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598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格教案

进度

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年7月日

课题(内容)

21、古诗两首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①认识2个字。

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

难点

关键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具

挂图、古诗资料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时间

旁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来介绍一下他?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

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

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

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

中断、出

孤帆:

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课后小结

 

进度

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年7月日

课题(内容)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 .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重点

难点

关键

1、通过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能力。

2、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大胆质疑和语言表达能的训练。

教具

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时间

旁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黑板上悬挂中国地图,向同学们简单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这是我国的版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南海,在南海上有四大群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我国南面的一扇大门,是海防前哨。

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默读2~6自然段:

边读边想: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西沙群岛的景色和物产的?

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

  明确:

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2.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

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

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结合上下文理解: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①海水都有哪些颜色?

  ②设问:

仅仅颜色多就叫五光十色吗?

  通过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体会“五光十色”中的“光”的意思。

  ③准确理解:

五光十色:

这里指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鲜艳明亮。

  瑰丽无比:

异常美丽,没有什么能比得上。

  (3)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如此美妙神奇呢?

  结合学生回答画简笔画

              

  (4)说话训练。

  找学生指图说说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述。

  (5)指导感情朗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

  2.西沙群岛的海底、海滩、海岛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读并思考:

这一段共几句话?

介绍了哪几种物产?

  明确:

珊瑚、海参、大龙虾

  

(2)逐句理解:

启发学生重点抓住“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体会珊瑚美丽、各种各样,海参懒洋洋,大龙虾威武的特点。

  (3)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由分句读:

这一段写了哪些动物的怎样的特点?

(引导同生由部分到整体,为概括自然段主要意思做好铺垫)

  ②小结内容:

这一段写西沙群岛的海底是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后提问:

课文是从几方面具体介绍鱼多的?

  明确:

数量、种类

  

(2)自由读思考:

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数量多?

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种类多?

结合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成群结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语体会鱼的数量、种类繁多。

  (4)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中哪句话概括了整段的内容?

并说明理由。

  明确:

第三句

  (5)完整表述:

第一、二、四句是怎样围绕第三句来写的?

  (6)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5自然段。

  

(1)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提纲自学第5自然段。

  自学提纲:

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三、四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拣不完”、“庞大”、“有趣”等词语进行理解,训练学生概括句意和段意。

应注意:

语句精炼、要点全面。

  4.学习第6自然段。

  

(1)用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按照提纲自学第6自然段:

  自学提纲:

第6自然段第二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句话都是围绕第_________句话“_________”来写的。

并说明理由。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几句话的思路:

  “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从而弄清全段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

通过2~6自然段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

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6.感情朗读2~6自然段。

  7.学习第7自然段。

  

(1)指读后提问:

将来的西沙群岛会怎样?

  更加……更加……

  

(2)齐读

  (三)总结

  1.启发学生明确这节课学到的理解词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四)感情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字词学习

  1.刺(cì)(左边中间不要多一横);

  拣(jiǎn)(右边中间不要少一横);

  饶(ráo)(右上角不要多一点)。

  2.其他生字写法。

  3.带拼音抄写生字词。

  (三)作文训练

  学习第6自然段叙述的顺序,写一段话。

介绍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选出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四)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进度

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年7月日

课题(内容)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学习按四季变化观察景物,抓住特点。

4、感情朗读,选背课文片段(“春”、“夏”、“秋”、“冬”)。

重点

难点

关键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有序观察;

3、感情朗读与背诵;

教具

地图、挂图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时间

旁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课文第1小节。

   2、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多读多想,读懂了哪些问题,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借助地图介绍小兴安岭的有关资料。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图片、文字资料。

    小兴安岭:

是黑龙江省自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山脉,海拔600-1000米,长约400千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

读后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组织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然后交流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老师的帮助。

    归纳主要问题:

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

读了这一段,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2、默读第一小节,想一想,从几个地方看出树很多?

    出示红松、白桦、栎树的图片,认识这些树木,了解各自的特点。

   3、练习朗读,体会“绿色的海洋”的美丽。

  五、作业:

   1、书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的特点,从而激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找出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多读多悟,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再现小兴安岭的美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部分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小兴安岭什么最多?

朗读第一小节。

(板书:

林海)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继续学习课文,知道小兴安岭美在哪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春天景物投影片)这一小节主要描写了这些景物。

它们是按顺序列出的。

   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

这些景物什么样?

   3、理解描写树木的句子。

    

(1)读这一句,想想:

春天的树长得什么样?

    

(2)出示句子,比较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3)指导朗读这句话。

   4、其它景物各是什么样?

学生自学汇报。

   5、看图想像春天的画面,感悟春天的美。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大声朗读这段话,像学习春天的一段一样,按顺序一句一句找景物,用“__”画下来,对照图画说出夏天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次朗读,思考这些怎么样,怎么美?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自学汇报。

   4、练习朗读。

  五、以自学为主,学习第五、六小节。

   1、观看录像,激发兴趣:

   2、学生自学:

    

(1)体会秋天和冬天的美,找出秋天、冬天各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再读这两段话,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3、秋天。

重点理解秋天“飞舞”的落叶和丰硕的“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4、冬天。

重点体会“刮”的准确,并感情朗读。

  六、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树木的特点。

  七、齐读最后一小节。

  八、学习拓展:

    两者任选一道

   1、你最喜欢小兴安岭哪个季节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把你最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来。

板书设计

9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   树木嫩绿  春水涨满

                 夏   树木茂密  野花盛开  美丽的花园

         绿色的海洋  秋   落叶飞舞  野果成熟  巨大的宝库

                 冬   积雪覆盖  野兽进洞

课后小结

 

进度

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年7月日

课题(内容)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香港。

3、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

重点

难点

关键

认识香港,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

教具

香港的资料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时间

旁批

一、情境导入

   1、板书课题,揭题激趣。

   2、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有关资料。

   3、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片段的资料片。

   4、师结合地图导入:

香港曾经被英国强行租用了99年,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代表区花是紫荆花。

  二、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正音。

   2、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较流利,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字词质疑,小组讨论共同答疑。

   5、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再读理解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通过自学,你了解到香港什么情况?

  四、细读加深

   1、自由读文,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细读。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指导朗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深深的感情一起朗读全文。

   2、喜欢的部分请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

   1、讨论:

在你眼中,这是个()的香港。

   2、师小结:

香港作为,成为被称为“”,

     让我们为祖国有这么一个繁荣昌盛的特别行政区而自豪吧!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写一写。

     读了第2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3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4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5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全文,我觉得。

板书设计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旅游胜地

夜景迷人

课后小结

 

进度

第章(单元)第节(课)第课时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年7月日

课题(内容)

语文学习园地六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关键

1、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感兴趣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2、读背、积累古诗句和三种类型的词语。

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教具

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

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时间

旁批

口语交际

   ①这个单元,我们随李白欣赏了天门山,跟苏轼游览了西湖,南下游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上观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还到“东方明珠”香港逛了一圈。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

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

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

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

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 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

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习作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

可是怎么写呢?

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

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

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

“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

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

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

小组背诵。

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

给大家背一背。

  二、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

严严实实 来来往往 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

    ABAC式:

不松不软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

     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