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957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docx

中图版学高中产业区位选择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掌握运输方式和运输布局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掌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一、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1.交通运输

(1)概念:

作为一个服务部门,利用运输工具将货物或旅客送达目的地,使其空间位置发生转移。

(2)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

2.交通布局

(1)概念:

指交通运输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组合,包括交通线网的布局和站点、码头的布局两个密切联系的部分。

(2)任务:

通过合理布局,实现运输合理化,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区域通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

2.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3.扩大市场范围。

4.加快城镇化过程。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技术的进步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克服自然障碍提供了保障。

2.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

[易错提醒] 交通运输不仅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且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早期。

(1)铁路、汽车和飞机都属于基本的交通运输方式。

(  )

(2)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机动灵活。

(  )

(3)铁路运输适合短途运输。

(  )

(4)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

(  )

(5)从大庆运输一批石油到大连,目前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海洋运输D.公路运输

提示:

(1)× 铁路、公路、航空都属于基本的交通运输方式。

(2)× 管道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灵活性差。

(3)× 铁路运输适合中长途运输。

(4)×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5)B [石油属于大宗的液体货物,适合于管道运输。

]

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

贵州省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山阻水隔的封闭环境,使其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经济长期落后。

近年来,贵州省实施“县县通高速”计划,至底,成为我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为其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下图示意贵州省高速公路分布。

问题1 (综合思维)与铁路运输相比,公路运输的优点是什么?

提示:

机动灵活,周转方便。

问题2 (区域认知)描述贵州省高速公路的布局特点。

提示:

线路分布比较均衡;交织形成网络;以贵阳为中心,构成方格放射式格局。

问题3 (综合思维)贵州省规范高速公路网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提示:

充分考虑贵州交通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少占土地。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

2.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首先要看货物性质和运输需求,其次要明确运输方式的特点及最适用的范围,最后综合运距、运费等要素,选出最合理的运输方式。

具体如下所示:

3.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要依据需求而定

适度超前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因地制宜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尽量少占土地

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社会因素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

发挥综合

运输优势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与衔接,形成立体的、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1.下图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

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航空运输的货物是(  )

A.1     B.2

C.3D.4

(2)货物4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铁路

C.河运D.海运

(3)生产布局受交通制约最明显的货物是(  )

A.1B.2

C.3D.4

(1)C (2)A (3)B [第(1)题,结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图中可知:

1货物重量较大、价值适中、运距适中;2货物重量大、运距远、价值较低;3货物运距远、重量轻、价值较高;4货物短途运输、价值和货物重量都较低。

因此,3货物适合航空运输。

第(2)题,根据所学交通运输的特点并结合图中货物的特征可知:

1为铁路运输,2为海运,3为航运,4为公路运输。

第(3)题,由于2货物的运送距离远、重量大,因此其运输费用较多,加之价值较低,因此2货物的生产布局受交通制约最明显。

]

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曾是广西第一大城市,有着“百年商埠”“小香港”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南宁、柳州、桂林的发展相继超过梧州。

问题1 (区域认知)梧州曾是广西第一大城市,其形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在历史上,梧州地处广西通往广东水路枢纽位置,并借西江通向大海,水路交通十分便利,为“百年商埠”提供交通条件,逐渐发展成为广西第一大城市。

问题2 (区域认知)新中国成立后,梧州发展落后于南宁等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梧州没有铁路这一现代运输大动脉的经过,发展动力不足,新中国成立后其发展逐渐落后于有铁路经过的南宁、柳州、桂林等城市。

[归纳提升] 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影响

原因分析

提高区域通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

区域运输条件的改善,运输速度提高,运时减少,提高了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效率,增强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交通运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扩大市场范围

区域运输速度和运输能力的提高,可促进原有专业化市场的扩大和新市场的形成

加快城镇化过程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交通运输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原有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城镇迅速形成,城镇体系逐渐成熟,城镇化过程加快

2.兰新高铁全线通车后,将使未来甘肃形成“一群两带多组团”的城镇化布局。

下图为甘肃省部分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兰新高铁甘肃段将出现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趋势,其影响是(  )

A.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

B.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C.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D.有利于区域内人口均衡分布

(2)兰新高铁运营后,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1为沿线旅游景点带来更多游客 2提升原有的兰新铁路的货运运能 3大幅促进劳动力向西部新疆的迁移 4加强新疆与其他省市之间的联系

