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5970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赣州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二、必要性

1、满足人们茶叶消费的直接需要

中国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追求。

当前,我国人均年消费茶叶量很低,未来的市场潜力非常大。

赣州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现有人口930万,茶叶种植面积只有15万余亩,产量只有3600吨,生产的茶叶远远不能满足本地的需求,大量茶叶要从海南、安徽及周边吉安等地调入。

2、提升茶叶产业层次的现实需要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既是未来茶叶产业发展的依据,也是茶叶产业得到提升的重要标志。

首先,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工业化、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经济型、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等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

其次,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形成规模化基地和特色优势品种,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第三,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做大、做强赣州茶叶品牌,促进精品高档茶叶、品牌茶叶的发展,满足绿色消费需求导向,迎合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提高的需要,促进茶叶消费结构转变和优化。

3、促进赣州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

茶叶种植比较效益好,每亩收益一般在3000元以上,高的上万元。

而赣州市适宜种植茶叶的山地资源多,具有发展茶产业的资源条件。

因此,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茶叶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和示范作用,加快绿色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对于加快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和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探索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确保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的客观要求

当前,人们对农副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因此,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新的发展趋势,以产业发展规划为统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通过调优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规模化发展,生产符合人们需要的茶叶产品,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质量提高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以农业标准化为载体、检测检验为手段、有机绿色认证为目的,加快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第二章基础条件

一、地理位置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

东邻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江西省吉安市和抚州市。

地处北纬24°

29′-27°

09′,东经113°

54′-116°

38′之间。

纵距295千米,横距219千米,全市总面积39379.64平方公里,占江西总面积的23.6%,为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

辖1区2市15县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即章贡区、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以及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共有283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5个管理区、10个营林林场、3466个村民委员会、48718个村民小组。

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

“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赣州市人民政府驻章贡区,距省会南昌市423千米,距广东省广州市465千米,距台湾海峡360千米。

二、地势地貌

环绕赣州市四周的有武夷山、雩山、诸广山及南岭的九连山、大庾岭等,众多的山脉及其余脉,向中部及北部逶迤伸展,形成周高中低、南高北低地势。

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于全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98%。

其中全市丘陵面积2405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61%;

全市山地总面积86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1.89%;

兼有50个大小不等的红壤盆地,面积67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

海拔高度,全市平均在300-500米之间,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450座,崇义、上犹与湖南省桂东3县交界处的齐云山鼎锅寨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赣县湖江镇张屋村海拔82米为最低处。

地貌构成分以下几个方面:

(1)西部中、低山构造剥蚀地貌。

主要分布在赣州西部的上犹县紫阳、寺下以西,崇义县西部及大余县内良、河洞、荡坪、左拔一线,主要山体为罗霄山脉南的诸广山脉及南岭山脉的大庾岭,海拔500-2061米。

境内为赣江支流上犹江、章水等河流发源地,植被茂密,森林、草场、水利资源丰富。

(2)南部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地貌。

主要分布在赣州南部的赣县、于都、会昌、瑞金南部及信丰、安远、寻乌、龙南、全南、定南全境,主要山体为九连山和武夷山南段。

境内为赣江支流桃江、湘江、濂水等河发源地,植被覆盖好,为主要林区,以次生林居多,草场、矿产、水利资源丰富。

(3)中部丘陵河谷侵蚀堆积地貌。

主要分布在赣州中部的于都红色盆地底部及赣江主要支流上犹江、章江、桃江、贡水等河流中、下游两岸,海拔小于300米,其特点是新构造运动升降缓慢,有间隙性,风化强烈、风化壳厚,沟谷宽广,流水平缓,水土流失严重,有崩塌、滑坡、坳谷和冲沟发育,垄岗多向河谷倾斜,坡度平缓,山脊多呈垄岗状、波浪状,植被稀疏,岗地、阶地自然水源不足,但土壤肥沃,水利设施较好,是重要的农业区。

(4)东北部低山、丘陵构造剥蚀地貌。

主要分布在赣州东北部的兴国、宁都、石城及于都、瑞金北部,主要山体为雩山山脉及武夷山脉的北段。

山势较陡,山脊呈锯状、垄状,境内为赣江支流平江、梅江、绵江等河流发源地,植被覆盖较差,森林资源较少,水利资源较丰富,草山、草坡较多,为森林培植、农牧区、水土保持和主要农业区。

(5)溶蚀侵蚀地貌。

由灰岩组成的岩溶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于都的梓山及银坑、瑞金的云石山、会昌的西江等地。

