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73994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21、《化石吟》导学稿

一、预习作业:

1、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

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huàn()hái骨()qián行

()()cōnglong引()jǐng长吼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其貌不洋()   坐想其成()   以逸代劳()   

故技重演()   针贬时弊()   言不由中()   出神入画()

4、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诗歌如果分层,可分为几层,大意如何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巩固

去年六月,蒙大拿洛基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帕特·莱基在蒙大拿荒原的一个偏僻地方,发掘出一具约12米长、约为完整骨骼75%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除了尾部短缺一小部分外,差不多是一具完整的霸王龙骨骼化石。

           

据此,科学家就能着手解开霸王龙的一些悬而未决之谜。

通常,体长12米、体重达3000千克,并长有17.7厘米长、剃刀般锋利牙齿的霸王龙,如果不归入食肉动物范围,是令人难以理解的。

可是,一部分古物学家认为,霸王龙短得可怜的前肢(在4.5米长的躯干上,前肢只有91厘米长),以及这蹒跚的步伐、缓慢的移动速度,使得它们不可能对小动物发起突然袭击。

他们深信,霸王龙的食物是以死亡动物为主的。

为了研究霸王龙的奔跑能力,科学家对所发掘的霸王龙腿骨、骨盆、趾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他们测定了霸王龙化石上左前肢二头肌腱附着的痕迹,根据骨的大小和肌腱附着的度以及骨上大致的肌肉量,计算出霸王龙的每侧前肢可以抓得住约545千克的重量,这足以应付捕食的需要了,而食腐动物绝对不会长有能发挥如此强大力量的前肢。

此外,过分短小的前肢在捕捉猎物时,也许还可借助于胸脯的重量,不让猎物逃走。

1.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便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同时也是最完整的骨化石。

B. 这是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至今仍有完整短小前肢的骨骼。

C. 那就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也是至今最完整的骨骼。

D. 这是至今最为完整也是唯一保存有完整的短小前肢的骨化石。

 2. 对霸王龙,科学研究者有两种不同看法。

第一种认为是食腐动物,其根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认为是食肉动物,其根据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捕捉猎物时可借助胸脯重量。

你倾向于第____________ 种看法。

 

 

 

参考答案:

1. D

2. ①前肢短得可怜。

②步伐蹒跚,移动速度缓慢。

①前肢力量足以应付捕食的

 

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

(1)注音:

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

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

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

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预习自测:

1、《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2、搜集课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

课内探究案

一、引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二、探究学习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

(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

本质又是什么?

(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

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

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

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课后拓展案

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月22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

呼啸的大风中,沙尘遮天蔽日。

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2米。

②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

  ③资料显示,1993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年,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

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

  ④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

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趋增多直接相关。

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面积已达162万平方公里。

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

  ⑤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称。

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13600亩的速度减少。

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胡杨林仅剩下了34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⑥据调查统计,近20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10省区乱垦草地就达680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

  ⑦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的破坏性使用。

  ⑧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

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大自然更加严酷的报复。

1.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量运用数据有何好处?

23、《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探讨问题及解决方法】

《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

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

(课件展示)谜一:

“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

”谜二:

“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谜三:

“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

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

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窣(sū)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颚(è)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⑴ 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⑵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⑶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

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

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

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

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

(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⑴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⑵ 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⑶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⑷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⑸ 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

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

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

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24、《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与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

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

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

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

(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

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的层次及时间表示:

A、全文共四个层次

第一层:

(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第二层:

(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第三层:

(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第四层:

(16——20)写登月归来。

B、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同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三、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

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

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

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遥遥在望:

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

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即,靠近,接触。

四、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3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4.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

“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你是怎样理解的?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

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

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六、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八、课后反思: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