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85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第2节考点3探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熟技巧

“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解题方法

1.追本溯源,知人论世。

作品与作家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2.立足文本,深层挖掘。

或从文本主旨出发,探求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

或从文本中主要的人物、事件、场景的特征出发,辨明这一内容与总体特征的关系;

或从文本中的其他内容与这一内容的关系着眼,探求其内在的关联;

或从文本提及的其他因素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合理。

3.探究的角度一般包括:

①时代与社会背景;

②作者的写作动机;

③文本的表达目的、表达方式;

④文本的背景资料;

⑤文本的对比材料和互现材料;

⑥文本主旨的隐含意义。

河北邯郸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昨天,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参加西城区代表团全团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听取代表对北京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大家的尖锐批评,他风趣回应;

面对两难城市问题,他问计代表;

面对困惑和难题,他当即作出回应。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人大代表李烈发言时道出了雾霾天中校长的烦恼。

她说,每次雾霾预警,孩子们不能出教室不能进行体育活动。

到了冬天,各种传染疾病高发期,避免孩子患病的最有效办法是开窗通风,但雾霾天不能通风。

“上着课的时候看着孩子一个个戴着防毒的口罩,一个个小猪嘴,在这种浑浊的室内空气里呼吸,非常担心可能比雾霾还厉害。

李烈建议重雾霾天孩子们可以分流,家里有人照看的就回家,无人照看的来到学校,起码可以减少教室人员密度,减少空气污浊程度。

李烈说,几次都想决定放假分流,苦于没有拍板的授权。

听到这里,市长王安顺当即对李烈和西城区的另外一位“校长代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蔡晓东说:

“这个事情,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就可以拍板!

材料中的北京市市长的一番话“这个事情,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们就可以拍板!

”结合社会现实,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5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

第一问可以从市长积极授权的正面角度切入,也可以从李校长苦于没有拍板权利的角度切入。

第二步:

第二问主要是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通过对该材料的阅读,我们发现开头导语部分就已经交代了写作背景,展现了北京市市长的“风趣回应”“问计代表”“当即回应”的为政态度,再结合他的这番话,可以推测出该新闻的写作意图是旨在点赞政府为民服务的积极行为,这也和当下的社会主旋律是相吻合的。

因此围绕这些思路进行探究,一定会找到答案。

【答案】 第一问:

①北京市市长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听取群众意见,反映了政府积极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②李校长苦于没有拍板权利,批评政府的不作为,从而反映出社会上存在很多无奈的社会现实。

第二问:

歌颂北京市市长积极为民,彰显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同时希望执政者以人为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法2__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高考在这一考点上有三种题型:

①评析式——命题人对文本提出某些问题,要求考生深入研讨;

②辨析类——命题人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③质疑类——让考生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

(2017·

郑州二模)在以上四则材料中,对于在现阶段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认为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你倾向于哪种观点?

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社会现实阐述你的理由。

(1)题干中有“启示”“观点”“看法”“理由”等字样

(2)题干中还有“如何看待”“如何解决”等字样

太原一模)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提出了哪些期望?

你怎样看待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

开封冲刺模拟)阅读材料四,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对我国粮食问题有哪些主要看法?

你又是怎样看待我国粮食问题的?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你认为×

×

合适吗?

为什么?

(2)针对×

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类题目解题步骤

1.明确观点

明确无误地表明观点。

一是明确选择性观点,即题干已提供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只要择其一种“赞同”或“不赞同”即可;

二是明确亮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题干并没有给出观点以供选择,只是给出“启示”等一些关键词语,这时必须明确自己个性化的观点。

2.引据论述

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有条理地陈述。

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3.联系现实

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除了引用文本,还要合理联系生活现实。

(“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

“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四川内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据新华社电 国家汉办昨天在京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三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昨天上午,由国家汉办组织成立的《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和以色列等国家的30多位知名学者,将在3天会议期间具体商讨翻译的进程安排。

据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指出,《五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迄今为止,一套适应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了解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五经》译本却不存在。

“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

”她说。

(摘自《京华时报》)

材料二

施舟人领衔译《五经》

计划3年半推出英译本

朱静远

因为缺乏现代译本,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原典”的《五经》始终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中国国家汉办近日宣布,将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并计划在3年半内首先推出英译本。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中华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译工作。

著名汉学家施舟人是此次《五经》翻译项目的主持人。

记者日前采访了施舟人。

是中国重要文化遗产

记:

为什么会选择翻译《五经》?