山体多奇峰怪石,呈锯状、垄状或为面牙式、石林式山脊,有暗河、溶洞发育。

由红岩形成的丹霞低丘陵地貌,主要分布在龙南的武当山、宁都的翠微峰和赖村、章贡区通天岩等地。

由含钙质的厚层砂砾岩,经流水沿裂隙长期侵蚀,形成了岩壁直立或近似直立的石柱,桌形山、方山、单面山和各种洞穴等,此地貌周边不宜大面积种植茶叶。

三、山脉河流

赣州市位于南岭之北,山峰环列,山峦起伏,坡度较陡,一般在16-45度之间。

环绕于四周的山脉:

东有武夷山脉盘踞,为赣、闽两省天然分水岭,东属福建、西属江西;

南有南岭山脉的大庾岭和九连山横亘,为赣、粤两省天然屏障,岭南是广东,岭北是江西;

西有诸广山脉屏后,将赣、湘两省相连,西麓为湖南,东麓为江西;

中东部有雩山山脉贯穿,以宁都肖田为发端,从东北向西南的兴国、于都延伸至赣县、安远和会昌,斜座在贡江岸边。

武夷山山脉,蜿蜒在石城、瑞金、于都、会昌、寻乌、宁都等县的部分地方,面积7932.6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0.14%;

南岭山脉(大庾岭和九连山),盘踞在大余、信丰、全南、龙南、定南全境和安远、寻乌、会昌、南康、赣县、于都、章贡区的部分地方,面积17613.2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44.73%;

诸广山山脉,盘踞在上犹、崇义的全部和大余、南康、赣县、章贡区的部分地方,面积6707.7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17.03%,其东麓主要山峰齐云山海拔2061.3米,为赣南境内第一峰;

雩山山脉,盘踞在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安远、赣县等县的部分地方,面积7125.9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18.1%。

赣州市四周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形成溪水密布,河流纵横。

地势周高中低,南高北低,水系呈辐辏状向中心—章贡区汇集。

赣南山区成为赣江发源地,也成为珠江之东江的源头之一。

千余条支流汇成上犹江、章江、梅江、琴江、绵江、湘江、濂江、平江、桃江9条较大支流。

其中由上犹江、章水汇成章江;

由其余7条支流汇成贡江;

章贡两江在章贡区相会而成赣江,北入鄱阳湖,属长江流域赣江水系。

另有百条支流分别从寻乌、安远、定南、信丰流入珠江流域东江、北江水系和韩江流域梅江水系。

区内各河支流,上游分布在西、南、东边缘的山区,河道纵坡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

中游进入丘陵地带,河道纵坡较平坦,河流两岸分布有宽窄不同的冲积平原。

山水赣州,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四、气候特征

赣州市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酷暑和严寒时间短,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1)春季。

3-5月,冷暖气流在赣南频繁交汇,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阴雨常现。

一旦冷暖气流对抗剧烈,雷雨大风、冰雹、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均可发生。

据资料统计,3-5月,全市平均雨日为55天,总降雨量为628毫米。

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为40站次。

雨日、暴雨之多,灾害天气频率之大,皆为全年各季之冠。

此期正值春茶采摘,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到春茶的产量和品质,关系到茶农一年的收成。

(2)夏季。

初夏全市正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气流中,水汽充足,一遇到冷空气,降雨大且易集中。

6月全市平均雨量为254.3毫米,最多的1968年6月高达534.2毫米,是全年月雨量之冠。

该月平均暴雨17站次,是全市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主汛期。

盛夏7-8月,中部盆地白天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气温一般均在30℃以下,虽然白天较炎热,但少酷暑。

此期,病虫害发生相对较重,气温高,影响到茶叶品质,口感差,茶农制茶少。

(3)秋季。

10-11月中旬约一周时间,常受北方南下的高压控制,大气层结稳定,天气晴好。

月平均雨日只有6-8天,月平均气温14-21℃,月平均相对湿度70-80%,是全年阴雨日数最少、温和气爽最宜人的季节。

此期可大量生产秋茶,提高效益。

(4)冬季。

赣南纬度较低,北面有高山阻拦冷空气直驱南下,入冬较迟,冻害较轻;

又常受北方干冷空气团控制,少有云雨形成。

白天太阳照射,气温较高;

晚上辐射冷却,气温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浇冻。

受强寒潮袭击时,可产生固体降水或冰凌天气,但机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只有1-2天。

此期重点应加强茶园冬季肥水管理和新植工作。

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全市总土地面积5898万亩,由于地质构造和成土因素影响,形成了土地类型地域性强,土地利用差异明显;

山地多、平原少,耕地面积小、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土地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的特点。