A.123B.124

C.134D.234

(1)B (2)B [第(1)题,交通运输便利,有利于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扩大城市的影响范围。

第(2)题,交通线的发展会促进人口的流动,加强新疆与其他省市之间的联系,但劳动力迁移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新疆经济较落后,兰新高铁运营不会大幅促进劳动力向西部新疆迁移。

]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2月26日,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中“青银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济南和青岛的济青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的开通,不仅使山东省内一东一西的两大城市间旅客列车最快运行时间从2小时20分,缩短到100分钟左右,还使得济青之间达到了“三条铁路并行”的运输规模,济青高铁西起济南东站,东至青岛市红岛站,线路全长307.9千米,共设11座车站,初期最高运行时速300公里,济青高铁在青岛地区的线路处于沿海盐雾环境,对高铁接触网零部件防腐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问题1 (综合思维)影响济青高速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问题2 (综合思维)济青高铁建设过程需要有效应对青岛地区沿海的盐雾环境,说明了什么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提示:

在交通建设中,科学技术是保证。

问题3 (区域认知)连接济南和青岛的交通线路不断增多,试分析原因。

提示:

济南和青岛为山东两个核心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济南和青岛之间城市较多,交通运输需求量大。

[归纳提升]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保障,促进了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资金的保障,促进了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技术的进步为交通运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克服自然障碍提供了保障。

如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运输影响:

(1)山区公路布局的变化

线路形态

原因

早期

“之”字形盘山公路,迂回前进

经济、技术水平低,可降低线路坡度,降低工程难度,保障行车安全

现代

直达运输,桥隧比例很大

经济、技术水平高,缩短线路长度,提高通车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2)平原地区

线路特点

原因

早期

地面铺路

经济技术水平低,工程最小

现代

以桥代路

经济、技术水平高,节约土地,保障通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2.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的动力

社会经济水平

交通需求量

交通运输布局

水平低

较小

交通线标准低、站点规模小

水平高

较大

交通线标准高、站点规模大

3.在詹天佑主持建设的京张铁路建成100多年后,2016年4月29日京张高铁正式开工,2019年6月12日全线铺轨完成。

下图示意京张高铁沿线站点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从老京张铁路到新京张高铁,交通布局区位因素变化最明显的是(  )

A.地形地质B.河流水文

C.科学技术D.资源分布

(2)北京北站至延庆站之间站点密度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密度大B.工业密度大

C.景点密度大D.建筑密度大

(1)C (2)A [第(1)题,地形地质、河流水文、资源分布等自然因素一般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新京张铁路从八达岭长城下方山体穿过,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也是埋深最大的高速铁路地下车站,实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和科学技术。

第(2)题,铁路沿线站点密度的大小取决于沿线人流量的多少,所以北京北站至延庆站之间站点密度大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密度大,故A项正确。

]

区域认知——聚焦“古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

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下图为汉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

据此完成(1)~(3)题。

(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大多选择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7~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  )

A.避开雨季B.避开大风浪期

C.赶回国内抗旱D.借助风力和洋流

(3)汉景帝四年某日,一批商船经副线到达M地,当时船上人看到海上日出,用罗盘定位时发现桅杆影子在甲板投向西北,此时的汉长安城(  )

A.城外农田中的农夫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炊烟里飘荡着暮鼓声,城中人身着薄衫匆匆回家

C.夜幕中,城门开启,城外人衣着棉袍纷纷进城

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更夫敲出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古丝绸之路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环境特征。

(1)D (2)B (3)C [第(1)题,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

从徐闻到天竺,主要经过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该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在东北风吹拂下逆时针向西流动,此时前去大部分路程顺风顺水。

故选D项。

第(2)题,6月和7~10月都是西南季风影响季节,同属雨季,也都可以借助风力和洋流回程,A、D项排除;国内各地旱期有季节差异,且与回国关系不大,C项排除;7~10月是飓风或台风高发期,给海上航行带来威胁,所以避开7~10月是为了避开台风带来的大风浪。

故选B项。

第(3)题,M地位于南半球,日出时影子投向西北,说明日出东南,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

“汗滴禾下土”“身着薄衫”描述的为夏季;M地与长安城经度相近,但长安城纬度高,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M地日出,而长安城应是在日出前,“暮鼓声”(即晚间报时的鼓声)“三更天”(即北京时间23:

00至第二天1:

00)不符合描述。

C选项符合冬季天明前的描述。

]

题组1 运输方式和运输布局

下图是某国环形特色公路,这条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垂直高度45m,该公路限速为30km/h。

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特色公路最可能出现在(  )

A.沙特阿拉伯     B.日本

C.荷兰D.孟加拉国

2.该环形公路的设计遵循的原则有(  )

1节省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 2使环形公路与周边连接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3增加驾驶人员开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4减小线路坡度,保障行车安全

A.12B.23

C.34D.14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采用双螺旋设计,目的是降低坡度,说明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沙特阿拉伯、荷兰和孟加拉国地势起伏小,且沙特阿拉伯境内沙漠广布。

第2题,该环形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可降低线路坡度,增加通车的安全性;采用架高的设计,可节约土地资源,保护沿线植被。

]

题组2 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生活中的地理)“义新欧”的全线通行,是推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战略从构想走向落实的重要标志,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新的生命与活力。

与以往海运相比,义新欧铁路通车对义乌小商品出口到欧洲的影响有(  )

1加快运输速度,缩短货物运输时间 2缩短运输距离,提高出口货物的运输效率 3减少货物“通关”环节,降低货物出口成本 4提升小商品的质量,提高在欧洲地区的市场竞争力

A.123B.134 

C.234D.124

A [铁路运输比海运速度快,可以缩短货物运输时间;该线路比海运线路距离近,可以缩短运输距离;沿途“通关”环节少,费用低;而运输方式和线路变化对商品的质量没有影响。

]

题组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读江苏铁路网示意图,完成4~5题。

4.影响江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B.地价

C.河流流向D.技术水平

5.江苏铁路网的建设将(  )

A.占用大量耕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害无利

B.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C.加快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区际联系

D.不利于城市体系的形成

4.A 5.C [第4题,经济因素是影响江苏交通线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第5题,交通线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区际联系,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

教材P76探索

1.公路运输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其缺点是运量小、耗能多;铁路运输的优点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连续性好,其缺点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短途运输成本高;航空运输的优点是速度快,运输效率高,其缺点是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

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来说,公路运输比较适合;从青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铁路运输更适合青藏地区,其运量大、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少、能耗少,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有利于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及多种产业的发展。

2.使青藏地区运输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交通通达性,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青藏地区资源的开发,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国家安全。

教材P78活动

(1)北京到昆明的高铁时刻表:

G81时刻表:

北京西—石家庄—郑州东—武汉—长沙南—怀化南—贵阳北—安顺西—曲靖北—昆明南 

G405时刻表:

北京西—石家庄—高邑西—邯郸东—安阳东—郑州东—信阳东—武汉—长沙南—韶山南—娄底南—新化南—怀化南—同仁南—凯里南—贵阳北—安顺西—曲靖北—昆明南

G403时刻表:

北京西—石家庄—郑州东—武汉—长沙南—怀化南—贵阳北—昆明南

(2)结合自己家乡回答。

(3)北京、上海、广州、合肥、深圳、郑州、长沙、福州、重庆、西安、兰州、杭州、襄阳、赣州、宜宾、九江等高铁交汇城市发展有更大提升。

原因:

高铁的运行会带动沿线城市的发展。

教材P79思考

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因此要从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相互影响的角度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材P80思考

1.由于铁路的修建,1918年,石家庄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1940年,石太、石德、京汉三条铁路接轨通行,使石家庄成为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中心;1954年,建成满足工业运输的火车站;1968年,成为河北省省会;底,石家庄新火车站建成,京广高铁通车,促进了石家庄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同时期铁路的修建都促进石家庄市的发展。

2.铁路的修建使石家庄在交通方面的地位增强,通达性提高,加强了石家庄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从而促进了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还有利于吸引人口,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使石家庄迅速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教材P81作业题

1.深圳在国家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迅速推进,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国际化都市。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深圳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了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步伐。

同时,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强,带动了对交通运输投资的增加和运输水平的提高。

随着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运输设备升级换代,深圳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

2.西成高铁的开通加强了西安与成都在交通、科技、物流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提升了两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同时也加强了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加强了沿线地区地域文化与资源的融合。

3.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了内陆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促进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收入;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