它似乎并不是中国特别通俗的读物。

施:

所谓《五经》,是对《诗》《书》《礼》《易》和《春秋》的约定俗成的叫法。

《五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圣的典籍,它们的起源大多早于后来被称作“儒家”的学说。

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帝国体制建立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很多世纪以来国家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很多外国人读过中国文学的译本,但他们却不了解《五经》,甚至根本买不到《五经》的译本。

从年代、文化背景来看,《五经》和世界其他重要文明的经典有相似之处,但它最大的特色是与人有关。

《圣经》《古兰经》等都是关于神的作品,而《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

多次呼吁翻译《五经》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五经》的?

20世纪70年代,在国学界与季羡林先生一起被称为“北季南饶”的饶宗颐先生在我执教的法国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

恰逢法国政府出资设立一个规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经典翻译项目。

当饶宗颐先生看到项目中的中国典籍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时,年过六十的他流泪了:

“我们完了,没有人知道我们的文化源头是《五经》。

饶宗颐先生的眼泪使我深受震动,看到这种情况,每一个相关的人,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人都会感到不安,我心中翻译《五经》的愿望也越发强烈。

在后来的30多年中,我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翻译《五经》的重要性。

国家汉办暨孔子学院总部早就接受了我的建议,经过多国学者参加的评审会,正式立项《五经》翻译项目。

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

《五经》翻译有怎样的重要性?

我对重新翻译《五经》的评价是:

责任很重,难度不小。

每一个学者的翻译都有其个人的色彩在内,因此要成立《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在国内学术界、国际汉学界相关领域聘请杰出学者担任委员会成员。

关于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国内外的学者都会参与进来。

《五经》翻译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帮助?

《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

《五经》的翻译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就像洗手,两只手互相揉搓才会干净,但你可能不知道究竟是哪只手帮助另一只手洗干净的。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链接

施舟人(K.M.Schipper),生于1934年,曾师从康德谟和石泰安先生研究中国道教史,以研究中国道教而驰名于国际汉学界,是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建立文化基因库的人。

现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法国高等研究院特级教授,中国福州大学特聘教授等。

你认为由中国国家汉办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的做法合适吗?

明确观点。

题干问“做法合适吗”,作答时要明确无误地表明“合适”或“不合适”。

利用原文信息,恰当引用论据。

如果答“合适”,就可以从原文中寻找依据。

如材料一中的“我们必须出版一套全新的现代译本,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并真正接受”,材料二中的“《五经》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代表作,有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的思想、观点,是最重要的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五经》推广到国外一定会对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帮助”等句子都可以作为“做法合适”的依据。

如果答“不合适”,则可以从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广是否妥当,“输入国”是否认可和接受,别的国家的译者是否推广的角度来思考。

第三步:

根据“观点+理由”的形式组织答案,理由要分条作答。

【答案】 不合适。

(1分)因为:

①依靠政府的力量“组织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共同翻译《五经》”来推广《五经》,是“权势推广”。

(1分)②一部经典在世界上的传播,关键不在于这部作品“产出国”的态度,(1分)而在于别的国家的文化界、读者是否认可、接受这部作品,(1分)③一部经典能否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关键在于别的国家译者是否推广介绍。

(1分)

合适。

①《五经》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1分)②翻译《五经》,让世界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1分)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以便更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1分)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

(1分)(无论哪一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边练边悟__探__究

郑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

76082019】

材料一 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20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

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

在此背景之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

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

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2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2.0,低于更替水平。

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1.8个孩子。

再加上有些夫妇虽然想生孩子,但患了不孕不育症(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不孕不育患者占育龄人口的12.5%)而不能生,因此,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

媒体调查显示,全面放开二孩后,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

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最担心二孩的教育问题,21%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生育二孩后,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不能提供充分的保障,还有不少被调查者对现行的养老金体制和就业难问题表示了担心……

但更值得注意的一个数据是,绝大部分被调查者(67%)认为一个完美的家庭中,“两个孩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这说明,公众为不生二孩所选择的理由经过了“斤斤计较”的计算,但从人性和情感角度,他们大多数仍然认可二孩的价值;

只是在现实面前,人性被迫让位于计算。

因此,如何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让“想生”变成“敢生”,全面二孩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落地。