全市农用地有540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52.2万亩,园地127.8万亩,林地4522万亩,牧草地1.1万亩,其他农用地199.4万亩;

建设用地有233.7万亩,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5.1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0.9万亩,水利设施用地27.7万亩;

未利用地178.9万亩;

其他土地82.3万亩。

(2)水资源。

赣州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1270条,河流面积14.49万公顷,总长度为16626.6千米,河流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42千米。

多年年均水资源量为335.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3900立方米,略大于全省人均量,比全国人均2300立方米高出70%。

在水资源中,地表水资源为32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动量为79.13亿立方米,占河川总流量的24.46%。

(3)植物资源。

赣州植物区系具有种类繁多、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等特点,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是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还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

境内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资源主要有3类220科2298种。

(4)矿产资源。

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

已发现矿产62种,其中有色金属10种,稀有金属10种,贵重金属4种,黑色金属4种、放射性金属2种,非金属25种,燃料5种。

2011年,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实施“江西大余--南康地区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专题评价工作中,技术人员对崇义、上犹、南康等地土样进行采样调查,发展富含硒、锌元素。

对茶样分析,上述地区茶叶富含硒元素,含量在0.272mg/kg至0.860mg/kg,达到农业部富硒茶标准(茶叶中硒含量≥0.250mg/kg)。

富硒茶享有“抗癌之王”“抗氧化之王”美誉,具有抗衰老、防癌、抗癌、抗辐射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可有效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近视、白内障等40多种疾病。

(5)旅游资源。

赣州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

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座,国家AAAA级旅游区10处,国家AAA级旅游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

赣州在海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旅游品牌有4个:

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赣州,逐步形成以瑞金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江南宋城旅游产业集群、以龙南—赣县为核心的客家风情旅游产业集群、以安远—寻乌—定南和上犹—崇义—大余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以兴国三僚—章贡区马祖岩—赣县杨仙岭为核心的堪舆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可以拓展茶叶绿色旅游功能。

六、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赣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96.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9.24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7.4:

47.2:

35.4调整至2012年的16.7:

46.2:

37.1。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22.99亿元,增长13.9%,占GDP比重为61.2%。

财政总收入23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0%。

其中,公共财政收入141.30亿元,增长28.4%。

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3%,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年各项税收收入210.12亿元,增长35.4%。

粮食种植面积769.63万亩,比上年减少1.48万亩;

烤烟面积14.64万亩,增加2.25万亩;

蔬菜及食用菌面积162.29万亩,增加1.62万亩;

花生面积48.89万亩,增加1.69万亩。

茶园面积15.25万亩,增加1.74万亩;

果园面积281.76万亩,增加7.37万亩。

其中,脐橙面积178.12万亩,增加4.22万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65.08万吨,比上年增长6.0%。

生猪年末存栏349.3万头,增长5.3%,其中能繁殖母猪年末存栏34.8万头,增长12.5%。

生猪出栏588.17万头,增长6.9%。

全年水产品产量27.5万吨,增长8.6%。

全部工业增加值603.48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66.97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长18.4%,重工业增长13.6%。

分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2.2%,集体企业增长23.5%,股份制企业增长10.4%,私营企业增长21.7%,外商投资及港澳台企业增长15.0%。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比上年增长13.2%;

城市(章贡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4元,增长16.5%。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4%,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0%。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869元,增长18.3%。

第三章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产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赣南茶叶生产历史悠久。

近年来,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2012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5.25万亩,茶叶产量3600吨。

其中茶园面积5000亩以上的县有上犹、崇义、宁都、兴国、于都、会昌6个县,上犹县茶园面积7.27万亩,茶叶产量1354吨,分别占全市茶叶总面积的47.7%和总产量的37.6%。

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上犹、宁都、崇义3个县。

有茶叶生产企业近70家,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级;

有茶叶专业合作社44家。

出现了上犹剑绿、崇义馨阳岭、宁都小布岩、于都盘古龙珠等一批有影响的茶叶品牌;

宁都小布岩茶获国家有机茶证书,武华云雾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

于都盘古茶厂、定南云台山茶场认定为省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武华茶场、云台山茶场、梅岭茶场申报并通过中国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论证。

在我市上犹、宁都、崇义等产茶重点县,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在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定南、龙南等地,茶叶产业成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也成了民间资金投资的首选产业。

