分层次,并各用一句最简洁的语句概括层意。

(4分)

 

18、文中两次写母亲的眼泪,试简要分析。

(4分)

(1)、母亲把我送出门去为什么“含着泪”?

 

(2)、“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中“一串串的眼泪”饱含着怎样的深意?

 

19、文中用街市的“拥挤不堪”和家中的“清炉冷灶”相对比有什么作用?

(4分)

22、请给文章再续一个结尾,且采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用上“风筝、船舶”两个词语。

(4分)

 

  (三)、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萌芽(18分)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的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

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

“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

我想创造奇迹。

”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

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

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

“你蹲在这里干什么?

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

买酱油去!

”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