另外,从欧洲各国及韩国、新加坡及台湾地区的生育政策来看,政府补贴鼓励生育也扭转不了人口数量减少的大趋势。

因此,简单把人口当作一种国家资源来进行管理,效率确实不高。

要使人口政策改革更有效率,需要转变思路,即不以计划经济的思维看待人口,不将人口作为一种资源来进行管理和干预,而是使生孩子成为“家庭”的自主权利。

材料三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些企业招收女员工,就有“已婚已育优先考虑”的潜规则。

放开二孩政策后,更多女性要生育、抚养两个孩子,这将可能进一步加剧女性在职场中的相对弱势和待遇不公,造成女性就业中断和收入下降。

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延长生育假,同时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生育保险可运行,并给予企业税费减免以补偿其因女员工产假而增加的成本,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女性的生育权、就业权和休息权,防止个别企业可能出现的对生育二孩女职工的歧视和差别待遇。

针对全面放开二孩后可生育二孩家庭生育意愿并没有得到明显扭转的状况,除加大对生育二孩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适时出台对新出生孩子家庭,特别是生育二孩家庭的奖励政策。

生育政策调整后,无人看孩儿、入托入学难等也是二孩家庭很快面临的问题;

因此,政府应提前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规划和配套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3~6岁)纳入义务教育,同时大力兴办日托(0~2岁),让普通家庭能够享受便利、平价而优质的日托和学前教育服务,以缓解二孩家庭的压力。

另外,抚育二孩所增加的家庭支出,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对生育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之外,政府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实行税前扣除、按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税等办法,增加生育二孩家庭的收入。

总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做好相关配套工作,才能把好事办好。

材料四 对全面放开二孩,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就固执地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认为用放开二孩来解决老龄化问题不可取。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曾给出数据:

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按照70%将生育两孩计算,未来有近一亿的孩子出生,且多数家庭会选择在四五年之内生二孩。

这样的结果是,一年新增约2500万人口,原来还有每年1600万,这就是每年有4000多万人口出生。

“这比20世纪60年代出生率最高的时候每年出生2900万还要多。

这会导致人口到2030年后突破15亿,而我国的人口战略目标是不超过15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全面放开二孩虽有可能带来人口红利,但也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财务支出、公共福利体系都将面临挑战。

而且,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放眼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基本为负的不在少数,而靠人口去带动国家发展的情况屈指可数。

因此,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养,壮有所用,劳有所得,老有所依”,解除劳动力人群的后顾之忧,以激发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益,可能是比增加人口更有效的途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

1.材料二、四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基本看法有何共同之处?

两则材料中第一段使用数据的意图各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比较阅读材料二、四,不难发现其相同之处在于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表示担忧。

原文中以下词句可供参考:

“大家还是有很多担忧的”“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或表示担忧”“人口不足也不一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据此,便可提炼出“都对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持保留意见”。

至于第二问“使用数据的意图”,可以分别从材料二第一段的结句“即使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国的实际生育率仍然会远远低于更替水平”以及材料四第一段的结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必然意味着国家要面对人口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中提炼加工作答。

【答案】 共同之处:

都对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持保留意见/持保守立场(或:

都认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问题)。

意图:

材料二的数据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并不能解决人口实际出生率低的问题;

材料四的数据是为了说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能导致人口激增,社会不堪承受。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类题)在以上四则材料中,对于在现阶段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人持肯定态度,也有人认为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你倾向于哪种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作答时要注意问题的三个层面:

一是表态,肯定或担忧;

二是从四则材料中搜寻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理由;

三是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

其实,所给材料中本身就包含了两种观点,考生需要做的就是甄别和筛选。

但无论是持哪种看法,都要客观理性,言之成理。

【答案】 (示例一)我倾向于肯定态度。

理由:

①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有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②人口增长带来人口红利,能保障相对充裕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③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有助于刺激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如食品、玩具、母婴医疗、房地产、教育等行业的发展。

④能有效解决独生子女造成的一系列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

(示例二)我倾向于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①目前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可能造成短短几十年内人口激增,加剧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的消耗。

②在各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的情况下,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可能加剧我国在环境、财政支出、公共福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③抚育二孩会大大增加家庭生活成本和处理家务的时间成本,给一些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和劳务负担。

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能加剧社会已存在的就业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