全市涌现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有上犹梅岭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五指峰忠誉有机茶公司、龙门白茶开发有限公司、五指峰云雾茶业,崇义赤水仙茶业有限公司、乐洞龙归茶场、馨阳岭实业有限公司、阳岭云雾茶场、宁都小布岩公司、小布茗茶叶专业合作社、韶琳茶叶有限公司、于都盘古龙珠茶业、龙南恒泰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瑞金武夷源实业有限公司、定南云台山有机茶实业有限公司,这些茶场均已形成规模生产,平均亩产值在1-2万元,目前,茶产业已成为我市山区农业增收致富的潜力产业之一。

效益分析:

茶叶亩产值最高达万元,平均亩产值达4000元左右,是水稻平均亩产值的4倍。

从每亩土地种植净收益看,种植茶叶是种植水稻的12倍。

2005年—2011年茶叶种植趋势图

二、多元投资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全市茶叶生产中集体、个体、外资几种模式并存,企业活力进一步调动。

近年来,上犹、宁都、定南、信丰等县加大了招商力度,引进外来资金开发改造茶园、茶厂,两管齐下,发展势头好,对增加生产投资、改进炒茶工艺、增加花色品种、引进经营理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赣南茶叶内质素来颇佳,从唐代开始就已列为贡品,近十年来,充分利用无污染的茶园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茶生产,产品质量稳上台阶。

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赣州茶叶获三金四银,于都盘古茶厂、定南云台山茶场被认定为江西省无公害茶叶产地,上犹梅岭、定南云台山、宁都小布岩和武华等茶场已取得中国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认证。

近年来,加大了茶叶品牌的宣传与整合,各大茶场积极加入江西绿茶品牌的整合行动,注重品牌宣传与推介,崇义着力做大“高山茶”品牌,上犹大力宣传“上犹绿茶”产地证明商标,宁都整合了小布茶厂、大沽茶场,小布茶规模进一步做大。

现有上犹梅岭剑绿、五指峰银毫、云华云片;

宁都小布岩、大沽白毫、韶琳毛峰、小布茗茶、琳池毛尖;

崇义赤水仙茶、馨阳岭茶、阳岭茶、龙归茶;

龙南“格物之源”珍稀白茶;

定南云台山毛尖;

寻乌龙庭茶;

瑞金武夷源;

于都盘古神茶;

会昌永隆毛尖等品牌,有12个企业获得“江西省著名商标”,“上犹绿茶”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茶文化研究与宣传不断深入

2002年成立了赣州市茶文化研究会,茶文化研究会编写了《茶乐融融》、《赣南茶文化》等茶文化资料与专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茶叶各界提供了活动平台。

茶产业的稳步发展和茶文化研究的深入为茶产业的深度发展夯实了基础。

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赣州茶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开展,介绍赣州茶产业的历史,宣传绿茶的功效,打造赣南茶品牌,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快了茶产业的恢复和发展,绿茶、青茶、红茶、白茶大融合的茶叶消费氛围正在形成,茶产业近几年面积、产量、销价逐年上升。

第四章产业发展优势

一、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100年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

2011年,我国茶叶在世界上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出口第二,创汇第四。

权威专家认为,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几省是茶叶生长的最适地区,特别是绿茶。

二、国内竞争优势

赣州地处24°

29′—27°

09′之间,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霜冻期短,四季分明,在全国区划中属于茶叶生产的最适宜区。

赣州茶叶生产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始种于唐代,北宋名冠全国,在当时位居全国13大茶区之首。

赣州山地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山地4500万亩,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有1200多万亩。

赣州人民在长期的茶叶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制茶经验,传统工艺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茶叶品质有较大提高。

三、劳动力成本优势

赣州是人口大市,总人口930多万,其中农业人口700多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172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52万,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茶产业。

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学回了外面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金,部分人已不满足常年打工的生活,转向回家创业寻找投资机会。

茶产业有较好的收益,亩收益4000-10000元,制成的茶叶成品可以较长时期保存,发展茶产业成了多数人投资的首选项目。

四、市场潜力大

赣州市930万人口,大家有喝茶的习惯,目前,全市茶叶自给率人均不到0.4公斤,据估算一个人的年人均正常茶叶消费量为3.3公斤,当前全球人均0.5公斤,自给缺口大,赣州每年需从黄山、海南等地大量调入中低档茶。

茶饮以其芳香、解渴、保健等特点受到世人青睐,随着研究的深入,证明茶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长期饮用可以防癌抗癌、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糖,这一研究成果的宣传,喝茶的人越来越多。

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在与咖啡、碳酸饮料的竞争中已占据了优势地位,茶叶的保健功能逐步被人们认识,茶叶有利健康生活理念的进一步传播,茶叶消费市场还将扩大。

按“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有助苏区农民的早日脱贫与致富。

第五章制约因素分析

一、公共服务落后

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缺人、缺经费、缺技术等问题。

低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